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一、選擇題1.(2025·貴州中考·1)考古發掘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可用于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的是( )A.北京人遺址出土的各類石器 B.山頂洞人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C.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D.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2.(2025·內蒙古中考·1)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礎上發展起來,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這里文明新格局的形成具有( )A.分散性 B.復雜性 C.獨特性 D.交融性3.(2025·湖南長沙中考·1)我國先民在勞動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圖為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該器物出土于( )人面魚紋彩陶盆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4.(2025·甘肅金昌中考·1)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可作為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的是( )A.B.C.D.5.(2025·廣東中考·1)在黃河中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遺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遺址的人骨遺存中,還發現有較高比例的齲齒現象,考古學家推測這與飲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關。這印證了當時( )A.鐵制農具的出現 B.青銅工藝的進步C.原始農業的發展 D.制陶技藝的成熟6.(2025·吉林中考·1)“這里的人們以稻米為主食,住干欄式房屋,還懂得使用天然漆。”該博物館講解員講述的先民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7.(2025·龍東中考·1)某校組織學生開展了“中華文明探源之旅”研學活動,學生們在陜西西安半坡村這一站可以看到( ) A.干欄式建筑 B.木結構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8.(2025·齊齊哈爾中考·1)同學們在參觀某處歷史遺址時,講解員介紹道:“這里的人們生活在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他們參觀的這處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9.(2025·新疆中考·1)我國先民在萬年前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粟和黍,表現出突出的創新性。下列我國先民中,主要種植水稻的是( )A.北京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人 D.炎黃部落10.(2025·黑龍江綏化中考·1)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11.(2025·廣西中考·1)中國舊石器文化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大石器傳統,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區內部,各類石器在原料、制作技術、種類和形態方面也各具特色。這體現了舊石器文化的( )A.延續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多樣性12.(2025·深圳中考·1)俗話說“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卻在烹飪上實現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間有一層薄薄的隔離,它們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決這一問題使用的方法是( )A.人工取火 B.種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13.(2025·湖北中考·1) 在良渚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大型水利設施、大面積水稻田、數量驚人的稻谷遺存,以及精細加工的石質“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發現共同證實了當時( )A.社會分化嚴重 B.原始農業發達 C.商品交換活躍 D.審美觀念形成14.(2025·河南·1)有考古學家認為,下圖中分別用不同線條裝飾的兩側陶壺,可能代表了兩個締結同盟的部落。從這一視角看,雙連壺獨特的設計可能體現了先民對( )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聯壺A.自然環境的認知 B.農業活動的重視C.生產工具的創新 D.共贏精神的表達15.(2025·四川宜賓中考·1)如圖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證的是(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 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A.漁獵采集的進步 B.原始農業的產生C.早期國家的出現 D.貧富差距的擴大16.(2025·湖南中考·1)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中寫道:“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該詞句描述的歷史階段屬于( )A.石器時代 B.青銅時代 C.鐵器時代 D.蒸汽時代17.(2025·江蘇蘇州中考·1)陶寺遺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發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極少數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和擁有權力,90%的墓主沒有任何隨葬品;經世紀之交三年的發掘,一座面積達280多萬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 )A.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晚期 B.開始有原始農耕生活C.已產生階級和早期國家 D.擁有成熟的文字系統18.(2025·江蘇揚州中考·1)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黃帝結成部落聯盟,隨后不同部落人群不斷融入,逐漸演化為后來的( )A.華夏族 B.匈奴族 C.鮮卑族 D.蒙古族19.(2025·四川瀘州中考·1)距今約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遺址,城內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銅器等,發現了宮殿區、倉儲區、祭祀區等重要遺跡。城內外還發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現出明顯的等級分化。這可以印證當時( )A.出現了早期國家 B.長江流域進入了文明社會C.分封制開始瓦解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20.(2025·云南中考·1)圖1卡片記錄了某遺存的相關信息,據此推斷該文化遺存是( )圖1A.半坡遺址 B.元謀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山頂洞人遺址21.(2025·江蘇連云港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發掘出一處距今約7000年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堆積。同時,出土了骨耜等工具。這表明,當時該地區( )A.知道使用火 B.會簡單制衣C.已有了原始農業 D.建立了早期國家22.(2024·江蘇無錫中考·1)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各項事件中,有關治水的故事幾千年來傳頌不息。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人物是( )A.黃帝 B.堯 C.舜 D.禹23.(2024·江蘇鹽城中考·1) 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在該遺址可發現( )A.用火遺跡 B.骨針化石 C.炭化稻粒 D.陶器葬品24.(2024·青海西寧中考·1)諾木洪文化遺址位于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南部,該遺址出土的文物有各種石、骨制的生產工具,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磨制精細的骨笛、骨哨等樂器。這說明( )A.當時人們在勞動之余還開展娛樂活動B.當地先民們掌握最發達的科學技術手段C.該地區是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發源地D.諾木洪遺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25.(2024·山東青島中考·1)研究表明,野生動物被飼養后,體態和骨骼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分析下圖信息可知( )A.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畜的國家 B.河姆渡人已經學會飼養家畜C.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國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豬肉為主26.(2024·山東東營中考·1)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采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部落聯盟首領是( )A.黃帝 B.炎帝 C.舜 D.禹27.(2024·西藏中考·1)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利用碳—14年代測定等技術,在北京人遺址中鑒定出了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前的灰燼層。這表明北京人已經( )A.學會使用火 B.掌握鉆孔技術 C.有愛美意識 D.使用磨制石器28.(2024·山西中考·1) 2024年是中國甲辰龍年。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就普遍流行著對龍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區史前時期文化遺址中的龍形器物,共同印證了( )A.中原地區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業的水平高超C.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 D.黃河流域孕育早期國家29.(2024·貴州六盤水中考·1)“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曾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與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黃帝 B.唐堯 C.虞舜 D.夏禹30.(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序號 考古發現 結論① 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 會使用磨制石器② 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 會建干欄式房屋③ 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遺存 原始農業形成④ 平谷上宅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的陶器 貧富分化出現A.① B.② C.③ D.④31.(2024·貴州黔西南中考·1)1975年,貴州省博物館人員在位于興義市附近的頂效鎮貓貓山東側進行發掘,獲人類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發現用火遺址,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人類畫集》,將貓貓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為“興義人”。與“興義人”同一時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國境內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32.(2024·山東臨沂中考·1)如圖是2021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5頁的一幅圖。這幅圖反映了( )北京人用火場景想象圖A.北京人已經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燒烤水牛等家畜C.北京人學會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燒烤的食物中有甘薯33.(2024·內蒙古包頭中考·1)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在其中一個深不足1米,底徑約1米的窖穴內有粟粒朽灰堆積,專家推測其為儲糧窖。據此可知,半坡先民( )A.掌握人工取火技術 B.處于打制石器時代C.過著農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為生34.(2024·遼寧中考·1)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如圖文物反映出我國原始居民已經學會( )A.燒制陶器 B.種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樂器35.(2024·黑龍江龍東中考·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在遺址中可以看到(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銅器 D.鐵器36.(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學家在北京人地層處發現了大量的樸樹籽,還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發現了不同動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以采集狩獵為生 B.已經會人工取火C.開始種植農作物 D.會使用磨制石器37.(2024·安徽中考·1)距今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洼遺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這些房屋排列整齊,內有石鋤、石鏟等生產工具及陶缽、陶罐等生活用具。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形成了早期國家C.出現了定居生活 D.產生了貧富分化38.(2024·福建中考·1)如圖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時期文物,可用于佐證( )A.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 B.游牧民族的狩獵場景C.“龍的文化”已經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39.(2024·云南中考·1)經過考古學家的長期發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來說明北京人( )A.學會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C.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40.(2024·重慶(B卷)中考·1)在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距今約5100年的規模龐大的史前水利系統,以及大量稻作遺存、磨光黑陶等。這些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 )A.炎黃部落起源 B.原始農耕生產 C.史前制瓷技術 D.大禹治水過程41.(2024·甘肅金昌中考·1)如表為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這些器物均有“龍”的元素。這說明( )三星塔拉遺址 紅山玉龍(內蒙古) 陶寺遺址 彩繪龍紋陶盤(山西) 齊家文化遺址 凸堆龍紋紅陶罐(甘肅) 良渚遺址 龍首玉鐲(浙江)A.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強C.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 D.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42.(2024·吉林長春中考·1)如圖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對其研究,可以了解( )紅山文化玉龕A.中華文明起源 B.奴隸社會瓦解 C.封建國家形成 D.皇帝制度確立43.(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遺址入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終評。該遺址發現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是研究青海歷史的( )A.口述史料 B.實物史料 C.文獻史料 D.二手史料44.(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學者通過對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研究,揭示人類的( )A.進化過程 B.農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權并立45.(2024·黑龍江牡丹江中考·1)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A.人類起源 B.農耕生活 C.部落聯盟 D.國家產生46.(2024·甘肅蘭州中考·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萬公斤碳化稻谷,經換算,這些稻谷約可以供今天的一個成年男性吃71年。這些稻谷可能屬于( )A.權貴 B.奴隸 C.平民 D.地主47.(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1)興隆洼遺址中出土了石鋤、石鏟、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魚鏢等復合工具,遺址中還發現了經過人工栽培的粟。據此推斷,興隆洼時期( )A.原始農業發展 B.家畜飼養出現 C.原始聚落發展 D.糧食剩余出現48.(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1)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鑄就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黃帝 B.堯 C.舜 D.禹49.(2024·湖南中考·1)如圖是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該文物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掌握( )人面魚紋彩陶盆A.種植技術 B.制陶技術 C.鑿井技術 D.紡織技術50.(2024·四川成都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處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遺址內,發現了由野豬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絲狀態的家蠶以及大量的農作物。這反映了當時( )A.農桑文明的出現 B.山頂洞人的存在C.紡織技術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備51.(2023·山東青島中考·1)遺址是古人無聲的語言,是與我們跨越時空的對話。周口店遺址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該遺址能夠告訴我們(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種植水稻C.半坡人會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開墾耕種52.(2023·浙江紹興中考·3)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時光與北京故宮驚艷世界的榫卯結構遙相呼應,這從側面說明中華文化( )A.源遠流長 B.浩如煙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體53.(2023·江西中考·1)給如圖擬定標題,合適的是( )A.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 B.山頂洞人采集場景想象圖C.河姆渡人生活場景想象圖 D.半坡人農耕場景想象圖54.(2023·浙江溫州中考·2)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的發現,可以證明夏朝( )A.等級有序,階級分化 B.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D.繁榮開放,盛世氣象55.(2023·浙江溫州中考·1)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讓夏朝由傳說成為信史。這說明( )①傳說故事毫無史學研究價值 ②考古發現是重要的史料來源③實物資料可以證實文獻記載 ④文獻資料所載歷史完全可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6.(2023·山東聊城中考·1)“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下列先民中從事這一“活動”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頂洞人57.(2023·山東濰坊中考·1)“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這描述了(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58.(2023·山東菏澤中考·1)山東淄博趙家徐姚遺址入選“202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該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即用火燒烤過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這可印證該遺址居民( )A.能夠飼養家畜 B.廣泛使用石器 C.過著定居生活 D.從事農業生產59.(2023·山東濟南中考·1)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其制陶工藝最具特色。在對城子崖遺址首次發掘中,出土的龍山文化的標志性陶器是( )A.彩陶 B.紅陶 C.灰陶 D.黑陶60.(2023·湖北武漢中考·1)“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參觀河姆渡遺址時說,河姆渡先民開拓了人類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這反映了( )A.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B.