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解放戰爭】一、選擇題1.(2025·廣州中考·12)以下照片發表于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晉察冀畫報》,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 )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北伐戰爭時期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2.(2025·威海中考·11)山東省沂源縣滕生傳是華東野戰軍的支前民工,下圖是他參加某次戰役獲得的二等功勞證,頒發日期為“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十九日”。據此,他參加的是( ?。?br/>A.百團大戰 B.孟良崮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3.(2025·山東泰安中考·7)《重慶日報》報道:“而今,又一座全新、莊嚴的‘風雨同舟’主題雕塑在重慶和大家見面。雕塑以20世紀40年代重慶‘特園’的史實為背景,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與各民主黨派領袖、知名人士等聚會重慶,共商國是的情景”。材料中提到的“聚會重慶,共商國是”指的是( ?。?br/>A.西安事變 B.重慶談判 C.中共七大 D.古田會議4.(2025·齊齊哈爾中考·17)“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與該詩句相關的軍事行動是( )A.四渡赤水 B.渡過金沙江C.千里躍進大別山 D.占領南京5.(2025·廣西中考·9)音樂記錄了時代的聲音。以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流行于各地區的歌謠,這些歌謠集中反映了( ?。?br/>歌謠名稱 歌詞節選《我隨紅軍鬧革命》 前山下雨后山那個晴噢,盼來了紅軍共產黨,一桿大旗空哎中飄噢,我隨那個紅軍鬧革命《擁軍花鼓》 正月里來是新春,趕上了豬羊出呀了門,豬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解放區的天》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A.解放軍戰士不畏犧牲的精神 B.大生產運動蓬勃發展C.人民群眾對革命事業的支持 D.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6.(2025·天津中考·12)1946年8月,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一論斷針對的是( )A.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B.國民黨反動派“圍剿”根據地C.日本帝國主義大肆侵略華北 D.國民黨軍瘋狂進攻解放區7.(2025·山西中考·8)小夏同學繪制了如下單元知識結構圖,據此判斷他學習的單元主題是( ?。?br/>A.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B.近代化的探索C.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D.人民解放戰爭8.(2025·四川眉山中考·6)費正清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寫到:“在1945—1946年的和談期間,共產黨人在贏得輿論的對比方面,已獲得成功。人們普遍相信,共產黨人是誠心誠意的。而當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數星期后單方面撕毀了幾項政協協定時,政府便在這場較量中失去了信任。”這反映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 ?。?br/>A.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 B.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C.國民黨撕毀政協協定 D.中國共產黨贏得輿論9.(2025·江蘇蘇州中考·11)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向全體與會同志提出了“四不兩少”的要求: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平列。這些規定( ?。?br/>A.標志著黨的工作重心轉向農村 B.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C.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 D.為抗日戰爭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10.(2025·江蘇揚州中考·9)1947年,黨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痹撐募牵ā 。?br/>A.《中國土地法大綱》B.《對日寇的最后一戰》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1.(2025·甘肅武威嘉峪關臨夏中考·4)綜合分析下表中的史事,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歷史解釋是( ?。?br/>土地革命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到達甘肅哈達鋪,當地百姓拿出大量糧食、肉類等物資供應紅軍 1943年,在“節約獻金運動”中,甘肅農民自發捐獻余糧,僅臨夏縣一次獻糧就達5萬石 1949年8月,蘭州群眾與人民解放軍部隊晝夜搶修華家嶺公路,僅用3天打通運輸線,為突破國民黨軍隊在蘭州南山的防線,解放蘭州作出重要貢獻A.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 B.西北地區成為全民族抗戰的大后方C.人民的支持是革命勝利的保證 D.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的積極性12.(2025·江西中考·12)為了制定解放全中國的具體行動綱領,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澳壳靶蝿荨笔牵ā 。?br/>A.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B.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C.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 D.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13.(2025·山東煙臺中考·13)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繼遼沈戰役之后又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主要發生在華東和中原地區。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大大削弱了國民黨主力的戰斗力,并為渡江戰役奠定了基礎。材料中的“決定性的戰役”是指( ?。?br/>A.平型關大捷 B.臺兒莊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14.(2025·四川達州中考·7)毛澤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一些著名論斷,有力地指導和推動了革命事業的發展。解放戰爭初期,他提出的著名論斷是( ?。?br/>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C.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D.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15.(2025·四川南充中考·9)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沒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統一平均分配。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土地改革( ?。?br/>A.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B.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掃除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障礙 D.促進了全國糧食產量增加16.(2024·江蘇鹽城中考·11) 下列毛澤東詩詞能印證“南京解放”的是( ?。?br/>A.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B.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C.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D.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7.(2024·山東青島中考·24)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飛抵重慶后,在機場發表談話:“目前最迫切者,為保證國內和平,實施民主政治,鞏固國內團結……希望中國一切抗日政黨及愛國志士團結起來,為上述任務而奮斗?!边@反映出毛澤東飛抵重慶的目的是( ?。?br/>A.爭取國民大革命的勝利 B.和平解決西安事變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爭取和平民主建國18.(2024·山東濟南中考·16)“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上戰場?!边@首民謠體現了解放戰爭的( ?。?br/>A.爆發原因 B.發展進程 C.勝利原因 D.最終結果19.(2024·廣東廣州中考·16)1947年,鄧穎超同志參加了在西柏坡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會后,她深入河北農村搞土改蹲點,開展調查研究。下列與鄧穎超同志開展調研工作直接相關的文件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D.《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20.(2024·浙江中考·8)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兩種命運”的抉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堅定地實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誰代表著他們的利益,應該跟著誰走。劉少奇指出,這是爭取戰爭勝利最基本的一環,有決定意義的一環。這里,有決定意義的“一環”是( ?。?br/>A.中國共產黨提出民主革命綱領B.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C.