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學情評估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長60多厘米,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鑲嵌而成,被譽為“華夏第一龍”。該文物反映了( )A.夏朝的文明發展水平 B.商朝經濟文化的強盛C.西周文明的興盛繁榮 D.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2.下面是一位同學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圖,其中①②處依次應填( )INCLUDEPICTURE"7RJ+1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0.tif" \* MERGEFORMATINETA.國人暴動 大禹治水 B.三家分晉 平王東遷C.武王伐紂 盤庚遷殷 D.武王伐紂 平王東遷3.西周的祭祀制度規定,天子祭祀用九鼎,第一個鼎內盛放牛肉,稱為“大牢”,以下各鼎依次為羊、豬、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減少后兩味,卿大夫減少四味,士用豬、魚、臘三味,普通百姓只能望鼎興嘆。材料表明西周( )A.貴族生活奢靡 B.社會等級分明C.分封制已瓦解 D.農耕文化先進4.“夏桀本是亡國君,夏朝歷時四百七。商紂暴虐施酷刑,引來武王正義師。周王無道國人起,西周滅在前771。”材料主要反映了( )A.奴隸制國家的建立 B.暴政導致亡國的規律C.原始社會生產落后 D.社會等級制度的確立5.根據規定,諸侯每5年就要朝覲周天子1次。據記載,終春秋之世,魯國國君僅朝覲周天子2次,而朝見齊、晉等國竟達30余次。對此情況,合理的解釋是( )A.周王室地位逐漸衰落 B.社會經濟穩定發展C.魯國到王都路途遙遠 D.中央集權不斷加強6.春秋時期,秦、楚等國被中原各諸侯國視為“夷狄”。戰國時期,秦、楚兩國已與齊、燕、趙、魏、韓等諸侯國并稱為“戰國七雄”,被視為華夏族的組成部分。這一轉變表明( )A.統一多民族國家已建立 B.華夷之辨已經徹底消失C.華夏認同觀念漸趨強化 D.分裂對峙成為時代主流7.商周時期,農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普遍推廣,基本上能適應開墾、平整土地、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產環節的要求。這描述的是( )A.原始農耕的產生 B.生產工具的改進C.土地制度的變遷 D.耕作方式的變革8.許多成語來源于歷史事件,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從這些成語中能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 )A.奴隸制開始形成 B.封建制度開始確立C.生產力飛速發展 D.諸侯爭霸兼并不斷9.有學者認為商鞅變法使民戶可以通過“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通過軍功獲爵,踏入“貴”的社會序列,因此“秦民大說”。這主要論述的是商鞅變法( )A.維護了貴族的利益 B.革除了落后風俗C.促進了社會流動性 D.減輕了人民負擔10.觀察下面兩幅地圖,可以發現歷史的發展趨勢是( )INCLUDEPICTURE"Q一改-2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Q一改-20.tif" \* MERGEFORMATINETA.部分國家實力衰落 B.國家之間戰爭不斷C.秦國勢力不斷增強 D.國家逐步走向統一11.戰國時期,齊國在都城臨淄設置了供各種人才講學辯論、議政的專門場所——稷下學宮。齊國規定,凡來這里的文人學士,無論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國別、年齡、資歷等如何,都可自由發表意見以及相互爭辯。由此可見,稷下學宮的創辦( )A.打破了學在官府局面 B.推動了學術思想繁榮C.確立了儒家正統地位 D.揭示了諸侯爭霸根源1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必須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以下材料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INCLUDEPICTURE"7RJ+1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1.tif" \* MERGEFORMATINET A.天人合一 B.崇德尚賢 C.以民為本 D.兼愛非攻13.文物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面文物體現的是( )INCLUDEPICTURE"一改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一改1.tif" \* MERGEFORMATINETA.遠古時期的審美意識 B.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D.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14.《詩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匯集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其中在《詩經》十五國風中,屬于中原地區的有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陳、檜等國。此外,商頌亦應屬于中原。這表明( )A.古代詩歌,皆源河南 B.中華文明,盡出中原C.中原地區,文化薈萃 D.中原文化,古今第一15.下面是某中學在探究“春秋戰國歷史”時做的學習摘要。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INCLUDEPICTURE"7RJ+1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2.tif" \* MERGEFORMATINETA.早期國家的產生 B.社會大變革的時代C.民族關系的發展 D.從分裂到完成統一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摘自《禮記·禮運》材料二 周滅了商,席卷整個中國北方。……靠當時用馬車傳遞的原始通訊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轄這樣大的地區……周王還授權給一大批諸侯,這些諸侯大部分是國王后裔和親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認周宗主權、與國王沒有血緣關系的國王親信和地方貴族。——摘自[美]費正清等《中國:傳統與變革》(1)根據材料一,說明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的首領傳位方式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它們的不同之處。(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二,簡要概述周初推行分封制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的積極作用。(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政治制度創新的認識。(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7.(18分)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INCLUDEPICTURE"7RJ新+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1.tif" \* MERGEFORMATINET 宗廟之犧(供宗廟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為畎畝之勤(勞動力)。——摘編自《國語·晉語》(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時期經濟變革最重要的表現。(2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二 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做霸主,相互征戰,齊、晉等諸侯國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任用人才,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到了戰國時期,魏、楚、秦等各個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2)根據材料二,歸納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三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業)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譜牒)。——摘編自《史記·商君列傳》(3)根據材料三,概括商鞅變法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的影響。(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經濟發展和政治變革的關系。(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8.(19分)中國古代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博大精深的中華醫學】材料一 傳統的中醫藥學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其所以能夠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擁有自己的理論、方法和內容。在中醫藥學體系中,以望、聞、問、切“四診”進行診斷,這個體系創立于春秋戰國時期,早期階段的成就以《黃帝內經》等著作為代表,經歷代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份極其寶貴的遺產。——摘編自陰法魯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1)材料一中提到了我國中醫藥學方面的哪些具體成就?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中醫藥學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影響世人的杰出工程】材料二 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摘自《華陽國志·蜀志》(2)材料二提到了我國古代哪項偉大的工程?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它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思想深邃的偉大先哲】材料三INCLUDEPICTURE"257A-1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257A-11.tif" \* MERGEFORMATINET(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3位思想家用表格的形式對其政治主張進行梳理。(要求:表格內容要包括其學派、政治主張等。9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根據上述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國古代人民能夠創造輝煌燦爛文明的原因。(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答案1.A 2.D 3.B 4.B 5.A 6.C 7.B 8.D 9.C 10.D 11.B 12.C 13.B 14.C 15.B16.(1)變化:從禪讓制到世襲制。不同之處:禪讓制將部落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世襲制將王位按照宗族內部血緣關系世代繼承下去。(2)原因:西周疆域遼闊,靠當時用馬車傳遞的原始通訊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轄這樣大的地區。