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第2課 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學習目標學習重點:①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寡頭政治的運作特點;②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的政治制度中古時期歐洲的封建制度的類型及特點學習難點:英國、美國、法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發展及各自特點與共同點;綜合梳理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類型產生演變的原因、特點及影響素養目標:1、認識西方政治體制的產生和演變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時空觀念)2、認識到西方政體政體產生、發展是由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階級力量變化、地理環境、民族傳統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了解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中世紀封建專制,近代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邦制總統制共和制、法國議會制共和制等主要政體形成的條件,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4、讓學生認識政治體制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傳統,增強學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時代擔當精神(家國情懷)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體制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課程標準古希臘羅馬政治制度中古西歐封建制度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直接民主制寡頭制帝 制封君封臣制英國議會君主制法國等級君主制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美國聯邦制共和制法國議會制共和制學習目標時空坐標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1、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公元前8至前6世紀形成)(1)雅典民主政治①形成原因:獨特自然地理環境·海洋文明→外貿和工商業發達→工商業階層壯大與社會寬松②發展歷程A、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礎B、公元前6世紀末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正式建立C、公元前5世紀中葉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進入黃金時期梭倫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會公民大會議事會陪審法庭官員產生:選舉任職時間:一年議員從公民中抽簽產生構成:城邦成年男性公民職責:決定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地位: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職責:1.為公民大會準備決議草案2.參與國家日常管理職責:主要司法機關陶片放逐法人民主權抽簽選舉直接民主輪番而治法律至上權力制約特點:③主要內容及特點④實質: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原始的直接的民主(2)斯巴達寡頭政治①主要內容A、國王有兩名,分別由兩個家族世襲,相互制衡(壟斷軍事統帥權)B、公民大會只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只擁有議案表決權)C、長老會議是實際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議員僅30人,且終身任職D、監察官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共5人,一年一任不得連任②實質:建立在奴隸制之上的貴族軍事寡頭政治(少數人掌權)2、古羅馬的政治制度(1)羅馬共和國政體(BC509年—BC27年)·貴族寡頭政治 執政官 元老院(貴族) 公民大會產生 組成 執政官有兩人,一年一任 由全體公民選舉產生 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 且終身任職 全體羅馬公民主要 職責 擔任軍事統帥 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 執行相關決議 建議權、財政權 任免權 羅馬最高權力機關有權立法、宣戰、媾和與審判局限 公民大會受到貴族限制;所有官職無薪金,窮人無法出任 實質 建立在奴隸制之上的貴族寡頭政治(少數人掌權) 、羅馬帝國政體(BC27年—476年—1453年)君主專制政治①中央官制/行政:皇帝/元首制(掌握最高權利,擁有最高軍事權、最高立法權和最高司法權)②地方行政:行省制(設行省總督和財務官)圖拉真屋大維凱撒羅馬帝國版圖興衰動態圖二、中古西歐的封建政治制度、形成背景:5世紀后期日耳曼蠻族入侵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并在西歐建立了一系列王國注:9世紀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一度在西歐建立起龐大帝國,其去世后國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法、德、意三國雛形查理曼帝國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封君 、 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中古西歐初期王權衰落,社會秩序混亂,地方豪強互相斗爭,戰亂不已,盜匪橫行。國王和貴族為維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養一批武裝家丁,進行自衛或攻擊別人。這些武裝扈從(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給衣食裝備,后來漸改為賜給他們一塊土地,以其收入作為服軍役的費用。——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3、重要特征·王權與教權的長期并立(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合法性;依靠王權擴教會展基督教/天主教,維護教會權威)王權與教權長期并立(政教二元制)基督教神權世界觀在思想上占據統治地位教權高于王權(1)法國等級君主制(法王VS教皇)①形成:14世紀初,法王腓力四世與教皇對抗,召開了由教士、貴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支持國王,反對教皇,加強了王權;確立了國王有權征稅原則;標志著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②削弱:15世紀晚期,法王路易十一借助征服和通婚等手段,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基本完成了法國統一;王權得到進一步強化,三級會議被削弱③消亡:17世紀下半期,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四建立了絕對君主專制,三級會議被中斷(2)英國議會君主制(英王VS貴族)①大憲章:英國議會本是國王與貴族談判之所;13世紀初英王約翰的內外政策均告失敗,又隨意征稅,貴族起兵反抗,迫使約翰簽署《大憲章》;肯定了國王的合法地位與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時保障了貴族特權②模范議會:13世紀末議會又增加了騎士和市民代表,被稱為模范議會,議會權力加強③上下兩院:14世紀中期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由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