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舊唐書》載:“每歲轉運江淮米四十萬石至京師,謂之‘漕糧'。”開元年間,漕運量增至每年百萬石以上,其中蘇南、浙北地區的貢獻占比超七成。朝廷還在揚州設轉運使專司漕務。這表明該時期高二歷史A.北方地區農業經濟衰退B.中央與地方權力博弈加劇C.交通方式創新成效顯著D.南方的經濟地位顯著提升6.11世紀,西夏土地制度不斷發展,形成了皇室所有、貴族官僚所有、寺院所有及農牧民所有四種形式,國家通過法律確認土地權屬。1095年,銀、夏二州大早時,河西成為調糧救災的重要地區。這反映出西夏考生注意:A.土地資源實現高效利用B.封建化進程持續推進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C.基層救災體系健全完備D.黨項貴族特權獲保障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7.據《明史·職官志》記載:“凡章奏,內閣皆同署,以昭慎重。”《萬歷邸鈔》載:“居正與諸輔臣議行一條鞭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法,聯署以聞。”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嚴嵩雖權勢極大,但涉及邊防、財政等事仍需與其他閣臣聯名上奏。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據此推斷4.本卷命題范國:《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四單元十選擇性必修3。A.批紅權由內閣集體執學B.中樞機構的行政效率提升C.中央監察制度設計嚴密D.權力制衡下君主專制加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8.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廷編撰了《西域圖志》,書中寫道:“今之回部為天山以南城郭諸國…準噶1.下表是二里頭遺址和吸墟遺址的相關信息。這可用于說明爾在天山北,與回部接,為漢烏孫”。該書梳理了天山南北民族分布與歷史改革,還繪制了歷代在西域駐軍屯田點疊加地圖。清廷的這一舉措造址信息A.意在建構政治統治的合法性B.彰顯出堪輿技術領先于世界號宮殿基址作為前潮正殿,南側發現九開間門弧逾跡,符合《周禮》“天子之堂九尺”的記載:2號、4號二里頭遺址C.已突破了傳統的“夷夏”觀念D.實現邊疆與內地一體化治理基址位于宮城東北部,出土了大量祭祀用的陶器與卜骨,與《左傳》“宗廟之制”相符9.黑格爾在研究中指出:中國“從遠古時期開始,擁有至少長達五千年連續未斷、序列清晰、史料確鑿的歷甲組15座基址分布有寢殿、浴池等生活設施:乙紅21座基址構成潮政區:丁組基址群出土了甲骨文史記錄,且記述詳實精準;對比希臘史、羅馬史,中國歷史的傳承更具連貫性與可信度”。黑格爾意在強殷墟遺址“祖甲”“祖乙”刻辭,與《尚書“率見昭考”的宗廟記載相呼應:丙組基址發現撩祭坑與社石,與《禮記》調中華文化具有“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吻合A.傳承的創新性B.內涵的多元性C.發展的連續性D.起源的本土性A.中華禮制文明具有延續性B.夏商時禮樂制度已系統化10.早期日本貴族以漢字記錄政治文書和宗教典籍,如《古事記》與《日本書紀》均以漢文編纂。奈良時代C.周文化直接繼承了商文化D.內外服制產生的政治動因(約710一794年)設立的“大學寮”,仿照中國太學制度,以《論語》《孝經》為核心教材,培養官僚階層。2.《墨子》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成書于戰國末年的清華簡《邦家處位》進一步提出“良人必度,不辨由此可知貴賤”。這體現出當時A.漢字推廣支配著日本文化的發展方向B.日本逐步構建本土文化認同A.諸子思想逐漸合流B.傳統社會秩序遭到沖擊C.中華文化傳播助推古代日本文明進步D.日本全方位地吸收中華文化C階層固化趨勢強化D.底層民眾政治訴求凸顯11.下列圖片反映出3.里耶秦簡記載,秦朝洞庭郡沿用原楚國“量入修賦”方式核算田租,同時改用秦制240步為畝的標準。秦朝《倉律》規定糧倉管理參照原趙國“平糴法”,豐年收購余糧,災年平價出售。這反映出,秦朝A.因地制宜強化管理B.經濟管理中的集權色彩濃厚C,統治策略務實靈活D.政府嚴格執行重農抑商政策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約公元前2600年印度河油斯可想美形德王鑰的的4.“漢承秦制,冠服尚黑”,但增加“劉氏冠”。“劉氏冠”實為竹皮冠,《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微時“以竹蘇美爾滾印(圖中有流域出土的滑石浪印(將印(印章邊緣銘文采用楔公牛圖)牛圖騰替換形文字)皮為冠”,稱帝后將其制度化。《漢書·高帝紀》規定,“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劉氏冠”。漢初實行“劉氏為獨角獸)冠”制度意在A西亞地區內部形成文化認同B.區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發展A.弘揚儒家等級觀念B.強化皇權統治秩序C.化解諸侯王國矛盾D.帶動社會風俗革新C.地理環境決定了文化的樣態D.兩河流域誕生了最初的文明頁(共6頁)】頁(共6頁)】H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