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遼寧省沈陽市中考歷史最后一模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30分。1.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法雙方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這一事件( )A. 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B. 實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C. 深化了中國同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 D. 表明了中法攜手合作謀求互利共贏2.楊善群教授指出,西周實行這一地方制度的目的是“建立藩屏,衛護王室;穩定政局,鎮撫名(民)族;抵御外侮,鞏固邊防。”這一“地方制度”是( )A. 禪讓制 B. 分封制 C. 郡縣制 D. 世襲制3.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漢武帝實行“郡國并行制和內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漢例,習儒家經典”;武則天“設武舉、開股試”;清雍正“以軍機處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歷代帝王這樣做的目的是( )A. 為了政治改革的順利進行 B. 為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C. 為了預防官員的貪污腐敗 D. 為了推進各民族融合發展4.詩歌往往能反映出歷史上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現象。下列詩句與歷史事件或現象對應正確的是( )A.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陳橋兵變B.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玄奘西行C.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偏安D. 一片至誠志不移,西取正果千古頌。——安史之亂5.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調、秦腔、漢調的交融,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了(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繽紛 B. 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和一脈相承C.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的兼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融會貫通6.絲綢之路上的青花瓷是中華文明與阿拉伯文明交流的見證。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有40件元青花,伊朗德黑蘭考古博物館陳列32件,紅海海域沉船挖掘出53件殘器,埃及福斯塔特有40-50件殘片。這些可以用來佐證元朝( )A. 對外貿易比較發達 B. 統治疆域較為遼闊 C. 對外關系封閉保守 D. 元朝科技領先世界7.197月,許多軍戰舍不得摘下帶有五八角,不愿換上佩青天白日的黃軍帽.劉承道:“這帽徽雖白的,可我們的心永遠是紅的!同志們為了救中國暫時和紅軍帽別吧!救中國”的含是( )A. 開赴北伐場 B. 建立農命根據地 C. 利結束長征 D. 國共作抗擊日寇8.下列可以用于研究新中國成立的一手史料的是( )A. 油畫《開國大典》 B. 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C. 電影《建國偉業》 D. 記者當時所拍照片9.如表為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政權組成。據此可知,羅馬共和國( )機構 權力執政官 由兩人共同擔任,全體公民選舉產生,主持公民大會和元老院元老院 由卸任高級官員組成,終身任職,負責向官員提出建議公民大會 有權立法、宣戰、媾和與審判,召開和表決受元老院限制A. 執政官掌握國家最高權力 B. 官職的設置具有法治色彩C. 實質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 D. 強調保護平民階層的利益10.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當時,大學享有的特權不包括( )A. 免賦稅特權 B. 司法特權 C. 教育自主權 D. 宗教信仰選擇權11.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 從646年開始日本進行大化改新 B. 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C. 殖民者從事販賣非洲黑奴活動 D. 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12.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借助中國隋唐制度文化開始推行大化改新,推動日本社會飛速發展。下列改革內容最有利于當時日本經濟發展的是( )A. 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B. 設國、郡、里三級C. 推行幕府統治 D. 建立莊園,不輸不入13.“開足馬力,全速前進”是一幅宣傳1930年蘇聯經濟政策的畫作的標題。如果給這幅畫作添加一個副標題,最恰當的應是( )A. 全面落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堅決粉碎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C. 大力推動私營中小企業發展 D. 爭取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14.羅馬尼亞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塞維林表示,在經濟上“中國提出了一種不同方案,確保政府與市場、勞動與資本、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平衡。”這體現了( )A. 中國道路的探索 B. 對外開放的格局 C. 民族團結的氣象 D. 大國外交的自信15.海上格局指主要海洋強國間的海上力量對比狀況。如表反映了21世紀以前的海上格局演變,觀察表格內容,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時期 格局特征 格局轉換 關鍵變量1 關鍵變量21500年之前 無極(區域格局) 區域戰爭、慢速 指南針、火炮、造紙術、三桅帆船 叢林法則習慣法1500—2000年 單極 洲際戰爭、快速 蒸汽動力及燃氣輪機、現代火炮、無線電、導彈、核武器 民族國家體系海洋自由A. 海上格局的區域化特征更加明顯 B. 海上格局演變速度加快,走向單極C. 科學技術是格局演變的重要變量 D. 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格局的演變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0分。16.三千多年前,“中國”被鐫刻于方寸之間;三千多年后,“中國”成為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文物中的“中國”】圖一 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上刻有四個字“宅茲中國”,意思是“我要以此為中心,統治天下”,這是“中國”二字被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證據。圖二 玉璽是歷朝皇帝權力的象征。從玉璽中可以看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歷史當中呈現的悠久文化。(1) 圖一中西周“宅茲中國”統治天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圖二中玉璽所體現的皇權至高無上源于秦朝開創的什么體制?【數軸中的“中國”】(2) 通過時間軸可以看出中國朝代更替頻繁,但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圖片中結束分完成統一的AB兩個政權分別是什么?民族交融有利于國家統一,請寫出C朝促進民族交融的改革。【地圖中的“中國”】(3) 中國歷朝歷代疆域不斷變化,根據地圖回答:圖四秦朝為了鞏固統一在地方實行什么管理制度?圖五:西漢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文獻中的“中國”】材料一:秦漢時期的中央統治者,為了有效地維系“大一統”,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秦漢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據的年代里,追求統一仍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黃樸民《“大一統”之夢) 材料二: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政治上,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鞏固。經濟上,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民族關系上,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展。