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房山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業水平調研(二)高二歷史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 下表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該方案( )一 生產力高度發展,剩余食物積累,人口顯著增加,社會分工明確二 階級和等級分化的制度化三 出現都邑性城市四 區域聚落等級化發展,呈現城鄉差別五 文化發展,出現寓意豐富的刻畫圖像及復雜的符號系統六 各地區在社會發展的同時,發生密切互動A. 與國際學界的文明標準相一致 B. 關注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影響C. 把文字否出現作為判斷依據 D. 實證中華文明居世界領先地位2. 許倬云在《說中國》中講到:“從夏后氏比較籠統的霸權,經過商人同心圓布局的統治機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網絡,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促使‘中原’成為中央政權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其勢力于各處。”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 夏朝社會實行聚族而居王權高度集中 B. 同心圓布局是指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C. 分封制削弱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D. 夏、商、周三代的統治區域沒有變化3. 公元前220年后,秦始皇先后五次“親巡天下,周覽遠方”,并在泰山、瑯琊、會稽等地立碑刻石。秦始皇巡行路線示意圖如下。據此分析秦始皇巡行( )①頻次最多的是荊楚和燕趙之地②有力配合了滅六國的軍事行動③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需要④加重了人民負擔導致秦朝速亡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 “春秋決獄”是漢代士大夫創造的一種司法模式,如:甲父與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擊丙,誤傷乙,甲當何論?或曰,毆父也,當梟首。董仲舒論曰:“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春秋》之義,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由此可見,當時的“春秋決獄”( )A. 呈現出法律儒家化特征 B. 有助于按標準依法辦案C. 反映了鄉約的教化作用 D. 標志著中華法系的完備5. 尚書即掌管天子文書的官員,據《唐六典》記載:“初,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漢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親總吏職,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尚書令為端揆之官。”這一變化表明( )A. 漢承秦制的政治模式走向了衰亡 B.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尚書的權力C. 尚書令取代了丞相成為百官之首 D. 皇權隨著中樞機構的變遷而加強6. 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各自偏重使用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北魏有名儒“兼讀杜、服,隱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常互派使節,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上述活動( )A. 表明了南北儒學實現統一 B. 是政府主導下的文化交流C. 消除了南北方文化的差異 D. 反映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7. 以下內容摘編自《魏晉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正月,隋俘陳后主,陳滅亡。②……三月,吳帝孫皓降于西晉,東吳滅亡。③……十月,曹丕自立為皇帝,東漢滅亡。④……九月,北魏滅北涼,統一北方。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8. 趙翼《檐曝雜記》中寫道:“自鳴鐘、時辰表,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晷刻指十二時,皆絕技也……西洋遠在十萬里外,乃其法更勝,可知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之圣人,固不僅羲、軒、巢、燧已也。”這表明作者( )A. 倡導全盤西化的方針 B. 具有開放的文化觀念 C. 堅持中體西用的思想 D. 主張外來文化本土化9. 19世紀末,嚴復提出“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的救國自強三要政。“鼓民力”即要求禁絕纏足和鴉片,提高身體素質;“開民智”即廢除八股、提倡西學;“新民德”即要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來代替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據此分析材料中“三要政”的核心是( )A. 自由平等,提倡君主立憲 B. 適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C. 主權民,確立民主共和 D. 借鑒西學,提高國民素質10. 下列表述,能體現“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的是( )①“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社會實踐”成功申遺②敦煌莫高窟通過數字化技術建立壁畫檔案并全球共享③福建土樓修繕時遵循原有的夯土技術和客家建筑風格④某地拆除原有古城墻后重新建造仿古建筑發展旅游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王朝的國王在亞歷山大城創建的亞歷山大博學園,包括圖書館、動植物園,還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動物園里有許多外來的動物,有阿拉伯綿羊、印度大象、希臘白熊等來自各地的物種。