手工業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部門C.河姆渡居民開始飼養家禽家畜 D.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起源地之一61.(2023·湖北恩施中考·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三個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圖1 稻谷 圖2 豬紋陶缽 圖3 骨耜A.人類的起源 B.原始農耕生活 C.遠古的傳說 D.早期國家產生62.(2023·山東東營中考·1)下圖是192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掘出來的頭骨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類頭像。這一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63.(2023·陜西(A卷)中考·1)陜西西安有豐富的文物資源。下列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A.人面魚紋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甲骨文 D.商鞅銅方量64.(2023·湖南株洲中考·1)下圖所示是首屆株洲旅游發展大會的宣傳標語。標語中的“神農”指的是( )A.堯 B.黃帝 C.禹 D.炎帝65.(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1)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66.(2023·吉林中考·1)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67.(2023·甘肅蘭州中考·1)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68.(2023·甘肅平涼中考·1)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天水秦安)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文化遺址之一。該遺址發掘房址241座,還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據此推斷,大地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集體群居 B.采集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69.(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1)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出現的華夏族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其首領被后人尊奉為“人文初祖”的是( )A.黃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黃帝和炎帝 D.堯、舜、禹70.(2023·河南中考·1)有學者說,在我國史前時期的各個文化區當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該學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 )A.產生時間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發展相對獨立 D.體系最為完備71.(2023·新疆中考·1)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72.(2023·天津中考·1)根據考古發現,遠古農耕時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73.(2023·湖南懷化中考·1)考古學家在某一早期人類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古人類頭骨化石,頭骨具有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額骨突出等特征;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該早期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74.(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1)一位導游在介紹某遺址時提到的關鍵詞有:約70萬—20萬年、保存火種、打制粗糙石器。該遺址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人遺址二、非選擇題75.(2024·浙江中考·13)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類古老的文明有四種,都是沿著江河發祥的。其中,中華文明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這片土地上是同一種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并一直延續下來。同時,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對中華文明共同祖先炎、黃二帝的崇拜,使中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連續性。……探討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我們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載中華文明中“自強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載物”(即寬厚的德行可以承載萬物)的精神,使這個文明既有剛性又有韌性。——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沿著江河發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指出文中哪些屬于文獻史料。(2)閱讀材料一,根據所學及掌握的知識,用一句話概括說明炎帝和黃帝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并總結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的特征。76.(2024·安徽中考·16)黃帝與炎帝在涿鹿大戰,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判斷:×改正:涿鹿改為阪泉77.(2023·江蘇蘇州中考·25)(1)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考古學者在長江和黃河流域發現了一些古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如浙江余姚的 ▲ 遺址和陜西西安東部的 ▲ 遺址。(2)某校史地興趣小組以“‘一五’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成就”為主題開展項目學習,他們可以從下圖中選擇A處的“長春 ▲ ”和B處的“武漢 ▲ ”作為案例進行研究。(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其中, ▲ (人名)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卡德納斯領導了 ▲ (國名)改革。78.(2023·貴州貴陽中考·14)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的重要依據之一,李慎思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活動一 【探尋我國百萬年人類史】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1)下圖中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位于________處;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位于________處。(填寫圖中字母即可)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活動二 【探尋我國一萬年文化史】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在我國各省各地都有發現,約有一萬余處。北京門頭溝區東湖林遺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圖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圖二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圖三(2)將活動二中圖1、圖2、圖3的考古發現與推論進行連線。考古發現 推論圖① 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圖② 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圖③ 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活動三 【探尋我國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一個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及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 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城內還出土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 二里頭遺址發現于河南偃師,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中發現了宮殿建筑群。 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還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3)說出活動三中三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4)綜上所述,請你為李慎思同學的歷史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79.(2023·內蒙古赤峰中考·21)某校歷史宣傳小組設計一張主題為“人類文明交相輝映,地球家園和諧共生”的海報,在選取相關板塊材料時出現爭議。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農業文明】材料一農業生產最早興起于亞洲,為亞洲文明領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質基礎。考古學家們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區發現,在距今約9000年前這里的人們已種植大麥、小麥、小扁豆等農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遺存。——摘編自王靈桂、徐軼杰《亞洲文明的歷史性貢獻與新時代亞洲文明觀的構建》【工業文明】材料二與工業化一起到來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長、大規模移民與迅速的城市化,勞工階層的壯大增加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經歷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大量高質量低價格的商品被生產出來,生產力的發展轉變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風蓮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文明互鑒】材料三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摘編自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根據材料一,指出其入選【農業文明】板塊的理由。(2)材料二入選【工業文明】板塊,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你支持哪方觀點,請根據材料二,從工業革命影響的角度作出簡要說明。(3)根據材料三,概括回答: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80.(2023·新疆中考·16)通過不同類別的材料,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演進的脈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7分)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 A 《福樂智慧》中有太量關于國家觀念和倫理道德的闡述,提出“要仁受為懷,保護人風”“化良的品德乃為善之本”等思想。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簡明新疆地方史》 B 左宗棠 C(1)將以上材料按不同類別進行分類。(只填寫字母)(3分)①文獻類:________;②實物類:________;③圖像類:________。(2)能印證“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材料是________和________。(只填寫字母)(4分)【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C【解析】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屬于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出土的炭化稻谷是原始農業的直接證據,證明我國長江流域已開始水稻種植,故選C項;北京人遺址出土的石器屬于舊石器時代,主要用于狩獵和采集活動,不涉及農業生產,排除A項;山頂洞人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反映縫紉技術和原始審美,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無農業痕跡,排除B項;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代表商周時期的青銅文明,與手工業或祭祀相關,時代晚于原始農業階段,排除D項。2.【答案】D【解析】題干提到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礎上發展,形成文明新格局,這體現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可見其具有交融性,故選D項;分散性強調各自獨立、分散發展,與材料中吸收各地文明不符,排除A項;復雜性側重于情況繁多、復雜,材料重點強調交融,與復雜性關聯不大,排除B項;獨特性突出自身獨一無二的特點,材料強調的是融合各地文明而非獨特,排除C項。3.【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郊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遺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彩陶之一 ,故選C項;北京人還處于舊石器時代,以采集和狩獵為生,制作陶器的技術尚未出現,排除A項;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會縫制衣服,他們使用的裝飾品有骨針、石珠等,但沒有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沒有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其陶器以黑陶為主,與仰韶文化的彩陶風格不同,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動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約2萬年,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說明已經能夠種植水稻,可以作為了解原始農業發展的證據,故選B項;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屬于舊石器時代,主要用于狩獵采集,未出現農業活動,排除A項;玉琮代表手工業發展,與原始農業起源無關,排除C項;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最重青銅器,屬于手工業發展表現,與農業不符,排除D項。5.【答案】C【解析】仰韶文化中晚期屬于新石器時代,出土石刀石斧等工具是原始農業的典型農具,用于耕作和收割作物;人骨遺存中齲齒比例高,與飲食淀粉量增加相關,反映當時谷物種植普及,印證原始農業的發展,故選C項;鐵制農具在中國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仰韶文化早于該時代,尚未進入鐵器時代,排除A項;青銅工藝在夏商周時期才發展進步,仰韶文化時期青銅器未出現,材料中工具為石器,排除B項;制陶技藝雖在仰韶文化中成熟,但材料焦點是農具和齲齒現象,直接指向農業活動而非陶器制作,排除D項。6.【答案】C【解析】河姆渡人位于長江下游,種植水稻為主食,居住干欄式房屋以適應濕地環境,并已使用天然漆制作器物,與材料所述完全相符,故選C項;元謀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以狩獵采集為生,無農業和定居房屋建筑,排除A項;北京人同樣處于舊石器時代,穴居生活,無稻作農業和干欄式房屋,排除B項;半坡人主要種植粟,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半地穴式房屋中,與干欄式特征不符,排除D項。7.【答案】C【解析】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出土大量粟粒,證明原始農耕發展,故選C項;干欄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典型特征,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A項;木結構水井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半坡遺址無此類遺跡,排除B項;天然漆使用證據首見于河姆渡或更晚良渚文化,半坡時期未發現相關文物,排除D項。8.【答案】C【解析】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居民主要種植粟并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這與題干中的關鍵詞句完全一致,故選C項;元謀人生活在云南元謀縣,屬于長江流域,且當時還未進入農耕居住時代,排除A項;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也未開始種植農作物和建造房屋,排除B項;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那里氣候濕潤、水網密布,適宜水稻生長,在其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說明其主要種植水稻,故選C項;北京人處于舊石器時代,靠采集和狩獵為生,還未進入農耕時代,排除A項;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粟,排除B項;炎黃部落是傳說中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代表黃帝和炎帝時期,以粟和黍種植為主,水稻栽培集中于長江流域,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前的周口店遺址,考古發現大量灰燼層,證明他們不僅學會使用火,還能長時間保存火種,符合題干時間范圍和特征,故選B項;元謀人生活在約170萬年前,時間遠早于70萬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山頂洞人生活在約3萬年前,時間晚于20萬年,超出題干時間范圍,排除C項;河姆渡人生活在約7000前,是新石器時代,時間遠晚于20萬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題干描述舊石器文化分南北傳統,且內部在原料、技術、種類、形態上各具特色,這直接體現了多樣性,因中國舊石器時代如北京猿人使用石英巖打制刮削器,而元謀人用砂巖制作砍砸器,不同地區適應環境發展出獨特石器類型,故選D項;延續性指文化在時間上的傳承如工具演變,但材料聚焦空間差異而非歷史進程,排除A項;包容性涉及吸收融合如文化交流,材料未提元素互鑒,只強調內部特色,排除B項;凝聚性側重文化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材料中未體現這一特性,排除C項。12.【答案】C【解析】半坡先民通過制作陶器解決水火相容問題,陶器如罐在烹飪時充當隔離層,火加熱外部而水在內部沸騰,實現共存,這基于半坡遺址出土陶器證據,故選C項;人工取火雖被半坡人掌握用于生火,但未提供水火隔離,排除A項;種植水稻是半坡農業活動,與烹飪中水火關系無關,排除B項;建造房屋提供住所,但不涉及水火在烹飪中的相互作用,排除D項。13.【答案】B【解析】考古發現的水利設施、水稻田、稻谷遺存及精細農具如耘田器和犁形器,表明良渚時期水稻種植規模大、技術先進,體現了原始農業發達,故選B項;社會分化嚴重需要等級墓葬或宮殿等證據,材料中無此類發現,排除A項;商品交換活躍需貿易物品或市場遺跡支持,材料未提供相關信息,排除C項;審美觀念形成通常由玉器或裝飾品體現,農具實用性強,無藝術特征,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考古學家認為圖片中分別用不同線條裝飾的兩側陶壺,可能代表了兩個締結同盟部落的分析可知,部落同盟有利于減少爭斗,壯大力量,實現部落雙贏,故選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彩陶雙聯壺體現的是手工業生產的水平及內涵意義,不能展現先民對自然環境的認知,排除A項;彩陶雙聯壺屬于手工業生產發展的代表及體現,不屬于農業生產領域,不能體現先民重視農業活動,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的創新體現在磨制石器、骨耜等生產工具的出現等方面,彩陶雙聯壺屬于生活用具而非生產工具,不能體現生產工具的創新,排除C項。15.【答案】B【解析】據材料圖片文物和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出土的稻谷,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原始稻作農業的直接證據,東胡林遺址(黃河流域)出土的粟(小米)和黍(黃米)是北方旱作農業的代表,這些都是原始農業種植的農作物遺存,直接佐證原始農業產生,符合題意,故選B項;漁獵采集主要涉及捕魚、狩獵、采集野果等,圖中是稻谷、碳化粟和黍,屬于農作物,與漁獵采集無關,排除A項;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有城址、文字、禮儀性建筑等,有階級對立,農作物種植在早期國家出現之前就存在,排除C項;貧富差距擴大需體現財富分配不均,材料是農作物,不能反映貧富差距,排除D項。16.【答案】A【解析】毛澤東詞句“人猿相揖別”指人類從猿類進化分離,“只幾個石頭磨過”描述磨制石器工具,反映石器時代特征,該時期人類主要使用石器,如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是歷史早期階段,故選A項;青銅時代以青銅器使用為標志,如商周時期青銅禮器,材料強調石頭而非金屬工具,故不符史實,排除B項;鐵器時代始于春秋戰國,鐵制農具和武器普及,材料所述為更原始的石頭工具階段,排除C項;蒸汽時代屬于工業革命,18世紀蒸汽機發明應用,材料描述史前時期,無關聯,排除D項。17.【答案】C【解析】陶寺遺址墓葬等級分化,貴族壟斷財富權力,都城規模宏大,表明社會分層和早期國家形態,符合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時期黃河中游社會復雜化史實,故選C項;舊石器時代晚期以采集狩獵為主,無定居農業和大型聚落,陶寺都城和墓葬顯示新石器時代特征,排除A項;原始農耕生活始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如河姆渡遺址,陶寺時代農耕成熟,非起始階段,排除B項;成熟文字系統商朝才有,時間不符,材料也未體現,排除D項。18.【答案】A【解析】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黃帝結成部落聯盟,融合其他部落如蚩尤部,逐漸形成華夏族,成為漢族及中華民族的起源,故選A項;匈奴族是秦漢時期興起的北方游牧民族,獨立發展,未源于炎黃聯盟,排除B項;鮮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建立政權,屬于東胡族系,非炎黃后裔,排除C項;蒙古族于13世紀崛起并建立元朝,時間遠晚于題干所述時期,排除D項。