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試卷溫馨提示:本試卷包括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祝同學們考試順利!第I卷注意事項:1.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本卷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中國人特別強調“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成是統一的整體,認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與天地存在著普遍關聯。儒家講的仁愛、佛家講的平等、道家講的自然是我們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們共同的倫理原則,《周易》所講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更是我們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據此判斷,中國A.意識形態變遷遵循一定的規律B.儒家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地進步C傳統文化教育應注重價值傳承D.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趨勢加強朝鮮《高麗律》篇章內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寶律令》也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尊時期頒布的《刑書》大都參用唐律。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國廣泛加以采用B.唐律成為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C.中華法系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D這些國家完全采用了中華法系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債的主要形式是契約。契約有買賣、借貸、租賃、承攬、寄存、合伙、雇傭等,法典還對高利貸作了限制。這些規定A.旨在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B.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確立了近代社會契約精神D.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需要4.17世紀下半葉,莫斯科發行了大量語言文法、算術、拉丁語、哲學及醫學等書籍,甚至出現兩千余套識字課本一天售罄的情況。這反映了當時A.啟蒙運動的延伸B.印刷技術的進步C西歐文化的擴展D.國民教育的普及5.歷史學家威爾·杜蘭評論一古典文獻時說“原本顯然是剎帝利階級登極之作,英雄主義與戰爭的作品,在婆羅門的手中則變成了教誨民眾關于倫理法典、道德觀念以及涅槃之類的工具”。他說的是A.《摩訶婆羅多》B.《漢謨拉比法典》C.《吉爾伽美什》D.《荷馬史詩》6.西哥特人攻占羅馬城后,首領阿圖爾夫最初強烈要求消除羅馬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羅馬的。但因為桀驁不馴的哥特人從不遵守法律,沒有法律的國家將國不成國。最終他希望通過哥特的力量來恢復、增強羅馬之榮光。這一變化說明A.羅馬帝國法律體系不斷完善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羅馬文明C人口遷徙帶來了文化的認同D羅馬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甘蔗種植需要猛烈的陽光和長時間的密集勞動,且甘蔗園往往瘧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難得的奢侈品。15世紀,英國人年均糖攝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紀初,這一數字己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長與醫療水平的提高B.新航路使東西方貿易更加便捷C.殖民擴張與黑奴貿易的興盛D.工業革命大幅提升民眾消費能力8.當前,很多國家準許外國人入境進行某項經濟活動,但從事的工作類型可能受到限制。獲準臨時入境的低技能遷移勞工通常不得攜帶家屬,高技能遷移勞工則有較大的可能獲準攜帶家屬入境,或隨后讓家屬前來與自己同住。這反映出A.國際分工深化惡化了國際經濟秩序B.跨國公司壟斷了全球的勞動力市場C.經濟全球化改變著勞動力市場結構D.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逐漸在抬頭9.絲綢之路開通后,絲路上的商隊從西方運來稀有動物、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再從中國運出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中國的四大發明、絲織技術、漆器工藝等也經由絲綢之路傳向世界。這表明絲綢之路的開通A.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直接交流B.豐富了相關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C擴大了漢朝統治區域D.體現了漢朝的世界中心地位10.時人評論近代畫報:“上海自通商以后,取效西法,日刊日報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務,法至善也。然中國識字者少,不識字者多,安能人入盡知報中之事?于是創設畫報,月出數冊。或取古人之事,繪之以為考據;或取報中近事,繪之以廣見聞。據此可知,當時畫報A真實客觀報道各類事件B.大力宣傳反清革命思想C動員民眾投身救亡運動D具有著思想啟蒙的作用11.有學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時,卻也摧毀或動搖了歐洲教皇統治的經濟基礎,尤其是蒙古對征服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讓歐洲人開始質疑教會的觀點和主張。對此理解準確的是,蒙古西征A.客觀上加強了文化交流B.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C.引發了各民族的大遷徙直接引發歐洲宗教改革12.恩格斯說:“拿破侖掃清了德國的奧吉亞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拿破侖所頒布的《華沙大公國憲法》的第一節中規定“廢除農奴制,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據此可見拿破侖戰爭A.推動歐洲政治文化重構B.推毀了歐洲的封建社會C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D推翻了歐洲的貴族政治13.歐洲中世紀大學出現于11世紀,前期以教會辦學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辦學為主,課程設置上除了神學,還包括文學、醫學、法學等學科 同時還設有《幾何學》《天文學》以及探索人體和自然界的相關課程。由此可知,中世紀的大學A.兼具了宗教性與世俗性B沖擊了基督教理論體系C瓦解了歐洲的封建社會D.受到教權和王權的影響14.2020年7月北京暴雨,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臺基再現“龍吐水”景觀。這一景觀充分體現出故宮的建筑A.布局嚴謹,井然有序B.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C凸顯皇權,樹立權威D主次性與對稱性巧妙融合15.康有為在論及文物的價值時指出:“古物存,可令國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賢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興。觀古蘧之多寡,而文野之別可判也。觀室廬古物之多少,而其人民文野之高下可判矣”。康有為的這一主張意在A.強調對文物的搜集研究B.倡導建立民眾與文物的聯系C促進國人民族意識覺醒說明文物與大國崛起的關系第II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55分。16.(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商周時期,王者立四時之序而化天下。《禮記 ·月令》記載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禮儀活動,當時許多風俗由專職官員負責。秦漢以后的封建統治者更把傳統節日變成了轉移階級矛盾視線的手段。中國的節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進行。