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重慶市沙坪壩區鳳鳴山中學教共體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一、選擇題1.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身無半畝,心憂天下,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上述人物的言論體現了他們的共同價值追求是( )A.赤心報國 B.開拓進取 C.探索創新 D.變法圖強2.運用表格梳理重大史事、歷史線索和時代特征是重要的學史方法。以下表格內容表明( )時間 1840—1842年 1865—1878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侵略 鴉片戰爭 阿古柏侵占新疆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反抗 三元里人民抗英 左宗棠收復新疆 臺灣民眾反割臺斗爭 義和團運動A.列強侵略勢力伸向我國西南地區 B.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C.統治階級對救亡圖存的不斷探索 D.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史學家陳旭麓指出,“畢竟使中國人看到了另一個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個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這部分引進到中國來,成為中西文化交沖融匯后兩者可能結合的一種特定形式。”19世紀中后期中國這種“移花接木”( )A.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進程B.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C.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起步D.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4.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的思想得到廣泛傳播;五四運動后( )A.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B.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C.社會變革促進了思想解放D.歷史發展前進與曲折的統一5.“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后關頭已臨到,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1937年在這里發生了( )A.西安事變 B.九一八事變C.七七事變 D.雙十二事變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由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中分化出來的愛國民主分子。這反映( )A.全國人民空前團結 B.政協代表來源廣泛C.社會各界高度認同 D.廣大群眾熱情參與7.《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是志愿軍出國作戰期間創作而成。1993年7月,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曲作者周巍峙將珍藏多年的戰歌手稿捐獻給抗美援朝紀念館。這一手稿可以作為研究抗美援朝歷史的( )A.實物史料 B.口述史料 C.圖像史料 D.考古資料8.1956年7月13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總裝線,裝配出新中國第一輛CA10型載重汽車,標志著中國結束了不能自主生產汽車的歷史。這一成就直接得益于( )A.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工業奠基B.“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C.改革開放時期的先進技術引進D.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所有制變革9.某檔案館收藏的一份1955年的文件寫道:“茲批準王記鐵器鋪加入第三手工業合作社,原 有生產工具折價入股,按勞分配與按股分紅相結合。”這表明當時改造的特點是( )A.全行業公私合營 B.和平贖買政策實施 C.生產資料集體所有 D.保留資本主義成分10.下表是某同學整理的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表,“鐵人精神”應屬于( )革命精神 艱苦創業精神 改革開放精神 新時代偉大奮斗精神紅船精神 長征精神 …… 雷鋒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 …… 小崗精神 特區精神 …… 工匠精神 脫貧攻堅精神 ……A.革命精神 B.艱苦創業精神C.改革開放精神 D.新時代偉大奮斗精神11.對比我國1978-2002年各類性質企業占比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A.公有制經濟已失去優越性 B.“一帶一路”建設的推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 D.農村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12.1992年鄧小平南方之行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都是死路。”這些談話( )A.推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B.闡述了中國夢的宏偉藍圖C.強調走群眾路線的背景D.完成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3.在改革開放中激發偉大事業生機活力,創造前所未有發展奇跡,奠定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雄厚發展基礎,我們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了社會和諧穩定。材料論述的是改革開放的( )A.背景 B.過程 C.成就 D.意義14.我國持續加大對農村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使許多農村地區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自來水入戶、網絡全覆蓋等,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A.協調 B.綠色 C.創新 D.開放15.截至2023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已增至109個,累計批準項目投資超400億美元( )A.推動合作共贏 B.實現脫貧攻堅C.建成小康社會 D.優化產業結構二、非選擇題16.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某校八年級(1),請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國共對峙時期 文件一《井岡山土地法》節選(1928年12月) 第一條,土地的分配方法: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具體有三種分配方法:(1)抗日戰爭時期 文件二《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節選(1942年1月) (一)承認農民(雇農包括在內)是抗日與生產的基本力量。故黨的政策是扶助農民,減輕地主的封建剝削(二)承認地主的大多數是有抗日要求的……故于實行減租減息之后,又須實行交租交息……借以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解放戰爭時期 文件三《中國土地法大綱》節選(1947年9月) 第一條廢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二條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第六條(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統一平均分配……并歸個人所有。(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政策調整的主要特點。并指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土地政策作出怎樣的調整變化?材料二 如圖所示(2)如圖所展示的是1950年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證。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頒發該土地證的法律依據。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政策順利完成的意義。材料三 如圖1978﹣1990年我國農業總產值的變化情況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號角,農村逐步實行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80年,全國農村普遍實行了這一農村經營制度。1982年1月1日,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責任制度。從此以后,中央不斷豐富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使得農村居民逐步解決溫飽問題,并創造了以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跡——摘編自王大明《中國西部地區家庭農場發展研究》(3)根據材料三,簡述1978﹣1990年我國農業總產值的發展趨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形成此趨勢的歷史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中共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和不斷探索給我們今天帶來什么啟示?17.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的不懈追求。某校學生以“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為主題,設計了下面的探究活動。請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任務一【劈三山 立制度】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順應人民意愿,勇于改革開放——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上的報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的標志是什么?任務二【強工業 重民主】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的新階段。這一年,在全黨空前團結的基礎上全國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生氣勃勃的革命和建設活動。到1957年,這個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已經走了幾大步,經濟制度已經順利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教導得到改造,國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國特色。——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上卷》(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1953﹣1957年中國在工業建設上取得的具體成就。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3﹣1957年共產黨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進行的成功探索。任務三【新道路 向世界】“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1984年3月)“我們腦子里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如果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1987年2月)——摘自《鄧小平文選》(3)材料中“中國的發展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4)綜合上述材料,作為中學生,我們能為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做出哪些努力?18.材料論述題鄧小平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歷史是一面鏡子,東方強盛的漢王朝,與當時的波斯、羅馬帝國,中國的對外開放達到了高潮。盛唐王朝的對外商路7條,敦煌、長安、楚州成為重要的國際開放城市和貿易中心。宋代的海上航路空前發達,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16世紀以后,海禁政策成為閉關鎖國政策。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外國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摘編自陳錢湯秀蓮《鄧小平的對外開放理論》(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外開放的兩個省份。(2)根據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運用中國史的相關史實內容加以論述,觀點明確,體現材料主題,史論結合,論述條理清晰)參考答案1.A2.B3.A4.C5.C6.B7.A8.B9.C10.B11.C12.A13.D14.A15.A16.(1)土地政策的調整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或國共關系、中國國情)的變化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始終關注農民的切身利益;以調動廣大農民革命的積極性為目標;經歷了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演變。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不斷增長。正確的政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的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等。(4)要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制定合理的農業政策;發展農業生產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國家要重視“三農”問題等。17.(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等。探索: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用: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改革開放,其理論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方向。(4)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創新精神;關注國家發展,參與社會實踐等。18.(1)廣東、福建。(2)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事實證明,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對外開放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