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石景山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期末試卷歷史本試卷共8頁,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以下是良渚占城和陶寺古城遺址考古的一些相關信息,據此可知遺址 良渚(浙江余杭) 陶寺(山西襄汾)年代 距今約5300-4300年 距今約4300-4000年考古成果 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一處遺址發現了約20萬千克碳化稻谷;城內大型墓葬隨葬有大量精美玉器,城外普通墓葬隨葬品稀少。 城內大型墓葬有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很多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彩繪龍紋陶盤、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①良渚文明的發展水平高于陶寺文明 ②良渚文明的稻作農業具有相當規模③陶寺文明的陶器制作技術領先時代 ④兩大文明的社會階級分化比較明顯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2.目前,““中華文明起源'系列--看·見殷商”展正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展出,全景呈現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碼。下列屬于殷商文明特點的是①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 ②在甲骨上留下了大量的占卜記錄③商朝因一直定都殷被稱為殷商 ④主要統治區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3.據史書記載,周武王伐紂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而戰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軍事理論的形成 B.統治區域的擴大C.政治制度的演進 D.生產方式的變革4.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5.《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這一時期A.商貿活動促進民族交往 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C.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 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7.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果豐碩,下列成就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創立延續至今的干支紀日法 ②郭守敬編定《授時歷》③僧一行測算地球子午線長度 ④張衡撰寫天文學專著《靈憲》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④②①③ D. ④①③②8.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的這一論斷旨在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B.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C.宣揚經世致用思想 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9.北京太廟和社稷壇是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兩個構成要素,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祖先和社稷神(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場所,以對稱的格局分立在中軸線兩側,與《周禮·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城市布局一致。明清時期的這一城市布局A.是古代城市建設的重大創新B.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突出表現C.彰顯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D.體現了家國一體的政治理念10.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該時期是A.秦漢時期B.隋唐時期C.宋元時期D.明清時期11 研究顯示,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從未認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羅馬人”自稱;他們自視為羅馬帝國皇帝,延續著羅馬帝國的統治。這一研究結果說明,拜占庭帝國A.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 B.改變了希臘正教的傳統信仰C.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版圖 D.照搬了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12.《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王朝(794年-1185年)全盛時期為背景。據統計全書僅引用白廚易一人的詩句就達108處之多,另外還涉及到《莊子》《史記》《詩經》《昭明文選》等。這些現象說明A.日本民族認同意識大大增強 B.大化改新取得顯著的成效C.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輻射力 D.幕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13.12世紀后期流行于西歐的市民文學《列那狐的故事》擅長以“獸”喻人。生病的獅子象征國王,兇橫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奪成性的狼影射騎士。