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黔南州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一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4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將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準確填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3.選擇題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相應題號對應選項涂黑,若需改動,須擦凈另涂;非選擇題在答題卡上對應位置用黑色墨水筆或黑色簽字筆書寫。在試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約公元前2600—前19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哈拉帕、摩亨佐-達羅等城市為代表,具有統一的城市規劃、網格狀街道和先進的排水系統。考古發現大量刻有象形符號的印章,暗示該地貿易網絡延伸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這說明該時期印度河流域( )A. 農業生產較為發達 B. 集權體制為社會發展提供保障C. 文明發展程度較高 D. 頻繁的對外貿易促進文明交流2. 考古發現,古羅馬金幣的分布范圍西至蘇格蘭、東至中國與越南、北達斯堪的納維亞、南抵紅海沿岸,遠超同期波斯銀幣的流通區域。這一現象反映了( )A. 貨幣的普及加速羅馬化 B. 羅馬不斷擴張控制商路貿易C. 波斯銀幣流通范圍有限 D. 貨幣跨文明聯通資源與文化3. 中世紀歐洲,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材由羅馬教廷統一編纂,內容必須符合教會法解釋;學位授予需經教皇特使批準。14世紀,巴黎大學因教授“異端學說”遭教皇關閉,涉事學者被開除教籍。這表明教會( )A. 推動歐洲學術體系規范 B. 承擔文化傳承的核心職能C. 仍對學校教育嚴格控制 D. 與王權共同管理教育事業4. 16 世紀葡萄牙繪制的“波特蘭航海圖”以精確的海岸線和羅盤線為特征,它不僅是導航工具,更成為歐洲王室、商人和殖民者的戰略資產。其價值體現在( )A. 推動殖民擴張與貿易壟斷 B. 實現了跨洋直航霸權C. 促成全球地理認知的統一 D. 導致美洲原住民滅絕5. 下表呈現了新航路開辟后,16——18世紀部分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份額的變化情況(單位:%)。根據表格信息,判斷下列關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格局變化的表述,正確的是( )國家 16世紀份額 17世紀份額 18世紀份額西班牙 18.3 10.2 61葡萄牙 10.7 6.3 3.8荷蘭 0.1 21.0 17.8英國 0.5 13.3 23.6中國 24.5 17.3 12.5A. 西班牙、葡萄牙貿易份額持續下降,表明其完全喪失了海上霸權B. 荷蘭貿易份額在17世紀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其先進的工業生產C. 英國貿易份額在18世紀躍居首位,反映出其殖民霸權地位的確立D. 中國貿易份額在不斷減少,說明中國被完全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6. 法國大革命前,禁止平民穿著彰顯貴族身份的絲綢馬褲、白色長襪、蕾絲襯衫、刺繡外套與假發。而大革命時期,貴族、平民都穿著樸素羊毛長褲、卡曼紐拉短上衣、木底鞋和平頂紅帽。這一變化反映了( )A. 統一民族服飾,消除文化差異 B. 推行樸素風尚,抑制奢侈消費C. 打破身份等級,倡導平等理念 D. 復興古典服飾,抵制基督文化7. 18 世紀,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系統收錄了輪作制、土壤改良、農具革新等農業技術條目,并倡導以實驗方法研究農業生產。這一做法對歐洲農業發展的主要影響是( )A. 強化了教會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權威B. 推動農業研究從經驗積累轉向實驗科學C. 導致工業革命時期農業機械化普及D. 促進封建莊園制度的土地經營模式鞏固8. 莫奈是19世紀下半葉印象派代表畫家之一,在他的《圣拉扎爾火車站》作品(如圖所示)中,火車、鐵軌、蒸汽和人群交織在一起,通過對光線、煙霧、色彩的獨特運用,展現出現代都市復雜的生活節奏和動態。這部作品( )A. 突出自然風光的詩意描繪 B. 聚焦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C. 探索光纖色彩的技法突破 D. 反映工業化影響藝術創作9. 馬克思在1881年給維拉·扎蘇利奇的信中強調,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起源的分析僅基于西歐歷史經驗,并堅決反對將其機械套用于俄國。據此可知( )A. 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動力B.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具有決定性作用C. 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遵循客觀規律D. 理論研究需要靈活結合具體歷史環境10. 19世紀中后期,古巴煙草工人自發組織“朗讀會”,集資聘請朗讀者在工場宣讀報刊、政治評論等材料。此后,工人們于1895年組建“卷煙兵團”投身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戰爭。這一歷程主要表明( )A 工人利用文化維護自身權益 B. 思想解放推動獨立運動發展C. 殖民當局推行文化融合策略 D. 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1. 1921 ——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產量達271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于是,卡德納斯總統推行了石油國有化運動。不久,經濟增長率高達83%。之后他引領墨西哥在其他領域繼續發展現代化。由此可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拉美民族民主運動( )A. 以追求獨立為主要斗爭目標 B. 呈現出深入性特點C. 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相結合 D. 對國際秩序影響大12. 1915 年4月26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簽訂《倫敦秘密條約》,協約國承諾戰后給予意大利割讓特倫托、達爾馬提亞海岸等12萬平方千米土地(約為其本土面積40%),隨后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該條約反映出( )A. 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殖民地爭奪B. 協約國通過經濟援助成功瓦解同盟國C. 秘密外交主導了一戰的爆發與進程D. 國家利益是影響外交政策的關鍵因素13. 