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4張PPT)第六章 碰撞與動量守恒第1講 動量、動量定理常設情境 ①生活實踐類:生產生活中的緩沖問題,流體沖力問題,碰撞、爆炸、反沖問題.②學習探索類:動量定理的理解及應用,利用動量定理處理流體問題、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及應用,碰撞模型的規律及應用,人船模型類問題的處理方法、子彈打木塊模型及“滑塊—木板”問題.素養目標 1.知道動量、動量變化量、沖量的概念.(物理觀念) 2.知道動量定理的內容及表達式.(物理觀念) 3.能夠應用動量定理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科學思維)一、動量和沖量A. 質量 B. 速率C. 動量 D. 動能解析: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所以動量是矢量,而質量、速率、動能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故選C.C考題2 (2024·廣東卷)汽車的安全帶和安全氣囊是有效保護乘客的裝置.如圖甲所示,在安全氣囊的性能測試中,可視為質點的頭錘從離氣囊表面高度為H處做自由落體運動,與正下方的氣囊發生碰撞,以頭錘碰到氣囊表面為計時起點,氣囊對頭錘豎直方向的作用力F隨時間t的變化規律,可近似用圖乙所示的圖像描述.已知頭錘質量M=30 kg,H=3.2 m,重力加速度大小取g=10 m/s2,求:(1)碰撞過程中F的沖量大小和方向;答案:(1)330 N·s 方向豎直向上解析:(1)根據F-t圖線與t軸所圍面積可知碰撞過程中F的沖量大小I=330 N·s碰撞過程中安全氣囊對頭錘的沖量方向為豎直向上.(2)碰撞結束后頭錘上升的最大高度.答案:(2)0.2 m質量速度mv矢速度p'-p矢量速度改變量Δv力的作用時間I=F·ΔtN·s矢量力的方向深化1 動量與動能的比較比較項目 動量 動能物理意義 描述機械運動狀態的物理量定義式 p=mv標矢性 矢量 標量變化因素 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沖量 合外力所做的功大小關系聯系 (1)都是相對量,與參考系的選取有關,通常選取地面為參考系.(2)若物體的動能發生變化,則動量一定也發生變化;但動量發生變化時動能不一定發生變化深化2 沖量的計算方法公式法 I=FΔt,此方法僅適用于求恒力的沖量,無需考慮物體的運動狀態圖像法 F-t圖像與t軸圍成的面積表示沖量大小,此法既可以計算恒力的沖量,也可以計算變力的沖量平均值法動量定理法 根據物體動量的變化量,由I=Δp求沖量,多用于求變力的沖量角度1 動量和動能的比較A. 在F作用下,若這個物體經過位移2L,其動量等于2pB. 在F作用下,若這個物體經過位移2L,其動能等于2EkC. 在F作用下,若這個物體經過時間2t,其動能等于2EkD. 在F作用下,若這個物體經過時間2t,其動量等于2pBDA. 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始終等于重力B. 地面對人的支持力的沖量大于重力的沖量C. 人原地起跳過程中獲得的動能來自地面D. 人與地球所組成的系統的機械能是守恒的B解析:人在上升過程中經歷了先加速再減速的過程,加速過程中人受到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故A錯誤;因人向上的動量增加,故支持力的沖量大于重力的沖量,故B正確;人起跳時,地面對人不做功,人的動能來自本身的生物能,故C錯誤;由于有人體生物能轉化為機械能,故機械能不守恒,故D錯誤.故選B.ADA. 0~4t0,物塊一直沿斜面向下運動B. 0~4t0,合外力的總沖量為0C. t0時動量是2t0時的一半D. 2t0~3t0過程物塊的位移小于3t0~4t0的位移二、動量定理的理解和應用DA. 圓盤停止轉動前,小物體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沿運動軌跡切線方向B. 圓盤停止轉動前,小物體運動一圈所受摩擦力的沖量大小為2mωrC. 圓盤停止轉動后,小物體沿圓盤半徑方向運動D. 圓盤停止轉動后,小物體整個滑動過程所受摩擦力的沖量大小為mωr解析:圓盤停止轉動前,小物體所受的靜摩擦力提供其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方向沿半徑指向圓心,A錯誤;物體勻速轉動一周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個變力,可用動量定理來計算摩擦力的沖量,轉動一周動量的變化量為零,I=Δp=0,B錯誤;停止轉動后,小物體做離心運動,不是沿著半徑方向運動,C錯誤;停止轉動后,小物體初動量為mωr,最后小物體停下來,末動量為零,整個過程中摩擦力的沖量大小等于動量的變化量大小,為mωr,D正確.CA. 起跳過程中運動員的最大加速度約為42 m/s2B. 起跳后運動員重心上升的平均速度大小約為3 m/sC. 起跳后運動員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約為0.45 mD. 