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抽測高二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縣(市、區)、考生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卡規定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在其他一些文化中,太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在中國則是可以與之抗爭的(后羿射日);火是從上帝那里偷來的,在中國則是人們自己努力創造的(鉆燧取火);大山是上帝的造化,在中國則是可以人為移動的(愚公移山)。這鮮明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特質是A.剛健有為 B.封閉獨立 C.天人合一 D.崇德尚賢2.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中有如下記載:“斗不正,半升以上,貲(罰)一甲;不盈半升到少半升,貲一盾。”“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有買(賣)及買殹(也),各嬰(通攫,懸掛)其賈(價)。”這表明,秦朝A.法制建設的完善 B.注重規范市場秩序C.維護財產私有制 D.落實重農抑商政策3.漢文帝時期,中央派出隸屬于丞相的丞相史去監察地方政事(即“丞相史出刺”制度),其監察范圍并非按當時的郡國等行政地域劃分,而是采用上古的“九州”之稱。到漢武帝時期,設置刺史,并劃分十三州。這主要體現了,漢朝A.監察效率逐漸提升 B.地方權力得以重新分配C.治國思想發生轉變 D.政治制度的繼承與創新4.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契胡爾朱家族的《爾朱紹墓志》中有如下文字:“公諱紹,字承世,北秀容人也。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后,因為郭氏,封居秀容,酋望之胤,遂為爾朱。”這一記載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北方少數民族已完成封建化 B.各民族生活方式的日漸趨同C.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 D.游牧與農耕文明的激烈碰撞5.圖1是唐朝安史之亂前后農田水利工程分布圖。這一分布變化反映出,當時A.北方農業發展穩定 B.農耕技術得到提升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國家政策發生轉變6.北宋文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更有街坊婦人······為酒客換湯斟酒,俗謂之“焌(jùn)糟'······又有向前換湯斟酒歌唱,或獻果子香藥之類······謂之“廝波'。”這最適于佐證,宋朝A.飲食服務業分工精細化 B.城市商業突破時空限制C.商品經濟主導市井生活 D.市民階層享樂之風盛行7.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提議下,朝廷設14名“監候官”,經培訓后分赴各地,建立27座觀測所,完成“四海測驗”等壯舉。這一壯舉主要得益于,元朝A.先進的天文歷法研究方法 B.大一統局面的形成C.傳統歷法修訂模式的突破 D.科技人才集體努力8.明朝初期,為解決邊疆軍糧供應問題創立“開中法”,即商人向邊關輸送糧草可換取官府頒發的“鹽引”(食鹽運銷許可憑證)。一時間,山西“富商大賈,自出財力,招游民墾田塞下。每歲所得谷粟,盡輸邊倉。而鹽商之利,十倍于農”。這說明,該制度A.加速了賦役的貨幣化進程 B.阻礙了全國性市場網絡的形成C.解決了邊境軍事防御壓力 D.推動了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崛起9.古埃及文獻《對各種職業的諷刺》中寫道:“瞧,除了書吏的辦公處,沒有任何辦公處可以免于監督者的監督。書吏本身就是監督者!但是,如果你懂得文字,那么它將使你比我在你面前提到的所有職業者都更好。”由此推知,埃及A.職業世襲加劇社會矛盾 B.文字被少數精英壟斷C.官僚體系依賴監督機制 D.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10.恩格斯在評價拿破侖時說,他“是革命的代表,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他把他的法典帶到被他征服的國家里,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得多”,他“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為他們作了極大的貢獻”。恩格斯重在強調,拿破侖戰爭A.導致歐洲封建統治瓦解 B.加速被征服國文化同質化C.推動了歐洲文化的重構 D.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11.中世紀文學中的貴族常被塑造為“智慧”與“正義”的化身,而16-18世紀的英國文學卻呈現貴族道德墮落(如《李爾王》)、反思等級原罪(如《失樂園》)等內容。這一變化本質上反映了A.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 B.文學內容的創新C.封建道德體系的逐漸崩潰 D.資本主義的發展12.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新疆的幾個遺址中發現了不同語言的文書。在民豐尼雅遺址發現佉盧文(印度古文字)木牘文書,在若羌的磨朗遺址發現古印度婆羅迷字體寫成的梵文貝葉,在樓蘭遺址發現寫在木片或紙上的佉盧文文書以及窣利語文字(亦稱粟特語)紙片。這些考古發現說明A.書面記錄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唯一方式 B.人口流動是區域文化傳播的主要動力C.古代新疆地區是世界文明交流的中心 D.絲綢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13.1872年,英國人在上海創辦《申報》,其理念是做一份“給中國人看的報紙”;1908年,美國提出“退款興學”計劃,將部分庚子賠款用于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這些舉措意在A.提高中國國民素質 B.推動中外文化交流C.加強對華文化滲透 D.促進中國教育發展14.清末,新式學堂積極開展遠足游學活動。