積極作用: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了政治形勢,擴大了統治范圍。(3)政治制度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政治制度要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等。(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17.(1)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2)軍事上,諸侯爭霸戰爭不斷;政治上,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3)措施:獎勵軍功;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秦國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秦國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4)經濟發展推動政治變革;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18.(1)成就:望、聞、問、切四診法;《黃帝內經》。原因:擁有自己的理論、方法和內容。(2)工程:都江堰。作用: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3)學派 姓名 政治主張道家 老子 主張“無為而治”,追求“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儒家 孔子 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文明,反對苛政,提出“為政以德”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要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法家 韓非 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4)中國古代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等。第三單元學情評估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下面是西安高窯村出土的“高奴銅石權”,銅石權刻有秦始皇頒發的詔書。詔書內容說明秦始皇( )INCLUDEPICTURE"一改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一改2.tif" \* MERGEFORMATINETA.使幣制混亂狀況得到扭轉 B.已經完成統一六國大計C.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 D.建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2.《全球通史》中記載:“盡管秦朝的統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這“烙印”體現在( )A.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B.修建秦始皇陵C.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D.建立刺史制度3.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分封,置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下令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秦始皇這些舉措旨在( )A.加強對思想的控制 B.鞏固秦帝國統一C.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D.剝奪諸侯王權力4.陳勝、吳廣是農民,他們的觀點卻跟墨子的“非命”說是一致的。陳勝、吳廣從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鎖,在革命實踐中批判了天命觀。這說明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 )A.受到墨家學派的影響B.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D.掀起了秦末農民大規模起義5.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出土的陶俑雖然都是陶俑,但有很大的區別。秦兵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嚴肅,而漢代陶俑的表情比較柔和、安詳。這說明“文景之治”時期( )INCLUDEPICTURE"Q一改-2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Q一改-21.tif" \* MERGEFORMATINETA.人民貪圖享樂 B.人民生活奢侈C.人民信奉道教 D.人民生活安定6.下面表格中相關主張的目的是( )時期 人物 相關主張漢文帝時期 賈誼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景帝時期 晁錯 建議削藩,“削之,其反亟,禍小”漢武帝時期 主父偃 “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A.吸取秦亡教訓 B.強化中央集權C.維護諸侯利益 D.繼續休養生息7.考古學家在西漢海昏侯墓中發現了《論語》竹簡,某報刊評論:“可見墓主人對儒家典籍,尤其是與孔子相關的著作特別重視,除了大風氣外,個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這里的“大風氣”指的是( )A.焚書坑儒 B.尊崇儒術 C.楚漢之爭 D.無為而治8.下面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貨幣。兩者所起的相同歷史作用是( )INCLUDEPICTURE"7RJ+1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9.tif" \* MERGEFORMATINETA.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B.傳承春秋戰國造幣技術C.有利于貨幣種類多樣化 D.有利于提高商人的地位9.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王朝盛世作為歷史畫卷中的亮點,歷來備受人們的關注。“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出現的共同因素是( )A.獎勵耕織,推廣鐵器牛耕 B.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C.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冗員 D.嚴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國10.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觀點是人們對史實的看法和評價。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B.東漢末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使東漢走向衰亡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D.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11.《述異記》中記載:“苜蓿本胡中菜也,張騫始于西戎得之。”《本草綱目》中記載:“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種歸。”這說明張騫出使西域( )A.改變了漢朝基本飲食結構 B.推動了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C.促進了內地商品經濟繁榮 D.豐富了漢朝民眾的物質生活12.下面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是( )INCLUDEPICTURE"7RJ+2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20.tif" \* MERGEFORMATINETA.先秦時期的國家統一 B.秦漢時期的邊疆治理C.秦漢時期的對外交往 D.東周時期的民族交融13.下面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復原圖),繪有運動姿勢各異的人像。據此可知,漢代醫學已認識到( )A.診斷疾病的必要 B.外科手術的作用C.運動保健的重要 D.對癥治療的關鍵14.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不憑空加以贊美,也不掩飾不足之處,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三千年左右的歷史。這反映出司馬遷( )A.意志堅定的人生信念 B.秉筆直書的史家素養C.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 D.文筆優美的創作風格15.下表所示是漢朝時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漢朝取得這些科技和文化成就的根源是( )項目 成就 與西方比較數學 《九章算術》中正負數加減運算法則 最早造紙術 西漢:勞動人民制造麻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最早地震測量 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 早1700多年A.國家疆域實現統一 B.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C.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D.民族聯系與中外交流加強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18分)中央集權制度由秦朝創立,對我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政治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這種“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材料二 漢朝規定諸侯在宗廟祭祀時應奉獻一定量黃金,稱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因“酎金”不純,援引“王削縣、侯免爵”的律令,罷免了106個列侯的爵位,制造了歷史上有名的“酎金案”。這次“酎金案”的發生不僅是因為財政困難,還取決于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形勢。——摘編自焦克華《漢代的“酎金”與“酎金案”》材料三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組織嚴密,各級機構層次分明,行政效率高,經濟管理職能也相當強大,主要體現在勸農、水利、賑災、管制物價、統一發行貨幣等方面……中央集權制度對維護歷史上的統一起到積極作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統一的多民族大國,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摘編自寧可《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西周和秦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簡述秦朝推行該制度的意義。(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和政治角度分析漢武帝制造“酎金案”的原因。(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根據材料三,概述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作用。(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7.(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發現于古代西域精絕國遺址。