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物理易錯題專項—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長度、時間、速度核心考點及易錯解析目錄CONTENT單位換算(十進制 / 千進制)01常見估測值02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03單位換算(十進制 / 千進制)R·八年級上冊單位換算(十進制/千進制)長度單位及換算:①十進制關系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都是十倍關系,即1m=10dm=100cm=1000mm(兩個十是,三個十是)②千進制關系千米、米、毫米、微米、納米之間都是千倍關系,即1km=m,1mm=μm=nm換算規則:大單位→小單位:“乘指數”如米→毫米:1m × = 1000mm小單位→大單位:“除指數”如毫米→米:1000mm ÷ = 1m進階換算:1m= m(×)1m=nm(×)單位換算(十進制/千進制)基礎單位換算(大→?。?br/>將下列長度單位換算為指定單位:① 3.5 千米 = ______ 米② 2.4 分米 = ______ 厘米③ 0.08 米 = ______ 毫米單位換算(十進制/千進制)35002480科學計數法換算(小→大)用科學計數法表示下列單位換算結果:① 500 微米 = _____ _ 米② 3 納米 = 毫米③ 2400 毫米 = 千米單位換算(十進制/千進制)5×\500×2.4×\2400××3×\3××多步驟單位換算完成下列復雜單位換算:① 1.2 米 = 微米② 0.05 毫米 = 納米③ 25 厘米 = 千米單位換算(十進制/千進制)1.2×\1.2××2.5×\25××5×\0.05××實際應用場景換算結合生活實例完成換算:① 一張 A4 紙的厚度約為 0.1 毫米,合 微米。② 新冠病毒的直徑約為 100 納米,合 米。③ 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8.86 米,合 千米。單位換算(十進制/千進制)100\0.1×1×\100×8.84886\8848.86×綜合排序與計算① 將下列長度按從大到小排列:A. 2 千米 B. 3×10 毫米 C. 4000 厘米 D. 0.5×10 納米② 一根鋼管長 3.2 米,另一根長 2800 毫米,第三根長 350 厘米,哪根最長?單位換算(十進制/千進制)B(3×10 mm=3km)> A(2km)> C(4000cm=40m)> D(0.5×10 nm=0.5m)統一單位后:3.2 米 = 320 厘米,2800 毫米 = 280 厘米,350 厘米,第一根最長。常見估測值R·八年級上冊常見估測值生活實例速記:中學生身高≈1.7m,物理課本長≈26cm,一元硬幣直徑≈2.5cm,課桌高≈80cm,一層樓高≈3m,門框高≈2m(約為樓層高的 2/3) 估測技巧:以身體為參照(指甲寬 1cm,一拃20cm) 單位匹配:長距離用km,微小物體用μm/nm身體部位參照法:① 小明用指甲寬度(約 1cm)估測鉛筆芯的直徑,發現鉛筆芯約占指甲寬度的 1/5,鉛筆芯直徑約為______mm。② 小紅用 “一拃”(約 20cm)測量課桌長度,發現課桌長約 3 拃,課桌長度約為______m。常見估測值① 鉛筆芯直徑 = 1cm×1/5=0.2cm=2mm② 課桌長度 = 20cm×3=60cm=0.6m20.6比例關系計算:① 某樓層高 3m,門框高度約為樓層高度的 2/3,則門框高______m。② 一張 A4 紙的長度約為物理課本長度(26cm)的 1.5 倍,A4 紙長度約為______cm。常見估測值① 門框高度 = 3m×2/3=2m② A4 紙長度 = 26cm×1.5=39cm239單位匹配與換算:① 新冠病毒直徑約 100 納米,合______微米(1 微米 = 1000 納米)。② 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8.86 米,合 千米。常見估測值① 100 納米 = 100÷1000=0.1 微米② 8848.86 米 = 8848.86÷1000=8.84886 千米0.18.84886實際場景估測:① 中學生身高約 1.7m,教室門高度約為中學生身高的 1.2 倍,教室門高約______m。② 一元硬幣直徑 2.5cm,將 10 枚硬幣排成一行,總長度約為______cm。常見估測值① 門高度 = 1.7m×1.2≈2.04m(接近實際門框高度 2m)② 總長度 = 2.5cm×10=25cm2.0425綜合排序與應用:① 將下列物體按長度從大到小排列:A. 物理課本長度(26cm) B. 課桌高度(80cm)C. 中學生身高(1.7m) D. 一元硬幣直徑(2.5cm)② 用 “指甲寬度(1cm)” 估測物理課本厚度,發現課本厚約 5 個指甲寬度,課本厚度約為______mm。常見估測值① 排序:C(1.7m)> B(80cm)> A(26cm)> D(2.5cm)② 課本厚度 = 1cm×5=5cm=50mm50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R·八年級上冊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 ——“選、觀、放、讀、記” 刻度尺的選擇與 “三要素” 判斷:① 測量教室的長度,應選擇下列哪種刻度尺更合適?( )A. 量程 0~10cm,分度值 1mmB. 量程 0~1m,分度值 1cmC. 量程 0~5m,分度值 1cm② 某刻度尺標注 “0~20cm”“1mm”,則其量程是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若零刻度線磨損,應選__________________作為測量起點。