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貴州省銅仁市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2025.07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為陜西神木縣石峁遺址墓葬分類表。這可用于說明,該遺址所屬時期( ?。?br/>表1 石峁文化墓葬分類表標準分類 葬具 壁龕 殉人 殉狗一類墓 有 有 有 有二類墓 有 有 有 /三類墓 甲型 有 / 有 /乙型 / 有 / /四類墓 甲型 有 / / /乙型 / 有 / /丙型 / / 有 /五類墓 / / / /A.存在社會階級分化現象 B.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C.社會專業分工開始出現 D.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2.唐代每年錄取進士僅23人,而宋代在320多年的時間里,總共錄取的進士有10萬多人,平均每年錄取的進士將近300多位。由此可知,宋代( ?。?br/>A.實現了公正的人才選拔 B.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C.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D.完善了官員考核制度3.研究表明,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廣東耕地只要有一半種植糧食就足夠全省人口食用,但事實上廣東卻是一個缺糧的省份。對這一現象解釋最為合理的是( )A.官員瞞報土地數量 B.自然災害頻仍發生C.糧食大量對外出口 D.農產品商品化影響4.1866年,晚清官員斌椿隨使團考察歐洲的日記中,記錄有“蒸汽機、鐵路、電報、照相等為‘奇技淫巧’,英國女王為‘夷首’”。1890年以后,駐英、法、意公使薛福成對歐洲的描述是“議會制為‘萬國競爭’時代的生存法則,應‘設議院通民情,興工商固國本’”。這一變化反映了( )A.民主共和成為主流 B.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C.民族危機逐漸加深 D.天朝上國觀念根深蒂固5.1995年9月3日,國家郵政局發行《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紀念郵票1套8枚,從不同側面再現了抗日戰爭的歷史畫面,其中的七枚分別是“七七戰火”“臺兒莊大捷”“百團大戰”“敵后游擊戰”“芒友會師”“華僑捐獻”“偉大勝利”,另外一枚應該是( )A.井岡山會師 B.遵義會議 C.臺灣光復 D.渡江戰役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制度變革始于解決實際問題以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而正式制度的建立又對改革成果起到了確認和鞏固作用”。符合這一表述的標志性事例是( ?。?br/>A.1978年安徽小崗村出現“包產到戶”B.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C.1995年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D.1979年中央決定設立四個經濟特區7.下圖為貴霜帝國時期的一枚錢幣,該錢幣采用源自呂底亞人(小亞細亞中西部古國)的打壓制造法,上面的銘文是希臘文,人物頭像是貴霜國王。這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的特征是( ?。?br/>貴霜帝國時期的錢幣A.多元一體 B.交流互鑒 C.統一性 D.擴張性8.學者愛德華·格蘭特指出:“科學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中世紀歐洲( )A.教會壟斷教育 B.理性主義出現 C.專制王權形成 D.大學逐漸興起9.某城市在1500年僅有五萬人口,到1605年已有二十二萬五千人口,而到1700年時,更是成為了擁有七十多萬人口的大都市。該城市最有可能是( ?。?br/>A.曼徹斯特 B.倫敦 C.圣彼得堡 D.威尼斯10.中世紀畫家的自畫像多屬于非獨立、非寫實的自畫像類型,以此表達自身的謙卑;16世紀以來,畫家開始成為畫面的“絕對主角”,作品更多凸顯人物的個性,更自由地自我塑造與自我反省。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理性主義影響繪畫風格 B.文藝復興推動人文覺醒C.教會特權已被徹底打破 D.畫家吸收借鑒外來思想11.19世紀,歐洲出現了一些社會新團體,包括商業經理人、工程師、建筑師、會計師和藥劑師。同時也出現了新的白領工人集團,他們包括到處旅行的銷售員、銀行出納員、電話接線員、百貨公司店員等。這反映了( ?。?br/>A.第三產業已經占據主要地位 B.中間階層引發社會產業革命C.企業營銷模式出現重大變革 D.工業革命影響職業結構變動12.1921年,列寧呼吁:“我們必須立即向廣大農民群眾改變經濟政策,使農民能夠感到布爾什維克愿意不惜一切代價馬上改善他們不堪忍受的狀況?!睘榇耍K俄政府( )A.廣泛開展農業集體化 B.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C.推出固定糧食稅政策 D.普遍實行余糧征集制13.20世紀30年代晚期,許多美國人把蘇聯看成魔鬼國家;20世紀40年代,美國政府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公關運動,把蘇聯描繪成原始民主國家,斯大林也成了“約瑟夫大叔”。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C.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D.推行馬歇爾計劃需要14.讀表2,根據表格信息,最能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br/>表2時間 事件1947 印度、巴基斯坦分別獨立1952 埃及爆發革命,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1960 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被稱為“非洲年”1999 巴拿馬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A.民族解放運動從亞非地區開始 B.聯合國成立推動民族獨立進程C.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 D.冷戰加速了西方殖民國家衰落15.20世紀50年代初,國際科聯決定成立“國際地球物理年”,美國科學家認為“國際地球物理年研究項目所產生的成果將會極大促進相關領域進步,這是表現美國領導力的機會”,蘇聯科學家也強調通過支持國際科學合作與交流提升蘇聯國際科學權威。材料可用于說明( ?。?br/>A.美國霸權主義的衰落 B.蘇攻美守的國際局勢變動C.美蘇軍備競賽的加劇 D.科學研究服務于國家戰略16.讀表3,與G7(七國集團)相比,G20(二十國集團)的建立( ?。?br/>表3 G7(七國集團)與G20(二十國集團)對比表國際組織 G7(七國集團) G20(二十國集團)成立時間 1975年 1999年成員國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 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意大利、日本等國代表性 由歐美發達國家和日本組成的“富國俱樂部” 成員涵蓋廣、代表性強、人口占全球2/3,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90%,貿易額占全球75%影響力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影響力下降 成為全球公認的全球經濟治理主要平臺A.反映了世界多極力量的新發展 B.實現了新興國家主導國際治理C.推動了全球區域集團廣泛建立 D.導致了傳統國際秩序土崩瓦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鑒于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體系混亂不堪,隋唐時期罷廢天下諸郡,以州統縣,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州的長官為刺史,掌管州的政務,不再享有領兵權。唐代中期,為了應對邊境危機,由某一州刺史“持節都督某幾州諸軍事”,總覽數州軍事,儼然變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威脅唐王朝的統治。——摘編自陳長琦《中外政治文明歷程》材料二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皇帝絕對專制,中央絕對集權的開端,“一兵之籍,一財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為之也”。這種做法,稱為強干弱枝,或者內重外輕。