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第三節 探究:汽化與液化第十三章 溫度與物態變化第2課時 液 化小水珠空氣中水蒸氣遇冷液化冬天說話時,口腔中吐“白氣”?早晨的大霧新課導入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稱為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過程水蒸氣遇到遇冷形成白霧新知探究一、液化液化是放熱的過程新知探究壺口冒出的“白氣”人不斷地呼出“白氣”冰淇淋周圍有“白氣”呼出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液化成的霧狀小水滴。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冰淇淋液化成小水珠。水沸騰產生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液化成的霧狀小水滴。這些”白氣”是水蒸氣嗎?思考“白氣”是小水珠,氣態的水蒸氣是無色的,是看不見的。新知探究思考:你能解釋水蒸氣引起的燙傷往往比開水燙傷更嚴重的原因嗎?氣體液化的時候要放熱。燒水、做飯的時候,被100℃的水蒸氣燙傷往往會傷得很厲害,就不只是因為水蒸氣的溫度高,還因為水蒸氣液化時放熱的緣故。提醒:凡是有如下字樣的相關物態變化都是液化現象:霧、露、“白氣”、”白霧”、“出汗”等,這些現象通常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新知探究當水壺里的水沸騰時,為什么靠近壺嘴的一段看不見”白氣”,而在上面一段能夠看得見?靠近壺嘴處溫度較高,水蒸氣沒有被液化,而后面一段水蒸氣溫度較低,液化成小水滴,所以能被看見。新知探究室內的水蒸氣遇冷眼鏡水呼出的水蒸氣遇冷環境水石油氣體壓縮石油液體觀察分析上表并結合生活中更多的現象,可以發現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 和 。新知探究降低溫度壓縮體積二、液化的方式液化的兩種方法(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降低溫度可以使任何氣體液化,但壓縮體積不是萬能的,有的時候需在一定溫度下壓縮。注意:判斷液化時,一定要弄清是哪里的氣體液化。說明:水蒸氣是看不見的,看到的白氣是液體小液珠。新知探究露:白天溫度較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發,空氣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夜間氣溫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由于遇到冷空氣就在草木、石塊等上面液化成小水珠。霧:如果空氣中有較多的浮塵,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浮塵上,就形成了霧。新知探究三、常見的液化現象課堂小結一、液化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二、液化的兩種方法(1)降低溫度(2)壓縮體積三、液化的現象露露白氣白霧出汗課堂小結1.清晨,草葉上常掛有晶瑩的露珠,這是由于夜間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________形成的,在陽光照射下這些露珠又會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發生了________的緣故。(均選填物態變化名稱)液化汽化課堂訓練2.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調的窗戶玻璃表面,有時都會出現小水珠,那么關于這種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B.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C.無論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現在玻璃的內表面D.無論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現在玻璃的外表面B課堂訓練3.我國古代有許多藝術性、科學性較高的飲器。有一種杯子叫“常滿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圓錐體。這種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氣中,白玉圓錐體上就會有水滴產生,過一段時間后杯中就會盛滿水,故稱常滿杯。下列有幾種關于此杯的說法,其中錯誤的是(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氣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B.杯中的水是空氣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C.有水滴產生時,白玉溫度比周圍空氣溫度低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嶺中能自動“生”水B課堂訓練4.天津“狗不理”包子全國聞名,蒸包子的籠一般都有好多層,通常都是最上層的包子先熟,對于這種現象解釋正確的是( )A.上面的包子個頭小B.水蒸氣上升過程溫度變高C.上面的蒸籠保溫效果好D.水蒸氣到達最上面蒸籠后會液化放熱D課堂訓練5.一塊金屬在冰箱中被冷凍后,取出放一會兒,表面會變濕。如果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嗎?為什么?解:擦不干。因為從冰箱中拿出的金屬塊溫度較低,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因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金屬塊的表面。擦去這層水,又有新的水蒸氣在溫度低的金屬塊表面發生液化,所以擦不干。只有等金屬塊的溫度變得和室溫差不多以后才能擦干。課堂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