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可用于研究1848年革命中的工人運動(考生答出“對研究19世紀中期的工人運動有重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要價值”即可)。《巴黎公社》描述巴黎公社廢除私有制,崇尚勞動,反映了公社的無產階級政權性質,對研究巴黎公社的斗爭有重要價值。《國際歌》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摧毀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資本主義的統治,實現共產主義,對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重要1.C2.A3.B4.C5.D6.B7.C8.A9.D10.B11.C12.D13.D價值。《鐵匠的夢》反映了機器生產加重了對工人的壓榨,工人要求制度變革,可用于研14.A15.B究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剝削和工人階級的覺醒。(8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5分。從鮑狄埃的詩歌作為個案或從詩歌作為歷史研究資料的局限角度評析:16.(14分)如鮑狄埃的詩歌是其個人創作,不能反映當時社會的整體狀況,屬于個案,應該和(1)成為正式常設官職;職權擴大(或“管理范圍擴大,管理內容增多”);權力受到自治城其他史料相印證;市和教會制約。(6分)如詩歌屬于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其反映的內容不一定等同于社會(2)商品經濟發展:國王權力強化:城市發展,得到一定程度自治權;基督教會具有重要現實,應該和其他史料相印證。(2分,從其中一個角度回答即可)地位。(8分)19.(17分)17.(12分)(1)變化:一戰之前,數量較少,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區和太平洋群島;一戰期間數量示例:增加,向歐洲擴展;二戰期間,數量大幅增加,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分布較多。波托西·見證(或“數量不斷增長,分布范圍從美洲、太平洋島嶼向歐洲等地全球范圍擴展”)(3分)西班牙侵略美洲、在波托西開采銀礦,掠奪白銀、實行米塔制,強迫印第安人勞動原因:一戰之前,美國經濟力量增長,在拉美地區推行霸權政策,并參與帝國主義瓜分世反映出西班牙在美洲侵略擴張,掠奪財富,奴役印第安人,是近代歐洲殖民擴張和殖民界。一戰期間,美國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加快了境外軍事基地的擴張。二戰期間,美主義罪惡的見證。國加入反法西斯聯盟,建立軍事基地以實現對德、意、日的軍事打擊,同時防止戰火蔓延波托西市場上的商品包括紡織品、瓷器、香料等,種類繁多;商品來自歐洲、非洲、亞至本土大陸。(6分,考生若將每一階段的變化和原因各自分別對應回答,也可給分。)洲等世界各地,來源廣泛。反映出當時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動,世界各地經濟聯系加(2)從美國境外軍事基地全球分布或某一地區分布變化回答均可給分。強,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的見證。示例1:印第安人的暴動、阿根廷起義軍攻入波托西和失敗、圣馬丁和玻利瓦爾解放秘魯,變化:部署在西歐地區的軍事基地大量增加。(2分)反映了拉美人民的斗爭精神和拉美獨立進程的曲折性,是拉美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理由:戰后美國國力空前強大,建立世界霸權;美蘇冷戰,歐洲處于美蘇對峙前沿;德國見證。被分區占領,美國是占領國之一;北約軍事集團成立。(6分)總之,波托西作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其發展反映了當時世界歷史風貌,從多個方面示例2:見證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變化:部署在東亞、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大量增加。(2分)18.(12分)理由:戰后美國國力空前強大,建立世界霸權;兩大陣營對立,美國在亞洲圍堵社會主義從鮑狄埃身份角度或從詩歌作為歷史研究資料的價值角度評析:中國:二戰后,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6分)如鮑狄埃是法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巴黎公社的主要領導人,是19世紀法國諸多重示例3: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其詩歌是研究法國歷史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價值;變化:海外軍事基地數量大幅增長,新增基地主要分布在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2分)如詩歌作為文學藝術作品,是社會現實的反映,鮑狄埃的詩歌反映了19世紀法國理由:戰后美國國力空前強大,建立世界霸權:美蘇冷戰,歐洲處于美蘇對峙前沿:美國的社會面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2分,從其中一個角度回答即可)在亞洲圍堵社會主義中國。(6分,若答“北約軍事集團成立”“二戰后,德國被分區占領,從詩歌內容的角度評析:美國是占領國之一”“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等也可酌情給分,但本問總得分不超過《吸血鬼》描述了礦工受到剝削、罷工被鎮壓,反映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6分)高一歷史試題答案第1頁(共2頁)高一歷史試題答案第2頁(共2頁)3.圖1為對中古時期某一地區居民的描述。據此可知,他們是高一歷史試題2025.7+◇他們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他們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鐘。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紙一并交回。◇他們是遠距離貿易的奇才注意事項:◇他們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圖1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A.蘇美爾人B.阿拉伯人C.印度人D.班圖人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4.17世紀上半葉,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的東方商品中香料、胡椒、紡織品進口值占總值的比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例分別為17.6%、56.4%、16.1%。17世紀末,香料進口值占比下降到11.7%,茶葉、咖奶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啡增至4.3%,紡織品增至54.7%,瓷器等其他商品增至18.1%。這反映出當時第I卷(選擇題共45分)A.荷蘭壟斷東西方海上貿易B.歐洲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C,殖民擴張推動消費習慣的變化D.工業革命擴大了對原料的需求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5.地球空間在16~19世紀歐洲地圖上表現為三種形態:一種是“已知”空間,包括歐亞大陸主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要部分和北非,對當地的統治已經獲得普遍認可:一種是“未知領土”,主要用于美洲、非洲1.考古發現,在兩河流域烏爾早王朝時期的遺址中有數枚印度河流域式樣的印章。表1為南方大陸(澳洲及南極洲),也包括過去無人涉足的島嶼和極地;最后一種是海洋。這其中一枚印章及其簡介。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反映了近代歐洲地理知識的匱乏表1B.開啟了歐洲對海上新航線的探索印章簡介C.表明了改進地圖制作技術的必要正方形平印是印度河流域最典型的印章形式D.體現了歐洲的殖民帝國意識形態正面上半部分是一行楔形文字。下半部分是一個公牛圖6.《晝》《夜《晨《暮》是米開朗琪羅的一組雕塑作品,以寓意的方式表達了時間觀念。《晝》案,其頭部向下彎曲,呈現出典型的印度河流域牛圖案被塑造成男子形象,隆起的肌肉與凝視的目光展現出力量與精神張力的統一。《夜》被塑印章印紋風格。造成女性形象,松弛的肌肉線條與右手托頭的睡姿傳遞出疲憊感。這反映出文藝復興A.注重古典文化的復興B.倡導真實自然的生活A.南亞文明向周邊地區穩步擴張B.不同文明多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C.宣揚時間的神學解讀D.構建理想王國的藍圖C.兩大流域間存在文化交流融合D.楔形文字在印度河流域廣泛使用7.有學者在評價近代歐美某一歷史事件時指出,革命者試圖以啟蒙哲學直接構建共和制,2.“名從神衹”是指在人名中包含神名以示虔敬,曾廣泛存在于包括古埃及在內的地中海世但民眾仍習慣君主制,難以理性接納新制度;革命者渴望“朝夕之間與舊制度決裂”,但民界;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時,一些達官顯貴中出現“名從國王”的現象。這反映出情轉化需漫長積累,革命導致社會動蕩與混亂。據此可知,該事件是A.王權神圣地位的上升B.區域文化聯系的削弱A.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B.美國獨立戰爭C.傳統等級觀念的顛覆D.宗教信仰意識的淡化C.法國大革命D.德意志帝國的成立高一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高一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一歷史—答案.pdf 高一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