春節雛形是慶豐收;“清明前后,種瓜種豆”;七夕節反映了中國男耕女織的小農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歲,清明祭祖掃墓,端午系五色絲、涂雄黃,七夕看牛女相會,中秋團圓,重陽把出嫁的女兒接回。在現代社會,傳統節日仍以家庭為組織進行,新節日則以單位和學校為主組織進行。摘編自秦永洲著《中國社會風俗史》材料二西方國家,雖有類似中國全家團聚的重大傳統節日如圣誕節、新年、感恩節等,同時“狂歡“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節日精神的主要內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如狂歡節是基督教“謝肉節”的世俗化稱呼;情人節是紀念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萬圣節是為了紀念教會所有圣人;圣誕節是基督教為了紀念耶穌誕生。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中國人歡慶并無中國文化淵源的圣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西方節日,同時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等也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接受。2007年春節前夕,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賀詞中說:“2月18日,我們將歡度中國新年。”-摘編自唐小晴《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比較分析》等(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與西方傳統節日的差異,并分析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現代中國節日文化出現的新變化及其意義。(10分)17.(20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各地近乎隔絕的地理多中心,決定了希臘的經濟多中心。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臨近尼羅河流域和西河流域,這就使得希臘文明非常容易受到上述兩地文明的影響。許多希臘的哲學家和史學家都曾游歷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國家,考察學習,吸納精華,化為自己的文化。希臘半島的諸多天然良港將希臘的各個城邦用大海連接了起來,也成為希臘對外殖民和海外貿易的有利因素,希臘的經濟結構由封閉的農業經濟轉向開放的商品經濟。希臘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希臘文明雖然在四大古文明之鉿產生,但其在古文明之中的重要性,卻是一點也不遑多讓。-摘編自《論古希臘文明的貢獻》材料二拜占庭文化直接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它內容豐富,體系完備,發展水平較高,對中古歐洲發揮積極作用,加速斯拉夫各民族國家的發展,并形成以東正教為核心的東歐世界。拜占庭文化還對周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推動中古時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西方能夠發生文藝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能在西南歐重新生根發芽,正是依托于拜占庭這座希臘文化漫長流變征途中的金橋。-摘編自《拜占庭文化》(1)據材料一,指出自然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產生的影響,并舉兩例說明希臘文明對西方文明的貢獻。(10分)(2)據材料二,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點,指出其影響。(10分)18.(15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朝的統治僅持續了短暫的14年,卻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時代。秦朝的征服者統一了一系列獨立的王國,開始把不同文化地區納入一個較大的中國社會的宏偉規劃。漢·朝存在了四個多世紀,基本完成了中國一體化的任務。漢朝的統治者還與儒家的道德家們建立了聯盟,創建了先進的教育系統。在技術發明所帶來的經濟高產的基礎之上,漢朝的統治者把中國的影響擴展至朝鮮、越南和中亞地區,長期影響了鄰近地區的社會。-摘編自【美】本特利、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根據材料信息,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質量調查歷史學科試卷評分細則I卷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題號 1 2 3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D C A C C C B D B A A B CII卷共3題,共55分。16.(20分)(1)差異:中國,在古代是統治者教化民眾的工具;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主。(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共4分)。西方,張揚個性,崇尚自由;鮮明的宗教色彩。(2分)原因:商品經濟較發達:基督教長期深刻影響;具有民主傳統,催生了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潮。(每點2分,共4分)(2)新變化:西方傳統節日滲透到中國,與中國傳統節日并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向國外傳播。(每點2分,共4分)意義:豐富了民眾的生活;開闊了民眾的視野;順應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潮流;提升了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促使世界文化走向多元融合。(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共6分)17.(20分)(1)影響:小國寡民,城邦林立;農業不發達,重視開放型商品經濟;文化開放包容,廣泛吸收外來文化;重視殖民活動,具有擴張性。(每點1分,共4分)貢獻:古希臘的神話、喜劇和悲劇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被稱為西方“史學之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每點2分,共6分)(2)特點:傳承性、包容性、開放性;文化成就高;影響廣泛深遠。(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共4分)影響:傳承保留了古希臘羅馬文化;推動了中古歐洲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共6分)18.(15分)示例觀點:秦漢為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分)闡述: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為鞏固統治,秦始皇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秦朝還統一了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整頓社會風俗,促進了政治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漢代尊崇儒術,使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文化心理認同奠定了基礎;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設置西域都護府,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加強了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秦漢時期,文化昌盛,科技得到很大發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答出秦漢相關史實即可酌情給分,共10分)總之,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統時期,是中華文明的發展時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