清晰的整刻度線C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教室長度通常 5~10m,需選量程足夠且分度值合理的卷尺/ 刻度尺0~20cm1mm刻度尺的放置規范:測量某物體長度時,如下哪種放置方式正確?( )方式 A:刻度尺傾斜,刻度線未緊貼物體方式 B:零刻度線與物體左端對齊,刻度線緊貼物體,與被測邊平行方式 C:零刻度線未對齊物體左端,刻度尺水平放置但刻度線朝上(未緊貼)B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刻度尺的讀數(含估讀):① 某刻度尺分度值為 1mm,測量某物體長度時,末端對齊刻度 “5.32cm”,則物體長度為__________,其中 “5.3cm” 是______值,“0.02cm” 是______值。② 如圖(假設情景:刻度尺分度值 1cm,物體左端對齊 3.0cm 刻度線,右端對齊 9.6cm 刻度線),物體長度為______。5.32cm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準確估讀※分度值1mm,需估讀到0.1mm即0.01cm6.6cm※分度值 1cm,估讀到 0.1cm測量結果的記錄規范:① 某同學測量課本寬度時,讀數為 18.5cm,但未寫單位,該記錄是否正確?為什么?② 正確測量某物體長度后,記錄為 “4.5”,該記錄錯誤在于___________,正確記錄應為______(假設分度值 1mm,測量值為 4.50cm)。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缺少單位① 不正確。測量結果必須包含數值和單位,只寫數值無法明確物理意義。4.50cm※需體現分度值下一位的估讀綜合操作與誤差分析:① 某同學用分度值 1mm 的刻度尺測量鉛筆長度,三次測量結果分別為 18.42cm、18.43cm、18.41cm,則鉛筆的長度應記為________,多次測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② 下列操作會導致測量值偏大的是( )A. 刻度尺放斜了B. 刻度線未緊貼被測物體C. 讀數時視線未與刻度線垂直(視線偏低)D. 零刻度線磨損后,未用末端刻度減起始刻度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減少誤差18.42cm※B、D 可能導致誤差但不一定偏大A、C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時間單位及停表使用:單位換算:1h=60min=3600s(60進制),1s=10 ms(千進制)停表讀數規則:結構:小表盤(分鐘)、大表盤(秒)口訣:“內分外秒,過半讀大”分針未過半→讀小刻度(0-30s),分針過半→讀大刻度(30-60s)示例:小表盤4min,大表盤7.7s(未過半→總時間= 4×60+7.7=247.7s基礎單位換算:① 3 小時 15 分鐘 =____________秒② 45000 毫秒 =___________分鐘① 3×3600 +15×60 = 11700 秒② 45000÷1000 =45 秒 → 45÷60 = 0.75 分鐘11700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0.75停表讀數規則應用:① 小表盤顯示 2 分鐘,分針未過半,大表盤顯示 28.4 秒 → 總時間 =__________秒。② 小表盤顯示 5 分鐘,分針過半,大表盤顯示 18.3 秒 → 總時間 =__________秒。① 2×60 +28.4 = 148.4 秒② 5×60 + (30+18.3)=300+48.3= 348.3 秒148.4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348.3復雜單位換算與誤差分析:① 某短跑運動員成績為 10.5 秒,合______________毫秒,若停表顯示小表盤 0 分鐘,分針未過半,大表盤 10.5 秒,是否正確?② 某會議持續時間為 2 小時 45 分鐘 30 秒,合__________小時(保留兩位小數)① 10.5×1000 = 10500 毫秒;停表顯示錯誤(10.5 秒超過 0-30 秒范圍,分針應過半,大表盤讀 10.5 秒需小表盤 0 分鐘 + 分針過半)② 2 +45/60 +30/3600 ≈ 2.76 小時10500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2.76停表讀數與實際場景結合:① 實驗室測單擺周期,停表顯示小表盤 3 分鐘,分針過半,大表盤 35.7 秒 → 總時間 =__________秒。② 某火箭發射倒計時 “10、9、8…1” 共用時 8.5 秒,若停表顯示小表盤 0 分鐘,分針未過半,大表盤 8.5 秒,是否正確?② 正確(8.5 秒在 0-30 秒范圍內,分針未過半)① 3×60 +35.7 = 215.7 秒215.7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綜合排序與單位換算:① 將下列時間按從長到短排序:A. 1 小時 20 分鐘 B. 4500 秒C. 80000 毫秒 D. 0.5 小時② 某同學用停表測脈搏,小表盤 0 分鐘,分針未過半,大表盤顯示 7.2 秒 → 脈搏跳動 10 次用時______秒② 脈搏時間 =7.2 秒(直接讀取大表盤數值)7.2刻度尺與停表的使用① 排序:A(80 分鐘)> B(75 分鐘)> D(30 分鐘)> C(80 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