亞歷山大博學園( )A. 屬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B. 推動了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C. 印證了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流 D. 加速了亞歐美地區物種交流12. 1807年頒布的《普魯士改革敕令》規定:“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繼承,或由其自身權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農地的農奴及其妻兒的各種現有農奴制關系和一切相互的權利義務,均應完全停止。”材料表明( )A. 法國領導了普魯士自上而下的改革 B. 普魯士借鑒了俄國農奴制改革經驗C. 普魯士廢除原來所有的農奴制關系 D. 德意志自此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3. 下表反映了世界發展的趨勢是( )1947年6月 英國首相艾德禮與印度總督發表《印度獨立方案》1947年11月 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第181號決議)1948年8-9月 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立1962年3月 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A. 美蘇冷戰的開始 B. 不結盟運動興起 C. 殖民體系的瓦解 D. 區域集團化加強14. 閱讀以下《發達國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額中所占比例(%)變化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發達國家忽視科技產業創新②新興經濟體制造業迅速發展③發達國家部分產業向外轉移④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受到阻礙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5. 下表為近幾年部分國際博物館日的活動主題。據此可知這些活動的開展是基于( )年份 活動主題2015年 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18年 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2020年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2023年 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2024年 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2025年 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A. 應對社會發展中的挑戰 B. 人工智能的開發與應用C. 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需要 D. 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困難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共55分。16. 春秋戰國文化圈材料一東周以來諸侯割據,群雄爭霸,政治上的分裂和經濟上的不平衡強化了文化的區域分野,正如荀子所謂“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的《國風》部分就是按15個地區匯編詩歌,顯示各地風土人情之異,倡文化地域類分的先聲。在《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中,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之說。材料二 先秦諸子林立,其學派性來源于縱橫兩方面。就縱向而言,諸子皆承繼某先哲統系;從橫向而論,諸子又各富于地域文化的特色——儒、墨以魯為中心,儒家傳播于晉、衛、齊;墨家則向楚、秦發展;道家源于南方楚、陳、宋,后北上于齊;法家源自三晉,成就于秦;陰陽家從燕發端,在齊拓展;周、衛則盛產縱橫家。春秋戰國間蔚然成風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共同構成紛繁多姿的華夏文化。(1)依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圈的特點;結合所學,說明這一時期華夏文化紛繁多姿的原因。(2)任選材料一圖中的一個地域文化圈,結合材料二,對其主流文化的內涵進行闡釋。17. 戶籍管理材料 西晉滅亡前后,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和民族壓迫大批流亡南下。他們在南方被稱為“僑人”,大都分布于江、淮之間或長江中下游沿岸。東晉政府在僑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縣的名稱設立僑州、僑郡、僑縣,登記戶口,進行管理,任命僑人大族為長官。起初,僑州郡縣只是寄治于南方州郡縣,本身并無實土。例如僅在晉陵(今江蘇常州)一帶就設有僑置徐、兗、幽、冀、青、并六州的十余郡、六十余縣。其戶籍登記用白紙,稱“白籍”,表示流寓和臨時性,區別于土著居民用黃紙書寫的“黃籍”。“白籍”僑人享有免調(田租以外按戶征收的絹、綿等物)和免役的優待。后來各地僑人的生活逐漸穩定,東晉王朝開始對他們實施“土斷”政策,就地編入土著百姓的“黃籍”,取消優待,承擔賦役。由于統一戶籍的需要,撤銷了一批僑州郡縣,保留下來的也都獲得了從南方州郡縣中分割出來的一塊實土。依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東晉政府對“僑人”戶籍管理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18. 近代中國留學教育材料時間 史實1868年 清政府派人巡回出使美、英、法等國家,了解西方文化。