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定安縣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歷史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分為單項選擇題1和單項選擇題11兩部分。單項選擇題1:1~1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姜寨聚落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是一處原始社會部落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據考證它由五個大家族組成一個民族公社,遺址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個墓葬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下列關于姜寨聚落遺址的表述,正確的有①尚未產生明顯貧富分化 ②以打制方法制作農耕石器③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④房屋建造的樣式為干欄式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2.學者福山認為,夏、商時期的中國并沒有完全形成明顯的國家結構,周朝才真正具備國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統治者對夏、商以來的氏族組織和血緣關系紐帶進行了重大改造,變氏族為宗族,擴“親親”“長長”至“尊尊”“貴貴”,建立起了一種政治等級體系。由此可知,周朝A.實現了中央權力的集中 B.政治建構呈現家國同構C.社會發展出現重大變革 D.民族認同感有一定加強3.唐初,三省長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午后各歸本省處理本職工作,玄宗時政事堂更名“中書門下”,宰相基本專職化,“不歸本司”。宰相會議所做決策以文字形成“中書門下奏狀”,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這一變化A.規范了決策程序 B.強化了三省權力C.加強了權力監督 D.擴大了統治基礎4.唐朝初年,在漠北回紇牙帳和漠南之間修筑了一千多里長的“參天可汗道”,沿途設郵驛六十六所,備有房舍、酒肉、馬匹和車輛。路上的商隊、使臣往來不絕。草原上的牧民也“老幼不憚遐遠,悉手持方貢”南下交易。這說明唐代A.各民族文化得到包容和發展 B.鼓勵與邊疆民族的經濟交流C.采用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 D.對外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5.《東坡笠展圖》的文本故事最早的敘事是東坡在儋耳→觀閔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歸→女小兒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陸續增加了“遇雨”“從農家借箬笠穿屐而回”“東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閱柳宗元文集”“東坡看過其笠展像后自為題詠”等情節。《東坡笠屐圖》的故事不斷演繹的主要原因是A.文人通過藝術創作還原真實歷史場景 B.理學思想強化了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C.民眾借助歷史人物故事表達精神訴求 D.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根深帶固6.明朝官員張瀚曾在《松窗夢語》中詳細地記述了祖輩的“創業”經歷,有學者認為張氏通過攫取勞動者的剩余價值(獲利五分之一),不斷地進行擴大再生產(增置機張),用較少的初始資金收獲了豐厚的家產,這一“創業”經歷說明明朝A.政府不再監管工商業 B.新型生產關系已出現C.官營手工業利潤較高 D.雇傭關系得到了普及7.下表是鴉片戰爭前后部分清朝經世派學者的著作及主張(或貢獻)。這反映出當時中國的思想領域姓名 著作 主張(或貢獻)林則徐 《四洲志》《各國律例》 編譯西方資料,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海國圖志》 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徐繼畬 《滿衷志略》 系統介紹西方地理、政治制度A.從自恃“天朝上國”到對外平等交流 B.從維護封建統治轉向倡導變革政體C.全盤否定了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 D.突破政治和地理阻隔積極求知于外8.輪船招商局自創辦便享有從上海到天津隨漕運貨、免天津進口稅二成的權利,上海機器織布局的產品在上海地區銷售,不付任何稅厘,分銷內地則免抽厘金等等。這有助于理解,當時A.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困難 B.清廷財政危機的根源所在C.政府推行新政的初衷所在 D.西方工廠制度的水土不服9.據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6號記載,陳獨秀在《再論孔教問題》中指出:“愚之非難孔子之動機,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適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強欲以不適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會國家,將為文明進化之大阻力也。”據此可知A.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傳統文化 B.陳獨秀主張思想變革服務于社會進步C.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已經動搖 D.十月革命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10.據相關研究發現,我國高鐵線路平均每公里占地面積約為4-5畝,而高速公路每公里占地面積約為6-10畝,同時高鐵能耗僅為飛機的1/13、汽車的1/3。我國高鐵建設A.反映了科技世界領先 B.致力于生態環境的改善C.有助于可持續發展推進 D.降低了社會能源消耗11.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吳哥窟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后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游勝地。