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汕尾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中二年級教學質量監測歷史本試題共5頁,考試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信息填寫清楚、準確,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粘貼處。2.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3.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及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戰國時期,韓非提出“法、術、勢”相結合的治國理論,荀子主張隆禮重法,墨子倡導“尚賢”。這反映了A.中央集權體制的理論建構過程 B.工商業階層打破世襲特權的要求C.傳統貴族維護禮樂制度的努力 D.士人階層對社會治理模式的探索2.北魏前期,政治上仍實行“胡漢分治”政策,保留“胡漢雜糅”特色。北魏中期,更多采用漢族傳統的政治、經濟制度。這一變化反映了A.胡漢民族矛盾逐步消除B.南方區域經濟得到開發C.北魏封建化程度的加深D.門閥士族制度遭到打擊3.柳宗元在《答元饒州論證理書》中批判兩稅法實施后出現“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貧者困餓死亡而莫之省”的現象。這主要反映了當時A.土地兼并問題日益惡化B.戶等評定制度存在弊端C.政府放棄抑制豪強政策D.人丁征稅標準有失合理4.南宋沉船“南海一號”出土文物種類繁多且保存完好,其中部分金器制作工藝呈現異域風情。這一現象可印證當時A.官營手工業主導海外貿易 B.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C.制作工藝達歷史巔峰水平 D.中外文明的交流交融5.元制,蒙古人、色目人得任便散居內地,日久不再回原籍。有些與漢族通婚,有些改稱漢人姓名,有些崇奉儒學,有些擅長文學。這反映了A.制度因素影響民族交融 B.邊疆與內地治理的趨同C.注重延續因俗而治政策 D.“四等人制”遭到破壞6.明中期,民間流通的白銀幾乎全為碎銀、銀錠等成色各異的白銀。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訪問廣州的葡萄牙人克路士發現,“中國沒有金銀錢幣,只通行金銀的重量,每件東西都按重量買賣,因此人人家里都有秤和秤砣”。這說明了A.白銀成為單一流通貨幣 B.錢鋪等新金融機構盛行C.明代商品經濟繁榮興盛 D.一條鞭法賦役變革影響7.1902年中英議定商約時,雙方就“城口”是“城邑和港口”(cities and ports)還是“城邑之港口”(ports of cities)各執一詞。英方代表主張“城口”是指“城邑”和“港口”,張之洞、劉坤一兩位總督極力主張“城口”應理解為“城邑之港口”,以限制英國人在通商口岸的特權。這反映了A.統治者固守天朝上國觀念B.洋務派保障洋務運動開展C.保守派抵制融入國際社會D.清政府意圖抵御西方強權8.從19世紀中葉到抗日戰爭之前,華僑在廣州東山建造洋樓785座,共3個規模較大的洋樓群,這種新型民居建筑打破了廣州民居千篇一律的面貌。這可以用來說明A.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創新B.西式風格民居占據主導C.廣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D.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9.1949年3月,蔣介石邀宋希濂,關麟征談話,核心是探討國民黨失敗的原因。蔣介石認為失敗的原因在于:一、士無斗志;二、民心思洽;三、內部派系沖突;四、美援不夠。下列原因符合唯物史觀解釋的是A.國民黨士氣低落 B.國民黨喪失民心C.國民黨內部爭斗 D.美國的援助不力10.下圖中一位老農雙手捧著盛滿豐收果實的大紅漆盤,神情喜悅、笑容憨厚,身上的棉襖、頭上的皮帽、身后的一枝紅梅都和豐收的果實相互映襯。這反映了A.“大躍進”促農業發展B.三大改造正在實施C.農民建設國家愿景D.“一五”計劃完成11.2018年某村支書接受采訪時說,“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還給農民發放良種補貼,看病有新農合,養老有養老金,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這反映了我國A.農村實現了現代化B.全面建成小康社會C.社會保障日趨完善D.農村改革舉步維艱12.12世紀中期形成的漢薩同盟是一個松散的商業聯盟,它由波羅的海、北海沿岸等地的獨立城市和城鎮組成。1370年,同盟獲得了對丹麥和波羅的海諸國的貿易壟斷權,它被視為中世紀特權經濟發展的頂峰。漢薩同盟A.推動了西歐的市場化 B.加速了貿易自由化C.導致了新航路的開辟 D.有利于城市的自治13.16世紀中期,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綢、瓷器與印度香料比肩陳列,安第斯山脈的白銀通過馬尼拉大帆船運往泉州,再經大運河抵達北京。同一時期,中國閩粵商人攜瓷器、絲綢至呂宋(今菲律賓),易西班牙銀錢以歸。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后A.跨太平洋貿易網絡的形成與發展B.西班牙在國際貿易中占優勢地位C.美洲白銀主導了歐亞的貨幣體系D.全球性生產分工格局的初步確立14.19世紀中期,英國中產家庭主婦購買成衣的頻率顯著增加,家庭自制衣物的比例下降;同時,中產家庭開始定期訂閱報紙和雜志。這種變化主要得益于A.社會消費觀念轉型 B.民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家庭經濟結構調整 D.工業革命提升生產效率15.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為了使教育更貼合實際,教材內容大量融入生產實踐知識,如農業生產技術、工業生產流程等,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這一舉措A.旨在應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 B.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實踐性導向C.推動蘇俄教育體系的西方化 D.導致蘇俄傳統教育理念的徹底變革16.2022-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全球文化產業投入統計數據顯示,對非洲傳統雕刻藝術、東南亞皮影戲等非歐美地區文化項目的扶持占比從38%提升至52%,而對歐美地區扶持占比從55%降至43%。該數據變化反映出A.國際文化產業格局改變 B.發展中國家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C.歐美文化逐漸走向衰弱 D.