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在1644年7月發生的馬斯頓荒原戰役中,代表英國議會的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擊潰了王黨軍隊,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奠定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基礎。左圖為反映這場著名戰役的繪畫。1644年4月,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朝末帝崇禎自縊,明朝統治被推翻1640年革命爆發,1649年處死國王查理一世第 9 課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課程標準:了解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歷史淵源,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歷史意義。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資產階級提出的綱領、口號下進行戰斗的。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道路,其實質就是以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取代封建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社會制度,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建立起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并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的利益集團,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19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擴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隊伍壯大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擴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政、文等)人文主義(啟蒙思想)勾畫藍圖思想武器美國殖民統治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與擴展的根本原因推翻封建專制制度英、法1640年1688年1775-1783年1789 -17941861年1868年1871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俄國農奴制改革開始日本明治維新改革開始意大利統一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早期資產階級革命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處于工場手工業階段的一些先進國家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革命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勝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解決資產階級掌權的問題。它只能是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基本原則。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特別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加強,英、美、法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俄、德、意、日等國通過不同方式,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資本主義呈現世界規模,到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了。1861-1865美國內戰時 空 坐 標德意志統一1870年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1、背景:經濟:16-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政治: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國王與議會矛盾激化階級: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與強大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他們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威脅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1688年,光榮革命以和平不流血、妥協的方式實現了社會變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確立3、影響:1)結束了王權專制的局面,使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2)開辟了一個新時代1649--1653年 共和國時期1653--1659年 克倫威爾獨裁時期光榮革命創造了一種適合英國歷史和政治傳統的新的社會進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變革的方式實現社會進步。這種模式,成為它給后世留下的最獨特的遺產。——《大國崛起》曲折性反復性2.過程1.時間:1640-1688領導者: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印象美國哈佛大學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二)美國獨立戰爭1、背景: 18世紀中葉,英國對北大西洋沿岸13塊殖民地的種種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要求獨立的呼聲高漲。3、意義: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它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為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提供了先例。啟蒙思想的影響2、過程: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二)美國獨立戰爭1、背景18世紀時,法國社會等級森嚴,全體社會成員分成三個等級,包括資產階級和農民在內的第三等級,政治上無權,卻要供養生活腐朽的上層等級。廣大農民生活非常困苦,人民怨聲載道。王室揮霍無度,國家財政陷于破產。1789年,國王召開三級會議籌款(導火線)。會議期間,第三等級代表不愿順從國王,國王企圖派兵將他們逮捕,巴黎人民聞訊發動了起義。統治階級被統治階級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法國大革命材料一:1715—1786 年, 法國稅收總額從8600萬鋰提高到5.4億鋰,其中以間接稅提高幅度最大。同時,由于法國國內關卡林立,在各大城市還征收商品入市稅,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嚴重障礙。 ——吳于廑主編《世界近代史 上編》經濟: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材料二:17、18世紀,法國君主專制下全國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天主教僧侶;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一和第二個等級都享有免稅權);第三等級主要是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負擔著沉重的捐稅。材料三:路易十六在獄中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嘆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 ——《法國革命論》思想:啟蒙思想也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政治: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外因: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影響。材料四: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有許多來自法國的志愿者參加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這些志愿者幫助美國取得了獨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處于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祖國。他們因幫美國打敗了法國的宿敵英國,而受到熱烈歡迎。但是,當凱旋的志愿者們無比興奮地宣傳美國時,也預示著法國將有一場巨變發生。正如當時一家報紙所說:“在幫助美國13州奪取自由之時,我們也在為奪取自己的自由做準備。”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了象征專制的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8月,議會頒布了《人權宣言》;1791年,議會頒布了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04年,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在位期間,拿破侖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法國民法典》;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的軍隊。拿破侖維護了大革命的成果,但他實行帝制,率領法軍入侵一些歐洲國家;1815年,在歐洲各國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法國大革命沉重打擊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則也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拿破侖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制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2、過程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法國大革命1804年,拿破侖政府頒布《法國民法典》,即《拿破侖法典》。性質: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確立了現代民法體系,成為許多國家編纂民法典的參考藍本。法典否定封建等級制度和特權,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2、過程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法國大革命這場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毀若干世紀以來絕對統治歐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稱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簡單、以人人地位平等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秩序。