組成;兩院獨立議事,廣泛參與國家治理;英國正式進入議會君主制階段④君主專制:15、16世紀都鐸王朝國王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通過宗教改革、政治聯姻和鎮壓貴族叛亂等方式打擊貴族和教會勢力,加強王權,建立了君主專制(3)神圣羅馬帝國選帝侯制(皇帝VS諸侯)①形成背景:10世紀下半期,德意志王國演變為神圣羅馬帝國,但德意志地區四分五裂,許多諸侯實際成為獨立君主;12世紀初國王由諸侯選舉成為制度,選舉后的國王再經羅馬教皇加冕,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②正式形成:14世紀中期皇帝查理四世正式創立七大選帝侯制度;但皇帝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七大選帝侯和教皇擁有很大權力三、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產生與發展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確立與完善(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88光榮革命(2)1689年《權利法案》(3)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4)19世紀三次議會改革限制形式上任命一致提名監督負責一條主線議會的發展演變兩個趨勢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三個轉移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政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再擴大到全體公民下議院多數黨領袖(5)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①是貴族制、君主制、民主制的混合政體,但以代議制(間接)民主制為核心②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統而不治;下院是權力核心;發展過程具有漸進性和創新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形勢圖查理一世奧蘭治親王克倫威爾英國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和唐寧街10號南邊紅色上院北邊綠色下院2、美國1787年憲法·共和制(1)原因:獨立戰爭勝利;建國初期所采取邦聯政體,中央權力過小(2)內容①聯邦制度: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地方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協調了中央與地方關系②政府分權與制衡原則:總統行政權、國會立法權、最高法院司法權權利 產生及構成總統 行政權、國家元首 總司令、部分立法否定權 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對憲法負責國會 立法權、財政權 行政監督權 國會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議員均由每州選民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兩名;眾議員按各州人口比例選出最高 法院 司法權 9名大法官由總統任命參議院批準,終身任職(3)1787年憲法影響: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②美國正式確立了共和制政體,秉承著分權與制衡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③使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方與北方矛盾得到調和,為美國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④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二工)補充知識:美國分權與制衡原則主要體現在聯邦制、政府構建上的三權分立、兩黨制國家之父喬治·華盛頓精神之父本杰明·富蘭克林獨立之父托馬斯·潘恩司法之父約翰·馬歇爾政府之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法治之父約翰·亞當斯民主之父托馬斯·杰斐遜歷屆美國總統3、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共和制(1)背景:1789年法國大革命結束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此后近一個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反復較量(2)內容·分權與制衡:總統行政權、議會立法權、內閣與總統共使行政權且內閣總理有行政實權(3)影響:法國最終確立共和制政體,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4、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君主立憲制(1)背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1871年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2)內容①聯邦制度:帝國政府權力極大,地方各邦則保留一定自治權②帝國政府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皇帝擁有絕對至高權力、宰相擁有行政權統領內閣、議會分為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3)影響:德國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保留了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俾斯麥19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示意圖、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特點(1)理論依據:啟蒙運動所宣揚的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和分權與制衡等理論(2)構建原則:法制原則;分權與制衡、政黨政治、代議制民主(3)政體類型大體類型 具體類型 具體含義 代表國家君主立憲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 君主為國家元首也是權力核心,大于議會 德國議會制君主立憲 君主為國家元首但只是虛君,議會是核心 英國共和制 總統共和制 總統為國家元首,并擁有行政實權 美國議會共和制 總統為國家元首,內閣總理擁有行政實權 法國“資產階級在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歷代變法與改革(第4課)目錄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古代中古時期近現代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16世紀 向近代過渡雅典:民主政治斯巴達:寡頭政治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聯邦共和制法國:議會共和制法國:等級君主制英國:議會君主制共和國:貴族寡頭帝國:君主政治羅馬希臘國家制度具有差異性與延續性課堂小結情境練習1、共和之前的古羅馬部分訴訟中,敗訴方須將用于擔保的牛羊祭神,以贖偽誓之罪。擔保的牛羊多超出訴訟物價值,且影響農牧生產。共和國早期,敗訴方改向國家繳納罰金,到公元前3世紀末,罰金已無足輕重。這一變化表明羅馬共和國時期( )A.系統完備的羅馬法體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護公民的利益C.法律事務受到神權嚴格控制 D.貴族對法律的解釋權擴大B2、普魯塔克記述:“屋大維感到非常驚訝,亞歷山大竟然沒有意識到,還有比獲得帝國更加偉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國。”由此可知,普魯塔克( )A.推崇寡頭政治統治方式 B.強調羅馬繼承希臘體制C.肯定元首制的歷史貢獻 D.贊揚了亞歷山大的功績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