——摘編自周振鶴《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材料三元代行省并非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歷史價值在于創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中央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摘編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國央地關系的轉折點》(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隋唐至宋元中央對地方的治理措施。(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唐至宋元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發展趨勢及啟示。(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17世紀和18世紀,全球貿易量快速擴大。例如,在17世紀,荷蘭商人從南非進口小麥,從印度進口瑪瑙貝,從巴西進口蔗糖。英國、荷蘭以及其他國家的商人熱切地購買瑪瑙貝——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許多地區充當貨幣——他們用貝殼交換奴隸,運往西半球的種植園。蔗糖被運往阿姆斯特丹,然后在歐洲市場上銷售。到1750年,除了澳大利亞以外,世界上所有地區都被納入到全球的商業網絡中,而歐洲商人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摘編自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材料二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一系列巨大變化,原先基本上閉關自守、少有交往的各個地區和民族,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日益緊密地聯系為一個整體。15世紀以后,世界貿易范圍空前擴大,流通商品的數量和品種急劇增加,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與此同時,世界各地對歐洲商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擴大了的市場有力地刺激了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為了更有效地控制國內外貿易,英、法、荷等國商人在官方的支持下,陸續建立了一批享有商業壟斷權的貿易公司,如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這些公司實際上都是西歐各國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殖民掠奪的工具,它們的活動推動了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版)》(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7—18世紀全球貿易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15世紀以來全球貿易發展產生的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德意志是建立在煤鐵基礎上的工業化國家。19世紀30至40年代是德意志鐵路建設起步階段。這一時期德意志各邦開始意識到鐵路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性,加之關稅同盟的建立對德國經濟一體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世紀50至60年代,由于鐵路運輸貨物的數量巨大,運費相對低廉,減少了工業生產的成本,資本家們、銀行和政府于是競相投資該項事業。19世紀70至80年代,由于德意志完成了統一,經濟發展強勁,強有力的德國政府及時順應這一形勢,加之普法戰爭的勝利,也為鐵路建設和重工業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金和資源。——摘編自孫繼靜《現代化視域下的19世紀德國鐵路建設》材料二德國近代鐵路建設給德國的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影響最為直接的是改善了德國的交通運輸狀況,加速了各地區間人口的相互流動。鐵路的出現,使農村人可以涌入城市,解決了工業發展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加速德國城市化進程。其次,德國鐵路建設在優化商品流通、擴大對外貿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再次,鐵路建設成為德國工業革命的推動力,并推動了德國一大批相關產業,諸如冶金、煉鋼的發展。此外,德國的鐵路建設也成為德國統一的橋梁,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系,在精神上把德意志人民團結在一起。——摘編自馬冰《德國近代鐵路建設特點及其意義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德國鐵路建設的推動因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德國鐵路建設所產生的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學者認為:“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戰爭最頻繁的世紀,但也是和平理念與實踐發展最迅速的世紀?!?br/>結合所學世界現代史知識,對該學者的觀點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正確,邏輯清晰,闡述充分)2024—2025學年度貴州省銅仁市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D C C A B D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C A C D 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措施:隋唐:把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唐朝中期:地方設置節度使。(2分)宋:設轉運使掌管地方經濟;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知州。(2分)元:實行行省制度。(2分)(2)趨勢:中央與地方權力此消彼長,總體呈現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趨勢。(2分)啟示:古代制度在繼承中不斷創新;管理體制適時不斷調整;通過制度調整維護國家大一統,實現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每個點2分,任答2點得4分)18.【答案】(1)特點:貿易規模和貿易范圍擴大;貿易種類不斷增加;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出現新的商業貿易方式;歐洲逐漸處于全球貿易的關鍵地位等。(每個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評析:積極:促進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推動商業組織形式的創新;加強全球聯系緊密,世界市場逐步形成;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每個點兩分,任答3點得6分)消極:伴隨血腥殖民掠奪,給廣大亞非拉地區帶來深重災難。(2分)19.【答案】(1)推動因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德意志各邦國的重視;資本家和銀行的投資;鐵路運輸自身的優勢;國家統一與德意志帝國的支持;普法戰爭的推動。(每個點2分,任答3點得6分)(2)影響:推動德國工業革命的進程,極大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德國國家統一提供重要保障;加速德國城市化進程;有利于新興產業的發展。(每個點2分,任答4點得8分)20.【答案】論題:20世紀的世界戰爭與和平辯證發展。論述:戰爭頻繁: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格局下的局部熱戰(如越南戰爭、朝鮮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和平努力:一戰后國聯成立、二戰后聯合國的成立、當今世界的聯合國維和行動、核裁軍談判;辯證關系:戰爭災難催生戰后和平機制;但霸權主義仍威脅和平。結論:人類在反思戰爭中推動和平制度化,但持久和平仍需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