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教學質量監測八年級歷史科試卷溫馨提示:1.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卷上;2.考試時間為8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匯聚了30萬人參加提燈游行,場面壯觀而感人。夜幕降臨,廣場上燈火輝煌,紅旗飄揚,人們高喊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表達對新國家的熱愛與期待。這反映了( )A.中國實現獨立自主 B.中國人民擁護新中國C.中國助力世界和平 D.人民成為新中國主人2.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開會議,毛澤東指出:“采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薄吧鲜龇e極政策”是指( )A. 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 一五計劃 D. 對外開放3.在無錫博物院,存放著一份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70師209團2營戰士周全文寫的“申請書”。申請書是用鋼筆寫的,落款處印有周全文的血手印,信紙上還留有他的點點血跡。這體現了志愿軍戰士( )A.勇于創新、敢于擔當的精神 B.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C.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精神 D.團結協作、共克時艱的精神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應當在保證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鼓勵和扶持農民經營家庭副業,增加個人收入,活躍農村經濟。由此可見,此次會議( )A.展開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B.制定了恢復高考決策C.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D.完成了撥亂反正工作5.“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能帶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腳印。”這是解放前西藏農奴們真實生活的寫照。這一情況之所以能夠改變得益于( )A.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B.西藏的和平解放C.“一五”計劃的進行 D.社會主義的改造6.人民海軍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作戰使命為“鞏固海防、抵御侵略”;改革開放后需要和平穩定的國內外環境,因此實行“近海防御”戰略思想;進入新世紀,中國海外利益的安全問題開始凸顯,海軍開始常態化的遠洋部署。這說明( )A.國防軍隊改革彰顯自主獨立 B.我國海軍指揮隊伍逐步成型C.我國海軍自主研發能力領先 D.捍衛國家權益是海軍的使命7. 下表所示的歌曲體現了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人民( )A.倡導和平,抵御侵略勢力 B.熱情待客,禮儀之邦風范C.士氣高昂,武器裝備優良 D.勤奮生產,積極支援前線8. “春聯”可以折射出社會的風貌。1974年的一副春聯:過年只有兩斤米,壓歲并無一分錢。20世紀80年代的一副春聯:過年儲米十余擔,壓歲存款上千元。中國農民生活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主要得益于(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求同存異”方針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D.經濟特區的建立9.為了治理“三害”,他親自帶領人民封沙、治水、改地。在得知自己患癌癥后,仍舊頑強堅持工作。蘭考人民評價他 “心里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是( )A.王進喜 B.雷鋒 C.焦裕祿 D.鄧稼先10.右圖所示的《1978—2008年全國鄉鎮企業數量變化圖》反映了( )A.“八字方針”的提出和貫徹B.農村生產力解放推動鄉鎮企業發展C.經濟特區的引領示范作用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影響11. 右面是某校九年級同學在開展“在身邊發現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搜集的老照片,這組老照片可以用于佐證( )A.土地改革的進行 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C.農業改造的實施 D.“一五”計劃的推行12.1981年《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一場關于承包魚塘的爭論》并開辟專欄,圍繞怎樣看待廣東農民陳志雄承包魚塘問題展開了長達幾個月的全國大討論。1982年廣東省農業委員會肯定了因地制宜搞好漁業生產責任制的做法。這次討論( )A.拉開改革開放序幕 B.加快城市經濟改革步伐C.促進思想解放進程 D.提升國有企業生機活力13.隨著2024年黎以沖突升級,2024年10月1日中國政府先后組織兩批撤僑,北京時間10月2日早5點左右,146名在黎巴嫩中國公民及5名外籍家屬搭乘包機安全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材料從根本上說明( )A.中國的朋友遍布全球 B.中國航空實力最為強大C.祖國是我們堅強后盾 D.我國出國人員數量增多14.中國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加速融入世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下表兩組數據發生變化是因為中國( )對外貿易進出口/億美元 2000年 2015年 2021年4 722.9 39 600 60 500引進外資/億美元 2000年 2015年 2021年328.5 1 262.7 1 734.8A.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B.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C.陸地邊境城市的開放 D.“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15. 下列是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同學設置的“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的專題展板。由此可見,該奮斗歷程圍繞的核心主題是( )A.實現人民當家做主 B.實現中華民族復興C.完成民主革命任務 D.捍衛祖國完全統一16. “新中國土改在實現經濟變革的同時,還促進了農村社會變革。它廢除封建宗法體系,農民政治地位得以提升,并建立起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型基層政權?!辈牧媳砻鳎? )A.土地私有制度徹底消除 B.民生主義理念得以落實C.人民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D.經濟改革促進民主進程17. 有研究顯示,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來自中國,2018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4.3%,2018年中國已提前達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目標。這表明中國積極應對( )A.環境污染問題 B.人口增長過快C.資源缺乏問題 D.國家安全問題18. 1951年至1953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只有1個國家;1953年到1959年,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達14個。促使這一變化出現的直接原因是我國( )A.