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咸陽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6頁,滿分100分,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為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3900年)的三項考古發現。據此,對陶寺文化解讀最準確的是發現面積近13萬平方米的宮城,城內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分別為宮殿區、居民發現區、手工業區等。發現二出土了大量的彩繪龍盤、鼉鼓、石磬等禮器,以及玉器、青銅器等精美器物。發現三發現了觀象臺遺跡;發現了到陶寺遺址被發掘為止,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A.文明發展程度領先世界B.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C.宗教信仰占據主導地位D.受到了良諸文化的影響2.唐初沿襲隋制,以尚書省為重。貞觀年間,因門下省可駁正尚書省六部奏事和審復中書省草擬的詔書,再加上門下省又掌管著加蓋天子印璽及詔敕副署名之權,所以自唐太宗時期開始,門下省居于三省中的核心地位。這主要體現出唐朝,必:A.行政效率提高,在站,,B.監察體系獨立從:C.相權急劇萎縮:D.中樞體制調整3.元上都(位于今內蒙古)外城保留草原敖包(教包即“堆子”,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祭祀空間、開闊的牧場,內城則仿漢制建明德門、大安閣等宮殿,采用中軸對稱布局。由此可知,元上都的形制體現出A.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B.生產生活并重的都市功能C.游牧與農耕文明的交融D.民族間發展差距逐漸消弭成陽市高一歷史期末試題-1-(共6頁)4.清代,江漢平原越來越多的田地成為專種棉花的棉地、花地。“為農者家必兼織,廣種棉花”,部分州縣征收棉花作為秋季實物租。眾多棉花交易機構和個體商販活躍在城鄉,棉花成為“鄂民生計之一大宗”。這反映出該地A.農業多種經營日益興盛B.傳統經濟結構有所突破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D.長途販運貿易異常興盛5.下表為(新青年)部分年份高頻詞統計表。影響這些年份高頻詞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卷別第一卷第二卷第八卷第九卷年份1915-1916年1916一1917年1920-1921年1921-1922年國家(520)青年(408)社會(1691)社會(2017)社會(302)社會(315)現在(879)現在(669)高頻詞及出現政府(297)世界(299)俄國(600)自由(640)次數(次)自由(274)國家(287)生活(548)革命(624)青年(221)人類(277)組織(509)階級(586)A.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斷探索B.對社會問題的認識趨同C.國內的主要矛盾出現變化D.思想啟蒙成為社會共識6.據1985年《人民日報》報道,沈陽電纜廠在改革中試行“廠長負責制”,將原有的20個科室精簡為10個,中層干部從100人減至60人,產值比改革前增長37%:同期武漢鋼鐵公司允許企業按市場價出售超計劃鋼材,獲利部分的30%用于職工獎金。這表明當時A.權責明確的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口下:B.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成效C.企業自主權的擴大推動了生產發展D.計劃經濟體制退出了歷史舞臺7.在波斯帝國境內的許多地區,楔形文字、希伯來文字、古波斯楔形文字和阿拉米文字被共同使用。蘇薩的官廷建筑材料取自15個地區,從中亞和印度,直至埃及和希臘。在推翻米底王國后,波斯以羊皮紙和筆代替泥板書寫工具。這反映出波斯帝國A.開啟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B.君主重視社會管理的精細化建設C.中央政府對征服地區的控制力薄弱D.文明發展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特征8.中世紀中前期,西歐的騎士在擁有封地的同時,須向封君承擔軍事義務。,中世紀后期,封建領主逐步允許騎士繳納“盾牌錢”來免除服兵役的義務,許多騎士開始拋棄傳統的封建地主身份,轉而從事商業貿易。這種變化從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制度的衰落B.騎士階層的固化1民2201C.資本主義的興盛D.專制王權的削弱9.17世紀30年代以后,由于新英格蘭的移民對母國的制成品有極大需求,英國商船載運本土制成品前往北美,同當地魚商換取鱈魚后返回西班牙北部,再同當地商人進行貿易,然后滿載西班牙羊毛返回英國。至此,圍繞鱈魚和羊毛構建的一組三角貿易正式形成。該“三角貿易”的興起威陽市高一歷史期末試題-2-(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