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重慶綦江區聯盟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重慶綦江區聯盟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半期定時作業
七年級歷史試題
(全卷共兩個大題,18個小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45分鐘)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個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符號,同時有強化皇帝獨尊地位的政治意義。唐太宗統治期間的年號是(  )
A.開皇 B.貞觀 C.開元 D.天寶
2. 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汴河銘》中說:“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反映出隋朝開鑿的大運河(  )
A.發揮了農業灌溉作用 B.起到防洪減災作用
C.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 D.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段話唐太宗曾經引用過。這句話表明了(  )
A.重視農業生產,輕徭薄賦 B.注意“戒奢從簡”
C.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 D.應該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
4.唐代社會涌現出一大批天下聞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則天、女將軍平陽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兒、女詩人薛濤、女道人魚玄機等,這種現象(  )
A.反映了社會制度比較先進 B.得益于社會風氣的開放
C.反映了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D.體現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5.唐朝中央政權的主要機構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專政時代,國家權力是通過皇帝頒發詔令執行的。大體來說,中書省主起草詔令;門下省主審議詔令,是決策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下轄六部,負責貫徹各項詔敕和政策。據材料可知(  )
A.三省互相牽制,掣肘皇權 B.皇權始終至高無上,不受任何制約
C.三省長官均直接由科舉考試選拔 D.分化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6.乾陵中武則天留下一塊“無字碑”,由后人評說自己的功過。下面是四位同學根據掌握的有關歷史知識,為武則天撰寫的碑文,你認為最恰當的應該是(  )
A.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建立了唐朝
B.推行科舉制,重用賢才,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C.善于納諫,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
D.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7.“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國古代比較完備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制度,下面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隋煬帝設進士科標志科舉制正式誕生
B.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一大變革
C.科舉制成為歷代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D.科舉考試以詩賦取士不利于人才選拔
8.武則天時期下令獎勵農桑,凡是做到耕地增加的地方,官員可以得到獎勵,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唐玄宗前期,任用有才能的姚崇、宋璟做宰相,這一時期人口戶數比唐太宗時增加了三倍。這說明(  )
A.生產力的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 B.在兩人統治期間出現了開元盛世
C.統治者合理的措施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 D.任用人才能促進人口的增長
9.據史書記載,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溫是唐朝宣武節度使,后晉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東節度使,吳越開國國君錢镠是唐朝鎮海節度使,閩國開國國君王審知是唐朝威武節度使。據此可知,五代十國時期(  )
A.只有當過節度使,才能當皇帝 B.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
C.唐朝的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 D.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10.將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蒙古滅金 ②忽必烈繼承汗位 ③元朝建立 ④南宋滅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1.品詩詞之美,憶家國故事。以下詩詞反映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
12.下圖是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②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13.宋代著作《本論》中記載:“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這反映了五代十國時期(  )
A.政局動蕩不安 B.經濟持續發展
C.蘊含統一因素 D.形成內重外輕局面
14.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力圖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宋神宗死后,新任宰相司馬光將新法幾乎全部廢除,主要原因是(  )
A.變法觸動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當并危害百姓
C.推動變法進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執行新法政令
15.下表是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數據變化對社會結構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朝代 東晉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提高了官員的整體素質 B.官員錄取標準不斷降低
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6題14分,17題14分,18題7分,共35分)
16. 統治者頒行的政策和治國措施對社會發展產生不同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人才選拔】
材料一 隋朝統一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 ——柏楊《中國人史綱》
(1)根據材料一,隋朝的選官制度是什么?(2分)舉例說明這一制度在唐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
【治國之策】
材料二 北宋朝《神童詩》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有諺語曰:“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一種社會風氣,這種風氣源于朝廷實行的什么政策?(2分)
【民族關系】
材料三 遼宋為兄弟之國,(兩國)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于邊境設置樁場,開展互市貿易。
——編譯自《宋史》
(3)材料三的內容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2分)有人說,這一協定對于北宋是“屈辱”的,你如何評價?(4分)
【安邦之道】