19.【答案】A【解析】陶寺古城遺址距今約4300—4000年,出土宮殿區、倉儲區、祭祀區及等級分化的墓葬,表明社會已出現城市管理、階層分化等國家特征,符合早期國家定義,故選A項;該遺址位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期雖有良渚文化等文明,但材料未提長江,排除B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46年)的制度,陶寺時代遠早于此,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陶寺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尚未形成統一國家,排除D項。20.【答案】A【解析】根據圖1卡片中提供的信息,該遺址距今約6000年,位于黃河流域,房屋為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陶器為人面魚紋彩陶盆,這些特征與半坡遺址相符。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區,距今約6000年,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故選A項;元謀人遺址位于云南省,距今約170萬年,與圖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距今約7000年,與圖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C項;山頂洞人遺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3萬年,與圖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D項。21.【答案】C【解析】遺址出土大量稻谷及稻的堆積,還有骨耜等工具,稻谷是農作物,骨耜是農具,表明當時已有原始農業生產活動,故選C項;知道使用火在更早的舊石器時代已普及,但材料未提火或灰燼證據,不能推斷此時此地有此行為,排除A項;會簡單制衣在新石器時代可能發生,如骨針發現,但材料未涉及衣物或紡織物,無法證明制衣技術,排除B項;建立早期國家如夏朝約4000年前出現,7000年前仍處于氏族社會階段,未形成國家制度,排除D項。22.【答案】D【解析】題干中提到的治水人物采用疏導方法開鑿河渠,并將洪水引入大海,且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符合大禹治水的史實,禹繼承父親鯀的治水任務,改堵為疏,歷經13年成功治理水患,被后世尊為治水英雄,故選D項;黃帝是華夏始祖,主要功績在聯合部落、發明農具等,與治水無關,排除A項;堯是禪讓制開創者,曾派鯀治水但未成功,排除B項;舜以孝道聞名,繼位后讓禹負責治水,自身未參與具體治水工程,排除C項。23.【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故選A項;骨針化石是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的,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炭化稻粒是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北京人屬于舊石器時代,因此,陶器葬品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24.【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諾木洪文化遺址不僅出土了各種生產生活工具,還有精細的樂器,說明當時人們在勞動之余還開展娛樂活動,故選A項;當地先民們掌握最發達的科學技術手段的說法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且材料沒有對比,排除B項;該地區是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發源地的說法錯誤,材料也沒有提及對其他地區影響,排除C項;諾木洪遺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的說法也是過于絕對,且材料不涉及對比,排除D項。25.【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所示圖片可知,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豬在體態上與原始家豬相同,可見河姆渡人已經學會飼養豬等家畜,故選B項;題干圖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經學會飼養豬,但不能體現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畜的國家,也不能反映河姆渡人的食物以豬肉為主,排除A項、D項;題干圖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經學會制作陶器,但不能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國家,排除C項。2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采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部落聯盟首領”并結合所學可知,禹吸取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除了水患,故選D項;黃帝、炎帝、舜都是我國古代部落聯盟的首領,但都與治水無關,排除A項、B項、C項。27.【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灰燼層是火燃燒后的遺存,根據題干中“北京人遺址中鑒定出……灰燼層”可知,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故選A項;山頂洞人掌握鉆孔技術、有愛美意識、使用磨制石器,不是北京人,排除B項、C項、D項。28.【答案】C【解析】分析圖片信息可知,圖一“山西陶寺遺址”中發現的“彩繪龍紋陶盤”、圖二“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豬龍”及圖三所示“安徽凌家灘遺址”中發現的“玉龍”造型各異,但又都呈現首尾相接、近似蛇形的狀態,可見,考古發現的龍形器物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期“普遍流行對龍的崇拜”,也共同印證了我國早期文明發展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故選C項;圖二所示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圖三所示的安徽凌家灘遺址并非中原地區,不能共同印證中原地區較高的文明程度,排除A項;圖一所示反映彩陶制作水平高超,不是玉器制造業,排除B項;早期國家誕生的標志指形成早期城市、社會分化加劇、階級出現等,題干三幅圖片均不能反映早期國家的出現,排除D項。29.【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姬姓,號軒轅氏”并結合所學可知,“姬姓,號軒轅氏”指的是黃帝。炎黃組成的部落聯盟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最終蚩尤戰敗。黃帝與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選A項;唐堯、虞舜和夏禹皆為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實行禪讓制,依次成為部落首領,排除B項、C項、D項。30.【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1萬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栗和黍,證明原始農業形成,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③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故選C項;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處于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留很火種,①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A項;“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表明山頂洞人已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光技術,干欄式房屋屬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貧富分化,但是此時并未出現貧富分化,④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D項。31.【答案】D【解析】據材料“獲人類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發現用火遺址”可知,“興義人”會用火,且大量使用打制石器,結合所學可知,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經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會縫制衣服,這與“興義人”生活特征類似,因此與“興義人”同一時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國境內原始人類是山頂洞人,故選D項;元謀人不會人工取火,排除A項;藍田人生活在距今約160萬年,與元謀人的生活狀態較為相似,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并未進行人工取火,排除C項。32.【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從而改善了生存條件,故選C項;北京人使用是自然火,會保存火種,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項;北京人不會飼養家畜,排除B項;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明代從國外引進,排除D項。33.【答案】C【解析】據材料“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專家推測其為儲糧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經居住房屋,且種植粟,并且出現了儲糧窖,這體現了半坡居民過著農耕定居生活,故選C項;人工取火技術在舊石器時代便已經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項;處于打制石器時代是在舊石器時代,半坡遺址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項;依靠食物采集為生說法錯誤,“很多粟的遺存”體現了半坡居民已經進入農耕時代,排除D項。34.【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豬紋陶缽,半坡遺址出土了人面魚紋彩陶盆,說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會制作陶器,故選A項;河姆渡人能夠種植水稻,半坡人種植的農作物是粟,排除B項;圖片表現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與建造房屋無關,排除C項;題目沒有提及原始居民的樂器,排除D項。35.【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北京人會使用打制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的工具,故選A項;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不會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項;青銅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末期,與北京人生活的時代不符,排除C項;鐵器春秋時期才出現,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大量的樸樹籽,還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發現了不同動物的化石”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量的樹籽、植物孢粉說明北京人采集,動物的化石可以說明北京人狩獵,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用火,結合所學可知已經會人工取火的是山頂洞人,北京人不會人工用火,排除B項;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大量的樹籽、植物孢粉被發現可以得出北京人以采集為生,但不能說明北京人開始種植農作物,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項。37.【答案】C【解析】根據題目“半地穴式房址”、“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可知,該地區的原始居民有較為穩定的生活環境,說明該地區出現了定居生活,故選C項;興隆洼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聚落遺址,排除A項;禹建立了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早期國家的形成,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貧富分化的出現,不涉及財富的多寡,排除D項。3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黃河流域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長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來自不同的流域,這說明新石器時代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故選A項;材料未展示游牧民族狩獵的場景,與狩獵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展示的“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不能說明“龍的文化”已經定型,排除C項;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材料還包括遼河、長江流域,排除D項。39.【答案】D【解析】據材料“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灰燼積層厚達6米,說明北京人通過不斷添加燃燒物,讓火持續燃燒,這說明北京人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故選D項;新石器時代才出現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并不會使用陶器,排除A項;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說法錯誤,新石器時代才出現原始農業,排除B項;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項。40.【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水利系統”“大量稻作遺存、磨光黑陶”可知,這些考古遺存與農業生產有關,所以這些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原始農耕生產,故選B項;題干未提及炎帝和黃帝,這些考古遺存無法研究炎黃部落起源,排除A項;發現的是磨光黑陶,是陶器而不是瓷器,排除C項;雖然發現了水利系統,但從題干提供的信息來看無法確定是大禹領導修建的,排除D項。41.【答案】C【解析】由題干材料所述可知,題干所示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出土于我國不同的地區,但它們卻有相同的“龍”的元素,這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故選A項;題干材料所示器物的確出土自不同的地方,但它們都有共同的“龍”元素,這體現的是多元一體,無法從中判斷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玉龍和玉鐲并非生活用器物,無法體現器物的生活化功能加強,排除B項;階級分化需要通過墓葬陪葬品的多寡、財富分化來判斷,從題干所示器物無法得出這些信息,排除D項。4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玉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已經能夠制作精美的玉器,這說明這一時期紅山文化已經出現文明的曙光,因此可以用來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故選A項;紅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它的社會形態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屬于原始社會,不是奴隸社會,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統一,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排除C項;皇帝制度確立于秦朝,排除D項。43.【答案】B【解析】據材料“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并結合所學可知,實物史料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發現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屬于實物史料,故選B項;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頭講述為來源的史料,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A項;文獻史料需要文字記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現文字記錄的史料信息,排除C項;二手史料是指并非歷史事態的直接見證者所撰述的史料文書,是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材料中的考古發現都屬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現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項。44.【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是中國境內的早起人類,其中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元謀人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北京人遺址材料齊全,內涵豐富,考古研究證實北京人會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采集狩獵,北京人還學會使用火,知道長時間保存火種。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他們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更為先進,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還會人工取火。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山頂洞人,考古研究揭示了人類的進化過程,故選A項;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是遠古人類,沒有實現農耕定居,排除B項;我國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大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與早期人類生活的時代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的古人類沒有建立政權,排除D項。45.【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謀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國的早期人類,因此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類起源,故選A項;元謀人、北京人不會種植農作物,因此無法用于研究農耕生活,排除B項;元謀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會的群居時期,不是部落聯盟時期,排除C項;元謀人、北京人生活的時期國家還沒有產生,排除D項。46.【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大量的稻谷在當時屬于重大物資,一般掌控在權貴手中,故選A項;奴隸和平民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并不能掌握大量生活物資,排除B項、C項;地主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47.【答案】A【解析】據材料“興隆洼遺址中出土了石鋤……人工栽培的粟”可知,興隆洼遺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其不僅出土了農業生產工具,如石鋤等,還出現了人工栽培的粟,這體現了中國在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故選A項;材料僅體現農業生產工具和粟等,與家畜飼養關系不大,排除B項;興隆洼遺址屬于原始聚落遺址,但材料未體現聚落發展情況,排除C項;糧食剩余出現體現的是剩余產品的出現,貧富分化的產生,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D項。48.【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選A項;相傳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有許多部族,為了增強實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個部族結成聯盟,堯、舜、禹依次成為聯盟的首領,他們三人并非“人文初祖”,排除B項、C項、D項。49.【答案】B【解析】據材料“人面魚紋彩陶盆”并結合所學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彩陶以紅底黑色紋飾為主,紋飾多是幾何圖案,還有動植物紋飾,其中以魚紋、鹿紋為多,圖案栩栩如生,這體現了半坡居民已掌握制陶技術,故選B項;半坡居民種植粟,已經掌握種植技術,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學者還發現了木結構水井,這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半坡遺址并未出現井,排除C項;半坡遺址中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見半坡人已經會簡單的紡織、制衣,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50.【答案】A【解析】據材料“家蠶”“農作物”并結合所學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等農作物都發現于我國,蠶的培育需要桑葉,由此可見5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區農桑齊備,彰顯了中華農業文明的特點,故選A項;距今約3萬年前,在北京龍骨山頂生活的山頂洞人,并未出現農耕技術,且時間地點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紡織技術是指紡紗和織布過程中技術的總稱,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的骨針,但材料未涉及紡織技術的發展,排除C項;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城市是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發展而產生的,一般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并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且材料未提及城市功能,排除D項。51.