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21.(2024·山東淄博中考·6)下圖中的獨輪車是淮海戰役紀念館的國家一級文物,被稱為“功勞車”,是山東泗水縣擔運團民工向前線運送糧食的運輸工具。它作為實物史料可用于研究( )A.國民大革命的成果 B.土地革命的開展C.抗日根據地的壯大 D.解放戰爭的勝利22.(2024·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中考·8)“我軍這一戰略行動,恰似一把利劍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它同東北、華北、西北、華東等戰略區的反攻和進攻相配合,形成了對敵人的全國規模的巨大攻勢。”材料中所說的“戰略行動”( ?。?br/>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解放了東北全境C.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 D.解放了華北全境23.(2024·江蘇宿遷中考·9)據如圖人物信息卡,推斷人物信息卡( ?。?br/>A.百團大戰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24.(2024·山東威海中考·11)近年來,威海市初中歷史學科深入開展“紅色故事進課堂”活動,2024年活動主題是“走近身邊的革命文物”。某學習小組搜集到以下資料,其所反映的史實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br/>①文登縣姚中珉渡江戰役中獲得的特等功臣獎狀 ②昆??h邢序明淮海戰役中獲得的支前功勞證 ③昆崳縣于卿德民國35年的新四軍退伍證明書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25.(2024·山東棗莊中考·13)周恩來總理曾對一次軍事行動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黃河是蔣介石的“外壕”,隴海路是他的“鐵絲網”,長江是他的“內壕”,而我們已經過了“鐵絲網”,打到他的“內壕”了。結合下圖,指出這一軍事行動是( )晉冀魯豫解放軍挺進中原形勢圖A.挺進大別山 B.平津戰役 C.遼沈戰役 D.渡江戰役26.(2024·山東臨沂中考·13)“淮海戰役已化作強大的精神力量融入人們的血脈中,現在,當遇到超級難啃的‘骨頭’,“打一場淮海戰役’已成百姓慣用的口頭禪?!保ㄕ浴豆饷魅請蟆?,2021年2月9日)人們慣用這句“口頭禪”的主要原因是( ?。?br/>A.淮海戰役規模大、戰斗激烈、戰果輝煌B.淮海戰役由中原、華東野戰軍共同發起C.淮海戰役的廣大作戰區域以徐州為中心D.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27.(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13)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br/>A.青化砭戰役 B.遼沈戰役 C.平津戰役 D.淮海戰役28.(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12)1945年,毛澤東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經過談判,國共雙方簽署的文件是( )A.《討袁檄文》 B.“雙十協定”C.《對日寇的最后一戰》 D.“九二共識”29.(2024·新疆中考·9)伴隨著260萬名翻身農民參軍參戰,上千萬名農民投入支援前線的行動,不僅決定戰爭最終勝利的大局,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解放戰爭”,而且從根本上瓦解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經濟基礎。材料敘述的是( )A.重慶談判的結果 B.人民解放戰爭的背景C.渡江戰役的過程 D.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影響30.(2024·江西中考·12)基于各主要的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為了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人民解放軍就必須攻擊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于是發起( ?。?br/>A.湘江戰役 B.淞滬會戰 C.百團大戰 D.三大戰役31.(2024·江蘇蘇州中考·11)如圖是畫家馮真的年畫《娃娃戲》。扮演人民解放軍和群眾的小朋友們憤怒地圍攻藏著寫有“美帝國主義”高帽和戴著蔣介石假面的兩個小朋友。這幅漫畫最可能創作于( ?。?br/>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1—1945年 D.1945—1949年32.(2024·四川內江中考·8)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這是一次路途諸多險阻的進軍,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勝的進軍?!边@一軍事行動是( ?。?br/>A.北伐戰爭 B.紅軍長征C.百團大戰 D.千里躍進大別山33.(2024·山東菏澤中考·11)毛澤東說:“我們的解放戰爭,主要是靠這一億六千萬人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這說明土地改革( ?。?br/>A.激發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B.使農村階級關系發生根本變化C.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4.(2024·云南中考·15)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軍事行動( )A.標志著全面內戰的爆發 B.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C.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D.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35.(2024·四川達州中考·7)1947年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黨中央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采取躍進的樣式,一舉插進敵人的戰略縱深地區。這一軍事行動揭開了人民解放軍_____的序幕( ?。?br/>A.戰略防御 B.戰略相持 C.戰略進攻 D.戰略決戰36.(2024·四川達州中考·6)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我市某校組織八年級學生參觀達州市博物館,如果你是該博物館的講解員,下列篇章你將按照怎樣的順序為學生講解( )①“抗日烽火” ②“蘇區壯歌” ③“辛亥革命” ④“黎明前夜” ⑤“星星之火”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②①④ C.②⑤①④③ D.②①④③⑤37.(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8)1945年8月29日,重慶《大公報》向世人報道:“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毛澤東先生來了”( ?。?br/>A.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 B.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C.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 D.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38.(2024·吉林長春中考·17)毛澤東曾說:“延安是我們的,我們在這里開了窯洞,種了小米?!钡?947年3月,中共中央卻主動撤離延安,這一行動反映了我軍( ?。?br/>A.軍事指揮策略靈活 B.拉開戰略進攻序幕C.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D.取得戰略決戰勝利39.(2024·甘肅蘭州中考·14)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商和平大計。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國的軍用飛機空運大量國民黨軍隊搶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這反映出蔣介石的真實意圖是( ?。?br/>A.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B.攘外必先安內C.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D.假和平真內戰40.(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11)下表是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情況簡表。據此可知,三大戰役( )時間 戰役 結果1948年9—11月 遼沈戰役 解放東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戰役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 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A.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C.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D.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41.(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15)1947年夏,人民解放軍按照戰略部署,攻擊國民黨兵力薄弱部分,從中央突破,像一把利劍插入敵人胸膛,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該軍事行動是( )A.千里躍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42.(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14)某老師在講課時,描述了“毛澤東爭取和平的驚人膽魄”“國民黨設下鴻門宴的處心積慮”“談判桌前與硝煙中的雙重較量”等內容。可以判斷老師講的是( ?。?br/>A.武昌起義 B.北伐戰爭 C.重慶談判 D.北平和平解放43.(2024·湖南中考·7)1945年8月,毛澤東離開延安前說:“由于有我們的力量,全國的人心,蔣介石自己的困難,外國的干預四個條件,這次去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睋伺袛?,毛澤東此行的目的地是( ?。?br/>A.重慶 B.南京 C.西安 D.廣州44.(2024·山東煙臺中考·13)這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歷時四個月零十九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這三大戰役( ?。?br/>A.