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州一中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第四學段棋塊考試高一歷史學科期末試卷(完卷75分鐘滿分100分)第工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32題共6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請將正確答案填涂答題卡上)1,史詩是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古代長篇敘事詩,它是人類最早的精神產品,對于了解早期人類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史詩是()A.《摩訶婆羅多》B.《羅摩衍那》C、《吉爾伽美什》D.《天方夜譚》2.古代希伯來人有大洪水毀滅幾乎所有人類的傳說,古代希臘人也有類似的洪水故事,中國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傳說。這表明(A.歷史事實須經考古證實B.洪水傳說均來源于蘇美爾神話C.神話傳說就是歷史真實D.人類早期文明大多具有相似性3.腓尼基字母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材料說明腓尼基字母是()A。世界字母文字源頭B.瑪雅文字源頭C.非洲象形文字起源D.中國文字起源4.在《漢漠拉比法典》中,從未出現過監獄相關內容,對同一類罪行中程度不等的犯罪區分相當粗略。法典規定的所有懲罰方式,要么是罰款,要么是處死。當遇到無法確定原告和被告的陳述是否屬實時,則采用神判法。這些情況說明當時古巴比倫王國()A,法律體系已經非常完備B.注重維護奴隸主的利益C。司法制度存在一定缺陷D.神權統治占據主導地位5.如下圖所示,在整個法老統治的文明時期,所有碑文上國王的名字總是用橢圓圖案圈起來,橢圓的右側有一道象征土地的豎線往往代表著法老是神佑之下的大地之主。據此可知,在當時埃及()A.王權依附于宗教神權B.已基本實現了統一C.楔形文字發明并成熟D,法老擁有至高權威6.古代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但是,外邦人沒有公民權,婦女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以外,奴隸則根本不被當人看待。這反映古代雅典()A.民主政治的局限性B.民主制度的衰弱C.權力分配的公平性D。奴隸制度的瓦解7.羅馬人本以放牧為生,建城后才轉向農耕,起初只種小麥和豆子,且小麥品種只能煮食,高一下期末歷史卷第1頁,共6頁不能制作面包。隨著整個地中海逐漸成為羅馬的內海,羅馬種植的谷物種類日益多樣,包括大麥、燕麥、水稻等歐亞非谷物。其中,適合制作面包的小麥成為主要品種。這一史實可以論證()A、羅馬帝國的對外書擴張影響深遠B。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流C。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交換發達D。生態環境與物種交流的關系8。下圖是小歷同學的讀書摘錄,其內容可以說明()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7世紀末,新羅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10世紀初,高麗王朝引入中國科舉考試選拔官員⊙1010年,越南模仿中國制度設置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吏A、東方文明對西方國家的輻射B.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往來C.中華文明對周邊國家的影響D.亞洲各國經濟聯系加強9、中世紀前期,西歐農奴的生活十分困苦。一頓上好的飯食“通常由兩道飯菜組成,一道是粥狀的麥糊,一道是麥糊狀的粥”。到13世紀,由于饑饉出現的次數大為減少,且飲食中增加了豆類,農奴變得強壯。這一變化緣于()A.城市發展的影響B、社會秩序趨于穩定C.美洲物種的傳入D。封君封臣制度解體10.13世紀中葉,法國的一些貴族和富裕市民熱衷于穿著精美的服裝。1279年,國王腓力三世專門頒布法令,規定了男性每年購買長袍的數量:大領主可購5件,貴族和宮廷侍從可購2至4件,財產超過1000利弗爾的市民可購1件。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法國()A.市民地位上升B.手工工場興起C.社會等級分明D.貴族特權加強11.在菲律賓至今仍被使用的墨西哥詞匯有“zacate”(草)、“changue”(小市場)、“chongo”(猴子)、“sayote”(一種蔬菜)等。下列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是()A。葡萄牙殖民侵略的結果B.得益于大西洋三角貿易C。植根于中國的朝貢貿易D.太平洋貿易的客觀影響12.《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畫中圣母手上抱著可愛的要兒,晶瑩的目光中洋溢著溫柔的母愛,充分顯示了純潔無邪的善良天性。這體現該作品的精神內核是()A.神秘主義B.禁欲主義C.人文主義D.浪漫主義13.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煙草、可可和中國的茶葉等,傳統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增長。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A.推動各地人口遷移B.導致貨幣貶值C.促進商業貿易擴大D.引起物價上漲14.16世紀,桑海學者艾哈邁德·巴巴在《學者列傳》中記載:“(桑海)桑科雷大學藏書40萬卷,涵蓋神學、天文學和醫學,學生來自埃及、安達盧西亞(今西班牙)和波斯。”該校將《古蘭經》與非洲口述傳統結合,形成獨特的學術體系。這反映出()A.西非文明與外部世界的密切聯系B.宗教改革影響了西非文明發展歷程C,西非是伊斯蘭文化的主要發源地D.阿拉伯人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遺產15.16世紀,意大利人巴爾巴羅為校訂、翻譯古羅馬建筑論著,曾向一位泥瓦匠出身的建筑師尋求幫助;德意志人阿格里科拉在撰寫關于采礦的著作時,吸收了礦工傳授的知識。這些學者()A,注重提升人的社會地位B.復興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C.重視發揮人的聰明才智D.推動了人文主義教育興盛高一下期末歷史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