材料四 著名史學家錢穆曾說,我們中國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創建優良的政治制度來完成其大一統之局面,且能維持此大一統局面歷數千年之久而敗。直到今天,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舉世莫匹,這是中國歷史之結晶品,是中國歷史之無上成績。”
(4)以唐朝的史實說明材料四中“優良的政治制度”是怎樣“完成其大一統之局面”的?(2分)
17.盛唐氣象萬千,表現在各個方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經濟繁榮——底氣】
材料一 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同時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發展經濟,改革稅制,使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
——摘編自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一中的“盛世”和“鼎盛”局面在歷史上分別稱為什么?(2分)根據材料一,歸納唐朝“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分)
【民族交融——和氣】
材料二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 ——王建《涼州行》 譯文:少數民族原來不會耕地,如今也學會了種植莊稼。 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元稹《法曲》 譯文:婦女都愿意學胡人化妝,歌女也愿意唱胡人的音樂。
材料二詩句反映了唐朝哪一歷史現象?(2分)
【對外開放——大氣】
材料三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張大生《話說中國文明史》(第四卷)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舉出唐朝“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2分)
【文藝多彩——才氣】
材料四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清代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收錄的詩作就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又涉及親情、友誼、懷古、山水、田園;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還有外國人。
——改編自儀平策《中國審美文化史》
根據材料四,概括唐詩有什么特點?(2分)杜甫的詩為何被稱為“詩史”?(2分)
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時期,下表是隋唐至元朝時期大事記(部分)
時間 事件(史實)
隋朝 統一全國;加強中央集權
開通大運河;科舉制正式確立
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玄奘西行
創立殿試制度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鑒真東渡
五代十國時期 政權更迭與分立
宋朝 重文輕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
出現“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
元朝 完成全國統一;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閱讀以上材料,選擇材料中兩個事件,自己確定一個觀點(觀點參考: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結構完整)(7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D B D C D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A A C
【答案】B【解析】據題干關鍵詞“年號”“唐太宗”“貞觀”,聯系所學知識,唐太宗年號為貞觀,故選B項;開皇是隋文帝的年號,排除A項;開元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排除C項;天寶是唐玄宗統治后期的年號,排除D項。
【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皮日休認為大運河的開通,可以向北聯系涿郡的漁商,往南可以通到江都經營運輸,大運河的利用價值很廣。因此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故選C項;大運河有農業灌溉作用,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大運河有防洪減災的作用,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濫用民力,激化階級矛盾,加速了隋朝滅亡,但材料沒有提及,排除D項。
【答案】C【解析】“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人民好比是水,水能夠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打翻,說明唐太宗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偉大,故選C項;唐太宗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但材料沒有涉及唐太宗時期的農業政策,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唐太宗“戒奢從簡”,排除B項;唐太宗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材料沒有涉及唐太宗在用人和納諫方面的內容,排除D項。
【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當時的一些女子受到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射箭等活動,因此涌現出一大批天下聞名的女性人物,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唐代相對開放的社會風氣,社會制度比較先進、尚武風氣盛行一時、民族交融的成果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排除C項、D項。
【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三省分工明確,互相配合,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將相權一分為三,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故選D項;材料強調三省分工明確,互相配合,且“掣肘皇權”與唐朝的“君主專政時代”不符,排除A項;不受任何制約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三省六部制,未提及科舉制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
【答案】B【解析】武則天統治期間繼續推行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大力發展科舉制,重用賢才,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故選B項;建立唐朝的是李淵,排除A項;開創了“貞觀之治”局面的是唐太宗,排除C項;武則天統治時期,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但未能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排除D項。
【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科舉考試以才能學識為標準,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有利于人才選拔和官員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文化教育的發展,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隋煬帝設進士科標志科舉制正式誕生、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一大變革、科舉制成為歷代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都符合史實,故A項、B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答案】C【解析】題干中武則天獎勵農桑帶來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唐玄宗任用賢才,人口戶數得到增長,這些都屬于統治者通過合理的措施促進社會的發展,故選C項;題干所述內容不體現生產力的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強調的是政策,排除A項;開元盛世出現于唐玄宗在位期間,不是武則天時期,排除B項;任用人才是促進社會發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但說法片面,不能全面概括題意,排除D項。、
