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樹德中學高 2024 級高一下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 分鐘 總分:100 分一、選擇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1.1953 年,農業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內試辦國營農業機器拖拉機站,幫助組織起來的農民耕種、收割。機耕土地的糧棉產量普遍高于傳統耕種土地糧棉產量的 30%以上,這對很多尚未入社的農民觸動很大,他們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這有利于()A . 農村經濟快速恢復 B .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C . 農村生產關系變革 D . 農業現代化的全面實現2.1955 年,在萬隆會議上,中國有意識地采取“不爭論”的策略,不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爭論的議題,還對指責和攻擊極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識形態化的回應。此舉旨在( )A . 維護亞非國家團結合作的大局 B . 樹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C . 反對大國推行的意識形態外交 D . 推進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下圖為刊登在1980年《人民日報》“市場隨筆”欄目的一篇短文(部分)。這篇短文的刊登反映了( )A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效顯著 B . 經濟體制改革的起步C .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 D . 對外開放的高度繁榮在中亞阿姆河右岸的鐵爾梅茲城下游約 30 千米的“Kampyr Tepe”遺址中,發現了公元前 4 世紀希臘人的哨所和城堡遺址;在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的阿弗拉西亞卜遺址上,考古學者發現了一些具有希臘文化特征的公元前 4 世紀—前 2 世紀的陶器和高腳杯。上述現象出現的共同原因是( )A . 波斯帝國與古印度的交往 B . 環印度洋貿易的發展C . 亞歷山大東征后文化交融 D . 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5.11 至 13 世紀,法國一些城鎮的居民聯合起來,要求他們所依附的封建主或君主給予他們一些特權,允許他們不再交納向農民征收的各項費用,并聚在一起達成了屬于“公眾”的協定,法國歷史學家將其稱為“公社運動”,運動涉及整個西歐。“公社運動”的發展說明西歐( )A . 封建秩序受到挑戰 B . 王權的不斷衰弱C . 民族國家逐步成形 D . 農民地位的提升6.中古時期的亞洲各政權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及對外交流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路徑。下列對各國歷史特征的描述,錯誤的是( )A . 日本通過大化改新進入幕府統治時期B . 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C .《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代表作D . 奧斯曼一度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國7.16 世紀末,郁金香傳入荷蘭,因其嬌美的外形和艷麗的顏色受到寵愛。1636 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郁金香能換取一輛馬車、幾匹馬等;1637 年,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郁金香售價高達 6700 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出現“郁金香狂熱”的泡沫經濟現象,主要反映了( )A . 商業貿易范圍不斷擴大 B . 商業經營方式出現新變化C . 商業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D . 商貿中心轉向大西洋沿岸8.1623 年意大利的康帕內拉在《太陽城》中暢想“這里的居民,勞動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是為了整個社會。這里沒有私有財產,一切歸大家所有。社會的運行基于公平與協作,整個社會是一個和諧運轉的有機體”這反映了A . 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 B . 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C .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的擴展 D . 科學精神得到了推崇9.17 世紀 90 年代,英國議會根據《財政籌款特別法案》,批準成立英格蘭銀行。英王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成為其股東。該行宗旨“促進廣大公眾的利益”,規定軍費批文除需要議會通過,還需要國王印章。據此判斷,此時英國實行( )A . 民主共和制 B . 君主立憲制 C . 責任內閣制 D. 