精絕國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曾接受漢朝西域都護府統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面積不大,但色彩極為豐富,代表了當時絲織技術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絕國為代表的西域民眾對中央王朝的認同。——摘編自鄭茜主編《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等材料二 INCLUDEPICTURE"7RJ+2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21.tif" \* MERGEFORMATINET圖中A地是位于新疆尉犁縣的營盤墓地遺址,這個墓葬的時代為漢晉之際。墓地出土的棺木中葬著一名年輕男性。他頭枕漢代絲綢包裹的雞鳴枕,身蓋淡黃色絹衾,身著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罽袍上的人物均是男性,卷發、高鼻、大眼,人物姿態各異,手持矛、盾、劍作格斗狀;樹為石榴樹,是生長在波斯、中亞一帶的植物;樹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罽袍上的整體紋樣體現出希臘、波斯兩種文化互相融合的藝術特征。——摘編自周金玲《營盤墓地出土文物反映的中外交流》(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一考古發現蘊含的歷史信息。(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二,寫出營盤墓地遺址出土的絲織品中凝聚了哪些文化元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絲織品凝聚多種文化元素的原因。(9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學校準備開展“建設一帶一路,講好中國故事”歷史研學活動,請你從絲綢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的角度擬定一個活動主題。(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8.(19分)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根據要求,回答下列問題。【文字載體】點亮筆墨“美心”材料一INCLUDEPICTURE"7RJ新+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2.tif" \* MERGEFORMATINET(1)觀察材料一的圖片,簡述文字書寫載體有什么變化。(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科技發明】見證科學“真心”材料二INCLUDEPICTURE"7RJ新+3.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7RJ新+4.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4.tif" \* MERGEFORMATINET蔡侯祠殿中有蔡倫塑像,墻壁上繪有“蔡侯紙”制作工藝流程圖。 醫圣祠(又名張仲景博物院)中有張仲景的生平組畫以及他的醫學著作等。(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位人物,結合所學知識為其撰寫一份簡介。(6分。可從時期、成就、影響等方面作答) 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經典巨著】彰顯史家“恒心”材料三 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其父司馬談有志于論著 “天下之文”,卻未能如愿。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后,得以閱覽 “石室金匱之書”,即皇家藏書處的豐富典籍資料。他牢記父親遺愿,著手撰寫《史記》。然而,在創作過程中,司馬遷因事遭受酷刑,但他忍辱負重,最終完成這部史學巨著。——根據《漢書·司馬遷傳》整理(3) 根據材料三,概括《史記》的成書過程有何特點。 從司馬遷撰寫《史記》的過程中,我們能學到哪些可貴的精神?(5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上所述,請你談談作為當代青少年應該如何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答案1.B 2.A 3.B4.B 解析:根據題干中“在革命實踐中批判了天命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B正確。材料只提到陳勝、吳廣的觀點和墨家學派的“非命”說一致,但不能由此證明起義是受墨家學派的影響,排除A;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反抗秦的暴政,而不是批判,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陳勝、吳廣起義的影響,排除D。5.D 6.B 7.B 8.A 9.B 10.B11.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中“苜蓿本胡中菜也,張騫始于西戎得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朝民眾的物質生活,D正確。“改變了漢朝基本飲食結構”說法錯誤,排除A;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陸上貿易的發展,排除B;題干未涉及“促進了內地商品經濟繁榮”,排除C。12.B 13.C 14.B15.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在數學、造紙術、地震測量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結合所學可知,生產力的發展是漢代取得眾多科技成就的根本原因,C正確。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而國家疆域實現統一、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民族聯系與中外交流加強不是漢代取得眾多科技成就的根源,排除A、B、D。16.(1)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意義: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政治原因: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減輕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經濟原因:財政困難。(3)有利于維護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統一。17.(1)當時絲織技術高超;西域民眾認同中央王朝。(2)文化元素:漢代、波斯、中亞、希臘、羅馬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原因:營盤墓地位于絲綢之路附近,這是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確保貿易的暢通和往來的頻繁。(答出任意一點即可)(3)【示例】絲綢:鏈接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名片。(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亦可)18.(1)龜甲和獸骨—青銅器—簡帛—紙。(2)【示例一】人物:蔡倫。簡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工藝。蔡倫造出的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中國的造紙術輾轉流傳到世界各地。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示例二】人物:張仲景。簡介: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前輩求教,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多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3)特點:家學傳承,司馬遷承父遺志著書;閱覽皇家藏書,資料來源廣泛且權威;歷經磨難,忍辱負重完成著作。精神:積極進取;不屈不撓;勤奮好學;忍辱負重;志向遠大等。(言之有理,答出兩點即可)(4)增強文化自信;批判繼承傳統文化,不斷開拓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言之有理即可)第四單元學情評估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魯迅先生在評價曹操的時候曾說:“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歷史上曹操的主要“本事”表現在( )A.結束了州郡割據局面 B.完成了北方的統一C.加強了與臺灣的聯系 D.實現了大一統夢想2.《三國志》指出:“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將軍(劉備)……若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下列能夠證明諸葛亮策略正確性的是( )A.西晉的短暫統一 B.南北朝的并立C.赤壁之戰的勝利 D.官渡之戰的結果3.下面表格的內容反映出這一時期( )政權 主要措施曹魏 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孫吳 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派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蜀漢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開發西南地區A.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B.經濟發展,為統一全國作了物質方面準備C.形成了世家大族與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D.擴大了對外交往,增進與周邊國家的往來4.晉人孫惠曾評價道:“八王篡奪國家權力導致了親人被殺害、王室被囚禁、后妃公主離散的悲劇。回顧歷史,雖然國家遭遇過許多禍亂和親人之間的紛爭,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重的情況。”上述材料所述事件產生的影響是( )A.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B.西晉滅吳實現對全國的統一C.西晉從此衰落和北人南逃 D.北方出現多個少數民族政權5.西晉時期,陜西關中地區出現了“百萬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因為( )A.北方各族的內遷 B.中原人口大規模南遷C.西晉大封同姓諸王 D.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政策6.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東段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平城、洛陽、長安都曾擔負起絲路起點的重任。這表明當時( )A.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空前 B.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發展C.絲路沿線大量城市興起 D.政治格局變動較為頻繁7.下面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某單元的知識結構示意圖,其中①處應為( )INCLUDEPICTURE"7LSJ-2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LSJ-29.tif" \* MERGEFORMATINETA.人口遷徙 B.北魏孝文帝改革C.修建長城 D.北方經濟的發展8.東晉時期,廣州因為海上貿易的興盛而富庶,稱雄海內外,同時期還出現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區域性中心城市。