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聊城市 2024-2025 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5 分,每小題 3 分)1-5:A B D C C 6-10:A B D B C 11-15:D D C B A二、非選擇題(55 分)16.(15 分)①良渚古城的四重結構(宮殿區、內城、外城、水利系統)及大規模工程(1000 多萬立方米土方量),證明其具備強大的社會動員與組織管理能力,突破了“城市”僅作為居住場所的傳統標準,凸顯國家形態的組織度(4 分)。②20 萬斤炭化稻谷及大面積稻田遺址,表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與糧食儲備能力,將“農業生產力”納入文明評判要素,補充了“青銅器”作為單一標準的局限(4 分)。③精美玉器、社會分層(四五個等級)及統一信仰(玉琮作為神像載體),說明精神文化與社會分化是文明的重要標志,打破了“文字”作為核心標準的唯一性,強調文明的多元特質(4 分)。④良渚的案例推動國際學界認可文明標準的多樣性,證明不同文明可依據自身特色形成獨特發展路徑,重構了“三要素”的單一評判框架(3 分)。17.(12 分)(1)內涵:①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如《詩經》《論語》);②人與自然的協調(如《莊子》);③個人情緒的適度調和(如《禮記》);④國家治理中的協和萬邦(如《尚書》);⑤道德修養中的仁愛不爭(如《春秋繁露》)(6 分,答出三點即可)。(2)當代價值:①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文化根基,促進人際關系融洽;②為國際關系中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供思想淵源,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③有助于個人修身養性,實現身心平衡;④為全球治理提供“和而不同”的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6 分,答出三點即可)。18.(14 分)(1)特點:①宴會規格提升,食材種類增多(引入外來作物和少數民族飲食);②注重飲食養生與健康理念(如高廉的飲食主張);③飲食文化體現社會交往功能(如宴請座主、鄉里官長)(6 分)。(2)時代特征:①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物質生活豐富;②社會等級觀念松動(如商人使用銀制器皿、仆夫用攢盒);③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作物與飲食傳入);④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方式影響擴大,注重生活品質與禮儀(8 分)。19.(14 分)①歷史發展連續性:意大利經歷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等連續輝煌時期,文明傳承未中斷,遺產積累豐富;墨西哥瑪雅文明等因殖民擴張(如西班牙入侵)遭受嚴重破壞,人口銳減(1519-1621 年墨西哥盆地人口降 75%),遺產保存受損(5 分)。②文明影響力:意大利古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在政治、文化上長期引領歐洲,遺產具有廣泛輻射力;墨西哥文明雖發達,但對外影響力局限于美洲,且被殖民后文化傳承斷裂(4分)。③殖民與戰爭影響:意大利雖經歷戰亂,但未被徹底殖民,遺產保存較完整;墨西哥被西班牙殖民后,大量文化遺產被摧毀(如黃金藝術品被熔毀),導致遺產數量較少(5 分)。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高二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縣(市、區)、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卡規定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太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在中國則是可以與之抗爭的(后羿射日);火是從上帝那里偷來的,在中國則是人們自己努力創造的(鉆燧取火);大山是上帝的造化,在中國則是可以人為移動的(愚公移山)。這鮮明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質是A.剛健有為B.封閉獨立C.天人合一D.崇德尚賢2.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中有如下記載:“斗不正,半升以上,貲(罰)一甲;不盈半升到少半升,貲一盾。”“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有買(賣)及買殿(也),各嬰(通攫,懸掛)其賈(價)。”這表明,秦朝A.法制建設的完善B.注重規范市場秩序C.維護財產私有制D.落實重農抑商政策3.漢文帝時期,中央派出隸屬于丞相的丞相史去監察地方政事(即“丞相史出刺”制度),其監察范圍并非按當時的郡國等行政地域劃分,而是采用上古的“九州”之稱。到漢武帝時期,設置刺史,并劃分十三州。這主要體現了,漢朝A監察效率逐漸提升B.地方權力得以重新分配C.治國思想發生轉變D.政治制度的繼承與創新高二歷史試題(共8頁)第1頁4.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契胡爾朱家族的《爾朱紹墓志》中有如下文字:“公諱紹,字承世,北秀容人也。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后,因為郭氏,封居秀容,酋望之胤,遂為爾朱。”這一記載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北方少數民族已完成封建化B.各民族生活方式的日漸趨同C.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D.游牧與農耕文明的激烈碰撞5.圖1是唐朝安史之亂前后農田水利工程分布圖。這一分布變化反映出,當時安史之亂前安史之亂后圖1A.北方農業發展穩定B.農耕技術得到提升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D.國家政策發生轉變6.北宋文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更有街坊婦人…為酒客換湯斟酒,俗謂之‘俊(Gjù)糟’…又有向前換湯斟酒歌唱,或獻果子香藥之類…謂之‘廝波’。”這最適于佐證,宋朝A.飲食服務業分工精細化B.城市商業突破時空限制C.商品經濟主導市井生活D.市民階層享樂之風盛行7.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提議下,朝廷設14名“監候官”,經培訓后分赴各地,建立27座觀測所,完成“四海測驗”等壯舉。這一壯舉主要得益于,元朝A.先進的天文歷法研究方法B.大一統局面的形成C.傳統歷法修訂模式的突破D.科技人才集體努力高二歷史試題(共8頁)第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山東省聊城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pdf 山東省聊城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