——[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國內:根據材料分析法國大革命的意義。性質:歐洲:②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掃清障礙;①推翻法國封建專制統治;沉重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鼓舞了資產階級革命斗志。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3、意義和性質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法國大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根本原因開始標志時間領導階級代表人物相關文件政體 性質英國斯圖亞王朝特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法國波旁王朝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來克星頓槍聲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1640-1688年 1775-1783年 1789-1794年(高潮結束)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資產階級克倫威爾 華盛頓 羅伯斯庇爾《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君主立憲 共和制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民族解放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比較概念解釋1.資產階級革命所謂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封建社會制度的革命。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統治,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道路,其實質就是以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取代封建剝削制度。2.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資產階級建立起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凡未經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議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議會議員之選舉應是自由的。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詢問。為申雪一切訴冤,并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議會應時常集會。——《權利法案》內容:(1)從立法、財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限制國王的權力(2)確立議會在選舉、言論、集會等方面的權力原則:(1)法律至上(2)議會至上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標志:《權利法案》(1689年)立法由國王轉移到議會立法權征稅權軍事權司法權1701年《王位繼承法》對王權做了進一步的具體限制,并且把包括王位繼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問題的決定權都掌握在議會手里。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光榮革命前:國王的最高咨詢機構內閣。2)光榮革命后: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據《王位繼承法》,德國漢諾威選帝侯登上王位,即喬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語,對英國事務也不感興趣,甚至不出席內閣會議而讓大臣們去料理國事,于是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成為慣例。3)18世紀20年代,財政大臣、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沃波爾主持內閣會議,內閣制度開始形成。4)18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形成并得以完善。喬治一世沃波爾完善: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行政由國王向內閣轉移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責任內閣制責任內閣制,又稱"議會內閣制"。是指內閣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的政權組織形式。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據《王位繼承法》,德國漢諾威選帝侯登上英國王位,即喬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語,對英國事務也不感興趣,甚至不出席內閣會議而讓大臣們去料理國事。18世紀20年代,在當時的多數黨領袖羅伯特 沃波爾成為第一任內閣首相,英國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1832年議會改革: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新興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通過議會改革,在議會中取得更多席位;1867年和1884年議會改革給予城市小資產階級、工人、農業工人以選舉權;1928年實現公民民主。知識擴展漸進性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英國議會與內閣的關系行政權統而不“治”立法權國王內閣議會首相不對國王負責形式任命監督內閣不對國王負責形式任命對議會集體負責對議會負責議會選舉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組閣政治上共進退上院(貴族院)下院(平民院)選民選舉特點:如下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國王:虛君,統而不治,禮儀性的國家元首;議會:國家的權力中心,掌握立法權;內閣:內閣的首腦是首相,成員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掌握國家行政大權。內閣實際上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內閣(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聯邦制原則:美國為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人民主權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總統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國會可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總統否決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宣布總統法令違憲總統任命聯邦法官總統任命的司法官員必須經參議院確認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憲法總統(行政權)國會(立法權)聯邦法院(司法權)分權制衡2、美國聯邦共和制的確立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787年憲法之內容1787年憲法之評價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保證了美國的長治久安,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1787年憲法第一條第二款:眾議員人數及直接稅稅額,應按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數目比例分配,此項人口數目的計算法,應在全體自由人民——包括訂有契約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末被課稅的印第安人,數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2、美國聯邦共和制的確立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形成萌芽于聯邦之際,終成于19世紀基礎驢——民主黨(南方種植園主)象——共和黨(北方工業集團)特點分權制衡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主黨Democratic1854年共和黨Republican1828年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兩黨制的形成2、美國聯邦共和制的確立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9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終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制度。艱難性曲折性3、法國民主共和制的最終確立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材料二 這次改革是按照農奴主利益進行的,因此,農奴制度廢除的很不徹底改革后,沙皇政權基本原封不動,大部分的土地還是掌握在貴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貴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張興儀《淺談一八六一年俄國農奴制改革》②局限:沒有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3)評價【課堂思考】閱讀材料,分析俄國改革的歷史意義與局限?①意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性質),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材料一 “1861年以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這樣的迅速,只用數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歐洲某些國家整整幾個世紀才能完成的轉變”。——列寧1、俄國1861年改革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時的領土1803年從法購得1810-1819取自西班牙1842-1846取自英國1845吞并1848年從墨西哥奪取1853年從墨西哥購得(1)原因:①美國獨立后,政治版圖迅速擴張;2.