東晉城市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的松動 B.南北政權的競爭C.民族交融的加深 D.江南經濟的發展9.成語故事是歷史的積淀。以下成語的來歷與下圖戰役有關的是( )INCLUDEPICTURE"7LSJ-3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LSJ-30.tif" \* MERGEFORMATINETA.投鞭斷流 B.退避三舍 C.圍魏救趙 D.紙上談兵10.歷來人們對北魏的政治改革評價不一,有人認為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也有人認為改革的全盤漢化,使得鮮卑貴族迅速腐化,致使北魏統治由盛轉衰。由此可見( )A.角度不同影響對歷史事件的評價B.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可能客觀C.階級屬性導致歷史評價出現差異D.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存在定論11.《木蘭詩》中寫道“可汗大點兵”,被普遍認為是南北朝時期鮮卑人的民歌;但是里面又有“天子坐明堂”;“當戶織”更是漢族女子的日常生活。這表明當時( )A.人口遷徙推動了經濟交流B.少數民族已經全部漢化C.農耕經濟在全國范圍推廣D.民族交融深入文化領域12.《齊民要術》中寫道:“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主要強調( )A.統治者要體察民情 B.生產工具不斷改進C.要注重法律的制定 D.農業生產的重要性13.酈道元引用周秦兩漢以來有關文獻達三百余種,結合實地考察,完成了《水經注》一書;祖沖之在劉徽“割圓術”的基礎上,更精確地計算出圓周率;王羲之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所作行、楷、草書尤為精湛。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A.務實性 B.多元性 C.包容與開放 D.繼承與創新14.北魏前期的云岡石窟佛像唇厚鼻隆,繼承了印度佛像的風格;后期的龍門石窟佛像則眉目疏朗,其服飾風格開始接近當時的中原地區。這種變化反映了( )A.民族交流不斷加強 B.統治區域逐步擴大C.中印交流日漸頻繁 D.文明成果相互吸收15.三國兩晉南北朝盡管長期處于分裂動蕩中,但西晉仍實現了短暫的統一,前秦、北魏也都曾結束北方的混亂局面,孝文帝改革也使民族間的交往更加頻繁。這共同反映了( )A.分裂中孕育著統一 B.兼并戰爭連綿不斷C.民族交往日趨頻繁 D.社會秩序漸趨穩定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19分)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習的重要任務,請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材料一INCLUDEPICTURE"7RJ新+5.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5.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二 1965年,洛陽博物館發掘了北魏常山文恭王元邵墓,該墓葬位于洛陽老城東北4千米。墓志表明墓主人元邵,字子開,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在墓葬中出土的陶俑頭戴胡式風帽,上身著漢式寬袖大衣,下身則為北方少數民族盛行的褲褶。材料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尊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1)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一中的思維導圖填寫完整,并概括其反映的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5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材料二屬于直接史料還是間接史料?它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產生的歷史影響。(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在民族交往中我們應該怎樣做。(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7.(18分)人口遷徙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社會現象,對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寒冷氣候影響,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存環境惡化,為尋求適宜生存之地,不斷向南遷徙;中原地區的漢人,一方面因北方戰亂,生命與財產安全難以保障,另一方面鑒于南方相對安定且土地肥沃,加之人口增長帶來的壓力,也持續南遷。期間,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侵入中原并繼續南遷,改變了中國原有的人口結構;北方漢族人口因戰亂等因素,一波波南遷,改變了南方人口結構。——摘編自許倬云《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1)根據材料一,概括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的兩種基本情況,并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的移民浪潮歷經百余年,余波達300年之久。移民及其后裔約占南方總人口的1/6以上,人員構成幾乎囊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南下移民改變了江南地廣人稀的景貌。這期間,北方旱地作物及藥材、果樹等被引入江南,鐵器和牛耕也在嶺南地區得到推廣。——摘編自趙常興等《六朝移民與江南經濟區的形成》(2)根據材料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一時期人口遷徙對南方經濟的影響。(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綜上所述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民族關系和經濟格局角度,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有何意義。(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8.(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的局勢未能阻擋人才的涌現,他們在科技、文化領域各放異彩,為歷史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材料人物姓名 歷史貢獻A.賈思勰B. 南朝宋齊之間的杰出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在劉徽提出的圓周率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領先世界近千年。其創制的《大明歷》,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C.王羲之D. 東晉著名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提出“以形寫神”理論,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B、D兩個人物的姓名。(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結合所學知識,從A和C中任選一位人物,撰寫其歷史貢獻。(10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綜合材料,談談你對這些杰出人物的認識。(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答案1.B 2.C 3.B 4.C 5.A 6.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東段的起點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政權更替頻繁,多個民族政權并存,即政治格局頻繁變動,D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影響了絲路暢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空前”與史實不符,排除A;材料不能體現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發展,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東段的起點呈現多元化的特點,不能體現沿線城市興起,排除C。7.A 8.D 9.A 10.A 11.D 12.D 13.D 14.D 15.A16.(1)A:魏;B:陳。特征: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直接史料。措施:遷都洛陽;改漢姓;穿漢服。(答出任意兩點即可)(3)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4)尊重文化差異,以平等、包容的態度對待不同民族;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民族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和平共處,友好往來等。17.(1)兩種基本情況:北方少數民族遷到中原地區;中原漢族遷到南方地區。北方少數民族遷到中原地區的原因:寒冷氣候導致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生存環境惡化,為尋求適宜的生存之地而南遷。中原漢族南遷的原因: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土地肥沃;北方人口增加帶來壓力,促使他們南遷。(2)特點:持續時間長;規模大;涵蓋社會各階層。影響:促進土地的開墾;促進人口的增長;豐富了南方的農作物種類;推動南方農業工具的革新和農業技術的提升等。(3)人口遷移促進了北方地區民族的交融;人口遷移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18.(1)B祖沖之;D顧愷之。(2)【示例一】賈思勰:北朝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書中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賈思勰主張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齊民要術》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示例二】王羲之: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擅長行、楷、草書,當時的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代表作為《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由于在書法藝術上的杰出成就,他被后人譽為“書圣”。(3)這些杰出人物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他們不畏艱難,在動蕩的時代中依然能夠堅守自己的追求,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遺產;他們的成就不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勵著后人不斷努力,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貢獻等。(言之有理即可)第一單元學情評估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文物是解讀歷史的珍貴密碼。考古工作者發現的元謀人和藍田人的“珍貴密碼”有助于我們研究( )A.人類起源 B.原始農業 C.遠古傳說 D.早期國家2.下面是北京人遺址出土的石器。