粉碎了國民黨重點進攻 B.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C.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45.(2023·江蘇無錫中考·14)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發動的某戰役以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并舉的方法取得了完全勝利,使北平這個文化古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場戰役是( ?。?br/>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46.(2023·山東青島中考·24)此次戰役,在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的不懈猛攻下,攻克了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該戰役是( ?。?br/>A.百團大戰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47.(2023·江蘇鎮江中考·10)毛澤東說:“歷史走到今天,總算出現一次和平民主的機會,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機會。重慶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這表明他赴重慶談判是為了( ?。?br/>A.爭取國內和平民主 B.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C.達成國共第二次合作 D.商討成立人民政權48.(2023·江西中考·12)1947年6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轉戰魯西南,一個多月后,大軍分三路進軍直插敵人戰略縱深。這一軍事行動( ?。?br/>A.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B.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C.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D.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49.(2023·廣東深圳中考·13)彭德懷在挺進大別山時說:“我們吸引的敵人越多,其他戰區的兄弟部隊和包圍圈就更加順利?!边@體現了( ?。?br/>A.振奮抗日信心 B.消滅國軍主力 C.牽制敵軍部隊 D.進攻長江以南50.(2023·江蘇宿遷中考·9)鄭振鐸曾談到:“自從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開始會談以后,我們哪一天不在探問著會談進行的情形,不在關心著會談進行得順利與否。”這種關切代表了廣大民眾( )A.和平建設國家的強烈渴望 B.對國民黨腐敗統治的不滿C.踴躍參軍參戰的熱切期盼 D.獲得徹底翻身解放的喜悅51.(2023·山東濰坊中考·14)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這表明( ?。?br/>A.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 B.民主黨派擁護新政權C.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 D.社會主義是人心所向52.(2023·吉林長春中考·16)1947年,中共中央決定,將農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鄉或村為單位進行平均分配。這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是( ?。?br/>A.均田免賦 B.減租減息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53.(2023·山東菏澤中考·12)東北地區曾涌現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爭蔣介石》、《攆走美國狼》、《民主聯軍戰歌》、《翻身五更》等。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br/>A.1924年—1927年 B.1927年—1936年C.1937年—1945年 D.1946年—1949年54.(2023·山東煙臺中考·10)1946年6月至10月,膠東我軍主力部隊奮起自衛還擊,發起膠濟路阻擊戰。阻擊戰歷時3個多月,共殲敵1萬余人。材料中的“自衛還擊”( ?。?br/>A.意在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B.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戰役C.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D.有利于華北全境的解放55.(2023·湖南衡陽中考·10)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過:“蔣介石兩個拳頭指蔣發動的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進大別山 B.百萬雄獅過大江C.關門打狗鎖錦州 D.蘑菇戰術勝陜北56.(2023·江蘇蘇州中考·12)下圖是1949年4月27日民盟蘇州支部印發的《光明報·號外》(部分)據此可知( ?。?br/>A.解放區完成土改農民踴躍參軍 B.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蘇州C.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 D.江南地區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57.(2023·江蘇揚州中考·7)有學者在1946年9月寫到:中國共產黨正在試驗用不同方法將土地返還給耕者,為制訂一部總的土地法做前期準備。這部土地法是( ?。?br/>A.《天朝田畝制度》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58.(2023·山東東營中考·14)1945年8月,毛澤東應蔣介石邀請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經過談判,國共雙方( ?。?br/>A.簽訂了“雙十協定” B.進行了軍隊整編C.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 D.建立了聯合政府59.(2023·廣西中考·10)自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公布到1948年底,在解放區約有1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這有利于( )A.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B.工農紅軍勝利會師C.重慶談判順利進行 D.解放戰爭走向勝利60.(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10)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中寫道“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該詩句再現的軍事行動是( ?。?br/>A.淞滬會戰 B.百團大戰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61.(2023·湖南株洲中考·10)下圖所示戰役的作用是( )A.解放東北全境B.華北全境基本解放C.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D.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62.(2023·四川巴中中考·7)“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痹撛姺从车氖牵ā 。?br/>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C.淮海戰役 D.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63.(2023·吉林中考·5)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符合這一主題的戰役( ?。?br/>A.汀泗橋戰役 B.平型關大捷 C.百團大戰 D.遼沈戰役64.(2023·湖南張家界中考·11)“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痹撛姺从车臍v史事件是( ?。?br/>A.南京解放 B.挺進大別山 C.百團大戰 D.淞滬會戰65.(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9)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此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66.(2023·黑龍江綏化中考·14)在人民解放戰爭中,解放東北全境的戰役是( ?。?br/>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上甘嶺戰役67.(2023·重慶(A卷)中考·6)(1949年)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在長江岸邊,木帆船、漁船是百姓賴以為生的生產資料、命根子,但他們紛紛支援渡江戰役。這充分說明解放戰爭的勝利是( ?。?br/>A.人民戰爭的勝利 B.先進武器的勝利C.經濟實力的勝利 D.國際聲援的勝利68.(2023·新疆中考·10)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這讓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進一步認識到( )A.國民黨統治陷于孤立的狀態B.中國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堅決維護者C.中國即將進入和平建設時期D.解放戰爭即將進入奪取全國勝利階段69.(2023·湖南懷化中考·8)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其中解放東北全境的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70.(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7)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致電總前委:“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薄按藨稹睘椋ā 。?br/>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71.(2023·四川涼山中考·4)國民黨《中央日報》總主筆陶希圣說:“我們明知共產黨不會來渝談判,我們要假戲真做,制造空氣?!