美國內戰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資本主義制度)美國北部新興的工業城市和動力織布機廠(1)原因:①美國獨立后,政治版圖迅速擴張;②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市場、原料和勞動力;2、美國內戰三、資本主義的擴展美國南部種植園經濟(奴隸制度)拍賣黑人奴隸的廣告(1)原因:①美國獨立后,政治版圖迅速擴張;②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市場、原料和勞動力;③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發展使得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奴隸制上矛盾尖銳。2、美國內戰三、資本主義的擴展《宅地法》規定:“凡是美國公民,只要交10美元手續費,就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土地,連續耕種5年后,這塊土地就成為他的私有財產”。(2)過程:①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②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北方軍隊由防轉攻。最終擊敗南方分裂勢力。③最終北方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1865年,內戰結束。自1863年1月2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劉緒貽、楊生茂主編《美國 通史》第3卷2、美國內戰在南北戰爭以后的幾十年中,美國經歷了最驚人的經濟發展。……最終結果是美國經濟在19世紀后半葉以當時所不能比擬的速度突飛猛進:1860年,美國在世界工業國家中排在第四位,而到1894年時卻躍居首位。——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通史》(3)影響①積極影響:A.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B.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進一步完善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C.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掃清了障礙。②局限:黑人仍備受歧視。2、美國內戰19世紀中期,意大利和徳意志都處于分裂狀態。意大利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后意大利又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閱讀材料,掌握意大利改革的背景、方式、政體、結果。(1)背景:① 19 世紀中期,意大利處于分裂狀態。②根本原因:意大利分裂狀態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過程:①1861 年建立意大利王國。②意大利又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1 年實現了國家統一。(3)政體:實行君主立憲制。3、意大利的統一三、資本主義的擴展4、德意志的統一材料 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個大大小小的邦國……1814年,由38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但各邦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現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從柏林到瑞士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值。”——《大國崛起》解說詞(1)背景結合材料,分析19世紀德意志統一的背景?國家分裂越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三、資本主義的擴展俾斯麥(2)過程②王朝戰爭:1864-1871年,普魯士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①普魯士起用俾斯麥,決心武力統一德意志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③成立帝國: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德意志帝國4、德意志的統一三、資本主義的擴展第十一條 聯邦的主席職位屬于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國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系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的名義宣戰與媾和,同外國締結同盟及其他條約,委派并接受使節……第十二條 聯邦議會與帝國議會的召集、開會、延會、閉會之權屬于皇帝……第十七條 建議并公布帝國法律及監督其執行之權屬于皇帝……第十八條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們宣誓效忠帝國,并在必要情況下,命令他們退職……——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根據史料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英德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德 國 英 國相同 不同 國家元首 政府首腦 議會 【課堂探究】國家元首都是君主,實行世襲制并任期終身,議會擁有立法權,內閣掌握行政權。國王,沒有實權,國家的象征,統而不治。皇帝,擁有行政、外交、軍事、立法權,具有專制主義色彩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負責。皇帝控制議會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進行組閣,向議會負責。國家權力中心,擁有最高立法權。積極:聯邦制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德國歷史上的重大進步,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局限:德意志帝國實際上是一個半專制的君主立憲國家。帝國國會對帝國政府沒有任何監督權,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在帝國中得以延續(不徹底不完善的資產階級代議制)。4、德意志的統一三、資本主義的擴展(1)背景:①19世紀中期,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②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5、日本明治維新(2)內容:①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②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③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第一條 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第三條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第四條 天皇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并依此憲法之條規行使之。第六條 天皇裁可法律,命公布與執行。第七條 天皇召集帝國議會,命其開會、閉會、停會及解散眾議院。第十一條 天皇統率陸海軍。——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憲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統攬一切的地位,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成為天皇權力的代行機構。▲1853年佩里來航“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被譽為明治維新運動的三大政策。其中,“富國強兵”是明治維新的總目標,是為了防止和抵抗外國入侵,同時也是為了對內加強鎮壓、對外侵略擴張。“殖產興業”是明治政府為發展資本主義制度而制定的重大經濟政策,基本內容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通過各種政策直至動用國庫資金,大力扶植資本主義的成長。“文明開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采取的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文化教育、思想風尚以至生活方式,為封建落后的日本迅速變成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項社會變革運動。①使日本擺脫了族危機,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②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3)影響在與西方列強進行競爭的過程中,實力不足的壟斷資本便與擁有極大權力的軍閥集團相互勾結,通過軍事手段為國內壟斷資本獲取生存與發展空間,加速壟斷資本的發展。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這些財閥控制的工業、運輸業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對外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軍國主義者發動侵略戰爭,則使壟斷資本家得到源源不斷的軍事訂貨,從戰爭中大發橫財,加速壟斷資本的發展和國民經濟軍事化。——人民版《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師用書4、日本明治維新三、資本主義的擴展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英國1688“光榮革命”1689《權利法案》1701《王位繼承法》君主立憲政體共和政體1775-17831776《獨立宣言》《1787憲法》1789-1815《人權宣言》《民法典》《1791憲法》17—18世紀的革命與制度建立19世紀的擴展資產階級壯大、思想解放經濟政治制度確立工業革命知識小結18611865187018711868沙俄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結束日本明治維新意大利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建立美國經濟上:工業化,全球化政治上:民主化,法治化如何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待資本主義?材料一 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 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材料二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都流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會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它們。——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十四章總結Part One與封建制度相比,資本主義制度是巨大的歷史進步。Part Two資本主義制度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必然滅亡。未來就在我們腳下。Part Three資本主義制度仍是剝削制度。其在全球的擴張仍帶有掠奪性。第四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