據此可知A.建筑是保存本土文化的重要形式 B.東南亞的古代文明成就高于周邊C.印度文化深刻影響著東南亞地區 D.印度文化隨軍事征服而四處傳播12.17世紀中期,殖民者在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引入甘蔗種植,此后不到十年,全島80%的耕地已用于種植甘蔗,糧食、肉類甚至日常用品嚴重依賴從北美殖民地進口。一位歐洲商人記載:“這里的種植園主只關心榨糖廠的煙囪是否冒煙,他們用蔗糖換取的不僅是金幣,還有維持生存的所有必需品。”據此推斷,巴巴多斯的甘蔗種植A.推動殖民地獨立運動興起 B.強化殖民地經濟的依附性C.助推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D.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工業化13.19世紀中期,倫敦爆發了霍亂,喬治·彭維爾就此繪制了漫畫《死亡藥房-向方人免費供應》,如圖。漫畫揭示當時倫敦A.醫療資源分配不均 B.居住條件急需改善C.公共設施亟待完善 D.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單項選擇題II:14~15題,每題3分,共6分。四個選項中有一個選項為3分,有2個選項各為1分,錯誤項為0分。選出最佳項,多選不得分。14.下圖是1956年發行的宣傳畫《走社會主義的路,做有文化的人》,描繪了一位母親在給孩子哺乳時仍不忘識字學習的場景。這一宣傳畫反映了當時A.社會主義建設亟需知識型勞力 B.女性受教育的權利逐步實現C.家庭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凸顯 D.國家重視農村教育普及15.1946年2月,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向華盛頓發回一封8000字的“長電報”,提出美國要依靠實力抵制蘇聯的擴張,同時又不會引起美蘇之間全面軍事沖突的主張;同年9月,蘇聯駐美國大使向莫斯科發回長篇報告,斷定美國戰后對外政策的特征是謀求世界霸權,將蘇聯視為其通往世界霸權道路上的主要障礙。由此可見,美蘇雙方A.戰時盟友關系開始解體 B.由大國合作轉為對抗C.形成全面冷戰對峙局面 D.逐步形成美蘇兩極格局二、非選擇題:共55分。第16題16分,第17題15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二戰后,取得政治獨立的非洲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措施。據世界銀行統計,劉20世紀80年代末,非洲共有200多個地區合作組織,1991年《非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簽訂,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場和非洲經濟共同體······在家觀層面,非洲政府鼓勵投資,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在微觀層面,非洲國家建立產權明晰、管理機制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1988年國受亞洲金融危機重創,非洲出口收入出現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下降。非洲國家認清形勢繼續改造單一經濟結構,努力實現經濟多樣化。同時,注重同發展中國家合作和團結互動,建立制度化的對話機制,推動貿易、基建、醫療等領域的合作,力求建立新型伙伴關系,應對全球化挑戰。材料二隨著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規則和多邊體系遭遇挑戰。美國對華貿易戰不僅是經濟競爭,更是技術霸權與產業鏈主導權的爭奪,反映了西方國家對全球化紅利的重新分配需求。同時,全球供應鏈的“政治化”趨勢加速了產業回流和區域化重組,進一步削弱全球化動能。-摘編自劉元春《貿易戰:逆全球化時代的沖突》材料三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良好穩定的外部環境是所有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更是如此。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我們要創造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良好條件,共同推動世界各國發展繁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1)根據材料一,歸納二戰后非洲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舉措。(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方國家“逆全球化”現象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淵源于先秦的大一統思想和理念,在秦漢以后轉化為政治實踐,形成了中央集權國家治理體系。這一體系既反映了先秦以來歷史文化傳承的某些因素,更深刻體現了戰國以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國家治理體系上的政治訴求。我國歷史上秦漢唐宋元明清所創造的文明高峰,都與這一治理體系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不可分割。中華民族之所以產生并長期凝聚不散,也是這一治理體系延續不斷的結果。-卜憲群《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材料二秦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滅義渠后在西北地區設隴西等三郡;開嶺南,在南越之地設置南海等郡。漢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陸續設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其職責主要是維護當地秩序,保障絲綢之路西城南北道的安全和暢通。秦從匈奴手中奪得河套地區后,就以“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的“拜爵”方法,將數以萬計的中原漢族軍民,“成以充之和遷去開墾土地”。有漢一代,更是大規模實行電田成守、城民實邊的政策。自漢代起,“漢人”作為華夏民族的稱謂已為境內外普遍接受。