庇纱丝梢?,1945年8月,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目的是( )A.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 B.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 D.討論建立聯合政府72.(2023·四川達州中考·6)1945年,《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毫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辈牧现械摹按笙彩隆笔牵ā 。?br/>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抗日戰爭勝利C.重慶談判 D.北平和平解放二、非選擇題73.(2025·江蘇蘇州中考·26)根據下列大事年表,完成下列任務。時間 事件1945年8月 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1946年1月 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協決議1946年6月 國民黨軍隊進政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1946年6月—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打退敵人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夏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10月 《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解放區土地改革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三大戰役1949年4月 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人民解放軍揭開戰略進攻序幕的事件。(1分)(2)據材料將人民解放戰爭分成若干階段,寫出每個階段名稱。(3分)(3)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2分)74.(2023·四川攀枝花·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事件 背景 影響南京臨時政府改革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華民國成立 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習俗的轉變解放區土地改革 A 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蘇俄“新經濟政策” 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 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B 經濟大危機 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1)請完成材料表格中A.B兩處的內容。(2分)(2)從材料中提取一個共同的主題(2分),結合中、外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分別舉例符合該主題的史實,完成下列表格內容。(6分,不得重復材料已列史實) 事件 背景 影響中國 世界 75.(2023·山東濰坊中考·27)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五四運動中部分愛國青年的主要活動姓名 年齡 城市 主要活動鄧中夏 25 北京 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千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王盡美 21 濟南 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毛澤東 26 長沙 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周恩來 21 天津 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黨史》(1)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的主要表現。(6分)材料二詩人何其芳描述:“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它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摘編自《為什么數萬青年奔赴延安》(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6分)材料三1956年,胡耀邦在總結全國青年工作時說:“去冬今春,全國就有7000萬農村青年參加了積肥運動,積肥8000多億斤。在同一時期,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在基本建設里有了7500個青年突擊隊,他們常常超過一般任務定額,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倍?!?br/>——摘編自《百年黨史大事記》(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當時“青年工作”的認識。(6分)76.(2023·湖北鄂州中考·17)從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到新中國成立,時隔僅有三年零三個月。如此之快的轉變,無論是共產黨、國民黨,還是國際社會,都沒有預料到。材料一1947年在晉冀魯豫解放區華北大學任教的美國人韓丁,在觀察了土改后的農村社會后說:“中國革命創造了一整套新的詞匯,其中一個重要的詞就是“翻身”?!瓕τ谌珖鴰變|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來說,這意味著站起來,打碎地主的枷鎖,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但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意味著進入一個新世界?!?br/>材料二美國學者易勞逸在分析了國共兩黨的農村政策后講:“國民黨在農村的失敗——當局無能力保證農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極大地削弱了農民對政府的尊敬。這就意味著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頻繁征收的苛捐雜稅、腐敗、絕大部分官員所顯示出來的傾向地主階級反對佃農的偏見,所有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權威和主張合法行動的傳統的社會價值。結果,農民們不是非難,就是躲避征稅和征兵官員。”材料三解放戰爭期間流行于解放區的民謠:“最后一碗米飯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制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抗戰勝利以后流行于國統區的民謠:“盼中央,望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想老蔣,盼老蔣,老蔣來了米面漲。”——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謝春濤《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材料四“今天是中華民國誕生三十八年紀念日,又是元旦,我們住在首都南京,已臨著兵火的邊緣。……共軍除軍事威脅外,更擴大其心戰與傳統之攻勢。一般喪失斗志的將領及寡廉鮮恥的官僚政客,或準備逃亡避禍,或準備靠攏投降,或傳播共黨“和談”煙幕?!?br/>——蔣經國(1)據以上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歷史價值。對于分析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同學認為材料一更有價值,有同學認為材料三更有價值。你認為這兩則材料中,哪一則材料更有價值呢?試加以說明。77.(2023·山西中考·16)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從歷史傳承中來,從革命奮斗中來,從開拓建設中來。下面是九年級同學以“樹立文化自信”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展板,請你完成展板中的問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展板一 【閱讀文學典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1)一組同學閱讀文學典籍后,制作了下面的讀書卡。請按照要求完成空白處內容的填寫。作品一 《清平樂·村居》作 者 辛棄疾(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體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風貌:反映了家人相親,共同勞動的田園生活風貌。作品二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節選)作 者 羅貫中(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愿聞將軍之志。”體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點:章回體;情節生動;大眾化。歷史價值:___________________展板二 【釋讀文物圖片——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圖一1931年革命根據地農民獲得的土地分配證 圖二 淮海戰役時支前民工使用的擔架 圖三1950年“抗美援朝號”履帶拖拉機 圖四 王進喜日記(2)二組同學展示了左邊一組文物圖片,它們分別為研究哪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史料?寫出你從中感悟到的紅色文化內涵。78.(2023·吉林中考·18)近代以來,中國人為民族崛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7分)【推翻舊世界——爭取民族獨立】素材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南易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等為主題的浮雕。(1)分別寫出浮雕中由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的事件名稱。(3分)(2)為“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三幅浮雕內容歸納一個學習主題。(1分)【建設新中國——追求國家富強】(3)A時間段①—③所對應的事件中,提高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有哪些?寫出事件的序號。(4)在B時間段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什么道路?