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1.B(解析】據材料“骨耜”“銅鏟”“鐵鋤”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生產工具反映了我國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故選B項:新石器時代和商代沒有出現小農生產方式,排除A項:商周時期,青銅農具較少,且骨耜并非金屬生產工具,排除C項:材料沒有將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進行比較,無法得出D項,排除D項。2.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晉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國子學的設立專門針對貴游子弟,這表明皇權通過這種方式給予門閥子弟特殊教育特權,從而加強與門閥的聯系,結成利益共同體,故選A項:國子學僅限貴族入學,有利于門閥政治的發展,不是中央集權發展的表現,且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后期的九品中正制以門第為選官標準,國子學的設立體現教育特權而非選官標準變化,排除C項:材料強調教育對象的貴族化,未直接涉及儒學地位問題.且魏晉時期,需學受到佛、道的沖擊,排除D項。3,A【解析】根據“裁斷三省政務,統領使職系統:其權力不僅體現議定政事方針,而且直接掌管政務”可知三省集中辦公,體現一體化趨勢,由于三省六部制下,相權一分為三,在議事中會出現種種問題,尤其是掌握出令權的中書省和掌握政令審核的門下省不時因政見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諉、糖塞,這一制度設計也彌補了分權帶來的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故選A項:政事堂的職責不是監督官吏,同時也無法實現“權力制衡”,排除B項:這一制度設計無法解決君相矛盾,排除C項:三省六部制使三省分工明確,削弱宰相職權,中書門下的設置是三省一體化的表現,排除D項。4.C【解析】土地私有權的轉換,使得失去土地的富豪之家地位下降,而一些自耕農地位上升,這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C項:北宋沒有實行均田制,排除A項:“消失”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會導致租佃土地的現象增多,排除D項。5.B(解析】據“世人和萬物都是一體”并結合所學可知,張載強調天與人之間在宇宙本體論層面的統一,這蘊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故選B項:天下為公是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材料主旨與此不符,排除A項: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材料主旨與此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張載的思想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色彩,排除D項。6.C【解析】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萬里茶道”溝通了亞洲大陸南北方向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區域,且促進了兩者之間的交流,故選C項:17世紀,陸上絲綢之路業已衰落.排除A項: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俄之間的交流,俄國并不屬于東亞地區,所以與東亞文化圈無關,排除D項。7.B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蘇州府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在清乾隆年間有了明顯的增長。市鎮是商品交換和貿易的重要場所,市鎮數量的增加意味著地區貿易活動更加頻繁,貿易網絡不斷擴大和發展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交流和商品流通,B項正確: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經濟政策,政府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商業有所放松,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政策,排除A項:材料中只是呈現了市鎮數量的變化,沒有關于商業資本流向和聚集情況的描述,排除C項:僅根據市鎮數量的增加并不能直接推斷出專業分工不斷細化的結論,排除D項。8.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自1859年至1905年,教會醫院數量增加,西醫數量增加,體現了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反映了西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擴大,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西醫在中國的發展,沒有涉及西學東漸是否進入制度或思想層面,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這些增加的西式醫院是中國人自建的還是列強投資的,排除B項:“國人認可”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9.C解析】據材料“改革開放后,上海地鐵從戰備工程回到市內交通運輸上,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進人立體化時代”及所學知識可知,上海地鐵建設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有籌劃,但長期徘徊,到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后,推動了上海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上海地鐵的修建,尤其是第1頁(共4頁)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4.北宋土地買賣盛行,土地私有權通過買賣經常轉換。某些富豪之家由于子弟不歷史試卷肖放蕩,鬻賣田產而破落中衰,而許多自耕農節衣縮食不斷買田置地。這一現象A.使均田制度遭到破壞B.促使賤民階層消失C.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D.導致租佃關系減弱注意事項:5.宋代張載認為,宇宙萬物都來自同一個“氣”。因此,世人和萬物都是一體,“乾稱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父,坤稱母,予滋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卡上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一思想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A.闡述了天下為公的內涵B.蘊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C.明確了格物致知的方向D.體現了唯心主義的色彩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6.全長1.4萬公里的“萬里茶道”是一條始于17世紀的國際商道,它南起中國福建考試時間為75分鐘,滿分100分武夷山,經江西、內蒙古等向北延伸,途經蒙古國,抵達俄羅斯。“萬里茶道”A.沖擊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B.又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C.促進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流D.推動了東亞文化圈的發展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7.下表為明清時期蘇州府部分地區市鎮增長情況。(注:表中的“市”是相較“鎮'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而言相對簡陋的“小集鎮”)。這體現出該時期1.以下為我國不同時期的生產工具。這反映了時間清乾隆年間縣名鎮(個)市(個)長洲縣125昆山縣123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鏟戰國燕都出土的鐵鋤常熟縣830吳江縣10A.小農生產方式的歷史悠久B.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C.金屬生產工具的逐漸推廣D.中原經濟優勢地位明顯A.重農抑商政策松弛B.地區貿易網絡得到發展C.商業資本大量聚集D.市鎮專業分工不斷細化2.咸寧二年(276年),晉武帝在太學以外,“起國子學,蓋《周禮》國之貴游子弟所謂8.鴉片戰爭后,西醫逐漸傳入中國。1859年,我國僅有西醫28人;1876年,我國有國子,受教于師氏者也”。這一舉措可用于佐證西晉教會醫院或診所30所;1897年,教會醫院增至50所;1905年,西式醫院發展到A.門閥與皇權結成利益共同體B.官學發展強化中央集權166座,診所241所,西醫301人。據此可知,晚清時期C.九品中正制下選官標準提高D.儒學統治地位得到鞏固A.西學東漸發生質的改變B.列強侵略不斷加深3.開元十一年(723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學者對此評論道:中C.西方醫學得到國人認可D.西醫影響不斷擴大書門下是宰相的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裁斷三省政務,統領使職系統;其權力不9.20世紀50年代,上海開始籌劃地鐵建設,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響,長期徘徊。改僅體現議定政事方針,而且直接掌管政務。下列選項對這一制度變化解讀合理革開放后,上海地鐵從戰備工程回到市內交通運輸上,建設步伐不斷加快。20世的是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進入立體化時代。這反映了A.三省趨向一體,提高工作效率B.加強官員監督,實現權力制衡A.技術水平帶動城市格局變化B.引進外資完善交通運輸體系C.削弱宰相職權,解決君相矛盾D.明確三省分工,完善中樞機構C.國家政策影響基礎設施建設D.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第1頁(共6頁)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04-2025學年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答案.pdf 2004-2025學年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