據此可知,北京人( )INCLUDEPICTURE"7LSJ-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LSJ-1.tif" \* MERGEFORMATINETA.是我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 B.會使用火并會保存火種C.已經能夠制作和使用工具 D.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3.同學們搜集到如下有關山頂洞人的資料,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A.考古工作者的筆記 B.山頂洞人的復原頭像C.遺址中出土的骨針 D.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4.華北馴化了粟和黍,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種植稻。隨著農業的出現,人類過上了定居的生活,各地出現了小型的定居村落,先民們開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飼養豬、狗等家畜。材料說明我國古代文明社會形成的重要基礎是( )A.石器工具進步 B.定居村落出現C.原始農業產生 D.原始畜牧業產生5.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通風防潮;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防風保暖。兩種建筑風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糧食作物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C.自然環境不同 D.建筑觀念不同6.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明顯地分成大墓和小墓。大墓中,死者往往隨葬大批器物,有的多達100多件,甚至有象牙雕筒、鱷魚鱗板、玉鏟、龜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許多小墓只有容得下尸體的小坑,除了一具白骨外別無他物。這表明當時( )A.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B.成熟國家開始建立C.出現嚴重貧富分化 D.原始社會已經解體7.在幾千年的中華文化長河中,能工巧匠們創造了無數的紋飾圖案。下面的紋飾圖案共同見證了( )INCLUDEPICTURE"圖片118.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圖片1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圖片11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圖片119.tif" \* MERGEFORMATINET人面魚紋陶盆 舞蹈紋彩陶盆A.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 B.中國舞蹈藝術的起源C.新石器時代的商業發展 D.原始先民對美的追求8.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A.生產工具的改進 B.人工取火的出現C.國家形態的出現 D.建筑技術的進步9.下面是故宮舉行的關于良渚文化的展覽中展出的“琮王”,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約2000年以后,在距離良渚1000多千米的古蜀國,也出現了一件與良渚文化“同宗同源”的十節青玉琮。對此現象解釋較為合理的是我國古代( )INCLUDEPICTURE"7RJ+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2.tif" \* MERGEFORMATINETA.中原文化遙遙領先 B.經濟文化交流互鑒C.長江文化輻射全國 D.南北文化高度統一10.通過考古發掘,考古學家認為山西陶寺古城遺址距今約4300—4000年,階級對立狀況凸顯,金字塔式社會結構清晰;都城的結構與性質初步具備,進入早期國家階段。據此可知( )A.堯舜禹禪讓的傳說真實可靠B.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C.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D.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11.考古學家在對河南永城王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其陶器器類及裝飾紋樣,既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風格,又有仰韶文化元素,同時兼具南方地區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此考古發現印證了( )A.舊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點C.華夏認同觀念逐步形成 D.早期國家注重祭祀儀式12.下面是傳說中的一場戰爭的形勢圖,這場戰爭推動了( )INCLUDEPICTURE"7RJ+4.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4.tif" \* MERGEFORMATINETA.原始農業發展 B.華夏族的形成C.禪讓制的實踐 D.早期國家產生13.《史記》記載,堯發現舜很賢能,精于農耕,有領導才能,可以托付重任,就把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舜,而沒傳給自己無德無才的兒子。這反映了( )A.堯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B.堯舜禹都是治水功臣C.堯舜按照世襲的方式傳位 D.堯舜時期實行禪讓制14.《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大禹吸取父親用封堵的辦法治水失敗的教訓,“通大川,決(疏通)壅塞,鑿龍門……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即用疏導的辦法治理了水患)”。這彰顯了大禹治水的哪種精神( )A.公而忘私 B.寬以待人 C.嚴于律己 D.勇于創新15.山西運城自古以來就有“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繅絲”的傳說。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運城下轄的夏縣西陰村遺址中發掘出半枚蠶繭化石。后來,考古工作者又在夏縣師村遺址中發現了6枚新石器時代的石雕蠶蛹和陶制蠶蛹。據此可知,傳說( )A.完全沒有可信度 B.蘊含一定的歷史信息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礎 D.真實再現了客觀歷史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INCLUDEPICTURE"7RJ+7.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7.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二 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農業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食物資源,從而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文化的發展……此時的社會,氏族公社制度已經走向繁榮。——摘編自趙毅等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獲取食物的方式有何不同。(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二,概括原始農業發展的影響。(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綜上所述,你認為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之間有何關系?(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7.(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INCLUDEPICTURE"7RJ+8.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8.tif" \* MERGEFORMATINET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內外的貴族墓地里,隨葬有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二 陶寺古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約4300—4000年,城內有圍墻環繞的宮城。城內有多處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陶盤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貴身份,城內還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和帶有書寫符號的陶壺。——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三 我國流傳著大量有關遠古先民事跡的傳說,炎帝、黃帝等是最為著名的人物。……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依次成為首領。——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材料一中“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玉鉞”屬于哪種史料?(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這兩處考古發現的歷史研究價值。(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材料三中“××××”處應該填什么?你認為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9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8.(19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守住民族文化根脈,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為今天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課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就有人類居住,那是繼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后,北京地區又一人類文明發祥地。東胡林是清水河北岸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古人類遺址就在村西的黃土臺地上,歷史學家把那里稱作東胡林遺址。——摘編自岳強《古村拾遺:東胡林的遠古印記》材料二 關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考古發現INCLUDEPICTURE"7RJ+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9.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三 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軒轅黃帝陵文化積淀十分深厚,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摘自習近平總書記赴陜西視察時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北京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推測原始農耕時代人類已經掌握的技能。請你仿照下面的示例,選擇材料二中后兩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證。