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巴蜀中學教育集團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歌曲《走進新時代》唱道:“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B.中華民國成立C.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走進抗美援朝紀念館,可以參觀“震撼世界的較量”“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朝鮮戰場上的地下長城”“血戰上甘嶺”“鏖戰長津湖”等專題展覽。在“血戰上甘嶺”展廳,我們可以看到的展示圖片是( ?。?br/>A.B.C.D.3.如表可用于研究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 ?。?br/>項目 中國(1952年產量) 印度(1950年產量) 美國(1950年產量)鋼產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發電量(人均) 2.76千瓦時 10.9千瓦時 2949千瓦時A.背景 B.過程 C.內容 D.影響4.老照片是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圖所示是拍攝于1954年的一張老照片,該會議的召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是( ?。?br/>A.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B.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會議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D.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5.流行語是時代的腳印,從中我們能看出時代、社會與文化的變遷。下列符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流行語是( ?。?br/>A.未來產業、人工智能B.招商引資、市場經濟C.抗美援朝,保家衛國D.“鼓足干勁”“力爭上游”6.厘清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基本方法。如圖為中國實行對外開放重大戰略示意圖。其中①②兩處對應的對外開放大事件分別是( ?。?br/>A.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江城市B.加入世貿組織、中共十四大召開C.設立經濟特區、建立浦東開發區D.建立浦東開發區、加入世貿組織7.如圖為《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示意圖》,該圖( ?。?br/>A.展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全部歷程B.顯示了從農村到城市的開放特點C.體現了對外開放逐步擴大的特征D.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開放的特征8.2025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70年來新疆與祖國同奮進共成長,天山南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疆經濟總量從1952年的7.9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2萬億元,增長了200倍,年均增長8.3%,增長到2018年的4.9萬元,增長了37.7倍( )A.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C.新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矚目成就D.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促進民族地區發展9.1979年新年伊始《告臺灣同胞書》呼吁海峽兩岸和平統一;2009年6月30日,臺灣當局開放大陸資本赴臺投資,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的先河( ?。?br/>A.兩岸經濟貿易往來得到持續不斷的增長B.海峽兩岸同心協力為兩岸創造美好未來C.兩岸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交往障礙得以根除D.“一國兩制”的構想已經在臺灣成功實施10.如圖是某同學在學習了“新中國外交的發展歷程”后繪制的思維導圖。這一發展歷程反映出中國( )A.根據國情和世界形勢調整外交政策B.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C.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D.積極發展與亞非拉國家的友好關系11.199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隆重表彰為“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功勛獎章。2000年7月( ?。?br/>A.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B.推動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C.順利調整國民經濟的結構D.完成科教領域的撥亂反正12.如圖是某同學所繪制的知識結構圖。①處應填寫的是( )A.“四個全面”戰略布局B.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D.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成就13.2011年2月22日至3月5日,因利比亞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國政府分批組織船舶、飛機(包括港澳臺同胞) 35860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有組織撤離海外中國公民行動。材料從根本上說明( ?。?br/>A.改革開放后中外人員的流動不斷增強B.中國軍隊是人民生命安全的堅強后盾C.人民海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D.人民解放軍已經建立起聯合作戰體系14.歷史解釋是對歷史的認識和評價。下列敘述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br/>A.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B.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C.西藏和平解放為西藏民主改革與發展創造了條件D.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5.學習歷史需要史論結合。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br/>A.建立經濟特區——對外開放格局形成B.農業合作化——全國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D.袁隆平成功培育雜交水稻——新中國科學技術成就非凡二、非選擇題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根據歷史經驗和當時的實際,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條較為完整,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改革總路線,團結中農,中立富農,發展農業生產。”這條總路線是多年來黨進行土地改革運動經驗的繼承和總結,是符合新中國成立后農村實際的,土地改革在中國大陸基本上完成,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礎——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摘編自李穎《文獻中的百年黨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土地改革總路線的制定有何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從政治和經濟角度分析這次土地改革的歷史作用。材料二: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社會主義合作經濟的新形式”……從整體來看,土地和主要生產資料仍然歸集體所有,是因為它沖破了舊的模式。首先,在經營管理上,凡是能一家一戶經營的,就一家一戶經營,在產品的分配上,實行聯產計酬,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真正貫徹了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摘編自顧曉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繼承和發展》(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請填“√”,請填“×”。A.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土地歸農民私人所有。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經營管理到產品分配都打破了舊的模式,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根據材料二,歸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新形式”的表現。材料三: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萍紕撔履軌虼呱庐a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良種良法、農機裝備、生物安全、綠色低碳等關鍵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豐碩成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促進農民增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摘編自《知與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4)根據材料三,指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核心要素。