20 世紀20年代,面包師巴達耶娃在列寧格勒開了一家面包坊,生意蒸蒸日上,不斷擴大規模;而在頓巴斯大型國營煤礦里,礦工們正有條不紊地開采煤炭,為國家的工業發展輸送“黑色黃金”。這種個體經營的活力與國營生產的穩健并存的現象反映了(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促進經濟發展 B. 農業集體化運動推動工商業發展C.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推動經濟復蘇 D. 大規模社會主義工業化成就斐然14. 下表為20世紀60年代阿爾及利亞和肯尼亞文化教育政策。這些政策旨在( )國家 政策阿爾及利亞 立法規定中小學全面采用阿拉伯語教學,關閉法國文化中心,招募埃及教師填補師資缺口肯尼亞 將斯瓦希里語定為國語,要求廣播、報紙使用該語言,學校開設斯瓦希里語詩歌課程A. 鞏固民族獨立的成果 B. 瓦解資本主義殖民體系 C. 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 D. 構建非洲文化主體地位15. 20世紀80年代,英國撒切爾政府將電信、航空等國有企業私有化,削減社會福利支出,推行“去國有化”政策;同期美國里根政府通過《經濟復興稅法》大幅降低企業稅和個人所得稅,并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這些政策的共同出發點是( )A. 強化國家對經濟的計劃性管理 B. 減輕財政負擔與釋放經濟活力C. 恢復自由放任的古典經濟模式 D. 效仿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16. 2024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全球南方”占世界經濟比重超過40%,經濟增速顯著領先于發達經濟體;亞太經合組織預測,從2020年到2023年全球中產階級人口將從30億增長至49億,這一增長中的80%發生在亞洲。這些數據表明( )A. 經濟全球化導致南北差距持續擴大 B. 亞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C. 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推動多極化 D. 區域經濟集團化取代了全球化進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拉伯帝國地域遼闊,橫跨亞、非、歐三大洲,帝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西方交通的要道,不同文化在此頻繁交流碰撞。同時,伊斯蘭教興起后,與非阿語地區交往增多,對外語學習及翻譯的需求增加。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將首都遷至巴格達,經過一系列政治改革,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官僚體系,政治統治逐漸穩固。王朝統治者積極拓展對外交往,與周邊眾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與文化聯系。哈里發麥蒙熱衷于追求知識,他堅信不同文化中的智慧都值得學習與借鑒。麥蒙下令創建“智慧宮”,將翻譯局、科學院和圖書館合為一體,重金延聘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學者和翻譯家,集體從事譯述、研究活動。——摘編自希提《阿拉伯通史》材料二 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期間,巴格達“智慧宮”匯聚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學者,他們將古希臘的哲學、科學著作,波斯的文學作品,印度的數學、天文學知識等,翻譯成阿拉伯語。通過這場運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得以保存和傳播。阿拉伯學者在翻譯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和創新,在數學領域,阿拉伯人發展了印度傳入的數字符號,形成“阿拉伯數字”并傳播到歐洲;在天文學方面,建立了多個天文臺,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12世紀起,阿拉伯人翻譯注釋的古代典籍傳回歐洲,許多歐洲學者前往阿拉伯學習。這些知識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思想資源,促進了歐洲文化的復興與發展。——摘編自希提《阿拉伯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興起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產生的影響。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路透社是英國創辦最早的新聞通訊社。19世紀中后期,路透社的崛起與擴張堪稱一場信息革命。得益于電報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信息傳遞的速度與范圍發生了質的飛躍。路透社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機遇,利用電報網絡迅速構建起覆蓋英國本土、并延伸至歐洲大陸的新聞傳遞系統。很快,其業務范圍便跨越重洋,積極向澳洲、南非、北美及以日本為主的東北亞等廣大地區拓展。路透社的核心業務是為銀行家、商人、政府官員等提供快速準確的商業金融信息和政治新聞,其服務成為連接全球市場的重要紐帶。——摘編自唐納德·里德《路透社通史》材料二 路透社的全球擴張遠非單純的商業行為。在路透社進入澳洲、南非、北美、日本等地的過程中,它不可避免地與當地新興的新聞機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焦點集中于對新聞采集與發布權(發稿權)的控制。各國政府(包括殖民當局和獨立國家政府)深度介入了這場新聞領域的爭奪:日本明治政府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試圖規范外國通訊社的活動。路透社的全球擴張深深植根于19世紀晚期以西方列強為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之中,是其擴張邏輯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具體體現。——摘編自奧利弗·巴雷特《媒介帝國主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中后期路透社實現全球擴張的條件。(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路透社全球擴張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1年3月,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38個國家提供價值500億美元的軍事物資,包括向蘇聯輸送戰機1.4萬架、卡車40萬輛;1942年1月,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承諾全力合作對抗軸心國;1943年盟軍在北非戰場聯合行動,英軍從西向東推進,美軍從阿爾及利亞登陸,德意軍隊陷入夾擊被迫投降。