黃炎培在《遠足之趣旨》中總結了“遠足會”的“效益”:備嘗風雨險阻、艱難困乏之況味,為習勞耐苦之唯一善法······計程而進,必達目的地然后已,易養成堅忍強毅之概······服食器用完全準備,養成獨立自治之精神與綿密之思想。這反映出,清末遠足游學活動A.注重培養學生的樂群意識 B.基于對國民性“文弱”的反思C.關注學生知識見聞的習得 D.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15.2011年,谷歌啟動文化藝術項目。該項目利用VR、AR、高分辨率圖像掃描等技術,將全球多國博物館、美術館的藝術品、文物及展覽數字化,提供線上訪問功能,讓世界各地的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盧浮宮的蒙娜麗莎、大英博物館的羅塞塔石碑、故宮博物院的珍寶等。這說明A.科技發展推動人類文化共享 B.國際合作促進世界文明交流C.信息技術改變藝術創作形式 D.文化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方向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國際學界曾以“文字、青銅器、城市”作為文明三要素,良渚申遺成功(2019年)標志著國際學界對其文明地位的認可。如今,重新審視良渚古國文明,不僅是對先民智慧與歷史記憶的致敬,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溯源。材料一圖2 良渚文化莫角山遺址群材料二中新社記者:申遺成功后,良渚文化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當時是通過哪些要素認定良渚已進入文明階段?劉斌:那就要證明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一個組織度極高的國家形態。首先是良渚古城的規模。良渚古城是一個具有宮殿區、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四重結構的龐大都邑。良渚外圍的水利系統是當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影響范圍約100平方公里。我們計算了整體建筑的土方量,大概是1000多萬立方米。一個人一天要搬1立方米的話,就需要1000多萬工人。根據考古發現,這個建筑規模并不是在幾百年內慢慢擴大的,而是統一規劃、短時期內形成的。它背后必然是一個擁有深徹的社會動員能力和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的國家。在莫角山宮殿區的南部,曾埋藏著兩處大面積的炭化稻谷堆積點,據推算有近20萬公斤稻谷。考古發現杭州臨平茅山遺址有5000多平方米的水稻田,去年我們還在寧波余姚施岙遺址發現十多萬平方米的良渚時期稻田。良渚生產了大量精美絕倫的玉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從眾多墓葬的資料看,良渚社會分層十分明顯,從普通老百姓到最高級的統治者,起碼能分出四五個等級。高級墓葬的陪葬品以玉器為主,因為玉器稀有。除了陪葬,玉在良渚還有一個功能:祭祀。良渚最著名的就是玉琮,它是神像的載體。我們推斷,在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產生了一個共同的神。統一信仰,就是一個社會高度發達的標志。所以,對于文明標準的評判,我們要總結自己的特色,沒必要去套用。-摘編自中新社對考古學家、良渚古城遺址重要發現者劉斌的專訪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如何推動了文明標準的重構?(15分)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表1部分典籍中的“和”文化《尚書·堯典》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詩經·小雅》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論語·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莊子·天道》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禮記·中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春秋繁露》 仁者憯怛愛人,謹翕不爭,好惡敦倫。無傷惡之心,無隱忌之志,無嫉妒之氣,無感愁之欲,無險诐(bì)之事,無辟違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氣和,其欲節,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無爭。-據劉緒晶《中國古代儒家“和”觀念研究》等整理材料二 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準確理解、系統闡釋中國“和”文化,有助于深入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特質和當代價值。-摘編自儲峰《中國“和”文化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和”文化的內涵。(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和”文化當代價值的認識。(6分)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朝何良俊在《四友齋從說》自述:余小時見人家請客,只是果五色,看五品而己,唯大賓或新親過門,則添蝦蟹蜆蛤四物,亦歲中不一二次也。今尋常宴會,動輒必取十肴。水陸畢陳,或覓遠方珍品,求以相勝······又有王世貞云:蓋贄見大小座主會同年,及鄉里官長酬酢,公私宴醵,賞勞座主仆從,與內閣吏部之輿人,比舊往往數倍。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的引入,以及胡椒、丁香、肉豆蔻的進口,擴大了食物品種和人們烹調的多樣性。萬歷年間人黃正一編輯的《事物組珠》就記載了許多美味的少數民族飲食,如“回回食品”“女真食品”“蒙古食品”等。明代高濂提出: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其飲食。