【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約70—20萬年,他們仍保留猿的特征,會打制石器,會使用天然火,并會保存火種,采集和狩獵,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故選A項;河姆渡遺址在浙江余姚,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B項;半坡人在陜西西安,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C項;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部落首領,活動于新時期時代,而周口店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的,排除D項。52.【答案】A【解析】據“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宮”“榫卯結構遙相呼應”可知,其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征,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宮”,無法體現數量龐大,未能表現中華文化的浩如煙海,排除B項:據“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宮”可知,材料未提及國外文化的內容,無法體現中華文化兼容并包,排除C項;“多元”指中國各民族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各成一“元”;“一體”指各民族因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排除D項。53.【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內容可知,圖片中的原始先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屋,會使用火,由此可見該原始先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這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該圖片的合適標題為河姆渡人生活場景想象圖,故選C項;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當中,排除A項;山頂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的洞穴當中,排除B項;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排除D項。54.【答案】A【解析】由題干圖片可知,宮殿位居中心,四周有貴族集中分布的墓葬,這說明地位高的位居中心,這證明了夏朝等級有序,階級分化,故選A項;根據所學可知,二里頭遺址屬于夏朝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出現于東周時期,排除B項;網格式布局體現不出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這一政策漢朝曾經實行過,排除C項;繁榮開放,盛世氣象是唐朝時期的特征,排除D項。5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考古發現”“讓……傳說成為信史”可知,考古發現讓由傳說成為了信史,這說明考古發現是重要的史料來源,實物資料可以證實文獻記載,②③符合題意,故選C項;傳說故事毫無史學研究價值說法有誤,有考古資料作為證明的傳說就是史實,①表述有誤;文獻資料所載歷史完全可信太過絕對,文獻有時需要與考古相互印證,④表述有誤,排除A、B、D項。56.【答案】C【解析】據“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可知,其是對栽培谷物等農業種植方面的描述,而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故選C項;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等為生,沒有從事原始農業生產,排除A項、B項、D項。57.【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舜……以孝聞”“堯舉之”“代堯踐帝位”可知,堯因舜“孝”進行推薦,后來舜繼堯位,這反映了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位子的傳遞方法是禪讓制,即將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故選A項;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排除B項;世襲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國王或皇帝的位子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排除C項;郡縣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排除D項。58.【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在該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東淄博趙家徐姚遺址已經懂得燒制黏土、建造房屋,這說明該遺址居民已經開始過定居生活,故選C項;能夠飼養家畜,廣泛使用磨制石,從事農業生產等,都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但材料未體現這些,排除A、B、D三項。59.【答案】D【解析】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在遺址內首次發現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之為“黑陶文化”,后以遺址命名為“龍山文化”,故D項正確;馬家窯文化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排除A項;裴李崗文化以紅陶為主,排除B項;灰陶最早見于仰韶文化遺址,排除C項。60.【答案】D【解析】據“河姆渡先民”“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可知,河姆渡居民屬于長江流域的居民,題干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起源地之一,故選D項;河姆渡居民與“黃河流域”不符,排除A項;“稻作文明”與“手工業生產”無關,排除B項;“稻作文明”與“飼養家禽家畜”不符,排除C項。61.【答案】B【解析】據“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可知,它們共同反映了原始農耕生活:河姆渡人遺址發現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表明長江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農業工具以骨耜最為典型,河姆渡人還會制作陶器和玉器,如豬紋陶缽,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故選B項;人類起源的內容主要包括元謀人、北京人的發現等,排除A項;遠古的傳說主要包括黃帝、炎帝,堯舜禹時期的傳說等,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屬于早期國家的產生,排除D項。6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192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掘出來”的信息和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中國的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巴前伸,因此這一原始人類是北京人,故選C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不是元謀人、藍田人,排除A、B項;山頂洞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項。63.【答案】A【解析】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在半坡遺址出土了人面魚紋彩陶盆,故選A項;司母戊鼎是商朝時制作的青銅器,排除B項;甲骨文主要出現在商朝,排除C項;商鞅銅方量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銅器,排除D項。64.【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因此“神農”指的是炎帝,故選D項;堯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之一,排除A項;黃帝是華夏人文初祖之一,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等,排除B項;禹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排除C項。65.【答案】A【解析】據“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可知,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故選A項;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不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排除B項;半坡居民距今約6000年,不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排除C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不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排除D項。66.【答案】C【解析】原始人類時期沒有文字,研究原始人類歷史的主要據的是化石和遺址。北京人、山頂洞人等早期人類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化石,故選C項;傳說屬于后世的編造和藝術加工,不具有客觀性,排除A項;原始人類時期尚未出現文字,因而沒有文字記錄,排除B項;影像屬于后世的藝術創作,不具有客觀性,排除D項。67.【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說明元謀人會制造工具,炭屑和燒骨說明元謀人知道使用火,故選A項;元謀人處于舊石器時代,不會從事農業生產,排除B項;元謀人屬于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項;我國在商周時期廣泛使用青銅工具,排除D項。68.【答案】C【解析】據“房址241座”可知,大地灣原始居民過著定居生活,據“黍和油菜籽”可知,大地灣原始居民已經有原始農耕,故選C項;“房址241座”只能說明其已有定居,但未能說明定居的具體方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原始農耕,“黍和油菜籽”與采集漁獵不符,排除B項;鐵犁牛耕出現于春秋時期,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69.【答案】C【解析】據遠古傳說,黃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聯盟首領,他們聯合起來,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部落,此后他們的部落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今天華夏族的前身,因此被后人尊奉為“人文始祖”,中國人也以炎黃子孫自居,故選C項;蚩尤是炎帝、黃帝聯合起來在涿鹿之戰中打敗的部落首領,排除A項、B項;堯、舜、禹是炎帝、黃帝之后據禪讓制產生的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排除D項。70.【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題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優越,在中華文明中占據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爐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故選B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產生時間最早的問題,排除A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發展相對獨立的問題,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體系最為完備的問題,排除D項。7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農業和畜牧業成就,說明當時的農業和畜牧業有初步的發展,賈湖遺址居民過著原始農耕生活,故選C項;材料體現農業和畜牧業有初步的發展,不能體現已經學會保存火種,排除A項;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項;材料體現農業和畜牧業有初步的發展,未涉及制造樂器,排除D項。72.【答案】B【解析】據“河姆渡人”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的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欄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種植水稻,故選B項;粟是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農作物,排除A項;葡萄是漢朝從西域引進的,排除C項;甘薯是明朝時從美洲引進的,排除D項。73.【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結合所學可知,北京人的外表與現代人基本相似,但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直立行走,學會保存火種,故選B項;元謀人遺址只發現了門齒化石,并未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排除A項;山頂洞人的體貌特征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項;半坡人已進入農耕時代,從事農業生產,體貌特征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項。74.【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年至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會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過著群居生活,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成堆的灰燼,說明他們學會了長時間保存火種。可見,題干關鍵詞符合“北京人”的生活特征,故選B項;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的云南省元謀縣,排除A項;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的洞穴,排除C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75.【答案】(1)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或“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史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2)地位:人文初祖。起源的特征:多元一體發展的特征: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解析】(1)四大文明: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沿著江河發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分別是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文獻史料:據材料一“我們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載中華文明中‘自強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載物’(即寬厚的德行可以承載萬物)的精神”可知,文獻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屬于文獻史料。(2)地位:根據所學及掌握的知識可知,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起源的特征:根據材料一中“中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連續性”可知,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發展的特征:根據材料一“中華文明……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連續性……既有剛性又有韌性”可知,中華文明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76.【答案】判斷:×;改正:涿鹿改為阪泉。【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炎黃兩大部落打敗蚩尤的才是涿鹿之戰,故題干錯誤,應把涿鹿改為阪泉。77.【答案】(1)河姆渡;半坡(2)第一汽車制造廠;長江大橋(3)甘地;墨西哥【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其中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和陜西西安東部的半坡遺址是典型長江和黃河流域發現的古代人類活動的遺址。(2)根據材料的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捷報頻傳,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其中,甘地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卡德納斯領導了墨西哥改革。78.【答案】(1)A;B(2)圖一對應推論3;圖2對應推論2;圖三對應推論1。(3)共同點: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都發現了墓葬;都發現了禮器等。重要意義: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4)主題: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解析】(1)據“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可知,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即地圖中的A所在位置。據“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即地圖中的B所在位置。(2)據圖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屬于糧食作物,即農業生產出來的,可以對應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據圖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經不再主要依靠游獵生活,因為出現了定居房屋,且因為半坡人所在北方氣候較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有了干欄式建筑,即圖2可以對應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據圖三“人面魚紋彩陶盆”“豬紋陶缽”可知,原始先民已經可以使用陶器,這得益于原始制陶業的發展,而“紋彩”“豬紋”說明原始先民已出現審美觀念,即圖3可以對應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3)共同點:據活動三“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圍墻環繞的宮城”“宮殿建筑群”可知,三處遺址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據“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可知,三處遺址都發現了墓葬;據“精美的玉禮器”“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可知,三處遺址都發現了禮器。意義:據“距今5300—4300年”“距今4300—4000年”“距今約4100年左右”可知,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4)主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特點,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即“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良渚古城遺址”“陶寺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也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79.【答案】(1)大麥、小麥、小扁豆、稻谷等的種植,均屬于農業文明范疇,且距今年代久遠,可以作為研究農業起源的重要依據。(2)觀點:贊成。說明: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化出現。(3)堅持對等、平等原則;堅持多元、多向原則;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兼收并蓄的態度。【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農業生產……為亞洲文明領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遺存”等內容,結合所學可知,原始農業是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考古發現的大麥、小麥、小扁豆、稻谷等的種植,均屬于農業文明范疇,且距今年代久遠,可以作為研究農業起源和文明誕生的重要依據。(2)根據所學解讀材料二可知,材料二闡述了工業化的影響,因此可以支持材料二入選【工業文明】板塊。從材料二中的“人口的大量增長”“社會經歷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轉變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知,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從“勞工階層的壯大增加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可知,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使得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增加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從“大規模移民與迅速的城市化”可知,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化出現。(3)根據材料三中的“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可知,為了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我們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兼收并蓄的態度,堅持對等、平等、多元、多項的原則,與其他文明平等交流,相互學習,交流互鑒,共同進步。80.【答案】(1)①B②A③C(每點1分,共3分)(2)A、B (每點2分,共4分)(注:選A或AC或B或BC得2分,選AB得4分)【解析】(1)根據材料《簡明新疆地方史》結合所學可知,文獻資料是記載、描寫、評論歷史的文字、書籍、卷宗。因此B屬于文獻史料;②根據材料“新疆哈密出圖的彩陶罐”結合所學可知,考古遺跡和遺物都屬于實物史料,因此A屬于實物史料;根據材料“左宗棠”圖像結合所學可知,用圖片、照片、地圖、繪畫等形式記錄歷史事件、事物或人物的史料,屬于圖像史料,因此C屬于圖像類史料。