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清遠市高一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采取精兵簡政、壓縮開支、厲行節約、禁止浪費、增加生產等開源節流措施,以落實毛澤東提出的“戰爭必須勝利,物價不許波動,生產仍需發展”的戰略決策。這些措施( )A.有助于人民政權的鞏固 B.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C.服務于國民經濟的調整 D.解決了財政困難的問題2.周恩來在一次國際會議的補充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這次會議( ?。?br/>A.推動戰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B.促進印度支那問題的政治解決C.促進了亞非拉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D.迎來了新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3.從1965年開始,中國在中西部13個省區進行了長達15年的三線建設,建成了以國防科技工業為重點,交通、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工業為基礎,機械、電子、化工為先導,門類相對齊全的工業體系。據此可知,三線建設( ?。?br/>A.奠定了我國工業化基礎 B.打破了美蘇的戰爭威脅C.服務于西部大開發戰略 D.推進了我國現代化進程4.標語口號是黨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政治動員和宣傳教育的一個重要媒介和有效載體。下表為不同時期黨的標語口號(部分),這些口號的廣泛傳播( ?。?br/>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打土豪、分田地;兵民是勝利之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向雷鋒同志學習。A.反映出大眾的普遍共識 B.適應了時代發展的需求C.得益于簡明的傳播形式 D.激發人民建設國家熱情5.1949年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大中小在校生結構從1949年的“倒圖釘形”,到世紀之交的“金字塔形”,再到進入20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正梯形”,2019、2021年高教規模開始超過同年高中階段在校生數。這一系列變化,表明我國( ?。?br/>A.積極推進教育強國的建設 B.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C.教育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D.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得以實現6.《哪吒之魔童鬧?!芬泽@艷之姿進入全球視野,拿下了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第一,其展現出的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演繹,引發了海外觀眾的情感共鳴。其成功( ?。?br/>A.說明中國文化產業實力領先世界 B.源于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雙重提升C.反映了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趨同 D.得益于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擴大7.在書寫系統中,楔形文字流行于西亞數千年;古埃及用象形文字創作出豐富的文學作品;字母文字起源于腓尼基,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據此可知,書寫系統( )A.反映了文明多元性特征 B.體現了文明程度的高低C.推動了古代文明的產生 D.得益于文明的交流互鑒8.隨著帝國管理制度的推行,以前尚未有國家管理經驗的地區,迅速獲取了與國家管理相關的知識和技術;而對于之前已經有過國家或帝國管理經驗的地區,波斯國王們則盡可能地利用已經存在的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來管理和控制地區。這些舉措( ?。?br/>A.推動帝國有序并高效運作 B.說明地方擁有較大自治權C.保障了波斯帝國穩定發展 D.體現帝國高度統一的特征9.中世紀城市作為一種共同體,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對市民負責而不對領主負責。取得“自治”權是強化共同體認同的關鍵,也是城市共同體的最高訴求。這說明中世紀城市( )A.沖擊了傳統的專制王權 B.深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C.孕育近代社會文明要素 D.瓦解了西歐的封建制度10.奧斯曼帝國早期的輝煌與加齊(邊疆戰士)傳統分不開,一是一種相對平等的精神,業績是決定地位的標準,提升不論家境出身;二是寬容精神,階級之間沒有法定區別,且將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分開的是宗教而不是種族。這說明帝國的崛起( )A.得益于國家制度的先進性 B.有效整合了社會多元力量C.取決于文化傳統的優越性 D.建立在完備官僚體系之上11.6—7世紀,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日本圣德太子汲取中國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推行不能世襲特權的“冠位制”(603年),并制定《憲法十七條》規范貴族、官吏的政治道德與行為準則。此舉( ?。?br/>A.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鑒 B.說明當時改革新政成效顯著C.推動了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 D.實現了日本向封建社會轉型12.