起跳過程中運動員所受合力的沖量大小約為330 N·s動量變化量深化2 用動量定理解題的基本思路思維模型 用動量定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角度1 用動量定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A. 2.2G B. 2.0G C. 1.8G D. 1.6GA解析:穿著平底布鞋時雙腳豎直著地過程中與地面的作用時間為t0,受到地面的平均沖擊力大小為4G,合力的沖量為(4G-G)t0,若腳著地前的速度保持不變,則合力的沖量不變,有(4G-G)t0=(F-G)·2.5t0,解得該同學受到地面的平均沖擊力大小為F=2.2G,A正確.A三、應用動量定理處理流體類問題A. 1.47 N B. 0.147 NC. 0.09 N D. 0.009 N解析:在單位時間內噴出離子的質量m=3.0×10-6 kg,則t時間內噴出離子的質量為mt,對噴出的離子,取運動方向為正,由動量定理得Ft=mtv-0,代入數據解得F=mv=3.0×10-6×30×103 N=0.09 N,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探測器獲得的平均推力大小F'=F=0.09 N,C正確.C深化 應用動量定理處理流體類問題的方法研究對象 流體類:液體流、氣體流等,通常已知密度ρ微粒類:電子流、光子流、塵埃等,通常給出單位體積內粒子數n分析步驟 ①構建“柱體”模型:沿流速v的方向選取一段小柱體,其橫截面積為S②微元研究 小柱體的體積ΔV=vSΔt小柱體質量m=ρΔV=ρvSΔt小柱體粒子數N=nvSΔt小柱體動量p=mv=ρv2SΔt③建立方程,應用動量定理FΔt=Δp研究BCA. 水槍單位時間噴出的水的質量為ρvπD2D. 手對水槍的作用力水平向右解析:設Δt時間內,從水槍噴出的水的體積為ΔV,質量為Δm,則Δm=ρΔV,ΔV=出水柱時,水柱對水槍的作用力向左,由于水槍受到重力,根據平衡條件,可知手對水槍的作用力方向斜向右上方,選項D錯誤.A. 20 N B. 40 N C. 60 N D. 80 N解析:設飛船在微粒塵區的飛行時間為Δt,則在這段時間內附著在飛船上的微粒質量Δm=ρSvΔt,微粒由靜止到與飛船一起運動,微粒的動量增加,由動量定理得FΔt=Δmv=ρSv2Δt,所以飛船所需推力大小F'=F=ρSv2=2.0×10-6×5×(2.0×103)2 N=40 N.B限時跟蹤檢測A級·基礎對點練題組一 動量和沖量A. 1∶1 B. m1∶m2C12345678910B. 整個過程中摩擦力沖量的矢量和為零C. 上滑過程中重力的沖量比下滑過程中重力的沖量小D. 上滑過程和下滑過程中支持力的沖量均為零C1234567891012345678910A. 0~2 s內合外力的沖量一直增大B. 0~4 s內合外力的沖量為零C. 2 s末物體的動量方向發生變化D. 4 s末的速度為零C12345678910解析:根據F-t圖像中圖線與t軸圍成的面積表示沖量可知,在0~2 s內合外力的沖量一直增大,A正確,不符合題意;由圖像可知,0~4 s內合外力的沖量為零,根據動量定理可知,物體的動量變化量為零,因物體的初動量為零,故物體4 s末的動量也為零,所以4 s末的速度為零,B、D正確,不符合題意;2 s末沖量方向發生變化,物體的動量開始減小,但方向不發生變化,0~4 s內物體動量的方向一直不變,C錯誤,符合題意.12345678910A. 籃球撞擊籃板時的動量大小為1.8 N·sB. 籃板對球的平均作用力大小為12 NC. 籃球被拋出后上升過程處于超重狀態D. 該同學投籃處距籃板水平距離1.2 mAD1234567891012345678910A1234567891012345678910C. ρhvt D. 2ρhvtA1234567891012345678910A. 12 m/s B. 120 m/sC. 14.4 m/s D. 144 m/sB12345678910B級·能力提升練A. 4Q2ρ B. Q2ρD1234567891012345678910A. 物體A、B所受摩擦力大小之比為1∶3B. 物體A、B所受摩擦力大小之比為1∶1C. F1和F2對物體A、B的沖量大小之比為1∶3D. F1和F2對物體A、B的沖量大小之比為1∶1BD123456789101234567891010. 某節目中,“氣功師”平躺在水平地面上,其腹部上平放著一塊大石板,助手用鐵錘猛擊大石板,石板裂開而“氣功師”沒有受傷.現用下述模型分析探究:設大石板質量M=80kg,鐵錘質量m=5kg,鐵錘從h1=1.8 m高處由靜止落下,打在石板上反彈,當反彈達到最大高度h2=0.05 m時被拿開;鐵錘與石板的作用時間t1=0.01s;由于緩沖,石板與“氣功師”腹部的作用時間t2=0.5s.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鐵錘敲擊大石板的過程中:(1)鐵錘受到的沖量大小;答案:(1)35N·s12345678910解得I=35N·s.12345678910(2)大石板對鐵錘的平均作用力大小;答案:(2)3 550N(3)大石板對人的平均作用力大小.答案:(3)871N解得F1=3 550N.解析:(2)對鐵錘,由沖量定義得I=(F1-mg)t1解析:(3)對石板,由動量定理得(F2-Mg)t2-F1t1=0解得F2=871N由牛頓第三定律得,大石板對人的平均作用力大小F'2=F2=871N.1234567891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