材料認為新形勢下我國農業加快科技創新的深遠意義是什么?17.城市變遷見證歷史發展。新中國成立75年來,每一個城市的發展變遷都在新中國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請完成以下學習任務。材料一:【任務一:透過數據認識城市】材料二:時期 起步階段1949﹣1957年 調整鞏固階段1958﹣1978年 穩步提升階段1979﹣1995年 快速增長階段1996﹣2011年 高質量發展階段2012年至今背景 ① 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城鎮化發展經歷了同國民經濟一樣的起伏 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各項改革舉措出臺 以人為本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各領域配套改革穩步推動特點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 文革期間,國民經濟長期徘徊不前,城鎮化進程和城市發展也十分緩慢 城市蓬勃發展,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各項城鄉改革和對外開放舉措出臺 城市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區域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城鎮化率快速增長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三大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扎實推進,城市對外開放站上新起點代表城市 鞍山、長春、沈陽、哈爾濱 大慶、克拉瑪依、包頭、攀枝花 深圳、廣州、上海、重慶 成都、大連、青島、杭州、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材料一、二均摘編自《滄桑巨變換新顏城市發展啟新篇——新中國成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九》(1)根據材料一,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化率的發展趨勢。請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二表格空白處補充完整。【任務二:透過精神感悟城市】中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呼喚和培育著城市精神。許多城市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發展遠景,提煉和培育出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 城市精神上海 海納百川、追求中越、開明賽智、大氣謙和深圳 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長春 寬容大氣、自強不息大慶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杭州 精致、和諧、大氣、開放重慶 堅韌、忠勇、開放、爭先(2)請從上表中選擇一例城市,結合城市發展的歷史,分析其城市精神的內涵。【任務三:透過城市群展望城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繼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我國已經確立以“19+2 城市群”為支點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布局,這個布局不僅覆蓋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支撐和串聯起了一個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空間格局。(3)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布局的特點。(4)綜上,就新時代城市發展談談你的認識。18.閱讀材料,完成任務。《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指引中國發展繁榮的正確道路請結合所學習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制度、思想、科技文化成就等,從“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任選一個主題,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參考答案1.A2.A3.A4.B5.D6.C7.C8.D9.B10.A11.A12.C13.A14.C15.D16.(1)特點:繼承和總結歷史經驗,符合當時中國農村實際。政治作用: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階級,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鞏固了人民政權。經濟作用: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2)A:×。B:√。(3)在經營管理上,實行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在產品的分配上,實行聯產計酬,貫徹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4)內涵:根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的農業生產力。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深遠意義: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促進農民增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17.(1)發展趨勢: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化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在不同階段增長速度有所差異。空白處補充:①新中國成立,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開展,工業化起步推動人口向城市聚集。②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以深圳為例: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后,大量懷揣夢想的創業者涌入?!伴_拓創新”體現了深圳在經濟體制、科技創新等多方面大膽嘗試;“誠信守法”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保障,深圳注重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和法治環境;“務實高效”反映在深圳人真抓實干,高效推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較短時間內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團結奉獻”彰顯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團結協作,為深圳的發展貢獻力量。(3)特點: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覆蓋東中西部地區;形成“兩橫三縱”的戰略軸帶;呈現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空間格局。(4)認識:新時代城市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升;城市發展需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如新型城鎮化戰略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要傳承和弘揚城市精神,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凝聚力;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和創新,提升城市競爭力;重視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繁榮。18.觀點: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論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農村改革新篇章。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按下紅手印,拉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序幕。這一制度改變了以往人民公社的經營管理模式,使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為城市改革和工業化提供了堅實基礎。設立經濟特區推動對外開放進程。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迅速崛起為現代化大都市,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吸引了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帶動了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設立經濟特區等舉措,充分展現了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它讓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