同年,與美國政府簽訂的《蒲安臣條約》中第七條規定:“嗣后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1872年 清政府首批派出30名幼童赴美國留學,學習機械、造船、鐵路等科學技術,詹天佑是首批成員之一。1877年 清政府以福州船政學堂學生為主,選拔優秀學生到英、法兩國學習海軍業務和槍炮機械制造等,其中有嚴復、劉步蟾等。1896年 官派留日開始,并允許自費出國留學,于是大批志士仁人紛至海外,到日本“尋藥求醫”,到辛亥革命時,總數在萬人以上,其中有黃興、宋教仁、秋瑾、陳天華、林覺民、魯迅等。1902年 自留美幼童撤回后,清政府官派留美停止,民間亦只有少量的沿海華僑子弟如孫中山等赴美學習。1902年清廷才正式下令各省選派學生赴歐美學習,掀起留學歐美之風。這一時期的留美名人有孫中山、宋慶齡、顧維鈞、梅貽琦、竺可楨、胡適等。1915年 李石曾與蔡元培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了“勤工儉學會”,幫助留學生進行勤工儉學活動,這一時期先后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學習,其中包括徐特立、蔡和森、鄧小平、周恩來等人。1921年 在陳獨秀的組織下,劉少奇、任弼時、肖勁光等一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員20余人首次赴蘇聯留學。此后,由法國勤工儉學轉道來蘇一些共產黨人。結合時代背景,對材料中近代中國留學教育進行解讀。19. 戰爭與文化交鋒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亞歷山大創建的那些新城市和占領的那些地區的總督們,帶著總數大概有三萬的青年人來到蘇薩,亞歷山大稱呼他們為“繼承人”,都給他們穿上馬其頓服裝,按馬其頓軍訓制度進行訓練……他(亞歷山大)還在蘇薩舉行了集體婚禮。他娶了大流士的大女兒巴西妮,許多馬其頓的將領也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并宣布與亞洲女子結婚的馬其頓人可以享受免稅權利。材料二 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征服的規模無與倫比……亞洲和大部分歐洲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絕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發生了變化。橫越歐亞大陸的道路由一個政權所控制,旅行變得安全了。在中斷了一千年之后,歐洲人又能進入亞洲和遠東了。(1)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概述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的共同影響。材料三 法國駐印度支那總督于1926年寫道:“這場把歐洲浸潤在血泊中的戰爭已經……喚醒了遠離我們的土地上人民的獨立意識……過去幾年里,一切都變了。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2)閱讀材料三,結合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史實,談談你對“不論是人還是思想,就連亞洲本身都變了”的理解。20. 商路與交流材料一史 料 ①《資治通鑒·漢紀十三》載:“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懼,漢使入西域者益得職。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羅布泊)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②唐王建《涼州行》:“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③唐張籍《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④卜憲群《中國通史》載:“北宋中期以后,海外貿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15%左右……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⑤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銘:“蹈禮樂,襲衣冠……強學不倦,問道未終。”⑥繪有身著絲綢婦女形象的古羅馬壁畫 ⑦造型源于“汗血馬”的漢鎏金銅馬(1)從上述史料中提煉一個主題,并運用史料,結合所學,對主題加以說明。材料二 荷蘭商人在1640年第一次把一小批中國紅茶帶回了歐洲,不久后茶葉在英國出現了。1669年,英國政府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到18世紀上半葉,該公司逐漸把它的茶葉購買量提高到了一年40萬磅,并把其中的一些樣品用來呈獻給王室和貴族。飲茶不久成為上流社會迷戀的一件事情,后來又擴展到大眾階層,因為廉價而且能夠迅速補充能量,茶葉也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隨著茶葉銷量的增長,英國對茶葉的進口稅驚人地高達100%,足以鼓勵茶商從大陸(特別是荷蘭)走私了。1784年,《減免法案》將茶葉進口稅降至12.5%,結束了有利可圖的茶葉走私。即使如此,中國茶葉仍為英國提供了十分之一的國庫收入。1808年以后,英國的年均茶葉進口是其他各國茶葉進口總量的一倍。飲茶成為一種國民習慣,嗜愛飲茶者甚至于稱茶的柔和品性對人的性格有熏陶作用,而酒則經常導致暴力和行為不端。(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17-19世紀茶葉在英國盛行的原因及其影響。房山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業水平調研(二)高二歷史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D【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C【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A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共55分。