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高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縣(市、區)、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卡規定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圖1所示為出土于埃塞俄比亞境內的中國絲綢織物殘片,圖2所示為出土于英國的羅馬霍克森胡椒瓶。這兩項考古發現共同說明,古代文明A.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 B.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C.獨立發展且自成體系 D.存在區域間交往交流2.初占權通常指的是西歐中世紀早期,原封臣去世后,在確定法定繼承人之前,領主有權利暫占封臣的領地。1267年,《馬爾巴洛憲章》廢除了領主對封臣領地的初占權,但國王仍可依據初占權參與到其直屬封臣的土地收益分配中。這反映了,西歐當時A.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B.莊園經濟漸趨瓦解C.封建制度走向穩定 D.人身依附關系松弛3.在中央仿效唐朝三省六部制實行“八省百官”制,在地方仿效唐朝州縣制實行“國郡里”制,并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官僚體制。與材料描述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是A.笈多帝國的改革 B.大化改新C.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D.明治維新4.13世紀,威尼斯每年輸入歐洲的香料高達350萬磅。但1501年后,葡萄牙販運的香料開始大量流入歐洲市場,僅胡椒就多達34萬磅,之后更高達90萬磅。1521年,威尼斯向西和向南的貿易活動幾乎全部停止,城市國家經濟隨之也全面衰退。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價格革命刺激經濟增長 B.意大利商人退出國際貿易C.歐洲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D.葡萄牙成為新的世界霸主5.中世紀后期的歐洲,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從事商業票據、借貸、租賃、房契、地契等實用文件的寫作能力逐漸成為普遍性需求,十四世紀中期以后,城市讀寫學校迅速增多,至公元1500年以后,已十分普遍。這一現象源于A.城市經濟的發展 B.民族國家的形成C.教會影響的削弱 D.世俗權力的加強6.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薩盧塔蒂(1375-1406年擔任佛羅倫薩共和國文書長)闡釋基督教博愛思想時強調,“當你生活在塵世中的時候,你的心就可以進入天國。關心、愛護你的家庭、孩子、親戚、朋友,以及包容一切的祖國,并為他們效勞吧”。據此可知,人文主義者A.探索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B.關注世俗生活C.抨擊教會的禁欲和腐敗 D.否定神的存在7.表1為1800-1910年英國、法國、荷蘭和德國的城市化率增長(%)。其中,①應是表1國家 1800年 183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1910年① 19.2 27.5 39.6 56.2 67.4 69.2② 37.4 35.8 35.6 44.5 47.8 50.5③ 8.9 9.1 15.0 29.1 42.0 48.8④ 12.2 15.7 19.5 27.6 35.4 38.5A.英國 B.荷蘭 C.德國 D.法國8.19世紀后期,《共產黨宣言》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130多個版本,至少有6個德文版本、2個瑞典文版本、5個英文譯本、2個俄文譯本、2個法文譯本、2個波蘭文譯本、3個意大利文譯本等。這體現了A.社會主義成為世界發展主流 B.馬克思主義影響廣泛C.無產階級革命新時代的到來 D.資本主義制度的衰落9.17世紀,歐洲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將會“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成為發明家集結與交換心得的場所”;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自然史博物館。這主要得益于A.宗教改革的興起 B.工業革命進程的加快C.啟蒙運動的進行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0.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列強在30年里征服吞并了幾乎所有非洲國家和地區。其中,德國在不到10年時間里,竟從一個寸土皆無的非殖民國家成為擁有25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的殖民列強,占有的殖民地比其本土面積大6倍。與這一現象出現密切相關的是A.“有效占領”原則 B.“全體一致”原則C.“委任統治”原則 D.“機會均等”原則11.從1902年起的10年間,英、俄、德、法等國軍費均增至10億馬克以上。陸軍方面,各國延長服役期、放寬役齡、訓練大量的預備役軍官;海軍方面,英德兩國進行海軍競賽,擴充海軍,擴大艦隊編制,縮短戰斗艦服役期以保障艦船性能的優越。這表明A.軍事技術迅速發展 B.殖民體系已經形成C.海軍地位超越陸軍 D.國際局勢日益緊張12.二戰結束后不到五年時間,蘇聯很快醫治了千瘡百孔的戰爭創傷,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并逐漸超越戰前的發展水平。到50年代初,蘇聯已經在經濟總體實力上與美國差距縮小。這說明A.蘇聯模式具有一定優勢 B.社會主義陣營擴大C.科技革命促進經濟發展 D.美國實力相對衰落13.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指出:“我們為了保衛我們祖國的自由而進行的戰爭,將同歐洲和美洲各國人民為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丘吉爾先生關于援助蘇聯的歷史性演說和美國政府關于準備幫助蘇聯的宣言就是明顯的例證。”這種“匯合”A.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B.標志世界大戰進入全球階段C.助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導致戰后美蘇兩極格局形成14.20世紀80年代,日本進行國營公司改革,將電信電話公司和專賣公司改為政府持股的特殊股份公司,并于1986年將電信電話公司的股份出售三分之二。同年,國營鐵路公司分割民營化的法案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并于4月付諸實施。日本國企改革A.體現了國家干預的加強 B.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C.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騰飛 D.導致“滯漲”現象出現15.2024年3月7日,新華網刊文稱“不能再允許個別或少數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不能再允許以所謂實力地位把國家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再允許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更不能允許有的國家必須在餐桌上、有的國家只能在菜單里。”