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前★秘密黔西南州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高一歷史御(本試題共6頁,共兩大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昂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圜區(qū)城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如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秦漢時期取名呈現新取向,盛行以“武”“勇”“霸”“雄”“勝”“廣”等命名,著名歷史人物有蘇武、長楊雄、陳勝、李廣等;很多也以開疆拓土、保家衛(wèi)國的含義命名,如趙廣漢、張安世等。這一現象體現了當時 A.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變B.主流思想文化內涵發(fā)展變化鄭C.尚武和奮發(fā)向上的時代精神D.選官制度影響社會階層流動2.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三個關鍵人物作出歷史性抉擇: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倡導變郝法;孫中山組建興中會,推行革命;張謇辭官,創(chuàng)辦大興紗廠。出現這三種選擇的共同原因是燈A.甲午戰(zhàn)后民族危機空前嚴峻B.戊戌維新運動的徹底失敗期C,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影響D.三人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3.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談到蘇聯解體,認為蘇聯共產黨之所以喪失政權,是因為不能滿足人民基本的物質需求,從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他指出社會主義不是貧窮,“發(fā)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由此可知,鄧小平意在強調A政權建設吸取蘇聯解體教訓的必要B.中國共產黨黨員需要廉潔自律C.建設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D.我國應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步伐4.公元前333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與波斯國王大流士在敘利亞北部伊蘇斯決戰(zhàn)。此后,亞歷山大歷經數年征戰(zhàn),最終滅亡波斯,并入侵印度,征服了從希臘到印度的廣大地區(qū)。由此可推知,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和發(fā)展有利于A.中非文化的交流與傳播B.希臘文化的推廣和東傳C.羅馬帝國的興起與擴張D.印度佛教教義的世俗化【高一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歷史第1頁(共6頁)】25-X-853A5.下表為非洲班圖人遷徙概況。據此可知,班圖人大遷徙路線概況西線進入西赤道非洲,西遷后形成剛果人、隆達人、盧巴人、庫巴人等南線直至抵達南非,建立了祖像部落聯盟東線抵達東非沿海地區(qū),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A.破壞了南非地區(qū)的生產方式B.促使南非地區(qū)形成統(tǒng)一國家C,動搖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D.有利于非洲文明的多元發(fā)展6.1527年,西班牙探險家將巧克力進獻給西班牙國王,巧克力由此成為宮廷時尚的飲料;1606年,巧克力被引入威尼斯,使其成為巧克力的“圣地”;1657年,法國商人在倫敦出售巧克力飲料,催生了巧克力屋和咖啡屋等新型俱樂部,巧克力開始平民化。這些現象表明A.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B.物種的交流消弭社會貧富分化C.工業(yè)革命促進社會產品的豐富D.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文化生活7.古代思想家以及大多數人認為,宇宙是由神秘的力量所驅使,人類對這種力量幾乎無法理解且無法控制。但是,在1660年前后,一種機械的自然觀蕩滌了神秘主義。自然界被認為像最精致的機械鐘一樣運轉,大自然本身可以被人類充分理解。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A.啟蒙思想廣泛傳播B.工業(yè)文明顯現曙光C.新教理論初步形成D.科學革命解放思想8.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支柱產業(yè)主要是紡織、煤炭、冶鐵、造船等行業(yè),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則出現了電力、石油、汽車等新興工業(yè)部門,并使工業(yè)化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一變化緣于A.新能源動力的應用B.新生產關系的調整C.新產業(yè)結構的完善D.新機器生產的出現9.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具有不平衡性,非洲反帝斗爭的主要領導者是舊式統(tǒng)治階級,而亞洲和拉丁美洲則進入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階段。這主要根源于A.社會思想意識形態(tài)不同B.統(tǒng)治階級權力不一致C.人民對反帝斗爭的態(tài)度D.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10.“十月革命借助戰(zhàn)爭完成了一次歷史性轉換:俄國不再是西歐資本主義的仿效者,而是世界歷史的引領者。”可用于論證這一觀點的是,十月革命A.推翻沙皇專制統(tǒng)治B.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C.加速了“一戰(zhàn)”結束D.開創(chuàng)了計劃經濟的新模式11.巴黎和會上,中國要求收回山東權益。美國總統(tǒng)威爾遜原先積極支持中國,并做出一系列善意舉動,但在日本的強烈反對下,最終作出了犧性中國的決定。這表明A.日本的國際地位高于美國B.美國“金元外交”政策在亞洲受挫C.歐洲的優(yōu)勢地位遭到動搖D.戰(zhàn)后國際秩序深受強權政治影響【高一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歷史第2頁(共6頁)】25-X-853A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24-2025 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歷史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8 分,每小題 3 分)1-5:C A D B D6-10:D D A D B11-15:D C A C D16-16:D二、非選擇題(52 分)17.(14 分)(1)①地理環(huán)境差異(如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②民族傳統(tǒng)與文化習俗;③政治制度與統(tǒng)治方式;④對外交流的程度(每點 2 分,答出三點即可)。(2)中世紀后期孕育近代文明:①城市自治推動市民階層崛起,為資本主義萌芽奠定基礎;②大學興起促進學術自由,推動思想解放;③但丁等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體現人文主義萌芽;④漢薩同盟推動商業(yè)發(fā)展,促進歐洲經濟聯系(每點 2 分)。18.(14 分)(1)①政治:建立全球殖民體系,控制世界大部分地區(qū);②經濟:工業(yè)革命推動生產力飛躍,主導世界經濟;③思想:啟蒙思想傳播,影響全球;④科技:近代科學技術領先,推動文明進步(每點 2 分,答出三點即可)。(2)西方成功:①二戰(zhàn)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xié)定建立,主導世界經濟秩序;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發(fā)展(4 分)。西方衰落:①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興起,殖民體系瓦解;②多極化趨勢出現,沖擊西方霸權(4 分)。19.(12 分)(1)①工人階級尚未成熟,缺乏組織性;②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解放的物質條件不足;③缺乏科學理論指導(6 分)。(2)①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在理論指導下不斷探索;②列寧新經濟政策適應國情,斯大林模式快速實現工業(yè)化,但存在弊端;③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改革未能根本解決問題,說明建設需結合實際,不斷調整(6 分)。20.(12 分)示例:**論題:第二次經濟全球化中中國的封閉與開放**論述:二戰(zhàn)后至 20 世紀 90 年代,東西方陣營對立,經濟全球化呈現分割狀態(tài)。中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與西方陣營隔絕。改革開放后,逐步融入全球化,如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引進外資技術,推動經濟發(fā)展。這一過程反映中國在全球化中從封閉走向開放,實現自身發(fā)展(1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歷史試卷.pdf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歷史試卷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