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聯盟高二期末考試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指出,距今7000多年,占據“花心地位”的中原地區在絕大部分的時間中,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中心,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最重要的熔爐。正是由于“花心與花瓣、花瓣與花瓣”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培育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該學者意在強調A.中原文明的核心地位B.民族文化的輝煌成就C.文化交流的歷史作用D.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2.在河南和山東等地出土的畫像石中有較多表現下級對上級的拜渴題材的漢畫。如河南南陽唐河某東漢早期墓地出土的拜謁圖畫像石(如圖1所示)中,上位者正襟危坐,神態傲然,下位者匍匐叩拜,畢恭畢敬。這可用于印證漢代圖1A貴族門閥的驕橫B.官僚政治的確立C.社會風氣的保守D.儒學倫理的影響3.《隋書·食貨志》載:隋代推行“大索貌閱”,核其戶口,皆貌閱其人,以防容隱;又頒行均田令,按人口分授無主荒地,并定戶等上下,依戶征調。這些舉措A.瓦解了士族門閥經濟基礎B.強化了國家對資源的控制C.促進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D.推動了基層治理體系革新4.明代都察院除監察中央及地方官員外,還負責提督各道、考察百官,并與刑部、大理寺共同審理重大案件,形成“三法司”聯合辦案制度。這說明明代A.監察體系功能復合B.中央集權高度強化C.監察權超越司法權D.司法審判程序完善5.17世紀末,法國傳教士李明在《中國近事報道(1687一1692)》中詳細介紹了北京故宮的建筑布局與裝飾藝術,英國建筑師威廉·錢伯斯據此設計出帶有中式飛檐的邱園“中國塔”。這可【高二歷史第1頁(共4頁)】以用來說明A.建筑技術的創新性B.文化交流的橋梁性C.東學西漸的必然性D.藝術審美的趨同性6.京師同文館創立于1862年,最初以培養外交翻譯人才為目標,僅設英文館。后陸續增設算學、天文、物理等課程,并引入國際法、經濟學的內容。至19世紀80年代,其辦學宗旨從單一語言教育轉向“西文”“西藝”“西政”綜合教育。這種變化反映了A.洋務派的實踐深化B.維新派的政治訴求C.保守派的激烈反對D.清末教育體制轉型7.1905年1月,旅順口的俄國守軍向日本投降。對此,立憲派指出,全球富強之國不是立憲,就是共和,而沒有專制者。可是由于俄國的緣故,又有人產生懷疑。“于是政府遂以俄為口實以拒絕民權”,現在俄國敗局已定,“此疑釋矣”。這表明立憲派A.強調中日合作重要意義B.抨擊日俄戰爭非正義性C.意在變革晚清政治體制D.倡導進行民族民主革命8.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日軍空襲武漢70多次,造成9000多人死傷,我方空軍多次擊退敵機。數百萬武漢市民不顧安危,上街聲援我方空軍。同年7月7日,武漢三鎮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捐款活動。據此可知A.日軍暴行激發民眾團結抗戰B.武漢會戰奠定持久抗戰基礎C.空中作戰成為會戰主要形式D.捐款解決前線物資不足問題9.唐山解放后,當地某民營化工企業陷入產品無銷路、無力發放工資的困境。人民政府在派出軍代表監督生產的同時,為其爭取大量貸款,并收購該企業積壓的水泥4600噸。結束軍管后,企業獲得了由銀行循環透支所給予的信用額度,其產品也由政府的貿易部門包銷。這說明當時A.公私合營方式具有多樣性B.民族工業存在剝削性特征C.新民主主義政策得到貫徹D.社會主義優越性日益凸顯10.1984年1月,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在福建三明召開,揭開了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序幕。這主要著眼于A,加強黨對基礎教育的領導B.適應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C.抵御西方國家價值觀滲透D.加快新型社會風尚的構建11.考古工作者在位于伊拉克北部、距今約7000一5800年的耶莫遺址中,發現有21座房屋,每座房屋有好幾個房間,房間里有爐灶和地窖。此外還發現大量石制和骨制工具、裝飾品和塑像。據此可以推知,耶莫文化時期A,人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B.生產工具仍然以打制的石器為主C.已初具國家的初始形態D.人們已用蘆葦稈在莎草紙上寫字12.表1所示為《高麗史》中關于朝鮮王朝與明朝文化交流的部分記載。綜合表中信息可知表1時間事件描述1402年朝鮮派遣使者赴明朝學習樂舞禮儀,歸國后仿明制修訂宮廷雅樂《保太平》1429年朝鮮翻譯明朝《孝經小學》等典籍,作為士大夫教育的必修內容1436年明英宗賜朝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籍,朝鮮將其列為科舉考試范圍1441年朝鮮參照《農桑輯要》編纂《農桑衣食撮要》,推廣中原農業技術A.朝鮮文化被明朝全面改造B.中華文化具有強大向心力C.中朝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D.明朝強制輸出文化至朝鮮【高二歷史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