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案(表格式)

資源簡介

中學高效課堂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6)
備課時間 年 月 日 第 周 課時 主備人 執教人
教學課題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課 型 新授課
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局面的產生;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素養目標 1.了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合縱與連橫等基本史實,發展學生的時空觀念,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發展學生的唯物史觀;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識讀《戰國銅壺》《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發展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對商鞅變法的開放性討論,培養創新思維和發展個性。 3.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社會進步,但改革需要膽識和策略,學習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了解這一工程,培養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商鞅變法。
教學難點 戰國七雄的形成、兼并戰爭的特點和評價。
教 學 設 計
【創設情境】 這是記載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書影,戰國時期中因此書而得名,其編輯者西漢學者劉向在該書的“書錄”中說“萬乘之國七……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彪S著頻繁的戰爭,當時的社會發生了怎樣的巨變? 【精講點撥】 教師:本課本分為三個內容。第一是戰國七雄;第二是商鞅變法;第三是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接下來我們學習本課第一字目的內容——戰國七雄。請同學們帶著以下的問題閱讀課本。 第一、戰國七雄是如何形成的?第二、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有哪些?第三、兼并戰爭的特點是什么? (一)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我們來學習戰國七雄是如何形成的?1、戰國七雄的形成 學生:經過春秋近300年的紛爭,大部分小諸侯國被兼并,幾個大諸侯國,左右著政局。 教師:戰國七雄的形成主要跟兩件事情有關。第一是三家分晉;第二是田氏代齊。 教師:那么,三家分晉是哪三家? 學生:韓、趙、魏。 (1)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冊命韓、趙、魏三家為諸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事件。 (2)田氏代齊: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認大夫田氏為齊侯,沿用齊國號,變姜氏的齊國為田氏的齊國。這就是所謂“田氏代齊”。 教師:當時的諸侯國有十幾個,其中那幾個勢力最強?史稱? 學生:齊、楚、燕、韓、趙、魏、秦。史稱“戰國七雄” 教師:同學們觀察課本第34頁的戰國形勢圖,告訴老師,這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分布有什么特點? (3)戰國七雄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教師: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學生: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導學思路:
2.著名的兼并戰爭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最為著名)。 (1)桂陵之戰 魏圍攻趙都邯鄲,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王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援救。孫臏主張引兵攻打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將龐涓得知國都被圍后,果然趕回應戰。孫臏于是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并生擒龐涓。此戰孫臏創造了“圍魏救趙”的經典戰法,為后世效仿。 (2)馬陵之戰 孫臏的戰法為“減灶之計”。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設伏殲敵戰例,為后世稱道。戰后,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于用兵而名揚天下。 (3)長平之戰 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將廉頗駐守長平,筑壘固守公元前260年,趙王急于求戰,結果中了秦反間計,他不滿廉頗憑險固守以疲秦軍的戰略,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領兵后,冒然大舉出兵,秦將白起佯敗,誘趙軍至預定地點,用伏兵把趙軍分割包圍。趙軍被困46天,饑餓無糧,以致人相食。突圍失敗,趙括被秦軍射死,趙軍全部投降,40多萬全被坑殺。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殲滅戰。通過這次戰爭,趙國喪失了強國地位,秦國則更加強大,加速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 時期主要戰役交戰國家典故影響戰國桂陵之戰魏、趙向齊求教圍魏救趙馬陵之戰魏、齊減灶計齊國強大起來長平之戰秦、趙紙上談兵 (趙括)東方六國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教師:那么,兼并戰爭的特點是什么? 3.兼并戰爭的特點: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傷亡大。 4.兼并戰爭的趨勢:由分裂走向統一(由諸侯國兼并其他諸侯國。國家逐漸趨向統一)。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戰爭體現出的時代特征有何不同? 時間目的規模影響春秋會盟稱霸兵力少,在短時間內決定勝負出現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戰國兼并統一兵力多,時間長,死傷多國家逐漸趨向統一
教師:同學們看問題思考。設想一下。當時的人們對連綿不斷的戰爭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他們最渴望的是什么? 學生:結束戰爭。 教師:反對戰爭,希望結束戰爭;渴望國家統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師:怎么評價兼并戰爭的影響? 5.兼并戰爭評價: (1)負面影響: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 (2)正面影響:促進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教師過渡: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戰爭更加激烈。秦國經過長平之戰大敗趙國,確立了在軍事上的強國地位,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那么,使秦國迅速變強的是什么?接下來,我們開始學習第二子目的內容——商鞅變法。 (二)商鞅變法 教師:閱讀本目的第一段文字,思考:商鞅變法的背景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導學思路:
變法時間和支持者?以及商鞅變法的內容的是什么? 教師:商鞅變法的背景是什么? 1.背景: (1)經濟方面,鐵制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為適應這一先進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2)政治方面,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掌握國家政權。 (3)軍事方面,為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紛紛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秦國也不得不實行變法。 在各國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 2.商鞅變法的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3.商鞅變法的時間、支持者: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 5.意義: 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6.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的原因: 除了適應經濟、政治發展需要,順應時代潮流,還有兩大主觀因素。一是秦國地處西陲,國家落后,因而改革決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變法。二是商鞅作為改革家的個人品質和措施得力。 教師過渡: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還注重興修水利。 (三)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表現 1.農業 戰國時期,冶鐵技術迅速提高,鐵器的種類和數量大幅增多,鐵器的使用日趨普遍。與此同時,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耕作技術明顯進步。這些都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 2.手工業 農業進步推動了社會分工,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造就了商業的繁榮。戰國時期,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紡織、冶鐵、青銅鑄造、采礦、煮鹽、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釀造等手工業發展可觀。 3.商業 商業日益發達,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 都江堰 1.背景:當時各國都十分注重興修水利,秦國尤其有突出的表現,都江堰的修筑就是偉大的創舉。 2.時間人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3.地點:成都附近的岷江。 4.工程作用:都江堰是-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都江堰的功能是什么?防洪、灌溉、水運等。) 5.地位: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智慧與勤勞精神的集中體現。 導學思路:
造福千秋后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2000年11月29日,在聯合國第24屆世界遺產 委員會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教師:都江堰的建成對以后有怎樣的影響? 學生(或者教師總結):它根據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控制內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來“旱澇多變”的成都平原變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了,至今還在造福于人民,這樣高超的設計和工程質量不能不令人贊嘆!從這里,我們也要知道:水對人類是很重要的。 【歸納總結】 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戰爭頻繁、商鞅變法、都江堰興修,顯示出大變革的時代特征。尤其是商鞅變法,不僅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同時也開創了新的社會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社會的形成。因此,我們必須堅持走改革富強的中國道路。 【拓展提升】 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東周時期朝廷軟弱無力,列國相互混戰不休,表面上看來是個多事之秋。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歷程的時期?!睋?,說明當時的社會特點為( )。 A.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 B.春秋霸主先后相繼,戰國七雄同時并存 C.王室衰微、大動蕩、大變革 D.鐵制工具和牛耕開始了普遍使用與推廣 2.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影響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評價這次變法:“以前是貴族任戰士,現在是戰士為貴族”。與之相關的變法措施是( )。 A.加強刑罰 B.獎勵生產 C.推行縣制 D.獎勵軍功 3.根據史書記載,西周初年的國家有800多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下170多個,戰國之初,只有十幾個了。這則材料反映出該時期歷史發展的最突出趨勢是( )。 A.國家逐步走向統一 B.國家數量由多到少 C.諸侯由弱變強 D.周天子由強變弱 4.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某一工程修建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是指哪一工程?( )。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長城 參考答案:CDAA 導學思路:
【板書設計】 第6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一、戰國七雄 1.形成 2.戰爭特點以及主要戰役 3.兼并戰爭的影響 二、商鞅變法 1.背景、時間、人物 2.內容和影響 三、戰國時期的經濟 1.經濟的表現 (1)農業 (2)商業 (3)手工業 2.都江堰 (1)時間、主持者 (2)工程原理
【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邵县| 恩平市| 基隆市| 三原县| 天峨县| 天台县| 法库县| 丹凤县| 永和县| 陇西县| 河北区| 仁化县| 洛扎县| 祁连县| 团风县| 呼和浩特市| 长阳| 酒泉市| 和静县| 博罗县| 将乐县| 五峰| 乌拉特中旗| 渑池县| 将乐县| 那坡县| 朝阳区| 新郑市| 安顺市| 鞍山市| 永福县| 青州市| 武乡县| 邯郸市| 荔波县| 昌乐县| 吉首市| 太保市| 库伦旗| 盘山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