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黑死病(Black Death or Great Dying)14世紀中期黑死病肆虐歐洲,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內,光歐洲就有近3千萬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3年里,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如果再算上以后300年的數次鼠疫暴發,歐洲有近一半人因黑死病喪生,全球有近3億人失去生命。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佛羅倫薩至少二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在以后近300年的時間里,黑死病就像夢魘一樣,時時折磨著那些劫后余生的歐洲人。“歐洲人對這場死亡的體驗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它促使人們對于基督所講的愛心,對于自身既定的存在方式進行了思索……另一方面, 喚起了對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對生之權利的百般珍惜。——沈之興《西方文化史》中古西歐封建社會是二元社會以國王為代表的王權和與以基督教教會為代表的教權互相依存,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王權與教權既依存又斗爭。一方面,王權希望依靠基督教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會也希望依靠強大的蠻族國王來壯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權力的擁有問題上,教皇與封建君主不斷發生碰撞和摩擦,明爭暗斗。二元社會:教權與王權—既勾結又抗爭(14世紀到18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領域的革命……就是相繼聯系、承接起來的“鏈條”。通過這個“革命”鏈條,“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中世紀并非千年的歷史斷鏈,也并非通體黑暗。從歷史發展的內在衍生性角度來講,它更是不可或缺的時代,文藝復興絕非驟興,更是歷史沉淀的結果。但是我們僅僅是從歷史發展的邏輯角度尋找到了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但若從特殊時空來看,為什么最早興起于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14世紀--17世紀初)宗教改革(16世紀)啟蒙運動(17--18世紀)14世紀15世紀16世紀17世紀18世紀19世紀近代科學興起(16--17世紀)1517時空坐標神性 人性 理性(14世紀到18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領域的革命……就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相繼聯系、承接起來的“鏈條”。通過這個“革命”鏈條,“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目 錄我不想變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懷抱里。屬于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所企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得拉克禁欲苦行 憧憬來世肯定自然欲望 追求現世幸福謳歌人性之美---布克哈特新航路開辟(孤立---聯系)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 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發生在歐洲的宣揚資產階級新思想的文化運動。“復興”的原意為“再生”。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初)1、概念:◆什么叫文藝復興?其核心思想和實質是什么?(1)時間:(2)地點:(3)含義:(4)實質:14世紀--17世紀初;起源于意大利,后擴展到英、法、德意志等地;借助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達到反對封建神學,宣揚資產階級新思想的思想解放運動。(因此被稱作“文藝復興”)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思考:為什么文藝復興運動會首先發生在意大利?材料一 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的興起,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特別是意大利背部開始出現。......財富新貴不再容忍封建社會和虛偽的神學教義,他們需要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陳日華《人性的回歸:文藝復興》材料二 意大利是古羅馬文化的中心和繼承者,較多地保留了古羅馬文化;它那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過拜占廷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臘思想文化,這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發生的一個有利條件。——孔祥民《世界中古史》材料三 文藝復興運動還將種種新事物傳播到了北歐。促成這一傳播的一個因素是加快了圖書的發行和思想的交流的印刷機。——《全球通史》材料四 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使人口減少 1/3,佛羅倫薩也不能幸免…從1300年的人口頂峰的9.5萬人暴跌到1340年的3萬人。——王乃耀《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經濟考察》文藝復興得以從意大利地區興起的原因有哪些?(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 歷史背景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根本原因)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形成,要求沖破教會束縛(主要原因)文化基礎:意大利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豐厚,又汲取東方文化養料人才基礎: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社會基礎:黑死病(鼠疫)在歐洲流行,動搖基督教神學的傳統權威(直接原因)技術條件:印刷術、造紙術傳入歐洲。【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借古喻今”的含義,并分析文藝復興采取這種措施的原因?但是那時教會勢力仍很強大,人們是不敢公開提出反對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號。所以馬克思說,人們只能“戰戰兢兢地請出古代的幽靈”,來為自己壯膽,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葉廷芳《18世紀歐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國風”》含義: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反對封建神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斗爭方式)原因:(1)天主教會壟斷統治,勢力強大;(2)歐洲資本主義剛剛興起,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弱小;(3)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對封建神學。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初)對比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雕塑作品有何不同,分析文藝復興的精神內核和實質。