材料強調,理想的國際秩序應是A.多邊合作 B.求同存異 C.均衡發展 D.平等有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圖3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據《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亞非歐早期文明的特點。(6分)(2)假如你是一名導游,請從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三處文明發源地中,任選一處為其撰寫導游解說詞。(8分)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圖4 新航路開辟前的洲際貿易示意圖圖5 15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世界形勢與貿易圖-據《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地圖冊·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1)據圖4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5世紀之前世界貿易的特點。(4分)(2)據圖5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15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世界貿易呈現的變化。(8分)18.(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表2 1914年英、法、德、美的殖民地比較項目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殖民地面積/萬平方千米 3 350 1 060 290 30殖民地人口/萬人 39 350 5 550 1 230 970表3 1913年英、法、德、美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國別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比重 12.1% 6.6% 15.3% 38.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歷史地圖冊》整理材料二 一些西方學者和政治家認為,一些殖民地的獨立是宗主國自愿結束殖民統治的結果。例如,英國前首相艾德禮就在一次講演中宣稱:“在世界歷史上,有許多大帝國興起,繁榮一個時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個帝國,這個帝國在沒有外來壓力下或沒有對統治的負擔感到厭倦的情況下,統治民族自愿地放棄了對臣服民族的統治,把自由給予了它們。······這個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國。”-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下)》(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表2、表3隱含的歷史信息。(4分)(2)二戰后殖民帝國迅速瓦解真如艾德禮所說是英國自愿放棄的結果嗎?結合相關史實,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9分)19.(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國際貿易開放度(%)【注】重要指標:國際貿易開放度(以進出口總和除以GDP來衡量)-(英)塞罕·賽維克《地緣政治沖擊和國際貿易》材料二 1980-1990年間,拉美地區年均GDP增長僅為1.2%。21世紀初,全球大宗商品繁榮帶動了拉美地區經濟發展,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國仿佛看到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但是,隨著此輪大宗商品周期的結束,這些國家重新出現經濟衰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下降,多數國家人均GDP繼續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至今仍沒能跨過1萬美元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33個經濟體中,85%的國家都屬于中等收入經濟體,且“滯留”的平均時間達到37年。-摘編自高潮《拉美國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車之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際貿易開放度走低的原因。(6分)(2)對比材料一、二,你發現了什么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10分)山東省聊城市2024-202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5分,每小題3分)1-5:DCBCA6-10:BABCA11-15: DACBD二、非選擇題(55分)16.(14分)(1)特點:①多分布在大河流域;②獨立發展且各具特色;③存在區域間交流(如材料中的絲綢、胡椒傳播);④形成較早,時間跨度大(6分)。(2)示例(古代埃及):各位游客好!歡迎來到古埃及文明發源地。這里孕育于尼羅河流域,金字塔是其標志性建筑,體現了法老的權威與古代埃及人高超的數學和建筑技藝。象形文字、太陽歷等發明影響深遠。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孕育了農耕文明,也塑造了古埃及人獨特的宗教信仰(如對太陽神的崇拜)。讓我們一同探尋這片土地上的千年奧秘吧!(8分)17.(12分)(1)特點:①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主;②貿易范圍集中在歐亞非大陸;③以奢侈品(如絲綢、香料)為主;④多為區域性貿易(4分)。(2)變化:①貿易范圍擴展到全球(如美洲、大洋洲);②歐洲成為貿易中心;③殖民貿易興起,伴隨掠奪與奴隸貿易;④貿易商品種類增多(如美洲的金銀、農作物)(8分)。18.(13分)(1)信息:①列強殖民地面積與工業實力不匹配(如英國殖民地最大但工業占比下降,美國工業領先但殖民地少);②帝國主義國家間發展不平衡,埋下戰爭隱患(4分)。(2)不是(2分)。理解:①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動搖了殖民統治;②宗主國實力因戰爭削弱,無力維持殖民統治;③國際社會(如聯合國)對民族自決的支持。艾德禮的說法掩蓋了殖民統治的掠奪本質和殖民地人民的斗爭成果(7分)。19.(16分)(1)原因:①經濟大蕭條的影響;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③各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④國際金融體系混亂(6分)。(2)問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部分發展中國家(如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難以實現經濟持續增長(4分)。出路:①堅持對外開放,參與全球經濟合作;②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科技創新;③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政策,避免過度依賴資源出口;④加強國際合作,爭取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