人們通常認為,在大西洋奴隸貿易期間,非洲只是被動輸出勞動力。近年來,學者們發現非洲的一些農業品種和生產技能,以及他們的民歌和宗教信仰也隨之擴散到其他洲。這說明大西洋奴隸貿易( ?。?br/>A.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給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災難C.豐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質生活 D.改變了世界格局和發展進程13.16世紀,法國的布埃勒認為世上有四類層級的生命狀態,從低到高依次為:存在(如一塊石頭),活著(如一株植物),感受(如一匹馬),以及理解(如一個人)。這種層級劃分反映了( ?。?br/>A.禁欲觀念的消亡 B.科學革命的發展C.人文主義的發展 D.啟蒙思想的傳播14.某位學者在比較17—18世紀歐洲甲、乙兩個國家革命的差異時打了如下比方:甲國革命好像是文火燉肉;乙國革命是猛火煮肉。都熟了,但甲國的文火燉肉可能更爛一點,熟得更透一點。甲、乙兩國最有可能的是( )A.英國、意大利 B.俄國、德國 C.美國、法國 D.英國、法國15.如圖刊載于1865年10月《笨拙》(英國)雜志。圖中文字:“噢,兄弟,我們沒法都獲勝,讓我們握個手,喝點酒吧?!睂β嫿庾x最合理的是( )A.左邊的軍人代表美國南方 B.美國南北戰爭還在繼續C.聯邦政府維護了國家統一 D.美國獨立戰爭取得勝利16.人們長期相信,罪行越是殘暴,審判定罪時就越無需證據;從17世紀末起,在英國的訴訟中,法官在認定證據方面喪失了自由處理權,而且在一切起訴書中,都應用相同的證據條例。這說明( )A.科學觀念滲透立法過程 B.理性思維影響司法程序C.政治變革重構司法體系 D.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變革17.19世紀早期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都強調了資本積累的極端重要性,崇尚最大限度地賺取利潤,最大限度地將收入從非積累性的工人轉向雇主。這種做法( )A.有利于資本輸出 B.提高了工人生產積極性C.加劇了社會矛盾 D.推動了工業革命的興起18.自19世紀后期開始,古代埃及元素開始頻繁出現在埃及的報紙傳媒、文學創作和藝術設計之中,學校教育向學生強調古代埃及的榮耀,并組織學生參觀重要的歷史遺址。這些做法意在( ?。?br/>A.實現民族平等 B.喚起民族意識 C.消除族群矛盾 D.重現文明輝煌19.1914年之前,許多歐洲知識分子歌頌人類斗爭與暴力的社會價值;到了1918年,越來越多的詩人學者,譴責毫無意義的戰爭帶來的恐怖景象,并對每個民族政府所作的宣傳加以嘲諷。這一變化反映了( ?。?br/>A.殘酷戰爭改變人們的觀念 B.極端民族主義逐漸流行C.民眾對政府權威徹底否定 D.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20.在蘇俄(聯)的某一時期,政府把不超過20個工人的小企業轉交給私人經營,允許農民以自由市場價格出售他們的剩余產品。這一時期最有可能是( ?。?br/>A.十月革命時期 B.戰時共產主義時期C.新經濟政策時期 D.蘇聯模式形成時期21.1941年3月1日,美國正式通過《租借法案》,根據規定:總統可以隨時授權向那些防務對美國至關重要的國家出售、轉讓、交換、借予、租給任何國防物資;各種武器和軍事裝備以及在戰爭期間損毀或丟失的其他物資,受援國不必支付費用。該法案( ?。?br/>A.加重了美國的經濟危機 B.導致美國被卷入世界大戰C.有利于西歐經濟的恢復 D.增強了盟國的戰爭持久力22.下表是1950年7月泰國與美國雙方簽訂教育文化交流協定中美國優先考慮的接觸人選。據此可知,美國推行的教育交流活動( ?。?br/>類型 條件① 受到美國影響、憑借才干或環境有可能在統治結構中崛起的人② 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公民責任感的人③ 政治上較活躍和有一定影響力的年輕人和知識分子A.反映兩極格局下美蘇冷戰的加劇 B.推動了亞非拉國家非殖民化進程C.試圖通過學術交流加強文化互鑒 D.凸顯了對第三世界的宣傳與爭奪23.1959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將向阿爾及利亞人詢問他們最終希望成為何種人”,并要求法國人承認這一抉擇。這反映了當時法國( ?。?br/>A.被迫調整非洲的殖民政策 B.主動順應非殖民化的浪潮C.試圖強化對殖民地的控制 D.承認阿爾及利亞正式獨立24.下表是西歐主要國家1970年至1980年進口石油費用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情況。這一變化( ?。?br/>國別 時間 聯邦德國 法國 意大利1970年 0.9% 1.3% 1.4%1980年 4.2% 4.8% 9.9%A.刺激了通貨緊縮 B.推動了經濟增長C.引發了經濟滯脹 D.增加了財政收入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25.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人民至上雖提出于新時代,卻有深厚的理論淵源和深刻的生成邏輯。以“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闡釋“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要求堅定不移推進公平共享,增進更多民眾福祉;……從革命年代“百萬工農齊踴躍”到建設時期“六億神州盡舜堯”,從改革開放之初“萬千能人涌珠江”到新時代“舉國同心戰貧困”,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歷史。——摘編自《求是》2024第7期(1)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黨和政府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具體表現。(9分)(2)分析“人民至上”這一理念形成的原因。(5分)26.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歐中世紀,城市手工業者按行業組成特殊的團體——行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行業分工的發展,行會的數目也不斷增加。行會成員都是手工業作坊的作坊主。