所謂美者,非水陸畢備異品珍羞之謂也,要在生冷勿食,堅硬勿食,勿強食,先饑而食,食不過飽······若食味不調,則傷其形,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所以謂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摘編自馬玉威《從士人飲食文化看明朝中晚期的社會變遷》材料二 朝廷明令禁止商賈之家用銀制器皿,而馮夢龍筆下的商人之妻王三巧兒留薛婆吃飯,不僅有雞、肉、魚,連同果碟素菜,“共一十六個碗”,“又取出大銀鍾來,勸了幾鍾”。有些器皿原先僅縉紳士夫家使用,后來人人都用,如范濂在《云間據目抄》中記載:“設席用攢盒,始于隆慶,濫于萬歷。初止士宦用之,近來即仆夫龜子,皆用攢盒飲酒游山。”-摘編自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飲食文化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朝飲食文化反映出當時怎樣的時代特征?(8分)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截止到2025年,墨西哥擁有27項世界文化遺產,長期保持美洲第一,意大利擁有60項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居歐洲第一。材料二 文明早期(伊特魯里亞文明和大希臘)、古羅馬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近代時期是意大利發展的最具代表性的時間階段。作為意大利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五個時期,文明的繁盛也直接體現在了世界遺產的數量上。去除重復計算,這五個歷史時期涉及的世界遺產多達48處,占意大利全部遺產的90.57%。其中,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遺產數量尤為突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古羅馬,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中世紀時期的意大利,在歐洲其他地區“受困”于封建采邑制時,就已開始了城邦文化;而文藝復興時的意大利,更是在思想上、文化上引領了整個西方世界。-摘編自許翔宇《意大利世界遺產的時空特征與影響因素研究》材料三 最早的墨西哥奢侈品被運回西班牙后,國王查理五世對黃金比對藝術品更感興趣,很快就將這些珍寶熔成了可以交易的金塊。由于歐洲人帶來的天花和其他傳染病,至1621年,墨西哥盆地的人口從1519年的大約100萬下降到大約25萬。新大陸的發現和殖民,直接引發了歐洲的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對一個文明的摧毀,似乎促進了另一個文明的發展。-摘編自李新偉《“美玉終有碎時”-墨西哥與中美洲古代文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墨西哥與意大利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差異背后的歷史因素。(14分)山東省聊城市2024-20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5分,每小題3分)1-5: ABDCC6-10 : ABDBC11-15 : DDCBA二、非選擇題(55分)16.(15分)①良渚古城的四重結構(宮殿區、內城、外城、水利系統)及大規模工程(1000多萬立方米土方量),證明其具備強大的社會動員與組織管理能力,突破了“城市”僅作為居住場所的傳統標準,凸顯國家形態的組織度(4分)。②20萬斤炭化稻谷及大面積稻田遺址,表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與糧食儲備能力,將“農業生產力”納入文明評判要素,補充了“青銅器”作為單一標準的局限(4分)。③精美玉器、社會分層(四五個等級)及統一信仰(玉琮作為神像載體),說明精神文化與社會分化是文明的重要標志,打破了“文字”作為核心標準的唯一性,強調文明的多元特質(4分)。④良渚的案例推動國際學界認可文明標準的多樣性,證明不同文明可依據自身特色形成獨特發展路徑,重構了“三要素”的單一評判框架(3分)。17.(12分)(1)內涵:①家庭和睦與社會和諧(如《詩經》《論語》);②人與自然的協調(如《莊子》);③個人情緒的適度調和(如《禮記》);④國家治理中的協和萬邦(如《尚書》);⑤道德修養中的仁愛不爭(如《春秋繁露》)6(分,答出三點即可)。(2)當代價值:①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文化根基,促進人際關系融洽;②為國際關系中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供思想淵源,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③有助于個人修身養性,實現身心平衡;④為全球治理提供“和而不同”的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6分,答出三點即可)。18.(14分)(1)特點:①宴會規格提升,食材種類增多(引入外來作物和少數民族飲食);②注重飲食養生與健康理念(如高廉的飲食主張);③飲食文化體現社會交往功能(如宴請座主、鄉里官長)(6分)。(2)時代特征:①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物質生活豐富;②社會等級觀念松動(如商人使用銀制器皿、仆夫用攢盒);③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外來作物與飲食傳入);④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方式影響擴大,注重生活品質與禮儀(8分)。19.(14分)①歷史發展連續性:意大利經歷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等連續輝煌時期,文明傳承未中斷,遺產積累豐富;墨西哥瑪雅文明等因殖民擴張(如西班牙入侵)遭受嚴重破壞,人口銳減(1519-1621年墨西哥盆地人口降75%),遺產保存受損(5分)。②文明影響力:意大利古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在政治、文化上長期引領歐洲,遺產具有廣泛輻射力;墨西哥文明雖發達,但對外影響力局限于美洲,且被殖民后文化傳承斷裂(4分)。③殖民與戰爭影響:意大利雖經歷戰亂,但未被徹底殖民,遺產保存較完整;墨西哥被西班牙殖民后,大量文化遺產被摧毀(如黃金藝術品被熔毀),導致遺產數量較少(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