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5張PPT)第三章 牛頓運動定律專題四 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三類常見問題素養目標 1.理解各種動力學圖像,并能分析圖像特殊點、斜率、截距、面積的物理意義.(物理觀念) 2.知道連接體的類型以及運動特點,會用整體法、隔離法解決連接體問題.(物理觀念) 3.理解幾種常見的臨界、極值條件,會用極限法、假設法、數學方法解決臨界、極值問題.(科學思維)一、動力學圖像的應用一、動力學圖像的應用C解析:物塊剛放上傳送帶時受到重力、傳送帶所提供的支持力、沿傳送帶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垂直傳送帶方向有N-mgcos θ=0,沿傳送帶方向有μN-mgsin θ=ma,解得加速度大小a=μgcos θ-gsin θ,勻加速t0時間后速度為v0,此后滑動摩擦力突變為靜摩擦力,物塊和傳送帶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C正確.A. m甲<m乙 B. m甲>m乙C. μ甲<μ乙 D. μ甲>μ乙BC解析:甲、乙兩物體的運動過程類似,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μmg=ma,即F=ma+μmg,故題中圖線斜率反映物體的質量m,縱截距表示滑動摩擦力μmg,觀察題圖,甲物體的F-a圖線斜率大于乙物體的F-a圖線斜率,故m甲>m乙,A錯誤,B正確;又縱截距相等,故μ甲m甲g=μ乙m乙g,則μ甲<μ乙,C正確,D錯誤.深化1 圖像類問題的實質是力與運動的關系問題,以牛頓第二定律為紐帶,理解圖像的類型,圖像的軸、點、線、截距、斜率、面積所表示的意義.運用圖像解決問題一般包含兩個角度:(1)用給定的圖像解答問題.(2)據題意作圖,用圖像解答問題.在實際的應用中要建立物理情境與函數圖像的相互轉換關系.深化2 常見的圖像v-t圖像 根據圖像的斜率判斷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F-a圖像 首先要根據具體的物理情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出兩個量間的函數關系式,根據函數關系式結合圖像,明確圖像的斜率、截距或面積的意義,從而由圖像給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F-t圖像 要結合物體受到的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分析每一時間段的運動性質a-t圖像 要注意加速度的正、負,正確分析每一段的運動情況,然后結合物體受力情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ACDA. 手機有可能離開過手掌B. t1時刻手機運動到最高點C. t2時刻手機開始減速上升D. t3時刻手機速度可能為0解析:根據題圖可知,手機的加速度在1.00~1.50 s內的某段時間等于重力加速度,則可知手機與手掌之間沒有力的作用,因此手機在該段時間內可能離開過手掌,故A正確;根據Δv=aΔt可知,a-t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速度的變化量,而根據題圖可知在t1時刻手機的速度為正,即可知手機還未達到最高點,故B錯誤;由題圖可知,t2時刻后手機的加速度變為負方向,而速度依舊為正方向,則可知t2時刻手機開始減速上升,故C正確;當0~t2時間內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等于t2~t3時間內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時,則表示正向速度變化量等于負向速度變化量,即手機速度減為0,故D正確.故選A、C、D.D解析:由牛頓第二定律得,上升過程有mg+f=ma1,下降過程有mg-f=ma2,上升和下降過程加速度大小不同,則兩過程v-t圖像的斜率不同,A錯誤;上升過程加速度大小a1大于下降過程加速度大小a2,且方向均豎直向下,故兩過程加速度均為負值,B錯誤;上、下過程分別為加速度不同的勻變速運動,x-t圖像不是直線,C錯誤;上升過程加速度大小a1大于下降過程加速度大小a2,則在速率u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中,0~t0時間內圖線斜率的絕對值更大,且小球落回原處時的速率小于拋出時的速率,下降過程時間大于上升過程時間,D正確.二、連接體問題的分析方法DA. 1 N B. 2 N C. 4 N D. 5 N解析:設細線拉力為T,在其達到最大拉力前,兩物塊做加速度相同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設共同加速度為a,現將兩物塊看作整體,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2ma,以左側物塊為研究對象,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T=ma,可知,當細線達到最大拉力時,有最大加速度,為2 m/s2,所以F最大為4 N,C正確.C深化1 共速連接體兩物體通過彈力、摩擦力作用,具有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加速度.(1)繩的拉力(或物體間的彈力)相關類連接體(2)疊加類連接體(一般與摩擦力相關)深化2 連接體問題的分析方法整體法、隔離法的交替運用,若連接體內各物體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體之間的作用力時,可以先用整體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離法選取合適的研究對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作用力.即“先整體求加速度,后隔離求內力”.DB. 甲圖中,若m M,則細線的拉力為0D. 乙圖中,若m M,則整體的加速度大小約為gA. 僅減小水平恒力F的大小B. 僅減小A的質量C. 僅將A、B的位置互換D. 僅減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ACADA. F1=F2B. F1<F2C. F1>F2D. A對B的彈力是A的形變而產生的三、動力學臨界、極值問題三、動力學臨界、極值問題A. 2.0 m/s2 B. 4.0 m/s2C. 6.0 m/s2 D. 8.0 m/s2解析:當書所受靜摩擦力達到最大時,書將要滑動,則由μmg=mam得am=μg=4.0 m/s2,B正確.BDA. 逐漸增大 B. 逐漸減小C. 先增大后減小 D. 