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蘄春縣2025年春初中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共12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2分,共24分。)1. 隋唐時期,隨著北方對茶葉需求的增加,廣泛種植于南方的茶葉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地區。無論從運量、運費還是便利上,大運河都是茶商們的首選。這表明大運河的開通( )A. 促進了沿線城市發展 B. 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 C. 便利了南北經濟往來 D. 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2. 《全球通史》中指出: “唐朝首都長安是一座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寬闊的大道縱橫交錯,大道上時常擠滿了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和各種中亞人……唐朝統治下的中國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加開放。”這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征是( )A. 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B. 社會的動蕩與變革C.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D.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3. 下表是我國古代中央政府與邊疆地區民族關系發展的相關史實。這個地區在唐朝時被稱為( )朝代 唐朝 元朝 清朝史實 文成公主入藏 中央設立宣政院 冊封宗教領袖達賴、班禪A. 西域 B. 吐蕃 C. 回紇 D. 琉球4. 他曾多次拒絕高官厚祿,倡導醫德,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所撰醫學著作特以“千金”命名。他所著的《千金方》,總結唐以前歷代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他就是( )A. 僧一行 B. 韓愈 C. 孫思邈 D. 柳宗元5. 《文獻通考》記載:改革后的熙寧(宋神宗年號)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5210萬石,即使與治平時(1064—1067年)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達“數十百巨萬”。材料中的“改革”是( )A. 商鞅變法 B. 孝文帝改革C. 王安石變法 D. 張居正改革6. 在遼、宋、西夏的邊境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在此進行交易,互通有無。北宋用絲織品、糧食、茶葉等換取遼、西夏的馬、羊、駱駝等,遼發生災害時,曾向北宋官倉購買糧食等。這說明榷場貿易( )A. 擴大了宋統治區域 B. 強化了宋的中央權力C. 改變了政權并立局面 D. 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7. 兩宋時期市舶司的收入情況如下:977年—1076年為50萬緡,1140年約為120萬緡,1159年為200萬緡,這些數據說明兩宋時期( )A. 海外貿易的發展 B. 手工業推動了經濟發展C. 造船技術改進 D. 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8. 宋代節日文化娛樂成分增強,尚奢華,重娛樂的風氣日漸抬頭。宋代大大小小的70余個時序性節日,政治性節日(例如皇帝的生日)中,莫不以賞心樂事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這說明宋代( )A. 人們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過節 B. 市民階層不斷壯大C. 人們看重皇帝的生日 D. 人們覺得開心最重要9. 下圖復原是明朝三位考生在貢院參加科舉考試的場景。為考取功名,他們都必須精通( )A. 建筑技術 B. 外文翻譯 C. 科技著作 D. 儒家經典10. 軍機處將皇帝口諭擬為文字下發,事關重大的機密性上諭在加蓋軍機處印章后,不經過任何其他機構、官員,直接馳驛發送到受上諭人手中,軍機處的創建體現的封建政治發展趨勢是( )A. 君主專制趨勢的加強 B.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C. 有加強文字獄的趨勢 D. 中央集權發展的加強11. 清朝前期統治者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這些措施直接有利于( )A. 徹底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 B. 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C. 滿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地區 D. 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12. 宋代《歲朝圖》、清代《龍舟盛會圖》和清代《清明戴柳圖》是七年級歷史課本中的插圖。從內容上看,這些作品共同的史學價值是有助于了解我國的( )A. 書畫藝術的起源 B. 文藝的世俗化 C. 節日習俗的傳承 D. 美學的革新二、非選擇題(共四小題,13題10分,14題8分,15題8分,16題10分。)13. 【船】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通工具。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船可能承載著一個故事,一段歷史,甚至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一隋煬帝乘龍舟航行于大運河(18世紀帛畫)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皮日休《汴河懷古》 (注釋:水殿龍舟事:大運河開鑿后,隋煬帝修建如宮殿般的龍舟多次臨幸江南,縱情享樂。禹指治水有功的大禹。)材料二圖二南宋沉船“南海1號”遺址 “南海1號”殘長22.95米、寬9.85米,船內艙室最深2.7米,設14道艙壁分隔成15艙。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繞船體一周也需5分鐘左右……出水文物總數超過18萬件,包括各類金屬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類骨骼、礦石標本、動植物遺存等,其中尤以鐵器、瓷器為大宗。 ——摘編自光明日報《一船觀盡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材料三圖三鄭和船隊 鄭和寶船到達祖法兒國,當明朝官員賞賜完畢后,祖法兒國人盡出乳香、血竭、蘆薈、沒藥、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諸物與華人交易。 ——譯編自《瀛涯勝覽》(1)根據材料一,開通大運河對隋朝有何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貨品中最多的是什么?該沉船的出生有何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鄭和船隊最遠到達什么地方?鄭和遠航有何意義?14. 【中華英雄譜】岳飛、戚繼光、鄭成功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英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摘自岳飛《滿江紅》材料二 “戚家軍”紀律嚴明,規定:擂鼓不進者斬,鳴金不退者斬,取民一物者斬……戚繼光創造“鴛鴦陣”,以12人為一隊,長短兵器配合,屢次大敗倭寇。——摘編自《紀效新書》材料三 1661年4月,鄭成功率軍2.5萬人,戰船數百艘,從金門出發,經澎湖休整,進軍臺灣。經過8個月激戰,1662年2月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殖民者侵占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摘編自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教材(1)根據材料一,概括岳飛的精神品質。(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戚繼光平定倭寇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概括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意義。15. 【邊疆治理】材料一材料二 (清朝前期)在地方,在加強中央集權,保證政令統一的前提下,采用適合當地民俗社情的統治體制,而不強求劃一。如東北三省為將軍制下的州縣、八旗并存制;內外蒙古為盟旗制;新疆為將軍轄下的伯克、州縣、札薩克制;西藏為達賴和駐藏大臣協同管理噶廈政府制;西南地區改土歸流,酌情保留土司制;臺灣為隸屬福建的府州縣制等等。——摘編自林甘泉等主編《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元朝和清朝在西藏地區的管理舉措。(2)根據材料二歸納清朝邊疆治理政策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歷史作用。16. 【中外交流】時間 交往史實唐朝 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遣唐使來華宋朝 設立市舶司;海路貿易興盛元朝 馬可·波羅來華;海路貿易興盛明朝前期 鄭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 實行海禁;戚繼光抗倭清朝 閉關鎖國;荷蘭殖民者霸占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請你選擇上述史實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實,確立觀點,自擬標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比如可從對外政策與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關系任選角度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觀點示例1: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極大地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觀點示例2:對外開放使國家興盛,封閉則使國家衰落蘄春縣2025年春初中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共12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2分,共24分。)【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共四小題,13題10分,14題8分,15題8分,16題10分。)【13題答案】【答案】(1)作用: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或鞏固了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最多貨品:鐵器、瓷器;歷史意義:反映了宋朝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或宋朝造船技術高超。)(3)地方: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或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14題答案】【答案】(1)精神品質: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收復河山的堅定信念;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2)原因: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創新戰術(鴛鴦陣);戚家軍英勇善戰;百姓支持。)(3)歷史意義:結束了荷蘭對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鼓舞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志。【15題答案】【答案】(1)措施: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在西藏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置駐藏大臣。(2)特點: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作用: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鞏固了政權,使清王朝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16題答案】【答案】觀點:對外開放使國家興盛,封閉則使國家衰落。論述: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唐太宗時玄奘西行求取佛法;唐玄宗使鑒真東渡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了唐與天竺、日本的文化交流。宋代海路貿易興盛,為了更好的管理海外貿易,國家設置市舶司加以管轄,進一步促進了宋代經濟的發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外差距不斷擴大。綜上所述,對外開放是強國之路,今天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地走對外開放之路,以開放促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