(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示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帶藤條殘木柄骨耜,可以印證河姆渡人會制作工具,進行農業生產。(3)根據材料三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黃帝陵寫一段簡短的解說詞。(5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我們應如何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答案1.A 2.C 3.C 4.C 5.C 6.C 7.D 8.A 9.B 10.D 11.B 12.B 13.D 14.D 15.B16.(1)北京人以采集植物果實和狩獵為主;河姆渡人具有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2)為人們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食物資源,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文化的發展;氏族公社制度走向繁榮。(3)農業生產促進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帶動農業生產。17.(1)第一手史料。(2)證實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有助于了解早期中華文明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答出兩點即可)(3)“××××”:人文初祖。區別:遠古傳說中有真實歷史也有與其不符的內容。聯系:考古發現可以幫助我們驗證遠古傳說中的真實歷史。18.(1)在遠古時期,北京地區生活著北京人和山頂洞人。(2)圖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可以印證河姆渡人懂得運用雕刻技術;圖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紡輪可以印證半坡人已會紡織。(3)黃帝是我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相傳黃帝、炎帝結成部落聯盟,打敗蚩尤。這一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后來的華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每年清明時節,都有大量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到黃帝陵祭拜,體現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符合題意即可)(4)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歷史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治國智慧;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防止物質文化遺產過度包裝;制定合理的旅游規劃,避免過度商業化等。(言之有理即可)期末學情評估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下列能揭示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發現是( )A.元謀人上門齒化石 B.北京人用火場景想象圖C.山頂洞人復原頭像 D.中國古人類遺址分布圖2.在黃河流域的陶寺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彩繪龍紋陶盤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龍”是紅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則具有良渚文化特征。這表明( )A.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 B.手工技藝高超領先世界C.階級分化明顯國家形成 D.農耕文明發達經濟繁榮3.商朝的附屬國中,多數國君與商王沒有血緣關系,因此他們時常反叛商王,而西周利用分封制把諸侯同天子結合為一體。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籠絡宗親,獎賞功臣 B.穩定統治,鞏固疆土C.擴大疆域,增強實力 D.控制諸侯,強化皇權4.按照以前周朝的禮制,(卿大夫)季氏家只能用四橫四縱的樂舞規模,他卻調來魯國公室的舞隊,使用了周天子八橫八縱的樂舞規模。這表明春秋時期( )A.王室衰微,禮崩樂壞 B.季氏和魯國公室關系好C.諸侯爭霸,社會動蕩 D.民眾注重追求精神享受5.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材料旨在說明戰國時期( )A.兼并戰爭的殘酷性 B.變法改革的必要性C.百家爭鳴的可能性 D.社會變革的全面性6.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氣象。下表內容說明( )法家 實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 秦朝嚴刑峻法,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道家 “無為而治” 漢初奉行“無為而治”政策儒家 “為政以德”,民本思想 唐太宗推行“以民為本”A.諸子百家的政治主張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B.儒家學說成為后世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C.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礎D.各家學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各朝統治者歡迎7.文物是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下面是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商鞅方升,在方升底部刻有一組銘文,是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詔書,主要意思為:天下一統,全國推行商鞅既定的標準代替列國復雜的量制。這一銘文反映出( )INCLUDEPICTURE"7RJ+3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30.tif" \* MERGEFORMATINETA.商鞅變法為秦朝治理國家提供典范B.變法使得秦朝的國力大為增強C.在各國變法中商鞅變法的成效最大D.秦王為籌劃統一大計廣用人才8.秦朝統一六國后,“修馳道,編制戶籍,修筑長城,統一度量衡和貨幣,遷徙六國貴族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這些措施的實施旨在( )A.推動經濟發展 B.鞏固中央集權C.促進民族交融 D.遏制貴族豪強9.西漢中期的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簡,內容主要為《論語》《詩經》《春秋》等,還出土了一組以孔子形象為主題的衣鏡。出現這一現象的歷史背景是( )A.當時儒學居于主導地位 B.實行鹽鐵官營、專賣C.北擊匈奴取得巨大勝利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10.下列文物共同見證了( )INCLUDEPICTURE"7RJ+3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31.tif" \* MERGEFORMATINET 堂屋中賓主對坐暢飲,前院有雄雞相斗,內院有兩鶴相立,樓下有一灑掃的奴仆,襯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INCLUDEPICTURE"7RJ+3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32.tif" \* MERGEFORMATINET 院落呈現了豪強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結合,反映了階級對立和社會動亂的情形A.休養生息的政策 B.鞏固大一統的措施C.東漢王朝的興衰 D.動蕩不安的時局1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西漢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是( )A.廣西合浦漢墓出土的羅馬玻璃碗B.中國郵政發行的《絲綢之路》特種郵票C.任升創作的長篇小說《絲綢之路》D.電視劇《漢高祖》下令與匈奴和親片段12.詩史互證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一種方法。如要研究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基的歷史事件,最合適的詩句是( )A.本初屈指定中華,官渡相持勒虎牙B.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C.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D.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13.《太平御覽》中記載了趙岐在北方“布褲賣胡餅”的故事,布衣布褲是漢族平民常見的日常打扮,而以雜面做餅則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來的飲食習俗。這表明( )A.民族差異消失 B.南北衣著習慣趨同C.民族交融加強 D.孝文帝改革影響大14.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第20窟的主佛造像,鼻梁與前額平直,眼大而唇厚,具有明顯的古希臘藝術的痕跡;而長長的眼睛,則是北魏鮮卑人種的特殊標志。這體現了該時期( )A.文明交流互鑒 B.科技領先世界C.人民篤信佛教 D.南北政權對峙15.某校歷史社團開展“認識文物價值,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學習活動,制作了一份電子信息報,將以下文物圖片編排在一個版面。下列符合該版面主題的是( )INCLUDEPICTURE"7RJ+33.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33.tif" \* MERGEFORMATINETA.織夢流光·兩漢器物 B.綺麗古韻·古代農耕生活C.巧手禪心·工藝美學 D.青瑩之韻·佛教色彩濃厚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20分)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的統一,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歷史的大趨勢,具有堅實的基礎。隨著商業與交通的發展,中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的聯系比以前更為密切……各國的變法雖然有程度不同的差異,但總體目標是一致的——打擊舊勢力,扶植新勢力,這種同一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統一全國的時代背景。(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二 漢武帝鑄幣制度調整大事表(部分)年份 鑄幣重量 相關規則公元前119年 更鑄三銖錢,并鑄皮幣與白金三品 錢幣文字“三銖”,文如其重,并禁止私人鑄造公元前118年 廢三銖錢,鑄五銖錢 錢幣文字“五銖”,令郡國鑄造公元前113年 推行上林三官五銖錢體制,標準重量3.2—3.4克 錢幣文字“五銖”,將郡國鑄幣權收歸中央(2)根據材料二,指出漢武帝時期中國貨幣制度的變化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變化的原因。(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三 在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內,各民族有了很大的發展,民族間的交流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南方漢越民族在矛盾與沖突中交流、融合,西部地區貿易交流頻繁,北方邊境戰爭不斷。