——喬嫦美《秦皇漢武奠基大統(4) 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秦漢時期“用以規范、整齊思想”的措施分別是什么?并談一談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治國措施對我國社會發展有什么共同影響?【我們的中國】(5) 我們的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她的發展歷程是一首各民族交融匯聚成的“多元一體”的史詩。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一談促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因素有哪些?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有虛君之共和政體……盡有共和之利而無其爭亂之弊,豈非最為法良意美者乎?——摘編自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材料二:中國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國……美國共和政體甚合中國之用。——摘編自《孫中山全集》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中國大地上成立了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但建設民主政治的努力卻一再遭到挫折。人們曾經為告別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歡欣鼓舞,但是在效仿西方實施共和制度時并沒有顯示出民主政治的優異。政治秩序日趨混亂,以致人民大失所望。(1) 材料一中“虛君之共和政體”是何政體?該政體的實行有何好處?(2) 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孫中山的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導下,他進行了怎樣的努力?(3) 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愛國人士,你會選擇哪一政治制度?請結合史實說明理由。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在向社會主義過渡中,我們黨創造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目標模式方面,雖然還是以蘇聯為榜樣,但在具體道路方面,卻有著中國自己的鮮明特點,從而用新的實踐和經驗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在遵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運動規律中推進的三大改造,使我國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了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在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還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確立,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變革。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在中國大地逐步建立起來了。——摘編自尹建軍《社會主義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實踐》(1) 材料一中的圖一、圖二場景反映了我國對農業、手工業采取社會主義改造的共同方式是什么?圖三所反映的事件在發生過程中采取了哪一創舉?(2) 我國于哪一年邁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探究我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舉措中得到的經驗。19.在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是全新的模式,它經歷了艱難的探索歷程。某校九年級(3)班以“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為主題進行了探究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進來。【理論到實踐】材料一:【艱難的探索】材料二:以下為1913-1937年俄國(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產品在世界及歐洲的排名表: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世界 世界 世界 歐洲 世界 歐洲工業生產總值 5 5 3 2 2 1機器制造業 4 4 2 1 2 1石油 2 3 2 1 2 1【認識的變化】材料三:1920年,英國作家威爾斯第一次去蘇聯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他第二次到蘇聯的時候,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家們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1) 材料一的三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對“社會主義運動”分別作出了怎樣的貢獻?(2) 材料二反映俄國(蘇聯)工業呈現出怎樣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表中1928年后蘇聯工業產值排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3) 由材料三內容可知,威爾斯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美國學習蘇聯的代表事件,以及美國政府是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精神”的。1.【答案】D2.【答案】B3.【答案】B4.【答案】C5.【答案】C6.【答案】A7.【答案】D8.【答案】D9.【答案】C10.【答案】D11.【答案】D12.【答案】A13.【答案】D14.【答案】A15.【答案】A16.【答案】【小題1】分封制;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小題2】A秦朝;B西晉;北魏孝文帝改革。【小題3】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小題4】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都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小題5】民族交融,互相借鑒,共同發展。(答對一點即可)17.【答案】【小題1】君主立憲制。享有共和的好處,并且可以祛除爭亂。【小題2】通過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體(三權分立政體)。努力:成立興中會;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小題3】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理由:和守舊勢力妥協,有利于實現國家的平穩過渡,如建立君主立憲制后的英國。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理由:嚴重打擊了封建勢力,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國民不允許出現新的皇帝如袁世凱復辟馬上被打倒。18.【答案】【小題1】成立生產合作社;贖買政策。【小題2】1956年。經驗:社會變革要有創新精神;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社會變革可借鑒他國成功的經驗,更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堅持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經濟制度變革要與政治制度相適應;社會變革要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社會變革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答其中三點即可)19.【答案】【小題1】貢獻:《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使國際工人運動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或社會主義理論由空想變為科學);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或社會主義理論變成實踐);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或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小題2】趨勢:整體呈上升趨勢;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積極作用(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小題3】變化:從懷疑到贊賞;代表事件:羅斯福新政;理解: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