(2)新疆哈密出圖的彩陶罐反映的都是中原文明與新疆文化的融合;《福樂智慧》是北宋時期維吾爾族人創作的民族文學,書中“關于國家觀念和倫理道德的闡述……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影響”,表現了祖國中原漢文化與回鶻傳統的有機融合,從而明確表現了它同祖國文化的內在聯系。因此能印證“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材料是A、B。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一、選擇題1.(2025·貴州中考·1)考古發掘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可用于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的是( )A.北京人遺址出土的各類石器 B.山頂洞人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C.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D.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答案】C【解析】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屬于新石器時代,距今約7000年,出土的炭化稻谷是原始農業的直接證據,證明我國長江流域已開始水稻種植,故選C項;北京人遺址出土的石器屬于舊石器時代,主要用于狩獵和采集活動,不涉及農業生產,排除A項;山頂洞人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反映縫紉技術和原始審美,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無農業痕跡,排除B項;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代表商周時期的青銅文明,與手工業或祭祀相關,時代晚于原始農業階段,排除D項。2.(2025·內蒙古中考·1)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礎上發展起來,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這里文明新格局的形成具有( )A.分散性 B.復雜性 C.獨特性 D.交融性【答案】D【解析】題干提到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礎上發展,形成文明新格局,這體現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可見其具有交融性,故選D項;分散性強調各自獨立、分散發展,與材料中吸收各地文明不符,排除A項;復雜性側重于情況繁多、復雜,材料重點強調交融,與復雜性關聯不大,排除B項;獨特性突出自身獨一無二的特點,材料強調的是融合各地文明而非獨特,排除C項。3.(2025·湖南長沙中考·1)我國先民在勞動中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圖為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該器物出土于( )人面魚紋彩陶盆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郊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遺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彩陶之一 ,故選C項;北京人還處于舊石器時代,以采集和狩獵為生,制作陶器的技術尚未出現,排除A項;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會縫制衣服,他們使用的裝飾品有骨針、石珠等,但沒有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沒有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其陶器以黑陶為主,與仰韶文化的彩陶風格不同,排除D項。4.(2025·甘肅金昌中考·1)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考古發現可作為了解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的是( )A.B.C.D.【答案】B【解析】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期的食物采集活動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距今約2萬年,他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說明已經能夠種植水稻,可以作為了解原始農業發展的證據,故選B項;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屬于舊石器時代,主要用于狩獵采集,未出現農業活動,排除A項;玉琮代表手工業發展,與原始農業起源無關,排除C項;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最重青銅器,屬于手工業發展表現,與農業不符,排除D項。5.(2025·廣東中考·1)在黃河中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遺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遺址的人骨遺存中,還發現有較高比例的齲齒現象,考古學家推測這與飲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關。這印證了當時( )A.鐵制農具的出現 B.青銅工藝的進步C.原始農業的發展 D.制陶技藝的成熟【答案】C【解析】仰韶文化中晚期屬于新石器時代,出土石刀石斧等工具是原始農業的典型農具,用于耕作和收割作物;人骨遺存中齲齒比例高,與飲食淀粉量增加相關,反映當時谷物種植普及,印證原始農業的發展,故選C項;鐵制農具在中國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仰韶文化早于該時代,尚未進入鐵器時代,排除A項;青銅工藝在夏商周時期才發展進步,仰韶文化時期青銅器未出現,材料中工具為石器,排除B項;制陶技藝雖在仰韶文化中成熟,但材料焦點是農具和齲齒現象,直接指向農業活動而非陶器制作,排除D項。6.(2025·吉林中考·1)“這里的人們以稻米為主食,住干欄式房屋,還懂得使用天然漆。”該博物館講解員講述的先民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答案】C【解析】河姆渡人位于長江下游,種植水稻為主食,居住干欄式房屋以適應濕地環境,并已使用天然漆制作器物,與材料所述完全相符,故選C項;元謀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以狩獵采集為生,無農業和定居房屋建筑,排除A項;北京人同樣處于舊石器時代,穴居生活,無稻作農業和干欄式房屋,排除B項;半坡人主要種植粟,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半地穴式房屋中,與干欄式特征不符,排除D項。7.(2025·龍東中考·1)某校組織學生開展了“中華文明探源之旅”研學活動,學生們在陜西西安半坡村這一站可以看到( ) A.干欄式建筑 B.木結構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答案】C【解析】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出土大量粟粒,證明原始農耕發展,故選C項;干欄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典型特征,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A項;木結構水井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半坡遺址無此類遺跡,排除B項;天然漆使用證據首見于河姆渡或更晚良渚文化,半坡時期未發現相關文物,排除D項。8.(2025·齊齊哈爾中考·1)同學們在參觀某處歷史遺址時,講解員介紹道:“這里的人們生活在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他們參觀的這處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C【解析】半坡遺址位于黃河流域,居民主要種植粟并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這與題干中的關鍵詞句完全一致,故選C項;元謀人生活在云南元謀縣,屬于長江流域,且當時還未進入農耕居住時代,排除A項;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也未開始種植農作物和建造房屋,排除B項;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9.(2025·新疆中考·1)我國先民在萬年前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粟和黍,表現出突出的創新性。下列我國先民中,主要種植水稻的是( )A.北京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人 D.炎黃部落【答案】C【解析】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那里氣候濕潤、水網密布,適宜水稻生長,在其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說明其主要種植水稻,故選C項;北京人處于舊石器時代,靠采集和狩獵為生,還未進入農耕時代,排除A項;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粟,排除B項;炎黃部落是傳說中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代表黃帝和炎帝時期,以粟和黍種植為主,水稻栽培集中于長江流域,排除D項。10.(2025·黑龍江綏化中考·1)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答案】B【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前的周口店遺址,考古發現大量灰燼層,證明他們不僅學會使用火,還能長時間保存火種,符合題干時間范圍和特征,故選B項;元謀人生活在約170萬年前,時間遠早于70萬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山頂洞人生活在約3萬年前,時間晚于20萬年,超出題干時間范圍,排除C項;河姆渡人生活在約7000前,是新石器時代,時間遠晚于20萬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11.(2025·廣西中考·1)中國舊石器文化可以劃分為南北兩大石器傳統,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區內部,各類石器在原料、制作技術、種類和形態方面也各具特色。這體現了舊石器文化的( )A.延續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多樣性【答案】D【解析】題干描述舊石器文化分南北傳統,且內部在原料、技術、種類、形態上各具特色,這直接體現了多樣性,因中國舊石器時代如北京猿人使用石英巖打制刮削器,而元謀人用砂巖制作砍砸器,不同地區適應環境發展出獨特石器類型,故選D項;延續性指文化在時間上的傳承如工具演變,但材料聚焦空間差異而非歷史進程,排除A項;包容性涉及吸收融合如文化交流,材料未提元素互鑒,只強調內部特色,排除B項;凝聚性側重文化的向心力和認同感,材料中未體現這一特性,排除C項。12.(2025·深圳中考·1)俗話說“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卻在烹飪上實現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間有一層薄薄的隔離,它們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決這一問題使用的方法是( )A.人工取火 B.種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答案】C【解析】半坡先民通過制作陶器解決水火相容問題,陶器如罐在烹飪時充當隔離層,火加熱外部而水在內部沸騰,實現共存,這基于半坡遺址出土陶器證據,故選C項;人工取火雖被半坡人掌握用于生火,但未提供水火隔離,排除A項;種植水稻是半坡農業活動,與烹飪中水火關系無關,排除B項;建造房屋提供住所,但不涉及水火在烹飪中的相互作用,排除D項。13.(2025·湖北中考·1) 在良渚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大型水利設施、大面積水稻田、數量驚人的稻谷遺存,以及精細加工的石質“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發現共同證實了當時( )A.社會分化嚴重 B.原始農業發達 C.商品交換活躍 D.審美觀念形成【答案】B【解析】考古發現的水利設施、水稻田、稻谷遺存及精細農具如耘田器和犁形器,表明良渚時期水稻種植規模大、技術先進,體現了原始農業發達,故選B項;社會分化嚴重需要等級墓葬或宮殿等證據,材料中無此類發現,排除A項;商品交換活躍需貿易物品或市場遺跡支持,材料未提供相關信息,排除C項;審美觀念形成通常由玉器或裝飾品體現,農具實用性強,無藝術特征,排除D項。14.(2025·河南·1)有考古學家認為,下圖中分別用不同線條裝飾的兩側陶壺,可能代表了兩個締結同盟的部落。從這一視角看,雙連壺獨特的設計可能體現了先民對( )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的彩陶雙聯壺A.自然環境的認知 B.農業活動的重視C.生產工具的創新 D.共贏精神的表達【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中考古學家認為圖片中分別用不同線條裝飾的兩側陶壺,可能代表了兩個締結同盟部落的分析可知,部落同盟有利于減少爭斗,壯大力量,實現部落雙贏,故選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彩陶雙聯壺體現的是手工業生產的水平及內涵意義,不能展現先民對自然環境的認知,排除A項;彩陶雙聯壺屬于手工業生產發展的代表及體現,不屬于農業生產領域,不能體現先民重視農業活動,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的創新體現在磨制石器、骨耜等生產工具的出現等方面,彩陶雙聯壺屬于生活用具而非生產工具,不能體現生產工具的創新,排除C項。15.(2025·四川宜賓中考·1)如圖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證的是(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 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A.漁獵采集的進步 B.原始農業的產生C.早期國家的出現 D.貧富差距的擴大【答案】B【解析】據材料圖片文物和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出土的稻谷,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原始稻作農業的直接證據,東胡林遺址(黃河流域)出土的粟(小米)和黍(黃米)是北方旱作農業的代表,這些都是原始農業種植的農作物遺存,直接佐證原始農業產生,符合題意,故選B項;漁獵采集主要涉及捕魚、狩獵、采集野果等,圖中是稻谷、碳化粟和黍,屬于農作物,與漁獵采集無關,排除A項;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有城址、文字、禮儀性建筑等,有階級對立,農作物種植在早期國家出現之前就存在,排除C項;貧富差距擴大需體現財富分配不均,材料是農作物,不能反映貧富差距,排除D項。16.(2025·湖南中考·1)毛澤東在《賀新郎·讀史》中寫道:“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該詞句描述的歷史階段屬于( )A.石器時代 B.青銅時代 C.鐵器時代 D.蒸汽時代【答案】A【解析】毛澤東詞句“人猿相揖別”指人類從猿類進化分離,“只幾個石頭磨過”描述磨制石器工具,反映石器時代特征,該時期人類主要使用石器,如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是歷史早期階段,故選A項;青銅時代以青銅器使用為標志,如商周時期青銅禮器,材料強調石頭而非金屬工具,故不符史實,排除B項;鐵器時代始于春秋戰國,鐵制農具和武器普及,材料所述為更原始的石頭工具階段,排除C項;蒸汽時代屬于工業革命,18世紀蒸汽機發明應用,材料描述史前時期,無關聯,排除D項。17.(2025·江蘇蘇州中考·1)陶寺遺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發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極少數貴族占有大量財富和擁有權力,90%的墓主沒有任何隨葬品;經世紀之交三年的發掘,一座面積達280多萬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黃河中游地區( )A.進入了舊石器時代晚期 B.開始有原始農耕生活C.已產生階級和早期國家 D.擁有成熟的文字系統【答案】C【解析】陶寺遺址墓葬等級分化,貴族壟斷財富權力,都城規模宏大,表明社會分層和早期國家形態,符合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時期黃河中游社會復雜化史實,故選C項;舊石器時代晚期以采集狩獵為主,無定居農業和大型聚落,陶寺都城和墓葬顯示新石器時代特征,排除A項;原始農耕生活始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如河姆渡遺址,陶寺時代農耕成熟,非起始階段,排除B項;成熟文字系統商朝才有,時間不符,材料也未體現,排除D項。18.(2025·江蘇揚州中考·1)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黃帝結成部落聯盟,隨后不同部落人群不斷融入,逐漸演化為后來的( )A.華夏族 B.匈奴族 C.鮮卑族 D.蒙古族【答案】A【解析】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黃帝結成部落聯盟,融合其他部落如蚩尤部,逐漸形成華夏族,成為漢族及中華民族的起源,故選A項;匈奴族是秦漢時期興起的北方游牧民族,獨立發展,未源于炎黃聯盟,排除B項;鮮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建立政權,屬于東胡族系,非炎黃后裔,排除C項;蒙古族于13世紀崛起并建立元朝,時間遠晚于題干所述時期,排除D項。19.(2025·四川瀘州中考·1)距今約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遺址,城內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銅器等,發現了宮殿區、倉儲區、祭祀區等重要遺跡。城內外還發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現出明顯的等級分化。這可以印證當時( )A.出現了早期國家 B.長江流域進入了文明社會C.分封制開始瓦解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答案】A【解析】陶寺古城遺址距今約4300—4000年,出土宮殿區、倉儲區、祭祀區及等級分化的墓葬,表明社會已出現城市管理、階層分化等國家特征,符合早期國家定義,故選A項;該遺址位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同期雖有良渚文化等文明,但材料未提長江,排除B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046年)的制度,陶寺時代遠早于此,排除C項;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陶寺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尚未形成統一國家,排除D項。20.(2025·云南中考·1)圖1卡片記錄了某遺存的相關信息,據此推斷該文化遺存是( )圖1A.半坡遺址 B.元謀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山頂洞人遺址【答案】A【解析】根據圖1卡片中提供的信息,該遺址距今約6000年,位于黃河流域,房屋為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陶器為人面魚紋彩陶盆,這些特征與半坡遺址相符。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區,距今約6000年,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故選A項;元謀人遺址位于云南省,距今約170萬年,與圖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B項;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距今約7000年,與圖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C項;山頂洞人遺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龍骨山,距今約3萬年,與圖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D項。21.(2025·江蘇連云港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發掘出一處距今約7000年的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堆積。同時,出土了骨耜等工具。這表明,當時該地區( )A.知道使用火 B.會簡單制衣C.已有了原始農業 D.建立了早期國家【答案】C【解析】遺址出土大量稻谷及稻的堆積,還有骨耜等工具,稻谷是農作物,骨耜是農具,表明當時已有原始農業生產活動,故選C項;知道使用火在更早的舊石器時代已普及,但材料未提火或灰燼證據,不能推斷此時此地有此行為,排除A項;會簡單制衣在新石器時代可能發生,如骨針發現,但材料未涉及衣物或紡織物,無法證明制衣技術,排除B項;建立早期國家如夏朝約4000年前出現,7000年前仍處于氏族社會階段,未形成國家制度,排除D項。22.(2024·江蘇無錫中考·1)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各項事件中,有關治水的故事幾千年來傳頌不息。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人物是( )A.黃帝 B.堯 C.舜 D.禹【答案】D【解析】題干中提到的治水人物采用疏導方法開鑿河渠,并將洪水引入大海,且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符合大禹治水的史實,禹繼承父親鯀的治水任務,改堵為疏,歷經13年成功治理水患,被后世尊為治水英雄,故選D項;黃帝是華夏始祖,主要功績在聯合部落、發明農具等,與治水無關,排除A項;堯是禪讓制開創者,曾派鯀治水但未成功,排除B項;舜以孝道聞名,繼位后讓禹負責治水,自身未參與具體治水工程,排除C項。23.(2024·江蘇鹽城中考·1) 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在該遺址可發現( )A.用火遺跡 B.骨針化石 C.炭化稻粒 D.陶器葬品【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故選A項;骨針化石是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的,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炭化稻粒是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北京人屬于舊石器時代,因此,陶器葬品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24.(2024·青海西寧中考·1)諾木洪文化遺址位于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南部,該遺址出土的文物有各種石、骨制的生產工具,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磨制精細的骨笛、骨哨等樂器。這說明( )A.當時人們在勞動之余還開展娛樂活動B.當地先民們掌握最發達的科學技術手段C.該地區是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發源地D.諾木洪遺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諾木洪文化遺址不僅出土了各種生產生活工具,還有精細的樂器,說明當時人們在勞動之余還開展娛樂活動,故選A項;當地先民們掌握最發達的科學技術手段的說法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且材料沒有對比,排除B項;該地區是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的發源地的說法錯誤,材料也沒有提及對其他地區影響,排除C項;諾木洪遺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的說法也是過于絕對,且材料不涉及對比,排除D項。