達·芬奇《最后的晚餐》中世紀《最后的晚餐》米開朗基羅《大衛》中世紀《大衛》中世紀《圣母子》拉斐爾的《圣母》中世紀:呆板僵硬文藝復興:色彩豐富、形象生動;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以“人”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①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②重視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③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鼓勵冒險進取。含義精神內核——人文主義表現實質實質: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3.精神內核和實質宗教神學與人文主義對比宗教神學 以神為中心 以人為中心 人文主義發揮人的才智和創造力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禁欲主義,期待來世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蒙昧主義(腐朽、守舊)崇尚理性贊美天神(上帝)的至高無上與無限創造力文藝復興反對天主教會禁欲苦行,但不反對信仰上帝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初)時間地點代表人物成就思想特色意大利14C文學三杰但丁《神曲》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談》15C美術三杰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突破了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米開朗琪羅《大衛》、《摩西》拉斐爾《西斯廷圣母》歐洲15C后期莎士比亞《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4.成就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初)5.影響文藝復興對于整個中世紀的神權.......的精神統治,都是一次強力反動。.......一些先進的意大利人深刻的感悟到了人的偉大,并由對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發展到“個人的完美化”.......文藝復興時代理論家們同時做起了實干家,思辨與實驗、理論與實際開始,也正是這種結合敲開了科學革命的大門。——馬克垚《世界文明史》德國學者鮑爾生寫道:“首先,沒有文藝復興運動就不會有宗教改革運動的產生,也不會有后來的思想與學術的發展,因為哲學與自然科學,以及史學和人文科學,無一不是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雨露滋潤下成長起來的。”——賀國慶《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的過渡》積極:(1)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歐洲封建秩序(神權)(2)思想:解放了人性,更多關注人本身和現世世界,推動宗教改革。(3)經濟:推動新航路開辟,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4)科技: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產生和發展。局限:(1)極端個人主義(2)范圍有限:僅限于上層知識分子(文化藝術領域)一、文藝復興(14-17世紀初)1、歷史背景材料1:文藝復興的影響側重于知識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藝復興”所開拓出來的人文主義的影響…把歐洲人民的覺悟,提高了一步。——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材料2:教皇在德國的特使報告說:“十分之九的德國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數人高喊:羅馬教廷該死!”材料3:“錢幣落入箱底響叮當,靈魂脫離煉獄升天堂”。——教士約翰·特策爾(4)經濟(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沖破教會神權統治的阻礙(3)導火索(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贖罪券”搜刮人民。(1)文化: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質疑。(2)政治: 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激化社會矛盾。二、宗教改革(16-17世紀)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整個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無論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傳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權力都有權來管他。——馬丁·路德思考:天主教會和馬丁·路德的主張有何不同?2、代表人物與思想主張①信仰得救,不靠煩瑣的宗教儀式(因信稱義)③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教隨國定”原則)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教皇因行稱義教徒神職人員間接對話得救馬丁·路德信仰得救、因信稱義教徒直接對話得救上帝實質:否定教會的權威教皇和國王,猶如太陽和月亮,月亮從太陽獲得光輝,國王從教皇手中獲得權力。一個基督徒靠其行事修為而成為符合上帝意愿的義人,靈魂得以升入天堂...,諸如...,服從教會、遵守教規、購買贖罪券等。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二、宗教改革(16-17世紀)選民棄民發財致富個人奮斗一個人所以發財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勞,而完全靠上帝恩賜。財富本身決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應予斥責。這樣做就是褻瀆神明。——加爾文先定論從神學的角度論證世俗活動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西歐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廣泛傳播。GOD二、宗教改革(16-17世紀)如何理解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含義?在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們獲得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和精神的自由。合作探究:實質:宗教改革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二、宗教改革(16-17世紀)材料2:馬丁·路德的德文《圣經》廣泛傳播于西歐,終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得以發揚光大。……德文《圣經》先后被譯成法語、英語、匈牙利語、芬蘭語等多種民族語言…完全粉碎了天主教會束縛《圣經》的這把“拉丁鎖”—拉丁語,…是對天主教會傳統權威的侵犯和否定。從此,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會徹底喪失了對中歐、北歐和西歐的精神、文化的支配權。——陳永麟《馬丁·路德的〈圣經〉研究與翻譯》材料1:英國王后—來自西班牙的公主凱瑟琳生不出皇子,亨利八世要與她離婚。教皇聽聞此事大怒,他宣布將亨利八世逐出教廷。而亨利八世為了彰顯自己的決心,也立即宣布英國議會脫離羅馬教廷。