聯合國對文化多樣化發展的重視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獨特價值,凝聚多元區域與不同族群,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磅礴力量。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窮變通久、推陳出新中展現出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為人類進步和世界文明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4分)(2)根據材料并提煉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斗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殉國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千千萬萬抗日將士的杰出代表。-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這個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人民的勝利。-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特點及勝利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4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晚近學人言國史系統不越兩途。一謂自秦以來,莫非專制政體之演進。無論歷史上任何事項,莫不以“帝王專制”一語為說。另一為西洋之唯物史觀,其治史,乃以社會形態為軀殼,以階級斗爭為靈魂。照彼等意見,歷史上種種事跡,總之為上層建筑經濟壓榨之一種手腕,與下層無產民眾之一種反抗,相互為消長起伏。-摘編自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根據材料,圍繞“歷史研究法”這一核心,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邏輯嚴謹)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蘇伊士運河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溝通了歐、亞、非三大洲,被稱為世界航運的十字路口。17世紀,路易十四嘗試通過談判使法國艦隊自由出入蘇伊士和紅海地區,保障東方最近路線的安全。拿破侖在寄給外交大臣的信件中談道:若法國能占領埃及,那么距離打敗英國也不遙遠了。到了19世紀中期,法國對于開鑿運河的愿望更加迫切。后來在法國人雷塞普的努力下成功主持修建蘇伊士運河。最終,蘇伊士運河于1869年8月18日挖通,11月17日正式通航。-摘編自張思、魏一珍《19世紀中葉法國鑿通蘇伊士運河原因芻議》材料二 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是美國進行對外侵略擴張的重要步驟。1903年美國獲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次年開始建造運河,歷時10年修建完成。美國控制巴拿馬運河伊始,巴拿馬人民就展開了廢除不平等條約和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應內外形勢,美國不斷調整其巴拿馬運河政策,多次與巴拿馬共和國簽訂條約,逐步放棄了部分對巴拿馬運河的主權。至20世紀70年代,美國緩和了與巴拿馬共和國的關系。1977年新的美巴條約簽訂后,美國逐漸將巴拿馬運河的主權歸還給巴拿馬共和國。至1999年,運河主權完全回歸巴拿馬共和國。-摘編自羅衍軍、王蕊玉《美國巴拿馬運河政策的演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蘇伊士運河鑿通的時代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巴拿馬運河回歸巴拿馬共和國的原因及其影響。(8分)廣東省汕尾市2024-20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8分,每小題3分)1-5: DCBDA6-10: CDABC11-16: CDADBD二、非選擇題(52分)17.(12分)(1)內涵:①強調多元一體,凝聚民族共同體;②蘊含窮變通久、推陳出新的創新精神;③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和人文精神;④體現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4分)。(2)觀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與創新中推動民族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論證:①儒家思想從先秦的“仁”到宋明理學的發展,不斷適應社會需求,成為維系民族精神的紐帶;②四大發明外傳,推動歐洲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促進人類文明進程;③科舉制度為世界文官制度提供借鑒,體現選賢任能的智慧(8分)。18.(14分)(1)特點:①社會動員廣泛,民族覺醒深刻;②戰斗意志頑強,必勝信念堅定;③持續時間長、規模大、犧牲多(4分)。勝利原因:①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②全體中華兒女的英勇抗爭;③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6分)。(2)說明: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增強民族自信心;②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為新中國成立奠定基礎;③促進民族覺醒,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4分)。19.(12分)論題:歷史研究應避免單一視角,需多元解讀。闡述:①傳統觀點認為秦至清是“帝王專制”,但忽略了科舉制、監察制度等對皇權的制約;②唯物史觀強調階級斗爭,但難以解釋中國古代“民為邦本”等治理思想。例如,明清時期既有君主集權,也有士紳階層參與地方治理,單一視角無法全面反映歷史全貌。因此,歷史研究應結合多種方法,客觀分析歷史現象(12分)。20.(14分)(1)時代背景: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擴大,對航運需求增加;②法、英等國爭奪殖民霸權和海上交通線;③法國對埃及的殖民野心及雷塞普的個人努力(6分)。(2)原因:①巴拿馬人民的長期斗爭;②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③國際社會對民族獨立運動的支持(4分)。影響:①維護巴拿馬的國家主權和利益;②沖擊美國的霸權主義;③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