25.(2024·山東青島中考·1)研究表明,野生動物被飼養后,體態和骨骼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分析下圖信息可知( )A.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畜的國家 B.河姆渡人已經學會飼養家畜C.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國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豬肉為主【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所示圖片可知,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豬在體態上與原始家豬相同,可見河姆渡人已經學會飼養豬等家畜,故選B項;題干圖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經學會飼養豬,但不能體現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畜的國家,也不能反映河姆渡人的食物以豬肉為主,排除A項、D項;題干圖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經學會制作陶器,但不能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國家,排除C項。26.(2024·山東東營中考·1)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采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部落聯盟首領是( )A.黃帝 B.炎帝 C.舜 D.禹【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采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部落聯盟首領”并結合所學可知,禹吸取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開鑿河渠疏導洪水入海,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消除了水患,故選D項;黃帝、炎帝、舜都是我國古代部落聯盟的首領,但都與治水無關,排除A項、B項、C項。27.(2024·西藏中考·1)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利用碳—14年代測定等技術,在北京人遺址中鑒定出了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前的灰燼層。這表明北京人已經( )A.學會使用火 B.掌握鉆孔技術 C.有愛美意識 D.使用磨制石器【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灰燼層是火燃燒后的遺存,根據題干中“北京人遺址中鑒定出……灰燼層”可知,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故選A項;山頂洞人掌握鉆孔技術、有愛美意識、使用磨制石器,不是北京人,排除B項、C項、D項。28.(2024·山西中考·1) 2024年是中國甲辰龍年。遠古時期,中華大地上就普遍流行著對龍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區史前時期文化遺址中的龍形器物,共同印證了( )A.中原地區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業的水平高超C.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 D.黃河流域孕育早期國家【答案】C【解析】分析圖片信息可知,圖一“山西陶寺遺址”中發現的“彩繪龍紋陶盤”、圖二“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豬龍”及圖三所示“安徽凌家灘遺址”中發現的“玉龍”造型各異,但又都呈現首尾相接、近似蛇形的狀態,可見,考古發現的龍形器物充分反映了我國遠古時期“普遍流行對龍的崇拜”,也共同印證了我國早期文明發展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故選C項;圖二所示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圖三所示的安徽凌家灘遺址并非中原地區,不能共同印證中原地區較高的文明程度,排除A項;圖一所示反映彩陶制作水平高超,不是玉器制造業,排除B項;早期國家誕生的標志指形成早期城市、社會分化加劇、階級出現等,題干三幅圖片均不能反映早期國家的出現,排除D項。29.(2024·貴州六盤水中考·1)“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曾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與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黃帝 B.唐堯 C.虞舜 D.夏禹【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姬姓,號軒轅氏”并結合所學可知,“姬姓,號軒轅氏”指的是黃帝。炎黃組成的部落聯盟與東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戰,最終蚩尤戰敗。黃帝與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選A項;唐堯、虞舜和夏禹皆為黃河流域的部落首領。相傳在黃帝之后,堯、舜、禹實行禪讓制,依次成為部落首領,排除B項、C項、D項。30.(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序號 考古發現 結論① 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 會使用磨制石器② 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 會建干欄式房屋③ 門頭溝東胡林遺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遺存 原始農業形成④ 平谷上宅遺址:距今約7000年前的陶器 貧富分化出現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1萬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栗和黍,證明原始農業形成,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③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正確,故選C項;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處于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灰燼、燒石和燒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留很火種,①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A項;“山頂洞人遺址:穿孔骨針”表明山頂洞人已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光技術,干欄式房屋屬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B項;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貧富分化,但是此時并未出現貧富分化,④考古發現與結論對應錯誤,排除D項。31.(2024·貴州黔西南中考·1)1975年,貴州省博物館人員在位于興義市附近的頂效鎮貓貓山東側進行發掘,獲人類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發現用火遺址,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人類畫集》,將貓貓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為“興義人”。與“興義人”同一時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國境內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答案】D【解析】據材料“獲人類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發現用火遺址”可知,“興義人”會用火,且大量使用打制石器,結合所學可知,山頂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經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會縫制衣服,這與“興義人”生活特征類似,因此與“興義人”同一時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國境內原始人類是山頂洞人,故選D項;元謀人不會人工取火,排除A項;藍田人生活在距今約160萬年,與元謀人的生活狀態較為相似,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并未進行人工取火,排除C項。32.(2024·山東臨沂中考·1)如圖是2021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5頁的一幅圖。這幅圖反映了( )北京人用火場景想象圖A.北京人已經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燒烤水牛等家畜C.北京人學會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燒烤的食物中有甘薯【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從而改善了生存條件,故選C項;北京人使用是自然火,會保存火種,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項;北京人不會飼養家畜,排除B項;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明代從國外引進,排除D項。33.(2024·內蒙古包頭中考·1)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在其中一個深不足1米,底徑約1米的窖穴內有粟粒朽灰堆積,專家推測其為儲糧窖。據此可知,半坡先民( )A.掌握人工取火技術 B.處于打制石器時代C.過著農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為生【答案】C【解析】據材料“西安半坡遺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發現了很多粟的遺存”“專家推測其為儲糧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經居住房屋,且種植粟,并且出現了儲糧窖,這體現了半坡居民過著農耕定居生活,故選C項;人工取火技術在舊石器時代便已經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項;處于打制石器時代是在舊石器時代,半坡遺址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項;依靠食物采集為生說法錯誤,“很多粟的遺存”體現了半坡居民已經進入農耕時代,排除D項。34.(2024·遼寧中考·1)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如圖文物反映出我國原始居民已經學會( )A.燒制陶器 B.種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樂器【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河姆渡遺址出土了豬紋陶缽,半坡遺址出土了人面魚紋彩陶盆,說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會制作陶器,故選A項;河姆渡人能夠種植水稻,半坡人種植的農作物是粟,排除B項;圖片表現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與建造房屋無關,排除C項;題目沒有提及原始居民的樂器,排除D項。35.(2024·黑龍江龍東中考·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在遺址中可以看到(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銅器 D.鐵器【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北京人會使用打制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的工具,故選A項;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不會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項;青銅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末期,與北京人生活的時代不符,排除C項;鐵器春秋時期才出現,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6.(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學家在北京人地層處發現了大量的樸樹籽,還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發現了不同動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以采集狩獵為生 B.已經會人工取火C.開始種植農作物 D.會使用磨制石器【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大量的樸樹籽,還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發現了不同動物的化石”并結合所學可知,大量的樹籽、植物孢粉說明北京人采集,動物的化石可以說明北京人狩獵,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用火,結合所學可知已經會人工取火的是山頂洞人,北京人不會人工用火,排除B項;北京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大量的樹籽、植物孢粉被發現可以得出北京人以采集為生,但不能說明北京人開始種植農作物,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項。37.(2024·安徽中考·1)距今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洼遺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這些房屋排列整齊,內有石鋤、石鏟等生產工具及陶缽、陶罐等生活用具。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形成了早期國家C.出現了定居生活 D.產生了貧富分化【答案】C【解析】根據題目“半地穴式房址”、“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可知,該地區的原始居民有較為穩定的生活環境,說明該地區出現了定居生活,故選C項;興隆洼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聚落遺址,排除A項;禹建立了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早期國家的形成,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貧富分化的出現,不涉及財富的多寡,排除D項。38.(2024·福建中考·1)如圖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時期文物,可用于佐證( )A.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 B.游牧民族的狩獵場景C.“龍的文化”已經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黃河流域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長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來自不同的流域,這說明新石器時代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故選A項;材料未展示游牧民族狩獵的場景,與狩獵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展示的“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不能說明“龍的文化”已經定型,排除C項;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材料還包括遼河、長江流域,排除D項。39.(2024·云南中考·1)經過考古學家的長期發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來說明北京人( )A.學會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C.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D.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答案】D【解析】據材料“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灰燼積層厚達6米,說明北京人通過不斷添加燃燒物,讓火持續燃燒,這說明北京人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故選D項;新石器時代才出現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并不會使用陶器,排除A項;已經掌握農作物種植技術說法錯誤,新石器時代才出現原始農業,排除B項;居住于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項。40.(2024·重慶(B卷)中考·1)在湖北屈家嶺遺址,考古工作者發掘出距今約5100年的規模龐大的史前水利系統,以及大量稻作遺存、磨光黑陶等。這些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 )A.炎黃部落起源 B.原始農耕生產 C.史前制瓷技術 D.大禹治水過程【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水利系統”“大量稻作遺存、磨光黑陶”可知,這些考古遺存與農業生產有關,所以這些考古遺存可用于研究原始農耕生產,故選B項;題干未提及炎帝和黃帝,這些考古遺存無法研究炎黃部落起源,排除A項;發現的是磨光黑陶,是陶器而不是瓷器,排除C項;雖然發現了水利系統,但從題干提供的信息來看無法確定是大禹領導修建的,排除D項。41.(2024·甘肅金昌中考·1)如表為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這些器物均有“龍”的元素。這說明( )三星塔拉遺址 紅山玉龍(內蒙古) 陶寺遺址 彩繪龍紋陶盤(山西) 齊家文化遺址 凸堆龍紋紅陶罐(甘肅) 良渚遺址 龍首玉鐲(浙江)A.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強C.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 D.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答案】C【解析】由題干材料所述可知,題干所示的新石器時代的器物出土于我國不同的地區,但它們卻有相同的“龍”的元素,這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點,故選A項;題干材料所示器物的確出土自不同的地方,但它們都有共同的“龍”元素,這體現的是多元一體,無法從中判斷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玉龍和玉鐲并非生活用器物,無法體現器物的生活化功能加強,排除B項;階級分化需要通過墓葬陪葬品的多寡、財富分化來判斷,從題干所示器物無法得出這些信息,排除D項。42.(2024·吉林長春中考·1)如圖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對其研究,可以了解( )紅山文化玉龕A.中華文明起源 B.奴隸社會瓦解 C.封建國家形成 D.皇帝制度確立【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玉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已經能夠制作精美的玉器,這說明這一時期紅山文化已經出現文明的曙光,因此可以用來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故選A項;紅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它的社會形態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屬于原始社會,不是奴隸社會,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統一,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排除C項;皇帝制度確立于秦朝,排除D項。43.(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夏爾雅瑪可布遺址入圍“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終評。該遺址發現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是研究青海歷史的( )A.口述史料 B.實物史料 C.文獻史料 D.二手史料【答案】B【解析】據材料“有石(城)墻、房屋建筑基址、(銅)冶鑄遺存等重要遺跡”并結合所學可知,實物史料是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發現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屬于實物史料,故選B項;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頭講述為來源的史料,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A項;文獻史料需要文字記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現文字記錄的史料信息,排除C項;二手史料是指并非歷史事態的直接見證者所撰述的史料文書,是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材料中的考古發現都屬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現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項。44.(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學者通過對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研究,揭示人類的( )A.進化過程 B.農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權并立【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是中國境內的早起人類,其中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元謀人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北京人遺址材料齊全,內涵豐富,考古研究證實北京人會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類型的工具,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采集狩獵,北京人還學會使用火,知道長時間保存火種。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他們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更為先進,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還會人工取火。從元謀人、北京人到山頂洞人,考古研究揭示了人類的進化過程,故選A項;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都是遠古人類,沒有實現農耕定居,排除B項;我國第一個王朝是夏王朝,大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與早期人類生活的時代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的古人類沒有建立政權,排除D項。