(2分)【暢談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5)為了將來更好地參與國家建設,你應該樹立怎樣的理想?(1分)79.(2023·吉林中考·16)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一直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作為我黨早期“農民勞動之王”的毛澤東,心中十分清楚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熊華源《毛澤東,朱德共同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貢獻》材料二農業實現合作化后 農民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后 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材料三這奇跡,是我國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設計,自己的設備,自己的技術力量創造出來的?!髴c人……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石油企業。——摘編自《人民日報》1964年10月1日(1)材料一中,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什么?為解決該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請寫出兩例。(3分)(2)材料二中“報喜”的場面與哪次重大社會變革有關?(1分)(3)材料三中的“奇跡”體現了“大慶人”的什么精神?“大慶人”中被譽為“鐵人”的是誰?(2分)(4)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取得成就的原因,請寫出一點。(1分)80.(2023·黑龍江綏化中考·31)(1)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五銖錢。(2)重慶談判簽署了“雙十協定”。(3)“遼寧艦”是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4)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來克星頓的槍聲。(5)圣馬丁和玻利瓦爾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解讀圖片,從“實現耕者有其田”可以判斷這張照片最有可能拍攝于解放戰爭時期,因為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實行土改,目的就是“實現耕者有其田”,故選D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但因空想色彩而未能付諸實施,且當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成立,排除A項;北伐戰爭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并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主要任務是抗日日寇侵略,且此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排除C項。2.【答案】C【解析】據材料“華東野戰軍”“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并結合所學可知,民國38年是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故選C項;百團大戰時間是1940年開始,時間不符,排除A項;孟良崮戰役是1947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渡江戰役是1949年4月,與材料1月時間不符,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材料中聚會重慶共商國是指的是重慶談判,1945年抗戰勝利后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期間在特園等地廣泛會見民主黨派領袖商討和平建國,符合材料20世紀40年代重慶背景及人物活動,故選B項;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西安,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兵諫事件,地點和參與人物均與重慶聚會無關,排除A項;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開,是中國共產黨內部會議,未涉及民主黨派人士參與,排除C項;古田會議1929年在福建古田舉行,是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的軍事會議,時間地點及議題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4.【答案】D【解析】詩句中“鐘山”指南京紫金山,“大江”指長江,“百萬雄師過大江”描述1949年4月解放軍渡江戰役占領南京的史實,故選D項;四渡赤水是紅軍長征中重要戰役,主要為擺脫敵人圍追堵截,并非“百萬雄師過大江”,排除A項;渡過金沙江使紅軍跳出敵人包圍圈,和詩句內容所指軍事行動不同,排除B項;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未涉及“百萬雄師過大江”及“鐘山”相關,排除C項。5.【答案】C【解析】從《我隨紅軍鬧革命》的“我隨那個紅軍鬧革命”可見群眾親身參與革命,《擁軍花鼓》的“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體現物資支援軍隊,《解放區的天》的“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和“民主政府愛人民”展示對革命政權的擁護,這些歌詞集中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群眾積極支持革命事業,故選C項;解放軍戰士不畏犧牲的精神在材料中無對應描述,歌詞聚焦群眾行為而非戰士表現,排除A項;大生產運動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活動,但歌詞僅提送物資未涉及生產發展,排除B項;民族意識初步覺醒于甲午戰爭之后,與1919年開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6.【答案】D【解析】1946年8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瘋狂進攻解放區,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提出該論斷以鼓舞軍民士氣,揭露國民黨外強中干本質,故針對此情況,故選D項;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發生在19世紀末如1898年,與1946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國民黨圍剿根據地主要發生在1930—1934年如五次反圍剿,與1946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日本侵略華北主要在1937年抗戰爆發后至1945年,1946年日本已投降,時間不符,排除C項。7.【答案】D【解析】據材料知識結構圖中的“重慶談判、南京解放、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勝” 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內容均圍繞人民解放戰爭展開,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與相關舉措,符合人民解放戰爭相關內容,故選D項;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涵蓋近代列強侵華、各階層多種救亡探索(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與題干解放戰爭內容不符,排除A項;近代化的探索包含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向西方學習求近代化的歷程,和題干解放戰爭無關,排除B項;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主要指的是1919—1931年這一階段,關鍵事件有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革命等,與題干解放戰爭時間事件均不符,排除C項。 8.【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和談期間誠心誠意,贏得民眾信任,而國民黨單方面撕毀協定失去信任,可見贏得民心是中國共產黨取勝關鍵,故選B項;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雖在撕毀協定中體現,但材料焦點是民心變化而非獨裁本身,排除A項;國民黨撕毀政協協定是具體事件,直接導致失信,但非共產黨勝利因素,排除C項;贏得輿論是民心向背的表現,但選項僅限輿論未涵蓋更根本的人民支持,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毛澤東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四不兩少”要求,包括不做壽、不送禮等,旨在反對個人崇拜、提倡廉潔自律,直接加強了黨的紀律和作風建設,故選C項;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是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會議,不是轉向農村,排除A項;毛澤東思想在1945年中共七大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而非1949年,排除B項;抗日戰爭于1945年結束,1949年是解放戰爭時期,與抗日無關,排除D項。10.