民族的分化、重組與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動力,為漢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王文光《秦漢時期民族關系互動述論》(3)根據材料三,指出秦漢時期民族交流的特征。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時期促進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秦漢時期階段發展的認識。(2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7.(19分)我國古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多種多樣。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高祖劉邦發布詔令:減輕田租,什五稅一(即國家征收收獲物的十五分之一作為田賦);釋放奴婢;士兵還鄉務農,以有功勞行田宅……漢景帝時期,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詔曰:“農,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國務勸農桑。”材料二 由于對中國絲綢的剛需以及中國保持對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絲路沿線大國把歐亞大陸東西兩邊早已建立起來的成熟交通網絡,連接成一個有官方提供軍事保護和后勤支撐的網絡。通過這個有主干和支流的網絡,歐亞大陸東西方的人員、信息和物資得以順暢交流。——摘自《文明的交流互鑒從未停止》材料三 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再到十六國時期,北方更長時間陷入戰亂之中,人民紛紛流徙江南,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片蕭條,而南方則在相對穩定條件下利用北方南遷的大批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經驗,使經濟持續發展。——摘編自劉亞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位皇帝采取的措施的共同點。(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材料二中的“交通網絡”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個“交通網絡”起到了怎樣的作用。(5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根據材料三,概括西晉末年以來江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8.(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INCLUDEPICTURE"7RJ新+6.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6.tif" \* MERGEFORMATINET 注:這幅紙質地圖殘塊,出土于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東漢時期,我國又出現了“蔡侯紙” INCLUDEPICTURE"7RJ新+7.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7.tif" \* MERGEFORMATINET 注:該書由北朝賈思勰在整理古書中記載的農業知識的基礎上寫成INCLUDEPICTURE"7RJ新+8.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8.tif" \* MERGEFORMATINET 注:胡床原是北方民族的坐具,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內地流行 INCLUDEPICTURE"7RJ新+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9.tif" \* MERGEFORMATINET 注:北魏孝文帝推行了包括改漢姓等一系列漢化措施從下列觀點中選定一個觀點,選取以上圖片中與所選觀點相對應的兩幅圖片,并結合所選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加以論述。(要求:選定觀點;選取圖片;論述時,史論結合,條理清楚)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觀點1:民族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觀點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觀點3:中國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答案1.A 2.A 3.B 4.A 5.B 6.A 7.A 8.B9.A 10.C 11.A 12.B 13.C 14.A 15.C16.(1)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商業與交通的發展,中原與周邊地區聯系增強;各國變法目標的一致性為統一奠定了基礎。(2)變化情況:貨幣種類從多樣到統一;鑄幣權逐漸從地方收歸中央。原因: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削弱諸侯王勢力;改善國家財政狀況的需要;等等。(3)特征: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方式:民族遷徙;邊境戰爭;“和親”政策;邊境貿易等。(任答三點即可)(4)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鞏固的時期;秦漢時期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奠定了基礎。(意思相近即可)17.(1)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以農為本。(2)“交通網絡”:絲綢之路。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或答歐亞大陸東西方的人員、信息和物資得以順暢交流)。(3)北方戰亂,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南遷人民給南方帶來充足勞動力;南遷人民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4)政府(統治者)的經濟政策;經濟交流;生產工具革新;先進的生產技術;安定的社會環境等。18.【示例一】選取觀點1:民族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選取圖片:圖三、圖四。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原是北方民族坐具的胡床在內地流行。以胡床為代表的游牧民族家具用品的傳入、流行和發展不僅改變了漢人傳統的生活習慣,而且對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推行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一系列漢化措施。這些措施,改善和鞏固了鮮卑拓跋部與漢人的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綜上所述,民族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示例二】選定觀點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選取圖片:圖一、圖二。論述: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以樹皮、麻頭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制造出輕便又價格便宜的紙。此后,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齊民要術》是由北朝賈思勰在整理古書中記載的農業知識的基礎上寫成的。書中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還提出了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開展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綜上所述,從造紙術的革新到農學著作的傳承發展,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不斷發展。期中學情評估(1—10課)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學習歷史要具有證據意識,下列史料最具證據力的是( )2.考古專家在江西九江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燒土塊中,發現了稻草和谷殼的痕跡,還發掘出石斧、石鋤、石刀和石鐮等器物。這說明當時江西( )A.先民開始用火燒烤食物 B.原始農業已經興起C.稻作從北方傳播到江南 D.具備初始國家形態3.“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根據中國歷史發展實際,提出了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一是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三是出現王權和國家。下列考古發現符合“文明社會”標準的是( )A.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用火遺跡B.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C.陶寺古城遺址大小墓隨葬品差別大D.仰韶遺址出土繪有圖案的陶器4.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三皇五帝”時期,存在著一種“政治美德”,有人稱其為政治行為的“童話”,即傳位賢者。到禹和啟時期,變為傳位于子,即王位世襲。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 )A.階級壓迫出現 B.分封制的瓦解C.生產力的發展 D.道德水準下降5.考古學家普遍認為出土于鄭州商都遺址和四川三星堆遺址的黃金面具為探討中原與巴蜀地區的文明交流提供了嶄新的視角。這兩件黃金面具突出地反映了( )INCLUDEPICTURE"7RJ+14.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4.tif" \* MERGEFORMATINETA.古蜀文明已經超越中原文明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征C.地理環境決定中華文明發展D.早期國家注重祭祀儀式6.下圖是首都博物館中青銅器克罍(léi)的銘文拓片,其大意為: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該銘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INCLUDEPICTURE"7LSJ-2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LSJ-22.tif" \* MERGEFORMATINETA.禪讓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世襲制7.從西周時“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到戰國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統治者踐行儒家仁政思想 B.戰國時期的社會相對和平C.各國采用郡縣制進行管理 D.鐵制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8.下面是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戰國銅壺,壺身刻有習射、采桑、宴樂、水陸攻戰等場景,被譽為戰國的“清明上河圖”。該銅壺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INCLUDEPICTURE"一改3.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一改3.tif" \* MERGEFORMATINETA.