當機智狡猾的列那狐與它們展開斗爭時,最后的勝利者一定是列那狐。這一作品在西歐的流行A.植根于城市經濟的發展 B.得益于文藝復興的推動C.表明新舊教派沖突加劇 D.說明世俗王權得到強化14.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15.近年來,中外文化遺產雙邊合作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如參與柬埔寨吳哥古跡、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爾、緬甸震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與洪都拉斯、肯尼亞聯合考古等,我國還持續加大文化遺產多邊國際合作的推進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倡議最具代表性。這些舉措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了更多人文內涵②表明改革文化遺產全球治理機制已成為共識③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④體現了我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責任與擔當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55分)本部分為非選擇題,共5題,其中第16題12分,第17題9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20題8分。16.(12分)敬老養老材料一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養活父母)。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孟子曰:“······所謂西伯(周文王)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孟子·盡心上》)(1)根據材料,概括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指出這些思想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6分)材料二漢代的敬老養老政策材料 出處漢文帝元年“養老令”:“······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賜吊人二匹,絮三斤。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地方官員要親自過問、檢查和發放)······” 《漢書·文帝紀》高年賜王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于節。吏民敢罵詈長者,逆不道(以“逆不道”罪論處);得出入官府節第,行馳道中,列肆賈市,毋租(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在馳道上行走,經商免除賦稅)。 甘肅武威漢墓出上“王杖十簡”元初四年(公元117年)詔書:“又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方今案比之時,郡縣多不奉行。雖有糜粥,糠秕相半,長吏怠事,莫有躬親,甚違詔書養老之意。” 《后漢書·安帝紀》根據材料_,簡要評價漢代的敬老養老政策。(6分)17.(9分)洛陽的歷史文化古跡材料“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以下是洛陽部分歷史文化古跡的資料:①洛陽由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據史書記載:“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現存建筑多為明清兩代修建。②漢魏洛陽城遺址:洛陽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個王朝的都城,該遺址是這一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現存格局及遺跡以北魏時期為主。③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造像近11萬尊,這些佛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對中國和亞洲地區造型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④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公元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城市洛陽城的代表性遺存,門址南側發現的駱駝蹄印是以駱駝作為主要運輸工具進行商貿活動的獨特物證。⑤回洛倉遺址: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構成要素之一。回洛倉始建于隋煬帝大業年間,據推算,整個倉城約有700座倉窖,每座倉窖儲糧約50萬斤。⑥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含嘉倉是隋唐時的一座大型國家糧倉,160號倉窖出土銘磚記載的糧食來源地有南方的蘇州、滁州、楚州和北方的邢州、冀州、德州等地。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從三個角度分析洛陽在中華文明演進中的歷史作用。(角度明確,表述準確,史論結合。)18.(12分)墓志銘與墓室壁畫材料一 以下是北京金代墓葬趙勵墓出土墓志銘內容概述:趙勵家族自高祖起便在燕地居住,他的高祖和曾祖皆“明儒術,通九經”,曾在遼朝為官。趙勵自小.“承叔父之教,長益苦志貫通經史······至德興(遼朝年號)元年及進士第,授將仕郎(唐宋時期級別較低的文官稱號)”。為躲避戰火,趙勵帶著族人投奔宋朝,并換授了將士郎的官銜,不久因病去世,葬在了汴京。金朝天會四年正月,金軍兵臨汴京城下,趙勵的家人返回燕地,但卻未能將趙勵的遺骸帶走。回到燕地后,趙勵的兒子趙毫(一說亳)秀也在金朝換授了官銜。金熙宗時期,趙毫秀幾經波折終于找回了趙勵的遺骸,將其與夫人“合葬于燕城宛平縣崇讓里黑山之西南隅”,即石景山八角地區。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趙勵墓志銘所反映的時代特征。