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打破美國外交孤立政策19.近年來,我國民生事業持續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國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穩步推進,圓了許多人的“安居夢”。這說明我國( )A.推行科教興國順應民眾需求 B.堅持創新驅動達成全面小康C.民族團結政策漸獲人民擁護 D.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社會發展20.“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聯合國中的諸多亞洲問題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聯合國只有在中國的參與下,才能順利地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目的。”據此可知,中國重返聯合國( )A.增強國際影響力范圍 B.提升發展中國家地位C.改變了冷戰兩極格局 D.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21. 在20世紀60年代,國家把沿海和內地的一批大型工業企業搬遷到民族地區;1978年以來,又優先安排了新疆塔里木油田、內蒙古大型煤電基地等大批重大工程項目。這反映出我國( )A.優先重點發展民族地區 B.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C.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 D.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特色22.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聯歡大會。農民土地轉變為集體所有,但會上農民代表卻滿心歡喜地向毛主席報喜。據此可知( )A.農業生產合作化是民心所向B.自力更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C.“共產風”盛行推動社會進步D.土地改革鞏固國家穩定基礎23.我國把航天夢藏在一些熟悉的名字里,如載人飛船叫“神舟”、空間站叫“天宮”、探月工程叫“嫦娥”,還有“天問”“玉兔”“祝融”“鵲橋”“悟空”“墨子”等等。這些彰顯中國魅力的航空航天器命名( )A.提高了國威軍威 B.維護了世界和平C.體現了文化自信 D.提升了科技實力24. 1956年,是怎樣的一年?這一年,第一批解放牌載重汽車駛下裝配線;這一年,殲-5戰斗機試飛成功;就在這一年,在黨的百年征程中具有重要承上啟下意義的歷史性盛會召開,吹響了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號角!這次“歷史盛會”是A.中共八大 B.政協會議 C.開國大典 D.中共七大25. 從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國雖然遭受過嚴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列成就屬于這一時期取得的是A.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B.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C.大生紗廠建成投產 D.實現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26.鄧小平一生中有兩次著名的南下, 一次是1984年,一次是1992年。1984年在參觀完深圳和珠海兩大經濟特區后,鄧公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逼渲械摹敖洕貐^”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主要作用是A.學習和創新的作用 B.規范和傳承的作用C.引領和示范的作用 D.引進與傳播的作用27.202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寧夏“全面落實‘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要求,累計投入扶貧資金500多億元,徹底結束了西海固‘苦甲天下’的歷史,實現了80.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 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和人均收入翻番目標?!庇纱丝芍袊伯a黨A.堅持自我革命 B.堅持人民至上C.堅持理論創新 D.堅持獨立自主28.下列歌詞共同反映了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喚你/我的1997年 ——《公元1997》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七子之歌》唱不盡骨肉情長/舀不干海峽的思鄉水 ——《鼓浪嶼之波》A.香港同胞對回歸祖國的期盼 B.澳門回歸是長期努力成果C.海峽兩岸關系源于同根同源 D.祖國統一是民族共同愿望29.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后發表感言:……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醫藥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守老祖宗的寶貝,故步自封,中醫只能是“一筐草”,無法變成“一塊寶”。在這里,屠呦呦帶領團隊A.成功提取了青霉素 B.自主研究人造衛星C.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D.成功研制了原子彈30.據統計,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支持全球發展倡議(2021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8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對全球安全倡議(2022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表示贊賞支持。這反映出A.世界區域經濟集團化呈現加快趨勢 B.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發國際共鳴C.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D.當今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逐步完善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2分,第33小題14分,共40分。)31. 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召開。大會選舉產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至此,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掀開了西藏歷史的新篇章,昔日的農奴和奴隸成了新社會的主人。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藏自治區的成立得益于我國哪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并歸納西藏自治區成立的意義。(4分)材料二:(2)材料二是媒體報道中的兩幅圖片,它們記錄了港澳回歸的歷史時刻。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港澳回歸主要得益于我國的哪一項政策,并說明港澳回歸的歷史意義。(4分)材料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國原則與立場,在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國家統一問題上,反分裂、反“臺獨”的立場更加明確,信心堅定……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重大戰略部署,可概括為:“一個原則”與“一個共識”。