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測試八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人民”一詞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從1949年開始的。這表明1949年我國( ) A.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B.土地完全歸人民所有 C.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美國政府無視中國警告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這敘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 ) A.背景 B.過程 C.結果 D.影響3.國家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公布,長春“一汽”紅旗文化展館入選。與“一汽”建成 投產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 B.三大改造 C.公私合營 D.人民公社化運動4.數據分析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圖所示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開5.1978年《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隨即點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國性辯論的火花。 這場“辯論”的主題是( ) A.真理標準問題 B.姓“資”姓“社” C.黨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錯案6.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的是( ) A.農業生產合作社 B.農村人民公社 C.農村鄉鎮企業 D.包干到戶,自負盈虧 7.鄧小平指出“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1984年“放” 是指( ) A.建立經濟特區 B.開放14個沿海城市 C.開發上海浦東區 D.開放內地8.中國共產黨每一次理論創新,都深刻回答了不同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回答了20世紀八九十 年代中國“時代課題”的思想理論是( ) A.鄧小平理論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科學發展觀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9.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 的矛盾”的會議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七大 D.中共十九大10.進入新時代,我國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進人 民幣國際化進程。這反映了我國( ) A.開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B.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C.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 D.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中央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 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這表明黨中央的發展理念是( ) A.創新 B.綠色 C.共享 D.開放12.下列事件能夠說明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的是( ) A.華東軍區海軍建立 B.組建第二炮兵部隊 C.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 D.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13.2025年4月某校舉辦“走過70周年,亞非國家團結合作歷久彌堅”主題活動,是為了紀念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萬隆會議 ( ) 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日恢復邦交14.共赴九天,再探蒼穹。2023年5月,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與空間站組合 體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下列科技成就與“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屬于同一領域的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完成 C.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5.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并于2015年獲得諾貝爾 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是( ) A.屠呦呦 B.鄧稼先 C.袁隆平 D.錢學森16.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域適合( ) A.農業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展手工業17.“公民大會抽簽選任公職人員,實行有限任期制和津貼制”。這描述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 B.古羅馬共和制 C.西歐封君封臣制 D.西歐莊園法庭18.有人說:“一座城市既然有了歷史的光輝,就不必再用燈光來制造明亮。”以下屬于羅馬“歷 史的光輝”的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荷馬史詩》 D.《天方夜譚》19.中世紀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其中“僧侶”來自(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蘭教 D.道教 20.“通過封建契約和分封儀式,如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形成依附關系。”材料體現的是( ) A.莊園經濟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城市自治制度 D.宗教文化制度 21.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氣象。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基督教的創立 B.莊園的興起 C.大學的興起 D.城市的復蘇22.西方人認為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東方人卻從拜占庭帝國的文化中看出希 臘羅馬文化的身影。這表明拜占庭文化的特點是( ) A.獨具特色 B.保守狹隘 C.兼收并蓄 D.缺乏創新23.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亞歷山大東征、大化改新等素材。該小組研究的 主題應是( ) A.東西方文化的起源 B.文明的沖突與互鑒 C.西方對東方的侵略 D.奴隸制的改革24.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認識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 A.古巴比倫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 B.雅利安人建立了社會等級制度 C.西歐莊園是獨立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D.日本自646年起進行大化改新25.阿拉伯人將古印度人的數字改造為阿拉伯數字,并傳播到世界各地。折射出阿拉伯人致力于( ) A.創新與交流 B.冒險與挑戰 C.征服與重建 D.統一與擴張 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35分)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用多個堅持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堅持獨立自主】 材料一: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一天,毛澤東對身邊的衛士說:“勝利來之不易!我們用了28年辦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⑴材料一中 “28年……把三座大山搬掉了”指哪一事件?(1分) 材料二:1949年11月,周恩來在外交部的成立大會上說:“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的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⑵依據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國外交的特點。根據所學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2分)【堅持胸懷天下】 材料三:經此一戰……可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帝國主義再也不敢作出武力進犯新中國的嘗試,新中國真正站穩了腳跟。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⑶材料三中的“戰爭”名稱是什么?根據材料及所學指出這一“戰爭”的國際意義。(2分)【堅持人民至上】 材料四:毛澤東曾提出“人民來制定憲法”的思想。1954年9月毛澤東指出,這次會議是標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會議所制定的憲法將大大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 ——摘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⑷材料四中“會議”指哪次會議? 會議所制定的“憲法”名稱是什么?(2分)材料五: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政策調整示意圖 A B C1950年 1952年 1953年 1956年 1978年 ⑸根據所學分別寫出A、B、C三個階段相關的農業政策。由A到B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怎樣的轉變 (4分)【堅持反思改正】材料六: 圖一 圖二⑹觀察圖一說明B到C點、C到D點經濟發展趨勢出現的各自原因?指出圖二經濟狀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七:國外一位學者曾提出了“21世紀始于中國的1978年”的觀點,飽經滄桑的中國在1978年再一次開始了決定命運的抉擇,對于無數人來說,12月18日召開的會議意味著“時間又開始了!”⑺材料七中12月18日召開的會議黨的工作中心有什么變化 “時間又開始了”能體現出這次會議有什么偉大意義 (2分)【堅持開拓創新】材料八: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摘編自《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研究》⑻根據材料八指出,新時代我國對外開放的建設重點和遵循的原則分別是什么?請分別寫出“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典型事例各一例。(4分)⑼綜上所述,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的感悟。(1分)27.下列是中國現代史部分大事年表,閱讀下表,回答問題。時間 事件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20世紀80年代初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1987年 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1992年 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1997年 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 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20世紀末 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2000年 興邊富農行動正式啟動2005年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材料一:⑴從大事年表中選擇四例相關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擬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0分) 材料二:中國各民族緊密團結,攜手共進,共同書寫繁榮發展的華章。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國家興旺發達,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臺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⑵根據材料二指出當今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現實意義。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什么?(3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A2.A3.A4.C5.A6.C7.B8.A9.D10.B11.C12.D13.B14.D15.A16.A17.A18.B19.B20.B21.C22.C23.B24.C25.A二.非選擇題26.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⑵屈辱的外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⑶抗美援朝;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一點即可)⑷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⑸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公有制⑹“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出“八字方針”。文化大革命⑺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上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一點即可)⑻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建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⑼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國國情、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等。(意思對即可)27.⑴觀點1: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穩定或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繁榮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重要保障等論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2000年國家實施了興邊富農行動,采取特殊措施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觀點2: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或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或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或統一是國家強盛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等論述: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992年,海基會和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任意四項)觀點3: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論述:從上述兩個觀點中任選四個史實(需包含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各自最少一項史實)⑵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國家興旺發達,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臺獨”分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 歷史試題.doc 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 歷史試題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