45.(2024·黑龍江牡丹江中考·1)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A.人類起源 B.農耕生活 C.部落聯盟 D.國家產生【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謀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國的早期人類,因此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類起源,故選A項;元謀人、北京人不會種植農作物,因此無法用于研究農耕生活,排除B項;元謀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會的群居時期,不是部落聯盟時期,排除C項;元謀人、北京人生活的時期國家還沒有產生,排除D項。46.(2024·甘肅蘭州中考·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萬公斤碳化稻谷,經換算,這些稻谷約可以供今天的一個成年男性吃71年。這些稻谷可能屬于( )A.權貴 B.奴隸 C.平民 D.地主【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大量的稻谷在當時屬于重大物資,一般掌控在權貴手中,故選A項;奴隸和平民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并不能掌握大量生活物資,排除B項、C項;地主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47.(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1)興隆洼遺址中出土了石鋤、石鏟、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魚鏢等復合工具,遺址中還發現了經過人工栽培的粟。據此推斷,興隆洼時期( )A.原始農業發展 B.家畜飼養出現 C.原始聚落發展 D.糧食剩余出現【答案】A【解析】據材料“興隆洼遺址中出土了石鋤……人工栽培的粟”可知,興隆洼遺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其不僅出土了農業生產工具,如石鋤等,還出現了人工栽培的粟,這體現了中國在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故選A項;材料僅體現農業生產工具和粟等,與家畜飼養關系不大,排除B項;興隆洼遺址屬于原始聚落遺址,但材料未體現聚落發展情況,排除C項;糧食剩余出現體現的是剩余產品的出現,貧富分化的產生,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D項。48.(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1)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鑄就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黃帝 B.堯 C.舜 D.禹【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選A項;相傳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有許多部族,為了增強實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個部族結成聯盟,堯、舜、禹依次成為聯盟的首領,他們三人并非“人文初祖”,排除B項、C項、D項。49.(2024·湖南中考·1)如圖是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該文物說明當時的人們已掌握( )人面魚紋彩陶盆A.種植技術 B.制陶技術 C.鑿井技術 D.紡織技術【答案】B【解析】據材料“人面魚紋彩陶盆”并結合所學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彩陶以紅底黑色紋飾為主,紋飾多是幾何圖案,還有動植物紋飾,其中以魚紋、鹿紋為多,圖案栩栩如生,這體現了半坡居民已掌握制陶技術,故選B項;半坡居民種植粟,已經掌握種植技術,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在河姆渡遺址,考古學者還發現了木結構水井,這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半坡遺址并未出現井,排除C項;半坡遺址中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見半坡人已經會簡單的紡織、制衣,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50.(2024·四川成都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處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遺址內,發現了由野豬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絲狀態的家蠶以及大量的農作物。這反映了當時( )A.農桑文明的出現 B.山頂洞人的存在C.紡織技術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備【答案】A【解析】據材料“家蠶”“農作物”并結合所學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等農作物都發現于我國,蠶的培育需要桑葉,由此可見5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區農桑齊備,彰顯了中華農業文明的特點,故選A項;距今約3萬年前,在北京龍骨山頂生活的山頂洞人,并未出現農耕技術,且時間地點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紡織技術是指紡紗和織布過程中技術的總稱,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的骨針,但材料未涉及紡織技術的發展,排除C項;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城市是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發展而產生的,一般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并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且材料未提及城市功能,排除D項。51.(2023·山東青島中考·1)遺址是古人無聲的語言,是與我們跨越時空的對話。周口店遺址是中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該遺址能夠告訴我們(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種植水稻C.半坡人會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開墾耕種【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約70—20萬年,他們仍保留猿的特征,會打制石器,會使用天然火,并會保存火種,采集和狩獵,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故選A項;河姆渡遺址在浙江余姚,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B項;半坡人在陜西西安,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C項;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部落首領,活動于新時期時代,而周口店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的,排除D項。52.(2023·浙江紹興中考·3)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時光與北京故宮驚艷世界的榫卯結構遙相呼應,這從側面說明中華文化( )A.源遠流長 B.浩如煙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體【答案】A【解析】據“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宮”“榫卯結構遙相呼應”可知,其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征,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宮”,無法體現數量龐大,未能表現中華文化的浩如煙海,排除B項:據“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宮”可知,材料未提及國外文化的內容,無法體現中華文化兼容并包,排除C項;“多元”指中國各民族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各成一“元”;“一體”指各民族因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排除D項。53.(2023·江西中考·1)給如圖擬定標題,合適的是( )A.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 B.山頂洞人采集場景想象圖C.河姆渡人生活場景想象圖 D.半坡人農耕場景想象圖【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內容可知,圖片中的原始先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屋,會使用火,由此可見該原始先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這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該圖片的合適標題為河姆渡人生活場景想象圖,故選C項;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當中,排除A項;山頂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的洞穴當中,排除B項;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排除D項。54.(2023·浙江溫州中考·2)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的發現,可以證明夏朝( )A.等級有序,階級分化 B.王室衰微,諸侯爭霸C.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D.繁榮開放,盛世氣象【答案】A【解析】由題干圖片可知,宮殿位居中心,四周有貴族集中分布的墓葬,這說明地位高的位居中心,這證明了夏朝等級有序,階級分化,故選A項;根據所學可知,二里頭遺址屬于夏朝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出現于東周時期,排除B項;網格式布局體現不出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這一政策漢朝曾經實行過,排除C項;繁榮開放,盛世氣象是唐朝時期的特征,排除D項。55.(2023·浙江溫州中考·1)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讓夏朝由傳說成為信史。這說明( )①傳說故事毫無史學研究價值 ②考古發現是重要的史料來源③實物資料可以證實文獻記載 ④文獻資料所載歷史完全可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考古發現”“讓……傳說成為信史”可知,考古發現讓由傳說成為了信史,這說明考古發現是重要的史料來源,實物資料可以證實文獻記載,②③符合題意,故選C項;傳說故事毫無史學研究價值說法有誤,有考古資料作為證明的傳說就是史實,①表述有誤;文獻資料所載歷史完全可信太過絕對,文獻有時需要與考古相互印證,④表述有誤,排除A、B、D項。56.(2023·山東聊城中考·1)“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下列先民中從事這一“活動”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頂洞人【答案】C【解析】據“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可知,其是對栽培谷物等農業種植方面的描述,而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故選C項;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等為生,沒有從事原始農業生產,排除A項、B項、D項。57.(2023·山東濰坊中考·1)“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這描述了(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舜……以孝聞”“堯舉之”“代堯踐帝位”可知,堯因舜“孝”進行推薦,后來舜繼堯位,這反映了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位子的傳遞方法是禪讓制,即將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故選A項;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排除B項;世襲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國王或皇帝的位子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排除C項;郡縣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排除D項。58.(2023·山東菏澤中考·1)山東淄博趙家徐姚遺址入選“2022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該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即用火燒烤過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這可印證該遺址居民( )A.能夠飼養家畜 B.廣泛使用石器 C.過著定居生活 D.從事農業生產【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在該遺址內發現了大量的紅燒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東淄博趙家徐姚遺址已經懂得燒制黏土、建造房屋,這說明該遺址居民已經開始過定居生活,故選C項;能夠飼養家畜,廣泛使用磨制石,從事農業生產等,都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但材料未體現這些,排除A、B、D三項。59.(2023·山東濟南中考·1)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其制陶工藝最具特色。在對城子崖遺址首次發掘中,出土的龍山文化的標志性陶器是( )A.彩陶 B.紅陶 C.灰陶 D.黑陶【答案】D【解析】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命名地,在遺址內首次發現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最初稱之為“黑陶文化”,后以遺址命名為“龍山文化”,故D項正確;馬家窯文化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排除A項;裴李崗文化以紅陶為主,排除B項;灰陶最早見于仰韶文化遺址,排除C項。60.(2023·湖北武漢中考·1)“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參觀河姆渡遺址時說,河姆渡先民開拓了人類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這反映了( )A.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B.手工業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部門C.河姆渡居民開始飼養家禽家畜 D.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起源地之一【答案】D【解析】據“河姆渡先民”“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可知,河姆渡居民屬于長江流域的居民,題干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起源地之一,故選D項;河姆渡居民與“黃河流域”不符,排除A項;“稻作文明”與“手工業生產”無關,排除B項;“稻作文明”與“飼養家禽家畜”不符,排除C項。61.(2023·湖北恩施中考·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三個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圖1 稻谷 圖2 豬紋陶缽 圖3 骨耜A.人類的起源 B.原始農耕生活 C.遠古的傳說 D.早期國家產生【答案】B【解析】據“河姆渡遺址出土文物”可知,它們共同反映了原始農耕生活:河姆渡人遺址發現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表明長江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農業工具以骨耜最為典型,河姆渡人還會制作陶器和玉器,如豬紋陶缽,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故選B項;人類起源的內容主要包括元謀人、北京人的發現等,排除A項;遠古的傳說主要包括黃帝、炎帝,堯舜禹時期的傳說等,排除C項;夏商周時期屬于早期國家的產生,排除D項。62.(2023·山東東營中考·1)下圖是192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掘出來的頭骨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類頭像。這一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192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掘出來”的信息和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中國的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巴前伸,因此這一原始人類是北京人,故選C項;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不是元謀人、藍田人,排除A、B項;山頂洞人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項。63.(2023·陜西(A卷)中考·1)陜西西安有豐富的文物資源。下列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A.人面魚紋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甲骨文 D.商鞅銅方量【答案】A【解析】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在半坡遺址出土了人面魚紋彩陶盆,故選A項;司母戊鼎是商朝時制作的青銅器,排除B項;甲骨文主要出現在商朝,排除C項;商鞅銅方量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銅器,排除D項。64.(2023·湖南株洲中考·1)下圖所示是首屆株洲旅游發展大會的宣傳標語。標語中的“神農”指的是( )A.堯 B.黃帝 C.禹 D.炎帝【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傳說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因此“神農”指的是炎帝,故選D項;堯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之一,排除A項;黃帝是華夏人文初祖之一,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等,排除B項;禹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排除C項。65.(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1)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A【解析】據“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可知,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故選A項;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不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排除B項;半坡居民距今約6000年,不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排除C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不是中國最早的古人類,排除D項。66.(2023·吉林中考·1)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答案】C【解析】原始人類時期沒有文字,研究原始人類歷史的主要據的是化石和遺址。北京人、山頂洞人等早期人類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化石,故選C項;傳說屬于后世的編造和藝術加工,不具有客觀性,排除A項;原始人類時期尚未出現文字,因而沒有文字記錄,排除B項;影像屬于后世的藝術創作,不具有客觀性,排除D項。67.(2023·甘肅蘭州中考·1)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說明元謀人會制造工具,炭屑和燒骨說明元謀人知道使用火,故選A項;元謀人處于舊石器時代,不會從事農業生產,排除B項;元謀人屬于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項;我國在商周時期廣泛使用青銅工具,排除D項。68.(2023·甘肅平涼中考·1)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天水秦安)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文化遺址之一。該遺址發掘房址241座,還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據此推斷,大地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集體群居 B.采集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答案】C【解析】據“房址241座”可知,大地灣原始居民過著定居生活,據“黍和油菜籽”可知,大地灣原始居民已經有原始農耕,故選C項;“房址241座”只能說明其已有定居,但未能說明定居的具體方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原始農耕,“黍和油菜籽”與采集漁獵不符,排除B項;鐵犁牛耕出現于春秋時期,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69.(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1)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出現的華夏族逐漸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其首領被后人尊奉為“人文初祖”的是( )A.黃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黃帝和炎帝 D.堯、舜、禹【答案】C【解析】據遠古傳說,黃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聯盟首領,他們聯合起來,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部落,此后他們的部落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今天華夏族的前身,因此被后人尊奉為“人文始祖”,中國人也以炎黃子孫自居,故選C項;蚩尤是炎帝、黃帝聯合起來在涿鹿之戰中打敗的部落首領,排除A項、B項;堯、舜、禹是炎帝、黃帝之后據禪讓制產生的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排除D項。70.