不屬于本行會的人,不得開設本行業的作坊。行會成員選舉產生行會的管理機關,交納一定的費用,實行福利互助,制定規章,約束本行業的經營。行會章程明確規定每個師傅擁有工具的數量,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已有幫工、學徒的數目。師傅必須遵守固定的作息規定,不準延長勞動時間。若違反規章,就要受到嚴厲處罰。——摘編自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材料二工會是一種特殊的工人結社,當生產與經營完全分開、勞動者純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時,工會組織才會產生。最早的工會組織出現在17世紀末,早期工會關心的都是很具體的事務,如行業中的生產問題、會員的福利問題。早期工會運動地位很軟弱……1824年《結社法》得以廢除,工人獲得了結社和罷工的權利。1829—1834年,工會運動出現第一個高潮。1829年英國第一個全國性的工會組織成立,1834年工會運動步入高峰。這一時期的工會運動深受歐文主義影響,歐文在英國工人運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簡述行會組織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近代工會與西歐中世紀行會的差異,并分析19世紀英國工會運動發展的歷史條件。(8分)2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20世紀上半葉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事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 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9年 巴黎和會召開1920—1940年 印度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1—1922年 華盛頓會議召開1928—1933年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1929年 經濟大危機爆發1933年 希特勒在德國上臺;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聯合國成立1947年 印巴分治;杜魯門主義出臺1949年 北約成立——摘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從上述大事年表中提取三則相關聯的信息,自擬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清晰)2024—2025學年度廣東省清遠市高一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B C D A A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C D C B C B A C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D D A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25.【答案】(1)表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制度,讓農民獲得土地;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維護人民安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推行“兩彈一星”工程,提升國防實力,保障人民生活環境;倡導“兩種教育制度”與“兩種勞動制度”來發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改革開放時期: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改善生活;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弱勢群體權益。新時代:開展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脫貧;抗擊新冠疫情,堅持人民生命安全至上。(9分)(2)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傳統民本思想的影響;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指導;維護國家穩定和發展的現實需要。(5分)26.【答案】(1)影響:積極影響:規范行業經營,保證產品質量;實行福利互助,保障成員權益;維護行業秩序,促進手工業發展。消極影響:限制競爭,阻礙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束縛生產規模擴大。(6分)(2)差異:行會由作坊主組成,工會由工人組成;行會約束本行業經營,工會維護工人權益;行會限制競爭,工會推動工人聯合。(4分)歷史條件:工業革命的開展,工人階級壯大;《結社法》廢除,工人獲得結社和罷工權利;歐文主義等思想的影響;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發展。(4分)27.【答案】觀點:20世紀上半葉國際秩序經歷了從動蕩到重建的演變過程。(2分)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打破了19世紀以來的歐洲均勢格局,使舊有的國際秩序土崩瓦解。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雖然暫時調整了國際關系,但由于對戰敗國的苛刻處置和殖民利益的重新分配,這一體系埋下了深刻的矛盾。經濟大危機的沖擊進一步激化了各國矛盾,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戰后的和平安排徹底失效。隨著二戰的結束,以聯合國成立和北約組建為標志,新的國際秩序逐步建立。(8分)結論:綜上,20世紀上半葉國際秩序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不斷演變。(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