【答案】A【解析】《中國土地法大綱》于1947年由中國共產黨頒布,是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明確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與題干1947年黨中央文件內容完全一致,故選A項;《對日寇的最后一戰》是1945年毛澤東發表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進行最后打擊,內容聚焦抗日戰爭而非土地改革,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頒布,與材料1947年不符,排除C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通過,是建國初期的臨時憲法,雖涉及土地政策但時間晚于1947年且具體分配方式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材料中土地革命、抗戰、解放戰爭三個時期的事件均體現群眾積極支持:1935年百姓供應紅軍物資、1943年農民捐獻余糧、1949年群眾搶修公路支援解放軍,證明人民支持是革命勝利的根本保障,故選C項;工作重心轉向農村在1927年秋收起義后已完成,材料未涉及轉移過程且事件發生在重心已在農村時期,排除A項;全民族抗戰大后方主要指西南地區如重慶,西北非主體且材料僅甘肅局部支持事例,排除B項;土地改革在1935年尚未推行,1949年事件為支前行為非土改激發,材料未體現土改作用,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1947年12月會議期間,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中指出解放戰爭已進入新階段,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標志戰略進攻開始,符合材料時間,故選B項;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1949年4月,時間不符,排除A項;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是1945年10月10日,時間不對應,排除C項;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是1949年初三大戰役后,時間不合,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淮海戰役發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地點在華東和中原地區,它削弱了國民黨主力戰斗力,為渡江戰役奠定基礎,與材料描述相符,故選C項;平型關大捷是1937年9月八路軍在山西對日軍的伏擊戰,屬抗日戰爭時期,遠早于1948年且地點不符,排除A項;臺兒莊戰役發生于1938年3月至4月,是國民黨軍在山東對日軍的防御戰,也屬抗戰階段,與材料解放戰爭背景及時間不匹配,排除B項;平津戰役雖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進行,但主戰場在華北如北平天津,并非華東中原,材料明確限定該區域,排除D項。14.【答案】B【解析】毛澤東在解放戰爭初期的1946年針對國民黨反動派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指出其表面強大實則虛弱,極大鼓舞了解放軍斗志,推動了革命進程,故選B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澤東1930年在土地革命時期闡述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時提出的,與解放戰爭時間不符,排除A項;“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毛澤東1942年抗日戰爭大生產運動中為克服經濟困難提出的口號,不屬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是毛澤東1927年八七會議土地革命初期強調武裝奪權的觀點,與題干解放戰爭初期不符,排除D項。15.【答案】A【解析】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實施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極大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支前,為解放戰爭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奠定勝利基礎,故選A項;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47年時全國并未完全解放,無法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項;國家工業化建設1953年才開始,1947年改革未涉及工業化障礙清除,排除C項;材料僅提及土地分配方式,沒有關于糧食產量增加的內容,事實上當時處于戰爭時期,難以僅因土地分配就促進全國糧食產量增加,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虎踞龍盤……天翻地覆慨而慷”兩句詩出自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反映了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史實,故選D項;“秋收時節……一聲暴動”指的是秋收起義,排除A項;“敵軍圍困……巋然不動”歌頌的是井岡山將士堅守根據地的英勇斗爭精神,排除B項;“紅軍不怕遠征難……只等閑”指的是紅軍長征,排除C項。17.【答案】D【解析】根據題目“為保證國內和平……民主政治”可知,毛澤東飛抵重慶談判的目的是爭取和平民主建國,故選D項;1927年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民大革命失敗,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A項;西安事變時間是1936年,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C項。18.【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材料的親骨肉含淚送上戰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謠歌頌了人民捐糧、捐物、送子女戰場支援人民解放戰爭的事跡,正是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才能很快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故民謠最能說明的是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故選C項;蔣介石集團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是解放戰爭爆發原因,排除A項;解放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殲,這是解放戰爭發展進程,排除B項;解放戰爭的結果是解放全國(除臺灣地區),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北京宣告成立,標志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結束,排除D項。19.【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中“1947年”“西柏坡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各個解放區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故選A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于1950年,與題干內容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1949年9月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的文件,與題干內容時間不符,排除C項;《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1984年為深化改革而通過的文件,與題干內容時間不符,排除D項。2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堅定地實行耕者有其田”并結合所學可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極大調動了農民階級的生產積極性,贏得廣大農民的支持,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故選C項;中國共產黨提出民主革命綱領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是在1949年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是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成果,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2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獨輪車是淮海戰役紀念館的國家一級文物”并結合所學可知,淮海戰役是1946—1949年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略決戰之一,對解放戰爭的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材料中的獨輪車作為民工運送糧食的運輸工具,直接反映了人民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支持和后方物資供應狀況,是研究解放戰爭勝利的實物史料,故選D項;國民大革命發生在1924—1927年間,材料中的淮海戰役和獨輪車與解放戰爭有關,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土地革命的開展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也就是1927年到1937年,與淮海戰役無關,排除B項;抗日根據地的壯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戰役,排除C項。22.【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形成了對敵人的全國規模的巨大攻勢”等描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所說的戰略行動是挺進大別山,1947 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 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A項;解放了東北全境的是遼沈戰役,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B項;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要力量的是三大戰役的勝利,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C項;解放了華北全境的是平津戰役,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D項。23.【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1948年10月1日”“義縣(位于遼寧錦州)”“解放戰爭中我軍犧性的最高將領”和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因此,將領朱瑞是在遼沈戰役中犧性的,故選B項;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排除A項;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以徐州為中心的戰役,排除C項;平津戰役是1948年在華北地區發動的,地點不符,排除D項。24.【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①渡江戰役發生于1949年4月,之后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②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③民國35年是1946年。因此按時間先后排序為③②①,選擇D項符合題意。25.