——摘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材料二 《波茨坦公告》聲明,對于戰爭罪犯將處以“法律之嚴厲制裁’。為此,同盟國選擇設立國際軍事法庭對戰敗國進行“文明的審判”,并制定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作為審判的根本大法。東京法庭給予被告充分的辯護權,檢方因此需要準備大量證據。由于同盟國的幫助,檢方從各類檔案文獻中找出了大量有價值的證據,為起訴和法庭認定日本的侵略罪行打下了基礎。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時間抗戰,中國作為戰勝國參與了對侵略者的審判,不僅對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中國的參與是東京審判正義性的主要源泉。由于承諾接受東京審判的判決結果是日本回歸國際社會的前提之一,東京審判也成為構建戰后世界 秩序,特別是東亞秩序的重要基石。——摘編自程兆奇《中國因素對于東京審判的意義》(1)根據材料一,概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京審判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并說明東京審判的重要意義。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學者認為,全球化可分為“東方全球化”(500—1830年)和“西方全球化”(1830—2000年)兩大階段。這兩大階段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原始全球化(500—1450年)。這一階段中,1100年以前,中東、北非為主導。第二階段,早期全球化(1450/1492—1830年),由中國主導,但西方開始興起。第三階段,現代全球化(1830—2000年),由歐美主導,日本和中國復興。第四階段,后現代全球化(2000— ),中國和印度上升,歐美地位下降。——摘編自李友東《20世紀以來世界歷史分期問題探討》選取材料某個階段或整體,對材料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闡述。(要求:看法具體明確,史論結合,論據充分,表達清晰。)黔南州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一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4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將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準確填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3.選擇題須使用2B鉛筆將答題卡相應題號對應選項涂黑,若需改動,須擦凈另涂;非選擇題在答題卡上對應位置用黑色墨水筆或黑色簽字筆書寫。在試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D【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B【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原因:政治穩定;統治者重視;文化交流需求;宗教發展推動。(2)影響:保存了大量古代文明經典著作,傳承人類文化遺產;促進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獨特阿拉伯文化;推動了哲學、科學等學科發展,培養了眾多優秀學者人才;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知識基礎,推動了歐洲思想解放和文化繁榮。【18題答案】【答案】(1)條件:工業革命的技術驅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求;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英國霸權地位支撐。(2)特點:范圍廣,覆蓋各大洲主要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服務于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產生激烈競爭,聚焦新聞采集與發布的控制權爭奪;深植于以西方列強為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之中;文化滲透與強權政治。影響:強化了對信息領域的殖民控制;便利了西方的殖民擴張;推動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引發本土力量的競爭與反抗;促使政府加強信息管控。【19題答案】【答案】(1)具體表現:提供物資支援;進行軍事協作;達成政治聯合。(2)原因:國際法的發展(堅實的法理依據);同盟國的司法合作(充分的證據支持);雅爾塔體系的規定;中國推動審判的國際正義。意義: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戰后國際格局中的中國地位奠定了基礎);為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提供了法理支撐;有利于構建戰后世界秩序,成為戰后東亞秩序的重要基石;使日本侵略中國十四年的罪行得到認定與追責;強化了中國民眾對日本侵華歷史的共同認知(凝聚民族力量,強化全體中國人的國家認同)。【20題答案】【答案】看法:國際格局變化是影響全球化進程重要因素。闡述:1100年以前,以阿拉伯帝國為代表的中東、北非地區連接歐亞非,掌控著重要的貿易通道,推動了原始全球化的發展。早期全球化時期,中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商品遠銷海外,影響著東亞、東南亞甚至更遠地區的貿易格局。新航路開辟后,西方走上殖民擴張道路,加速了全球化進程,也給殖民地半殖民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現代全球化階段,歐美憑借兩次工業革命主導全球化進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商品輸出、資本輸出和劃分勢力范圍,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此體系下,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全球絕大多數國家與地區,構成了人類社會極為不平等的狀態。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沖擊了兩極格局,也深刻影響了全球化進程。2000年后,進入后現代全球化階段,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崛起,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歐美地位相對下降,全球化朝著更加多元、均衡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不同時期國際格局的變化深刻影響著全球化的發展進程與方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多極世界需要各國共同構建,推動全球化向著公平正義的方向進一步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