等級君主制在 19 世紀不斷的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中,工人們逐漸組織起來,矛頭直指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制度。19 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斗爭規模更大,組織性和政治性更強。這主要是因為A .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B . 工廠制強化了群體意識C . 世界市場逐漸粗具規模 D . 資本家改變了鎮壓方式下圖為1922年8月新西蘭漫畫家戴維·洛發表于英國《星報》的漫畫《凡爾賽之鎖》作者意在( )A . 呼吁美蘇參與戰后安全問題 B . 嘲諷歐美國家之間勾心斗角C . 批評美國奉行中立主義政策 D . 倡導集體維護戰后世界和平“一戰”把東方各族人民卷入國際政治生活,幫助他們熟悉軍事技術裝備和新式武器,使他們開闊眼界,加深了對帝國主義的認識。殖民地人民民族自決意識和民族獨立觀念大大強化。與以往相比,一戰后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A.將反殖反封建相結合影響更加深入 B.推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走向了崩潰 C.都以推翻本國封建主義為主要目標 D.直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3.1929 年,蘇聯機器設備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 30.1%,1932 年則高達 55.7%。1929—1932 年,蘇聯進口機器設備的資金總計 60.1 億盧布。這表明蘇聯( )A . 打破了西方孤立敵視的局面 B . 改變了經濟建設的主要戰略C . 陷入了經濟結構失調的窘境 D . 抓住了國際形勢劇變的時機14.19 世紀 60 年代末,德國 20 至 34 歲的青壯年男性人口數量只略高于法國。1910 年德法青壯年男性人口數量比例達到 1.6:1,1939 年已擴大到 2:1。戴高樂曾感嘆,每有一個法國男子達到兵役年齡,就有兩個德國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狀況( )A . 顯示法國人口持續減少 B . 促使法國放棄軍備競賽C . 加劇法國綏靖主義傾向 D . 使法國加快與蘇聯結盟15.1956 年,埃及總統納塞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此舉引發了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對埃及的軍事入侵。當蘇聯宣布支持埃及進行干預時,美國迅速向三個入侵國施壓并迫使他們撤兵。這反映出( )A . 種族沖突、民族矛盾和地區沖突更加激化B . 美蘇兩國爭霸阻礙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進程C . 兩極對峙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D . 美蘇兩國的全面較量已超出歐洲范圍美國政治史上,暴力事件屢屢發生,遠者如 1865 年林肯被刺,1968 年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接連在兩個多月內遇襲身亡;近者如 2024 年唐納德·特朗普在競選期間遭遇兩次暗殺。這是因為A . 種族矛盾持續加深 B . 社會主義影響不斷擴大C . 三權分立遭到破壞 D.西方政治制度走向極化二、非選擇題(5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13 世紀末期西歐的莊園制度達到了鼎盛時期,在每個大莊園中封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基本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一個大莊園基本包括草地、牧地、森林、魚塘、面包房和釀酒坊幾個部分,所以封建主每天的食物基本可以直接從自己的莊園中獲得。中世紀封建主們主要的飲品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同時將大量的財富花費在肉類上。中世紀一個普通農民之家的食物,通常來自種植產品和服徭役期間得到的配給,主食是谷物,輔以少量豆制品,肉類食物是極為罕見的。——隋瑤《略論歐洲中世紀后期的飲食》材料二19 世紀后期,得益于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與國際化物流運輸,來自北美的廉價小麥和澳洲美洲的航運凍肉等豐富了英國工人的餐桌。1877 至 1889 年間英國工人食物預算降低了 30%。根據 1880 年的調查,普通英國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醬、人造黃油、蛋類、咖啡、牛奶、可可等,還更多地消費鮭魚罐頭、沙丁魚罐頭以及奶酪黃油等。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工人工作忙碌,街頭商鋪攤販售賣的姜汁啤酒、三明治、餡餅、熏鯡魚等方便食品,以及炸魚薯條等路邊小吃,成為工人飲食的一部分。——周悅瑯《19 世紀英國工人家庭飲食變遷》材料三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前,阿茲特克人、瑪雅人等已形成以玉米、辣椒、豆類為基本元素的飲食文化。 1519 年西班牙殖民后,豬、牛、羊等食材被引入,產生一系列的融合性菜肴。在調味品方面,本土的辣椒、香草與歐洲香料混合,產生多樣的醬料體系。1910 年墨西哥大革命后,玉米飲食價值被認可,塔瑪爾和塔可逐漸成為國民美食。