(6分)材料二 據唐人記載,品茶“迨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代墓葬壁畫中已經出現準備茶飲的“備茶圖”,宋、遼、金時期的墓葬中則大量出現。下面兩幅“備茶圖”分別為河北宣化遼墓張匡正墓(1093年)和北京金墓趙勵墓(1143年)中的墓室壁畫(原壁畫為彩色)。宣化遼墓張匡正墓“備茶圖” 北京金慕趙勵墓“備茶圖”畫面前方左側頭梳雙髻的少年側坐于茶碾旁碾茶,右側髡發(契丹等少數民族發式)少年向風爐內吹風。畫面后方,左側兩個女侍手捧帶茶托的茶盞,右側一個髡發男侍向前要取茶壺狀。畫面中還有方盒、帶藤套的梅瓶、執壺、茶盞、四足小函盒等器具,其中的茶盞、執壺等與唐代出土茶具極為類似。 畫面中心的一張方桌上有個大方盒,方桌左側男侍右手握一把執壺向帶茶托的茶盞里注水;右側的髡發男侍捧著同樣的茶盞;髡發男侍右側的男子托著一個有紗罩的大盤托,里面放著一些小器物。畫面兩側有兩個打扮相似的男子,右下方有一個男子(壁畫漫漶不清)。結合材料二,說明兩幅“備茶圖”所反映的歷史現象。(6分)19.(14分)晉商與貿易材料--明山西蒲州人張四維說:“吾蒲介在河曲,土陋而民伙,田不能以丁授,緣而取給于商,計其抉輕資牽車牛走四方者,則十室九空。”(《條麓堂集》)《明史·食貨志》載:“大同馬市始正統三年,巡撫盧春請令軍民平價市駝馬,達官指揮李原等通譯語,禁市兵器、銅鐵。帝從之。”民國《偏關志》記載:偏關(即長城九邊軍鎮的山西鎮)“迨有明中葉,益兵增將絡繹于道,營帳星羅棋布,餉用既饒,市易繁盛,商賈因貲致富者甚多······”-摘編自謝元魯:《明清北方邊境對外貿易與晉商的興衰》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明代晉商興起和發展的原因。(6分)材料二清前期,大批晉商曾在清朝平定叛亂的戰爭為中為清廷提供物資,此后又利用蒙古地區的安定局面,積極開展對蒙貿易。張家口是通往蒙古貿易的要沖,晉商--度主導了此地的貿易。在張家口的晉商還把分支機構延申到了庫倫和恰克圖。庫倫所需茶布糧米“俱自張家口販往”,“康熙年間,有山西商人來此經商,共有十二家。”《尼布楚條約》簽訂后允許兩國人民過界來往,“貿易互市”,于是有俄商來庫倫貿易。雍正初年恰克圖(在庫倫北)辟為中俄貿易市場,去恰克圖貿易者多為在張家口的晉商。18世紀下半葉,恰克圖貿易中俄國的出口貨主要是毛皮,中國出口貨主要是棉織品和絲織品。19世紀上半葉,俄國輸入中國的商品,以棉布和其他工業產品為主。中國輸往俄國的商品,茶葉逐年增多,成為晉商出口的主要商品。-摘編自黃鑒暉:《山西茶商與中俄恰克圖貿易》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評析晉商在清朝前中期的商業活動。(8分)20.(8分)一戰后西方的“中國熱”材料一戰后學習、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一時蔚為西方知識界的風尚。1919-1922梁啟超在歐洲游歷時期,一位西方記者對他說,西方文明已經破產,就“等你們把中國文明輸進來救拔我們”。--戰后來華講學的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中國人所發明的禮讓、和氣、智慧、樂觀的人生之道則實為西方文化所不及,因為西方人的“人生之道,以競爭、侵略、變更不息、不知足與破壞為要素。”部分中國知識分子也掃清了他們昔日對中國文化的“悲觀之觀念”,“精神得以振作”。這一時期,除傳統的“四書”“五經”外,1920年以后,《莊子》、《列子》、《呂氏春秋》等中國諸子著作先后被譯成德文出版。《西游記》、《水滸》、《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這四部中國古典名著,這時也都有了全譯本或節澤本。西方漢學家還撰寫、出版了大量研究和介紹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著作,如葛蘭言的《中國的文明》,佛爾克的《中國哲學史》,白史曼的《中國建筑與風格》等。1925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成立中國學院,每年舉行--次年會,進行關于中國文化的研討和交流。1926年舉行的年會上,我國學者胡適應邀作了題為《中國的小說藝術》的學術演講。-摘編自鄭大華:《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戰后(1918-1927)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解讀一戰后西方出現的“中國熱”。北京市石景山區2024-20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第一部分選擇題(45分,每小題3分)1-5: DADDA6-10:CBBDC11-15: ACABC第二部分非選擇題(55分)16.(12分)(1)孔子:強調對父母的“敬”(不僅要贍養,更要尊敬);孟子:主張通過制田、教農等措施保障養老(2分)。內涵:重視孝道、以人為本、社會責任意識(4分)。(2)評價:①政策具體(如物質賞賜、王杖特權),體現對老人的關懷;②以法律保障實施,具有強制性;③但存在地方執行不力(如物資摻假、官吏不躬親)的問題(6分)。17.(9分)示例:①宗教傳播: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的起點,推動佛教中國化;龍門石窟體現佛教藝術與中國文化的融合(3分)。②都城與絲路:漢魏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見證東西方商貿與文化交流(3分)。③交通與經濟:回洛倉、含嘉倉是大運河倉儲遺址,反映隋唐時期南北經濟聯系與國家糧食儲備體系(3分)。18.(12分)(1)時代特征:①遼宋金時期政權并立,戰亂頻繁;②知識分子跨政權任職,體現文化認同超越政治界限;③民族交融加強(6分)。(2)歷史現象:①備茶器具(如茶盞、執壺)延續唐代風格,說明茶文化的傳承;②壁畫中出現少數民族發式(髡發),體現民族文化交融;③茶飲習俗從內地傳到塞外,反映生活方式的傳播(6分)。19.(14分)(1)原因:①山西地少人多,農民轉向經商;②明政府開設馬市,邊境貿易發展;③九邊軍鎮需求大,提供商機(6分)。(2)評析:①為清廷平定叛亂提供物資,支持國家統一;②主導張家口、恰克圖貿易,促進中俄經濟交流;③出口茶葉、棉織品,進口毛皮、棉布,推動區域經濟互補;④拓展商業網絡,提升晉商影響力(8分)。20.(8分)解讀:①一戰后西方反思自身文明弊端,向往中國文化中的和諧、禮讓;②中國古典文獻和文學作品在西方傳播,促進文化交流;③激勵中國知識分子增強文化自信;④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相互借鑒的趨勢(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