【16題答案】【答案】(1)特點:地域分布廣;多樣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原因:經濟:生產力發展,奴隸制經濟崩潰,土地私有制確立,封建經濟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圈的創制提供物質條件;政治:春秋戰國政治大變革,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士階層日益活躍,追求“禮治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私學興辦,“學在民間”造就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學者,為學術繁榮提供輿論陣地和自由的學術環境。(2)示例:選擇齊魯文化圈。主流文化內涵:以德治國、民為邦本、溫良恭儉。闡釋:山東是春秋戰國孔子、孟子的故鄉,孔孟的思想對齊魯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開創者,主張“仁”和“德治”的思想。孟子進一步闡釋“仁”的思想,提出“仁政”的主張,二者在治國理政上都體現了以德治國、民為邦本。在人際關系中,儒家強調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些崇高的傳統美德和核心的思想理念,構成齊魯文化圈和中華文化圈的主流基因,成為中華文化圈共同的精神財富。【17題答案】【答案】變化:從按僑人原籍設立僑州郡縣,以“白籍”登記享有免調免役優待,到實施“土斷”政策,將僑人就地編入“黃籍”,取消優待并承擔賦役,同時撤銷部分僑州郡縣,讓保留下來的獲得實土。影響:政治方面:“土斷”政策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統一戶籍和調整行政區劃,使地方管理更加規范有序。僑人不再因特殊身份而游離于常規管理之外,有助于東晉南朝政權的穩定。經濟方面:“土斷”使僑人納入賦役體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僑人與土著在經濟負擔上趨于平等,促進了經濟秩序的穩定。進一步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社會方面:這一轉變緩和了僑人與土著之間的矛盾,減少了因特權差異引發的社會沖突。僑人在當地落地生根,與土著共同生活,加速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18題答案】【答案】示例:1868--甲午戰爭: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的一些官員認識到了西方的船堅炮利,開始向西方學習。《蒲安臣條約》打開了近代留學教育之門,隨后洋務派推行洋務新政,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科學技術,派遣已有一定基礎的年輕海軍人員赴歐學習,以適應建設海軍和鞏固國防的需要,留學生歸國后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貢獻。甲午戰后--辛亥革命: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增強,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重,一部分留學生赴日留學,尋求救國之道;清末新政后,清政府恢復了赴美留學。這一時期學習的內容由學技術深入到制度層面,涌現出一批民主革命的領導人和新文化運動的骨干分子。辛亥革命后:五四運動前后,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留學法國,進一步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到20年代,興起了赴蘇留學。這一時期培養的人才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骨干和領導力量。我國近代留學教育的學習內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體現了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先進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深入。留學群體中的杰出人才報效國家,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19題答案】【答案】(1)共同影響:依托戰爭建立強大帝國;擴大了帝國的統治范圍:促進了民族遷徙與民族交融:有利于歐亞商貿交流與發展:推動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給被征服地區帶來嚴重破壞,造成被侵略地區文化的斷裂;促進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重構。(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打擊了殖民主義,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具體亞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失敗,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在印度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0-1922 年)持續開展。1920年,印尼共產黨成立,1926-1927 年,印尼共產黨領導了第一次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工人和農民紛紛響應。【20題答案】【答案】(1)示例:主題: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的文化交流。說明:⑤日本遣唐使通過絲綢之路學習了唐朝的文化;⑥絲綢之路改變了羅馬人的服飾和審美,推動了中國物質文化的外傳;⑦漢朝通過獲得當地出產的良種馬“汗血馬”來增強軍力。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互通有無,共同推動了相互間的物質文化交流。(2)原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茶作為飲品,符合不同階層民眾的需求;茶葉走私貿易的盛行;政府政策的影響。影響:豐富英國人的物質生活;傳播了中國的茶文化,影響了英國人的精神生活;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推動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和世界貿易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