如今,墨西哥美食走向世界,2010 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摘編自張青仁《塔可里包裹的不是餡料,而是時光——墨西哥美食的歷史記憶》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飲食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原因(8 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對英國工人飲食產生的影響。(8 分)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墨西哥美食的變化,并分析墨西哥美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9 分)點評 AI(人工智能)(12 分)某同學在學習冷戰史時向 AI 提出了一個問題:結合冷戰相關史實,談談你對“弱國無外交”的認識。某 AI 平臺作答:冷戰時期(1947-1991 年)是“弱國無外交”現象的典型縮影。這一時期的國際格局以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對抗為核心,中小國家往往在大國博弈中淪為棋子或附庸,冷戰初期,美蘇分別組建了北約和華約,形成了兩大陣營的對立。許多中小國家被迫加入某一陣營以換取安全庇護。冷戰期間,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都是“代理人戰爭”。中小國家在軍事上無法與美蘇抗衡,經濟上也缺乏獨立發展的能力。例如:朝鮮和越南的工業化進程長期依賴蘇聯的援助,這種依附性使它們在美蘇博弈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冷戰史實表明,弱國若缺乏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難以在國際事務中獲得平等地位。盡管“弱國無外交”是冷戰的普遍現象,但少數國家通過提升實力或靈活外交策略實現了突破。結合所學,對 AI 的作答加以點評。(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條理清晰)19.(15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工業戰,毒氣、機關槍、帶刺鐵絲網、鏟子、罐裝食品、制服和靴子等都從歐洲的工廠流出,有助于形成戰爭獨特的風格。工業化使政府在這次沖突中能夠大規模地調動士兵,源源不斷地提供武器、彈藥和其他必需品。的確,“計劃經濟”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先得到了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富、資源與精神上的意圖統統引向單一的目標——戰勝自己的民族對手。——摘編自布賴恩·萊瓦克《西方世界碰撞與轉型》、R. R. 帕爾默《現代世界史》材料二盡管威爾遜總統竭力避免英法繼續與德國為敵。但顯然他是高估自己的影響力了。《凡爾賽條約》的賠償條款極其苛刻,戰敗國只能吞下滿腹苦澀……日本獲準接管德國自 1914 年起占領的中國領土,這也導致屬于“特殊利益國家”的中國拒絕接受和談結果。巴黎和會由于只滿足了少數與會者的利益,因而遺留下了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摘編自韋斯特威爾《一戰戰史》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談一談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工業化時代的第一次總體戰”。(8 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凡爾賽條約》對后世的影響。(7 分)一、選擇題樹德中學高 2024 級高一下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評分參考意 2 點 4 分)意義:保護和傳承墨西哥的飲食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豐富人類文化多樣性;增強墨西哥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為研究墨西哥多族群文化融合的歷史提供依據;推動墨西哥飲食文化產業和經濟發展。(每點 2 分,任意 3 點 5 分18.【答案】CABCA ABABB BADCC D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召開于 1955 年萬隆會議,是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會議,為了維護二戰之后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中國有意淡化了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化,從而避免使中國陷入關于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制度的爭論,在此基礎在此基礎之上,采取了“不爭論”的策略,故選 A 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一直貫徹執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不單單是在萬隆會議上,排除 B 項;參加萬隆會議的都是二戰之后,亞非地區剛成立的國家,沒有大國的參與,排除 C 項;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是在 20 世紀 70 年代之后,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 D 項。