【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地方藩鎮節度使,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故選D項;“只有當過節度使,才能當皇帝”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排除B項;“唐朝的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表述太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
【答案】A【解析】①蒙古滅金于1234年;②忽必烈繼承汗位于1260年;③元朝建立于1271年;④南宋滅亡于1279年;選擇A項符合題意。
【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①關鍵句“盡道隋亡為此河”,反映的是隋朝開通大運河的史實,②“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是南宋建都臨安(杭州),③所述贊揚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后,從容就義的崇高精神,④“憶昔開元全盛日”,反映的是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可見,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應為:①④②③,故選C項;A項、B項、D項均出現時間上的混亂問題,排除A項、B項、D項。
【答案】C【解析】根據②處時間可知,581年楊堅建立隋朝,907年朱溫篡位,唐朝滅亡,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故選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A項;秦朝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排除B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
【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故選A項;動蕩不安的社會局面下,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北方政局動蕩,影響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五代十國時期蘊含統一因素,但材料體現的是政權更迭頻繁,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內重外輕是指京官權大,外官權小,也指中央權大,地方權小,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對比,不能體現,排除D項。
【答案】A【解析】據材料“將新法幾乎全部廢除”可知,王安石變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后性差距過大,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故選A項;王安石變法期間實行的青苗法和方田均稅法等措施,對百姓是有好處的,用人不當只是個別現象,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主要是損害了守舊派的利益,支持變法皇帝去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地方官僚不執行新法政令”主要是變法觸動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排除D項。
【答案】C【解析】從題中表格中的數據看,東晉寒門子弟的比例較低,而隋、唐、北宋,寒門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這是實施科舉制的結果,隋朝開創科舉制,而科舉制的實施使寒門子弟入仕增多,擴大了官吏選撥的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C項;材料體現不出官員的素質,排除A項;無論寒門還是貴族入選都通過一樣的考題考試通過的,評價標準一致,官員的錄取標椎沒有變,排除B項;無論寒門還是貴族,入選者都是皇帝的臣子,中央集權加強與否,關鍵在皇帝采取的措施,而寒門入仕人數增加對加強中央集權沒有多大影響,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6.(1)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2分);唐朝:唐太宗時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2分)
(2)重文輕武政策。(2分)
(3)澶淵之盟(2分);對北宋來說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它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答出兩點即可,4分)。
(4)史實: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2分)
17.(1)“盛世”:貞觀之治;(1分)“鼎盛”:開元盛世。(1分)共同原因:善于用人;重視發展經濟;關注民生;善于改革;等等。(任意兩點得4分)
(2)歷史現象:民族交融(或民族友好和睦)。(2分)
“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玄奘西行天竺,帶回佛經;“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2分)
(4)特點:藝術成就高;數量眾多;題材豐富,作者廣泛。(2分)
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因此被稱為“詩史”。(2分)
18. 角度一觀點: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2分)
(事件: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論述:唐貞觀初年,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研習佛法,10多年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游歷過的各國風情,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為弘揚佛法,唐玄宗時,鑒真6次東渡,終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4分)
結論:中外文化交流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1分)
角度二觀點: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和文化教育的發展。(2分)
(事件:科舉制正式確立;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創立殿試制度。)
論述: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4分)
結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科舉制使有才學的人通過考試得到參政的機會,有利于大范圍選拔人才,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1分)
(綜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的事件可以劃分為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中外的文化交流、科舉制度的完善、經濟重心的南移、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前提等,因此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論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永年县| 高平市| 彰化市| 马龙县| 岫岩| 成武县| 青河县| 读书| 古浪县| 永丰县| 安徽省| 邹城市| 阳朔县| 分宜县| 深水埗区| 吴桥县| 隆尧县| 甘肃省| 江都市| 客服| 登封市| 安龙县| 客服| 伊金霍洛旗| 汶川县| 渭南市| 和林格尔县| 白玉县| 格尔木市| 庐江县| 郎溪县| 南陵县| 汪清县| 潞城市| 麦盖提县| 丹江口市| 锦州市| 新密市| 无极县| 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