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B.兼并戰爭、干戈不息C.使用鐵器、發展生產 D.禮崩樂壞、變法改革9.有學者認為:商鞅變法有兩個核心抓手,一手是抓軍事,能打勝仗,另一手是抓種糧,發展農業生產,把一切社會資源都驅使到促進農耕和有利于戰爭的方面。他意在說明商鞅變法( )A.實施的背景 B.遇到的阻力 C.成功的原因 D.深遠的影響10.有人說戰爭是“亂”,有人說戰爭是“變”。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大分裂、大動蕩時期,也是我國歷史演變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對該歷史時期“變”的本質理解正確的是( )A.百家爭鳴,推動文化走向繁榮高峰B.爭霸兼并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C.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漸形成D.人民深受戰爭災難,起義不斷爆發11.下面是甲骨文“男”字的構形及釋文。據此推測,古代“男”字的出現可能源于( )INCLUDEPICTURE"7RJ+16.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6.tif" \* MERGEFORMATINETA.勞動生產 B.分封制度 C.兼并戰爭 D.祭祀禮儀12.有學者認為,自秦始皇以后,中國人明白了自己的國家應該是什么樣子,雖有曲折,但歷史大勢終歸是要回到統一國家的正軌上來。他意在說明秦的統一( )A.加強了民族交融 B.促進了各地聯系C.加強了中央集權 D.順應了時代潮流13.秦朝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對后世有深遠影響。下列材料可以準確說明秦朝( )材料 出處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 《資治通鑒》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漢書》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史記》A.政治腐敗,矛盾尖銳 B.法律嚴苛,賦稅沉重C.中央集權,創新制度 D.疆域遼闊,人口眾多14.里耶秦簡絕大多數寫于秦統一以后,其中8—461號木方記載了秦統一文字形體和統一官府文書、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體、稱謂等內容。“8—461號木方”記載內容中的“統一”( )A.推動思想文化發展到高峰B.結束了長期以來爭戰混亂的局面C.促使國家財政有很大改善D.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15.下面是某部著作的章節名稱,據此可判斷這部著作的名稱是( )INCLUDEPICTURE"7RJ+17.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7.tif" \* MERGEFORMATINETA.《三家分晉:內憂外患的大爭之世》B.《武王伐紂:王朝更迭的最后樂章》C.《諸侯爭霸:紛爭下的人性與權謀》D.《王朝崩塌:動搖大秦的農民起義》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1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史料簡介 距今約5300—4300年,由谷口高壩、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等11條人工壩體和天然山體、溢洪道構成,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 傳說時代,大禹率領民眾,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最終取得了勝利 鄭國渠是戰國時期秦國在關中地區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材料二 都江堰和靈渠是秦人修建的兩大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為秦軍征戰提供了必要的糧草保障。靈渠溝通了湘江與漓江……保障了秦軍南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此后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往來的交通要道。——摘編自喬向軍等《地理視角下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等(1)史料有多種表現形式,請指出材料一中哪些屬于實物史料。(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二,概括都江堰的修建特點。簡述都江堰和靈渠在秦的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歷史作用。 (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古代中華民族治水的認識。(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7.(21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大動蕩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出現并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文化上,私學興起,出現了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1)根據材料一,概括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二①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②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③治強生于法,弱亂生于阿。(2)材料二是同學們整理的百家之言,這些百家之言分別涉及哪些學派?從上述名言中我們可以得出百家爭鳴各學派辯論的核心問題是什么?(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材料三 百家爭鳴在經濟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繁榮……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也映射了各種力量的壯大崛起,動搖了周天子的地位,豐富繁榮的文化又影響著各個諸侯國的政治改革……百家爭鳴使教育從原來的僅限于統治階級內部進行的“學在官府”發展為人人都能通過不同渠道獲取知識。知識分子對世界觀和社會現象進行思考,使文化傳播和文明進步都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摘編自譚蘇《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3)根據材料三,概括百家爭鳴對當時我國的影響。(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如果你是統治者,你會采取哪個學派的治國之策來治理國家?請選擇學派并說明理由。(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8.(18分)統一的中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爭霸中孕育統一】材料一 自春秋爭霸到戰國兼并,齊國先后滅了三十余國,成為東方大國。秦并十余國,成為西方大國。隨著兼并的進程,以“周禮”為核心的中原文化認同感得以加強,中原文化向四周播遷,華夏觀念最終形成。——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帶來的積極影響。(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變革中奠定統一】材料二在位國君 主要功績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人進行改革,打敗12個西戎部落秦孝公 公元前356年,任用①________對秦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秦惠文王 任用張儀為相,在六國間實行連橫策略,擊敗六國合縱聯盟秦王嬴政 ②________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2)把表格中①②兩處內容補充完整。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孝公時期的改革與秦滅六國的關系。(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施政中鞏固統一】材料三 嬴政大帝是這個空前偉大事業的總工程師,幾乎就在征服六國的同時,他立即就把軍事上的蓬勃破壞動力,轉變為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建設動力,在這一時期成為最輝煌的高峰。——摘編自王繼國《中國皇帝草皮書》(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嬴政“把軍事上的蓬勃破壞動力,轉變為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建設動力”的具體表現。(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合上述內容,你能得到哪些認識?(2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答案1.A 2.B 3.C 4.C 5.B 6.C 7.D 8.B 9.C 10.C 11.A 12.D 13.C 14.D 15.D16.(1)圖一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圖三鄭國渠首遺址。(2)修建特點:充分利用地形、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答出兩點即可)作用:保障了秦軍征戰的糧食供應,也便利了交通。(3)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農業發展,重視治水;中華民族治水造就了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等。(言之有理,答出一點即可)17.(1)政治:社會動蕩,諸侯林立,學術氛圍相對自由;經濟:生產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科技:科技的進步;文化:私學興起。(2)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核心問題:如何治理國家。(3)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轉型;動搖了周天子的地位,影響了各諸侯國的政治改革;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教育普及化,推動了文化傳播與文明進步。(4)【示例一】儒家。理由:儒家主張實行“仁政”,能夠使民眾心悅誠服,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示例二】法家。理由:法家思想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18.(1)加強了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形成了華夏觀念;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動了局部統一。(2)①商鞅;②公元前221。關系: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3)政治上,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文字為小篆。(4)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重視制度創新和文化認同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期中學情評估(1—10課).doc 期末學情評估.doc 第一單元學情評估.doc 第三單元學情評估.doc 第二單元學情評估.doc 第四單元學情評估.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