——摘編自《今日中國》(3)材料三中“一個共識”的核心內容是什么?談談你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看法。(6分)32.大國重器是指在軍事、經濟、科技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能夠支撐國家強大發展的關鍵性裝備和技術,承載著國人夢想,挺起中國脊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國三航母“全家福” 1999年,中國自烏克蘭購買了“瓦良格”號航空母艦,并進行更改安裝及繼續建造,2012年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遼寧艦”,成為中國第一艘現代航空母艦?!吧綎|艦”是中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也是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航空母艦,2019年正式交付中國海軍使用?!案=ㄅ灐笔侵袊谌液娇漳概?,被譽為現代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的天花板,彈射型技術首次得到應用,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中國人民海軍邁入“三航母時代”。材料一:材料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重器已讓世界刮目相看,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集中“井噴”。鑄就大國重器,實力不是憑空而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對科技工作人員給予大力支持和充分關愛。——摘編自高永維《大國重器為奮進的中國提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其反映的歷史信息。(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大國重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原因。(4分)(3)列舉一項新中國成立以來研發的“大國重器”(除上述材料之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如何“挺起中國脊梁”。(6分)33. 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關系到國家穩定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國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中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加上政策支持、制度創新和農業科技進步,中國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197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30 476.5萬噸,而2018年達到65 789.2萬噸。——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材料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推廣種植海水稻,讓億畝荒灘變糧倉,多養活8 000萬人口,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第三個夢。成立于2020年的國家耐鹽堿水稻(江門臺山)試驗基地是袁隆平院士親自挑選、親自派人合作共建的基地,至今為我國耐鹽堿水稻試驗事業發展不斷作出奉獻。——摘編自《江門日報臺山微事》2024年08月25日(1)根據材料一,指出“野菜”的功能發生了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群眾在飲食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3)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4分)《我的祖國》(電影《上甘嶺》插曲)……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PAGE八年級歷史科試卷 第 4 頁 (共 6 頁)八年級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是2分,共6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C C B D A C C B A C C A B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A B D D C A C A D C B D C 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2分,第33小題14分,共40分。)31.(1)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分)意義:實現了藏族人民在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上當家做主的愿望,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為西藏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分)(2)政策:“一國兩制”。(2分)歷史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3)核心內容:“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2分)看法:①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②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④民族團結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言之有理、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32.(1)歷史信息:我國航母建設實現由更改安裝到自主研發再到技術領先的轉變。(2分)(2)原因: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創新型國家建設;②國家的制度和政策支持;③對人才的重視和支持。(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3)“大國重器”:原子彈。(2分)說明: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由此可知,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成為保衛我國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挺起了中國脊梁。(言之有理即可,史實2分,意義2分,共4分)33.(1)野菜功能的變化:從充饑的食物到“嘗鮮”的食材。(言之成理即可,2分)人民群眾飲食方面的變化:①改革開放前人們飲食結構單一;②改革開放后,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4分)(2)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②國家政策方針的重視、指導;③法律法規的制定保障;④科技進步創新。(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3)認識:①我們要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②守住耕地紅線;③要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促進糧食生產;④需要加強糧食安全方面的國際合作。(言之有理、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歷史答案.doc 八年歷史試卷.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