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內地居民遷入邊地,對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摘編自徐杰舜《秦漢民族政策特點初論》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原因,并概括其歷史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政權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并說明其歷史意義。(9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清代湖南一帶,忌諱吃雞肉,““除夕”,有擇取食品者,如試新則不用雞,以音類饑也”,吃了“雞”則會預示來年一直處于饑寒狀態,相反,在北方一些地區,則又將“雞”與“吉”諧音,認為吃了“雞”則會預示來年吉祥如意。明清時期,在宋元的基礎上,門神與年畫市場更加活躍,明清時期的年畫還加入了民間故事和戲曲元素,年畫正式成為“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換上新的年畫,寓意新年新氣象。-摘編自張馨文《元明清春節習俗研究》材料二1940年1月,山東分局成立黨報委員會領導《大眾日報》。隨著1942年下半年山東分局整風和黨報改版運動的推進、通訊社機構和通訊網的完善以及群眾運動的崛起,春節宣傳建構起從黨委領導到采訪指導、從報道到讀報的系統化的運作機制。《大眾日報》1941年以前的春節報道以提升國民精神、幕捐慰勞活動、強化民族意識為主題,1944年以后逐步強調階級教育,1946年內戰全面爆發后階級教育成為突出主題。-摘編自王素華《民俗節日與媒介宣傳:山東解放區黨報里的春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明清時期春節習俗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40年代山東解放區黨報春節宜傳內容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其變化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這些科技知識,特別是關于近代的世界觀念,打開了部分中國人的眼界,徐光啟、李之藻、方以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梅文鼎、王錫闡以及清朝的康熙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這些外來的科技知識。近代科學思維的重要特點是實證道路和數學語言,徐光啟、方以智等人通過接 餼近代科技知識,開始重視“質測之學”和數學語言的運用,這與我國古代學者思維方式的直觀性、模糊性相比較,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初步顯示了近代思維的風貌。-摘編自曹蓉《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的社會歷史原因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西交流”提煉一個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清晰)海南省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定安縣2024-20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0分,每小題2分)1-5:BACBC6-10 : BDABC11-15: CBADA16-20: DCBAB二、非選擇題(60分)16.(16分)(1)舉措:①20世紀60-70年代,非洲國家獨立后收回經濟主權,發展民族經濟;②20世紀90年代后,參與經濟全球化,成立區域經濟組織(如非盟);③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爭取公平貿易地位(6分)。(2)原因:①發達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民粹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②美國等西方國家爭奪技術霸權與產業鏈主導權;③全球供應鏈“政治化”,產業回流和區域化重組(4分)。(3)意義:①將各國前途命運緊密聯系,為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②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完善全球治理體系;③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繁榮,實現互利共贏(6分)。17.(15分)(1)原因:①先秦大一統思想的影響;②戰國以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政治訴求(2分)。歷史作用:①推動秦漢唐宋元明清文明高峰的出現;②促進中華民族的凝聚與延續(4分)。(2)舉措:①設立郡縣和專門機構(如西域都護府)管轄邊疆;②移民實邊,屯田戍守;③促進民族融合(3分)。歷史意義:①拓展了中原王朝的疆域;②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③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民族融合;④增強了華夏民族的認同感(6分)。18.(12分)(1)特點:①習俗具有地域差異(如對“雞”的不同禁忌與寓意);②門神與年畫市場活躍,融入民間故事和戲曲元素;③成為“年味”重要組成部分,寓意吉祥(6分)。(2)變化:①1941年前:以提升國民精神、募捐慰勞、強化民族意識為主;②1944年后:強調階級教育;③1946年后:階級教育成為突出主題(3分)。原因: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形勢變化;②黨的整風運動和宣傳策略調整;③群眾運動的發展和階級矛盾的凸顯(3分)。19.(17分)示例:論題: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推動中國科技與思維變革闡述: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帶來天文、數學等科技知識,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引入西方數學思維;方以智重視“質測之學”,強調實證研究,突破中國古代直觀模糊的思維模式。康熙皇帝積極學習西方歷法與科技,推動了清代科技的發展。這些交流不僅豐富了中國的科技體系,更促使部分學者開始接受近代科學思維,為中國近代化埋下伏筆。同時,中國的儒家思想、四大發明等也通過傳教士傳入西方,影響了歐洲的啟蒙運動。可見,中西交流是雙向的,既推動了中國的科技與思維變革,也促進了西方的發展(17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