(2023·河南中考·1)有學者說,在我國史前時期的各個文化區當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該學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 )A.產生時間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發展相對獨立 D.體系最為完備【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題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優越,在中華文明中占據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爐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故選B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產生時間最早的問題,排除A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發展相對獨立的問題,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體系最為完備的問題,排除D項。71.(2023·新疆中考·1)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農業和畜牧業成就,說明當時的農業和畜牧業有初步的發展,賈湖遺址居民過著原始農耕生活,故選C項;材料體現農業和畜牧業有初步的發展,不能體現已經學會保存火種,排除A項;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項;材料體現農業和畜牧業有初步的發展,未涉及制造樂器,排除D項。72.(2023·天津中考·1)根據考古發現,遠古農耕時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答案】B【解析】據“河姆渡人”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的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欄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種植水稻,故選B項;粟是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農作物,排除A項;葡萄是漢朝從西域引進的,排除C項;甘薯是明朝時從美洲引進的,排除D項。73.(2023·湖南懷化中考·1)考古學家在某一早期人類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古人類頭骨化石,頭骨具有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額骨突出等特征;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該早期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結合所學可知,北京人的外表與現代人基本相似,但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直立行走,學會保存火種,故選B項;元謀人遺址只發現了門齒化石,并未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排除A項;山頂洞人的體貌特征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項;半坡人已進入農耕時代,從事農業生產,體貌特征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項。74.(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1)一位導游在介紹某遺址時提到的關鍵詞有:約70萬—20萬年、保存火種、打制粗糙石器。該遺址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人遺址【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年至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會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過著群居生活,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成堆的灰燼,說明他們學會了長時間保存火種。可見,題干關鍵詞符合“北京人”的生活特征,故選B項;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的云南省元謀縣,排除A項;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的洞穴,排除C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75.(2024·浙江中考·13)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類古老的文明有四種,都是沿著江河發祥的。其中,中華文明是唯一的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創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這片土地上是同一種文明按照自身的邏輯演進、發展,并一直延續下來。同時,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對中華文明共同祖先炎、黃二帝的崇拜,使中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連續性。……探討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我們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載中華文明中“自強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載物”(即寬厚的德行可以承載萬物)的精神,使這個文明既有剛性又有韌性。——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沿著江河發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指出文中哪些屬于文獻史料。(2)閱讀材料一,根據所學及掌握的知識,用一句話概括說明炎帝和黃帝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并總結中華文明起源及發展的特征。【答案】(1)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或“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史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2)地位:人文初祖。起源的特征:多元一體發展的特征: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解析】(1)四大文明: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沿著江河發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分別是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華文明。文獻史料:據材料一“我們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載中華文明中‘自強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載物’(即寬厚的德行可以承載萬物)的精神”可知,文獻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屬于文獻史料。(2)地位:根據所學及掌握的知識可知,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起源的特征:根據材料一中“中華文明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連續性”可知,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發展的特征:根據材料一“中華文明……一以貫之地保持了連續性……既有剛性又有韌性”可知,中華文明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76.(2024·安徽中考·16)黃帝與炎帝在涿鹿大戰,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判斷:×改正:涿鹿改為阪泉【答案】判斷:×;改正:涿鹿改為阪泉。【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阪泉與炎帝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最后炎帝失敗,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炎黃兩大部落打敗蚩尤的才是涿鹿之戰,故題干錯誤,應把涿鹿改為阪泉。77.(2023·江蘇蘇州中考·25)(1)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考古學者在長江和黃河流域發現了一些古代人類活動的遺址,如浙江余姚的 ▲ 遺址和陜西西安東部的 ▲ 遺址。(2)某校史地興趣小組以“‘一五’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成就”為主題開展項目學習,他們可以從下圖中選擇A處的“長春 ▲ ”和B處的“武漢 ▲ ”作為案例進行研究。(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其中, ▲ (人名)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卡德納斯領導了 ▲ (國名)改革。【答案】(1)河姆渡;半坡(2)第一汽車制造廠;長江大橋(3)甘地;墨西哥【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其中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和陜西西安東部的半坡遺址是典型長江和黃河流域發現的古代人類活動的遺址。(2)根據材料的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捷報頻傳,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其中,甘地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卡德納斯領導了墨西哥改革。78.(2023·貴州貴陽中考·14)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時期的重要依據之一,李慎思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活動一 【探尋我國百萬年人類史】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1)下圖中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位于________處;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位于________處。(填寫圖中字母即可)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活動二 【探尋我國一萬年文化史】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在我國各省各地都有發現,約有一萬余處。北京門頭溝區東湖林遺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圖一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圖二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圖三(2)將活動二中圖1、圖2、圖3的考古發現與推論進行連線。考古發現 推論圖① 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圖② 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圖③ 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活動三 【探尋我國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一個20余千米的外圍水利系統,及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數百件數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禮器。 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遺址中有一個圍墻環繞的宮城。 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城內還出土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 二里頭遺址發現于河南偃師,距今約4100年左右,遺址中發現了宮殿建筑群。 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還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3)說出活動三中三處遺址的考古發現有哪些共同點,并概括這些考古發現的重要意義。(4)綜上所述,請你為李慎思同學的歷史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答案】(1)A;B(2)圖一對應推論3;圖2對應推論2;圖三對應推論1。(3)共同點: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都發現了墓葬;都發現了禮器等。重要意義: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4)主題: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解析】(1)據“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可知,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即地圖中的A所在位置。據“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即地圖中的B所在位置。(2)據圖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屬于糧食作物,即農業生產出來的,可以對應推論3: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原始農業出現等。據圖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經不再主要依靠游獵生活,因為出現了定居房屋,且因為半坡人所在北方氣候較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有了干欄式建筑,即圖2可以對應推論2:先民們已經過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異等。據圖三“人面魚紋彩陶盆”“豬紋陶缽”可知,原始先民已經可以使用陶器,這得益于原始制陶業的發展,而“紋彩”“豬紋”說明原始先民已出現審美觀念,即圖3可以對應推論1:出現了制陶業,改變了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先民們已經有了樸素的審美觀念等。(3)共同點:據活動三“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圍墻環繞的宮城”“宮殿建筑群”可知,三處遺址都出現了宮殿或宮城;據“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們的墓地”“城內有兩處高等級墓地”“在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墓葬”可知,三處遺址都發現了墓葬;據“精美的玉禮器”“大的墓葬往往隨葬陶鼓、石磬、玉鉞、龍盤等表明墓主人尊貴身份的禮器”“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可知,三處遺址都發現了禮器。意義:據“距今5300—4300年”“距今4300—4000年”“距今約4100年左右”可知,距今約5000—4000年左右,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都出現了早期國家。(4)主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中國廣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類,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特點,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即“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和遺物”“良渚古城遺址”“陶寺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也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探源等。79.(2023·內蒙古赤峰中考·21)某校歷史宣傳小組設計一張主題為“人類文明交相輝映,地球家園和諧共生”的海報,在選取相關板塊材料時出現爭議。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農業文明】材料一農業生產最早興起于亞洲,為亞洲文明領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質基礎。考古學家們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區發現,在距今約9000年前這里的人們已種植大麥、小麥、小扁豆等農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遺存。——摘編自王靈桂、徐軼杰《亞洲文明的歷史性貢獻與新時代亞洲文明觀的構建》【工業文明】材料二與工業化一起到來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長、大規模移民與迅速的城市化,勞工階層的壯大增加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工業化過程中的社會經歷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大量高質量低價格的商品被生產出來,生產力的發展轉變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風蓮譯:《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文明互鑒】材料三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摘編自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根據材料一,指出其入選【農業文明】板塊的理由。(2)材料二入選【工業文明】板塊,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你支持哪方觀點,請根據材料二,從工業革命影響的角度作出簡要說明。(3)根據材料三,概括回答: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答案】(1)大麥、小麥、小扁豆、稻谷等的種植,均屬于農業文明范疇,且距今年代久遠,可以作為研究農業起源的重要依據。(2)觀點:贊成。說明: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化出現。(3)堅持對等、平等原則;堅持多元、多向原則;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有兼收并蓄的態度。【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農業生產……為亞洲文明領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浙江河姆渡遺址也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遺存”等內容,結合所學可知,原始農業是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考古發現的大麥、小麥、小扁豆、稻谷等的種植,均屬于農業文明范疇,且距今年代久遠,可以作為研究農業起源和文明誕生的重要依據。(2)根據所學解讀材料二可知,材料二闡述了工業化的影響,因此可以支持材料二入選【工業文明】板塊。從材料二中的“人口的大量增長”“社會經歷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轉變為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知,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從“勞工階層的壯大增加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可知,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使得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增加了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從“大規模移民與迅速的城市化”可知,工業革命開始后,隨著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化出現。(3)根據材料三中的“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可知,為了更好地促進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我們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兼收并蓄的態度,堅持對等、平等、多元、多項的原則,與其他文明平等交流,相互學習,交流互鑒,共同進步。80.(2023·新疆中考·16)通過不同類別的材料,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演進的脈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7分)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 A 《福樂智慧》中有太量關于國家觀念和倫理道德的闡述,提出“要仁受為懷,保護人風”“化良的品德乃為善之本”等思想。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簡明新疆地方史》 B 左宗棠 C(1)將以上材料按不同類別進行分類。(只填寫字母)(3分)①文獻類:________;②實物類:________;③圖像類:________。(2)能印證“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材料是________和________。(只填寫字母)(4分)【答案】(1)①B②A③C(每點1分,共3分)(2)A、B (每點2分,共4分)(注:選A或AC或B或BC得2分,選AB得4分)【解析】(1)根據材料《簡明新疆地方史》結合所學可知,文獻資料是記載、描寫、評論歷史的文字、書籍、卷宗。因此B屬于文獻史料;②根據材料“新疆哈密出圖的彩陶罐”結合所學可知,考古遺跡和遺物都屬于實物史料,因此A屬于實物史料;根據材料“左宗棠”圖像結合所學可知,用圖片、照片、地圖、繪畫等形式記錄歷史事件、事物或人物的史料,屬于圖像史料,因此C屬于圖像類史料。(2)新疆哈密出圖的彩陶罐反映的都是中原文明與新疆文化的融合;《福樂智慧》是北宋時期維吾爾族人創作的民族文學,書中“關于國家觀念和倫理道德的闡述……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影響”,表現了祖國中原漢文化與回鶻傳統的有機融合,從而明確表現了它同祖國文化的內在聯系。因此能印證“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材料是A、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 解析: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含解析)學生版.docx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 解析: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含解析)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