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全市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普通高中質量監測考試高一年級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目123t678910答案CADCDBABDA題目111213141516答案BDBCBC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2分)(1)主要文明:古代西亞(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古代羅馬文明。(如學生答出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可同等給分)(每點2分,任答2點4分)》(2)影響:推動了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密切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促進了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推動了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引發了歐洲的殖民擴張,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每點2分,任答4點8分)18.【答案】(14分》(1)變化:美國、德國工業產量全球占比上升明顯,經濟實力超越英國、法國;英國經濟地位下降,“世界工廠”地位動搖。(4分)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技術革新最為突出: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4分)(2)影響: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間對殖民地半殖民侵略和壓迫;推動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的矛盾,成為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14分)(1)特點:持續時間長;領導力量多元化(無產階繳、民族資產階級等參與);斗爭形式多樣:具有廣泛的愛國性(愛國階層逐漸實現聯合):肩負著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原因: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亞非拉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亞非拉民族意識覺醒。(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2)表現:獨立國家數量增多;新興政治力量崛起;從爭取政治獨立轉向爭取經濟發展。(每點1分,任答2點得2分)深遠影響: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多極化趨勢:促進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促進國際秩序向民主化、多元化發展。(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金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公】20.【答案】(12分)示例一論題:思想解放運動促進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誕生。(2分)闡述:14一18世紀,歐洲相繼發生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些運動旨在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推動了人文,理性精神的發展,促進了思想解放和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17一19世紀,資產階級紛紛進行革命或者改革,他們以啟蒙運動構建的理想王國為藍圖,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8分)綜上,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瓦解了封建意識形態,啟蒙思想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最終促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體現了思想文化對社會變革的深遠影響。(2分)示例二論題:工業革命為馬克思主義誕生奠定了基礎。(2分)闡述: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美等地相繼發生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使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廣泛興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討工業革命引起的社會變化、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巴黎公社作為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8分)綜上,工業革命既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經濟背景,也是其傳播的物質條件。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工業革命后社會矛盾激化的理論產物,反過來又指導無產階級改造社會,體現了思想文化與經濟基礎之間的互動關系。(2分)注:此答案僅供參考。若學生的答案不拘所給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師須酌情給分。【金高一歷史·參考答案第2頁(共2頁)公】全市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普通高中質量監測考試高一年級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安1,考古學家在古希臘邁錫尼遺址中發現了一塊陶器殘片,上面刻有埃及法老的名字。這一發現A.表明了希臘制陶工藝源自埃及B.反映埃及對希臘城邦的控制C.可印證古希臘與埃及存在交往D.說明了邁錫尼祟拜埃及文化2.羅馬法規定:“不法砍伐他人樹木的,每棵處二十五亞士(羅馬的一種貨幣單位)的罰金。”但在相鄰田地間,如樹木的根須越界影響莊稼生長,鄰人可自行砍去越界部分而不必承擔責任。這表明羅馬法A.注重保護公民私有財產B.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蘊含因地制宜的靈活性D.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3.10世紀時,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率軍進入意大利,幫助教皇平定叛亂。作為回報,教皇在962年為奧托加冕為“羅馬皇帝”,奠定了神圣羅馬帝國的基礎。這反映出A.西歐封建社會正進行轉型B.教會主宰了歐洲政治局勢杯C.王權受到多方勢力的壓制D.教會與王權之間相互利用4,10一11世紀,日本領主為對抗國司(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壓榨,將所開墾田地名義上“寄進”給有勢力的權貴或寺院等,以他們為庇護者,形成寄進地系莊園,自己充任莊官,維持自己對土地的實際支配權。這一現象A.大大減輕農民負擔B.集中增強天皇權力C.埋下地方分裂隱患D.提高封建莊園效益5.13世紀,意大利某城市的羊毛商人工會章程規定:“本會成員須共同維護羊毛制品質量,不得哄抬物價。新人會者需繳納10里拉會費,并在資深會員監督下完成學徒期。”這反映出當時歐洲城市A.工業資產階級逐漸崛起B.封建領主控制城市經濟C.市民階層主導政治生活D.行會組織規范商業活動6.據學者漢米爾頓估計,1500一1650年這一個半世紀里,從美洲運到歐洲的白銀達1.6萬噸。其中,其中1/3以上轉而最終流入中國。這種流動路徑的轉變反映了A西歐國家對貿易的主導B.亞洲經濟具有一定的優勢C.太平洋貿易網絡的形成D.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A高一歷史第1頁(共4頁)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歷史答案.pdf 安順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下)期末測試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