1534年,亨利八世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以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并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路德教加爾文教英國國教經濟: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3、歷史影響思想:進一步解放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民族語言的確立,加強民族認同感文化:推動文化教育發展思考:宗教改革對歐洲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其實質是什么?民族教會的建立,教隨國定,強化王權政治:推動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否定教會權威二、宗教改革(16-17世紀)1.背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開展,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2.概況: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三、科學革命(16-17世紀)3.主要成就領域 代表人物 內容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 哥白尼 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物理學 英國科學家 牛頓 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他 近代科學在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4.意義:(1)科學革命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2)科學革命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削弱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三、科學革命(16-17世紀)1、背景:材料一:17、18世紀,西歐的資本主義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力量,但是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結束封建專制制度,資產階級首先必須做好輿論準備。材料二:17—18世紀的法國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社會成員被分成三個等級,教士和貴族屬于第一、二等級,是統治階級,擁有政治經濟特權;其他人是第三等級,是被統治階級。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處于被壓制地位,他們與封建統治和天主教會矛盾日益尖銳。材料三:在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的自然科學理論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也可以推動人類社會自身的不斷前進。材料四:文藝復興解放了人的思想,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神學的思想禁錮,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被經院哲學所束縛,他們相信社會是不斷進步的。在此基礎之上出現了啟蒙運動。(3)思想基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1)經濟:資本經濟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2)階級: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四.啟蒙運動(17—18世紀)出現17世紀英國中心18世紀法國擴展18世紀后期,歐洲其他地區、北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亞當 斯密康德2、進程理性主義(強調獨立思考與自律)3、精神內核:4、政治主張:5、斗爭矛頭:封建專制王權和教會特權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權力制衡等。四.啟蒙運動(17—18世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亞當 斯密康德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監督、制衡。《論法的精神》希望“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主權在民、直接民主制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主張共同點:反對君主專制,建立民主政治6、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四.啟蒙運動(17—18世紀)思考:據材料分析啟蒙運動產生了哪些歷史影響?材料2:路易十六在獄中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嘆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柏克:《法國革命論》材料1:一切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他們固有的、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材料3: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 ——孫中山①啟蒙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②啟蒙運動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③啟蒙思想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學習聚焦】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訴求,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7、歷史意義思想解放社會轉型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四.啟蒙運動(17—18世紀)比較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啟蒙運動異 時間核心思想斗爭矛頭內容影響同 14~17世紀16~17世紀17~18世紀人文主義因信稱義理性主義基督教神權教會特權專制王權和教會特權肯定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宣揚“信仰得救”和簡化宗教儀式,建立資產階級化的新教批判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理性沖擊封建神學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和天主教會,促進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解放人們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構建奠定基礎都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都促進了人文精神的發展和思想解放;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宗教改革啟蒙運動(16世紀)(17、18世紀)(14世紀—17世紀初)文藝復興因信稱義,信仰自由,打擊天主教會權威,推動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理性主義,反對專制王權和教會,革命思想武器,民主原則,立法規范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近 代 科 學人文主義,解放人性,沖擊封建秩序。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16-17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反對封建主義,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及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