【答案】A【解析】公社運動中城鎮居民聯合要求封建主或君主給予特權,如免除向農民征收的費用,并達成自治協定,這直接挑戰了封建領主的傳統權威,體現了封建秩序的松動,故選 A 項;運動期間居民常尋求君主支持以對抗地方領主,由此可能強化王權集中,而非王權不斷衰弱,排除 B 項;公社運動限于地方自治,未推動國家統一進程,排除 C 項;材料說的是城鎮居民爭取特權,并非農民,且未提及農民地位提升相關內容,排除 D 項。7.【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1636、1637 年荷蘭出現了“郁金香狂熱”的泡沫經濟現象,作為一種花,價格已經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實際價值,顯然是人為炒作的,是一種虛假的泡沫經濟。當時是新航路開辟后的早期殖民擴張時期,它帶來了商業革命,特別是商業經營方式的新變化,如商品交易所、證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正是這些新的經營方式的出現,助推了郁金香價格炒作形成泡沫經濟,故選 B項;與商業貿易范圍、貿易規模、商貿中心轉移關系不大,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A.C.D 項。14.【答案】C【解析】19 世紀 60 年代末到 20 世紀上半葉,德國青壯年男性人口相對法國不斷增多,意味著德國軍事潛力增強,法國軍事壓力增大,這使得法國為避免戰爭,傾向于對德國妥協,從而加劇了綏靖主義傾向,故選 C 項;比例失衡主要因德國人口激增,法國人口在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緩慢增長但非持續減少,如 1900—1910 年法國人口從 3890 萬增至 3960 萬,排除 A 項;法國并未放棄軍備,1930年代加強馬奇諾防線等防御,但軍事實力相對不足,促使綏靖而非退出競賽,排除 B 項;法蘇 1935 年互助條約是結盟嘗試,但材料狀況直接強化綏靖傾向,1939 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削弱結盟效果,排除 D 項。二、非選擇題17.【答案】特點:飲食自給自足程度較高;飲食結構階層差異明顯(封建主飲食豐富,農民飲食簡單)。(4 分,1 點 2 分)原因:農業生產方式傳統(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發展有限);貿易范圍有限;(2 分,任答 1 點即可)社會等級分明(封君封臣制度的影響)。(2 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提高了糧食產量,使得食品供應充足;國際貿易的發展拓寬了食品供應渠道,豐富了食品種類,拓寬了人們的飲食選擇;新型交通工具使遠距離運輸便捷,提高了食品的供應效率,降低了食品的成本;食品加工和儲存技術進步,延長了食物保存時間,食品生產更加高效和規模化(傳統的手工制作的食品則逐漸被工業化生產的食品所取代);城市化進程促進飲食選擇多樣化,人們開始追求更加精致和方便快捷的飲食體驗。(8 分,1 點 2 分,任答 4 點即可)變化:食材增加;形成多樣醬料體系;產生融合性菜肴;本土玉米美食受到沖擊。(每點 2 分,任AI 的作答有一定合理之處,冷戰期間,形成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雙方在政治、經濟方面展開激烈交鋒,弱國確實缺乏自主外交空間。AI 以朝鮮、越南的工業化依賴蘇聯援助為例,說明弱國經濟依附性對政治獨立的制約,符合史實。AI 認為少數國家通過提升實力或靈活外交策略實現了突破,西歐與日本經濟的復蘇,能夠說明這一點。(4 分,至少說出兩個 AI 作答的合理之處,言之有理即可)但是 AI 的回答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是遺漏了關鍵史實,如不結盟運動就是小國在大國霸權政治下展開的“自救”,中國在六七十年代逐漸崛起,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弱國無外交”的不足。二是并未解釋“弱國無外交”的根源是不公正的國際秩序,弱國困境本質是霸權秩序所致,并非單純國力問題。(4 分,至少說出兩個 AI 作答的不合理之處,言之有理即可)我們要認識到,“弱國無外交”是霸權秩序的產物,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才能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AI 在歷史學習中的應用雖然提供了便利和效率,但也存在著忽視歷史復雜性、批判性削弱等問題。(4 分,包括學生對歷史問題本身的認識和對 AI 輔助學習的認識,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戰爭是政治、經濟的延續;兩次工業革命的科學技術成果得到了廣泛運用;新式武器裝備的使用;政府職能擴大;民族國家間的全面沖突(原理 2 分,其余每點 2 分,共 8 分)影響:巴黎和會由于只滿足了少數與會者的利益,遺留下了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凡爾賽條約》的簽訂,暫時解決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構建了歐洲和平體系——凡爾賽體系,為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過分打壓德國導致德國民族復仇心理的產生,為 20 世紀 30 年代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中國作為戰勝國并未能從德國手中收回本國的權益,引發中國國內的五四運動。(1 點 1 分,2 點 4 分,3 點 7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