先減小后增大深化1 分析臨界問題的三種方法極限法 把物理問題(或過程)推向極端,從而使臨界現象(或狀態)暴露出來,以達到正確解決問題的目的假設法 臨界問題存在多種可能,特別是非此即彼兩種可能時,或變化過程中可能出現臨界條件,也可能不出現臨界條件時,往往用假設法解決問題數學法 將物理過程轉化為數學表達式,根據數學表達式解出臨界條件深化2 “四種”典型臨界條件(1)接觸與脫離的臨界條件:兩物體相接觸或脫離,臨界條件是彈力N=0.(2)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兩物體相接觸且處于相對靜止時,常存在著靜摩擦力,則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是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3)繩子斷裂與松弛的臨界條件:繩子所能承受的張力是有限度的,繩子斷與不斷的臨界條件是繩中張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張力,繩子松弛與拉緊的臨界條件是T=0.(4)速度達到最值的臨界條件:加速度變化時,速度達到最值的臨界條件是加速度變為0.例3 (2025·湖北部分重點中學聯考)如圖所示,質量為m=1.5 kg的托盤放在豎直放置的輕質彈簧上方,質量為M=10.5 kg的物塊放在托盤里處于靜止狀態,已知彈簧勁度系數k=800 N/m.現對物塊施加一向上的力F作用,使它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已知F的最大值為168 N(取g=10 m/s2),求:(1)F的最小值是多大?答案:(1)72 N解析:(1)施加力F前,根據平衡條件有彈簧的彈力T=(M+m)g,物塊和托盤分離后,力F最大,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max-Mg=Ma,解得a=6 m/s2,剛施加力F的瞬間,力F最小,對整體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Fmin+T-(M+m)g=(M+m)a,解得Fmin=72 N.(2)從開始運動,物塊和托盤經多長時間分離?答案:(2)0.2 s解得t=0.2 s.A. 只有當F>2 N,B才會運動B. 當F=3 N時,B的加速度大小為1 m/s2C. 當F>4 N時,A相對B滑動D. 當F=5 N時,A的加速度大小為2.5 m/s2CBDA. Q受到的摩擦力逐漸變大B. Q速度最大時,向右運動的距離為2 cmC. P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D. 從Q開始運動到Q第一次回到原來位置過程,摩擦力對Q先做正功后做負功解析:當拉力剛剛作用在P上時,假設P、Q保持相對靜止,則有F=(M+m)a0,解得a0=3 m/s2>μg=2 m/s2,假設不成立,則Q相對P向左運動,P、Q之間的摩擦力大小一直為f=μmg=2 N,故A錯誤;當彈簧彈力與摩擦力大小相等時,Q的速度達到最大值,由平衡條件有kx=μmg,解得Q速度最大時,向右運動的距離為x=2 cm,故B正確;對P受力分析,由牛頓第二定律有F-μmg=Ma,可知P的加速度保持不變,故C錯誤;P對Q的摩擦力方向向右,Q向右先加速后減速,摩擦力對Q做正功,Q減速至0后將向左運動,摩擦力方向還是向右,故摩擦力對Q做負功,故D正確.故選B、D.限時跟蹤檢測A級·基礎對點練題組一 動力學圖像問題B解析:物體在斜面上先做勻加速再做勻減速運動,由于E為位移中點,所以運動時間及加速度大小都相同,選項B正確.123456789C. μ3-μ1=μ2 D. μ1+μ3=μ2B123456789AD123456789解析:因3對4的滑動摩擦力為3μmg,小于4和5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4μmg,則4不可能滑動;同理5也不可能滑動,排除題圖B;當力F較小時,對1、2、3整體以共同的加速度向右運動,此時如題圖A所示;當F較大時,2、3之間會產生滑動,由于3對2有摩擦力作用,則1、2的整體要向右移動,故題圖C錯誤,D正確.故選A、D.123456789A. 物塊A沿斜面向下運動,物塊B豎直向上運動C. 水平面對C的支持力小于3mgD. 水平面對C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CD123456789123456789A. 物塊A做勻加速運動B. 物塊B的速度先增大后減小C1234567891234567896. (2025·山東威海檢測)如圖所示,質量均為m=3 kg的物塊A、B緊挨著放置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物塊A的左側連接一勁度系數為k=100 N/m的輕質彈簧,彈簧另一端固定在豎直墻壁上.開始時兩物塊壓緊彈簧并恰好處于靜止狀態,現使物塊B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向右做a=2 m/s2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直至與A分離,已知兩物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0.5,g=10 m/s2. 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求:(1)物塊A、B分離時,所加外力F的大小;答案:(1)21 N解析:(1)物塊A、B分離時,相互之間的彈力為零,對物塊B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F-μmg=ma,代入數據解得F=21 N.123456789(2)物塊A、B由靜止開始運動到分離所用的時間.答案:(2)0.3 s123456789B級·能力提升練C123456789123456789A. F1不能小于20 NB. F2不能小于20 NC. 當F1=30 N時,F2=19 ND. t=2 s內,滑塊與木板加速度之差一定等于0.5 m/s2AD1234567891234567899. (2025·吉林部分學校聯考)某滑草場的示意圖如圖甲所示,其中AB為斜面滑道,BC為水平滑道.一游客從斜面滑道上的某點開始滑下,其速率的二次方隨路程大小的變化圖像如圖乙所示.游客與滑道間的動摩擦因數處處相同,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將游客視為質點,不計游客經過斜面滑道底端B的機械能損失.求:(1)斜面滑道的傾角θ;答案:(1)30°123456789123456789(2)該游客在斜面滑道與水平滑道上運動的總路程s(結果可保留根號).12345678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