【答案】A【解析】據材料“隴海路是他的‘鐵絲網’,長江是他的‘內壕’”并結合地圖信息“大別山”可知,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進入國民黨統治區的腹地,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與材料信息相符,故選A項;平津戰役主要集中于北平和天津一帶,并未到達長江附近,排除B項;遼沈戰役主要發生在東北地區,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渡江戰役渡過了長江,主要目標是解放南京,與地圖信息不符,排除D項。2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淮海戰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到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是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故選A項;中原、華東野戰軍是淮海戰役的作戰單位,不是淮海戰役的特點,排除B項;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是淮海戰役的作戰區域,不能體現淮海戰役難啃,排除C項;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只是體現了戰役的結果,不能說明戰役難啃,排除D項。27.【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中共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發動了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在平津戰役中,東北解放軍揮師入關,同華北解放軍合力進行了平津戰役,解放軍把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孤立據點,截斷敵軍南逃和西竄的通路,先后攻克張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爭取,北平國民黨軍隊在總司令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標志著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選C項;青化砭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防御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在陜西省延安縣青化砭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伏擊戰,不是解放華北全境,排除A項;遼沈戰役解放的是東北全境,不是華北地區,排除B項;淮海戰役解放的是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排除D項。2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45年,毛澤東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經過談判,國共雙方簽署的文件”并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到10月,抗戰勝利后,為了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率領中共代表團前往重慶,和國民黨進行重慶談判,最終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故選B項;《討袁檄文》是孫中山在1915年底發表,發起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目的在于維護中華民國,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在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的1945年8月9日,毛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后一戰》,各解放區軍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了全面反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九二共識”是海協會與臺灣?;鶗?992年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2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伴隨著260萬名翻身農民參軍參戰”“從根本上瓦解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統治的經濟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徹底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等,使廣大農民政治上翻身做主人,經濟上分得土地,激發了農民經濟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促進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影響,故選D項;重慶談判的結果是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人民解放戰爭的背景是抗日戰爭的勝利和重慶談判,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戰爭過程中進行的土地改革的影響,排除B項;渡江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攻占南京,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材料強調的是從根本上瓦解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經濟基礎,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30.【答案】D【解析】據材料“人民解放軍……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為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必須與其進行大規模兵團作戰,于是發起三大戰役,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故選D項;湘江戰役發生于長征途中,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A項;淞滬會戰是1937年進行的正面戰場的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B項;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C項。31.【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根據材料“扮演人民解放軍……戴著蔣介石假面的兩個小朋友”可知,這幅漫畫應出現在1945—1949年,故選D項;1924到1927年,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排除A項;1927到1937年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創建和領導的部隊是工農革命軍,后來改名為工農紅軍,不是解放軍,排除B項;1931到1945年是14年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后,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3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命令”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軍事行動是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D項;北伐戰爭從1926年開始,主要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反對帝國主義為目標,是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運動的高潮,排除A項;紅軍長征從1934—1936,是紅軍進行的一次戰略轉移,發生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項;1940年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彭德懷指揮的敵后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排除C項。33.【答案】A【解析】據材料“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可知,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土地改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這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故選A項;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使農村階級關系發生根本變化,但材料強調其對解放戰爭的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后,1950—1952年進行的土地改革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排除D項。34.【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D項;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的是1946年國民黨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排除A項;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事件是1949年南京的解放,排除B項;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的事件是1949年平津戰役的勝利,排除C項。35.【答案】C【解析】提取題干關鍵信息“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結合所學知識,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直逼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故選C項;1946年至1947年3月,人民解放戰爭處于戰略防御階段,排除A項;人民解放戰爭過程中,與國民黨并未發生戰略相持階段,排除B項;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排除D項。36.【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③“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的時間最早;⑤“星星之火”是指農村革命根據地時期,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這是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②“蘇區壯歌”是指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之后的革命運動;①“抗日烽火”反映的是抗日戰爭的史實,抗日戰爭時間是1931年至1945年;④“黎明前夜”是指解放戰爭時期,時間在抗日戰爭結束后,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直至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前,故按時間排序為③⑤②①④。選擇B項符合題意。37.【答案】B【解析】據材料“1945年8月29日”“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情懷,故選B項;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說法錯誤,第三次國共合作現在仍未出現,排除A項;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說法錯誤,當時解放戰爭尚未開始,美國并未侵略中國,排除C項;1945年解放戰爭尚未開始,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38.【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在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主動撤離延安反映了我軍軍事指揮策略靈活,故選A項;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戰略進攻序幕,排除B項;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1947年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1949年三大戰役取得戰略決戰勝利,與題目1947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39.【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因此蔣介石在邀請毛澤東談判的同時又借用美國的軍用飛機空運大量國民黨軍隊搶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這體現了其意圖是假和平真內戰,故選D項;1945年8月日本已經宣布投降,且重慶談判與抗日無關,排除A項;攘外必先安內是蔣介石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提出的,與1945年進行的重慶談判無關,排除B項;當時日本已經宣布投降,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無從體現,且重慶談判與此無關,排除C項。40.【答案】C【解析】據表格信息可知,三大戰役解放了中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故選C項;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A項;1947年初解放區軍民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排除B項;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排除D項。41.【答案】A【解析】據材料“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并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A項;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屬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進行的三大戰役,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C項、D項。42.【答案】C【解析】據材料“毛澤東爭取和平的驚人膽魄”可知,材料信息與毛澤東、與國民黨談判相關,據此可判斷其為重慶談判,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接連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決定接受邀請,爭取和平民主新局面。 8 月底,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乘專機抵達重慶。重慶談判歷時43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故選C項;武昌起義發生于1911年,其與毛澤東無關,排除A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其屬于武裝斗爭,并不屬于談判,排除B項;北平和平解放并非“國民黨設下鴻門宴”,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43.【答案】A【解析】據材料“1945年8月”“毛澤東……蔣介石自己的困難”并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與材料信息相符,故選A項;1945年8月重慶還是首都,蔣介石尚未遷回南京,排除B項;1936年西安發生西安事變,毛澤東并未離開延安趕赴西安,排除C項;1945年毛澤東并未進入廣州,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44.【答案】C【解析】據材料“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進行的戰役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故選C項;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后被一一粉碎,排除A項;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B項;1949年渡江戰役后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排除D項。4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解放戰爭時期”“使北平這個文化古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 年初,北平國民黨守軍總司令傅作義在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因此這場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平津戰役,故選C項;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與北平無關,排除A項;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與北平無關,排除B項;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與北平無關,排除D項。46.【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故選C項;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役,不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排除A項;遼沈戰役解放的是東北全境,與徐州無關,排除B項;平津戰役解放了華北地區,與徐州無關,排除D項。47.【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總算出現一次和平民主的機會,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機會……”,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為了爭取國內和平民主,減輕人民的苦難,故選A項;根據所學可知,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了全民族共同抗日,與題干信息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表明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排除C項;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籌備建立新中國,商討成立人民政權,排除D項。48.【答案】C【解析】據“1947年6月”“劉鄧大軍”可知,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C項;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解放區軍民英勇奮戰,至1947年2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排除A項;彭德懷率領的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排除B項;1948年11月,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統一指揮下,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在碾莊、雙堆集和陳官莊殲滅了大量敵軍?;春鹨鄣膭倮夥帕碎L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排除D項。49.【答案】C【解析】據“挺進大別山”“兄弟部隊和包圍圈就更加順利”可知,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可以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區域,這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給解放戰爭期間的其他戰區緩解了壓力,故選C項;挺進大別山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A項;三大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排除B項;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的是淮海戰役,排除D項。50.【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45年,為實現國內和平,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受到人民的廣泛關注,這體現出廣大民眾和平建設國家的強烈渴望,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人民對重慶談判的關注,不能體現對國民黨腐敗統治的不滿,排除B項:踴躍參軍參戰的熱切期盼主要表現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獲得徹底翻身解放的喜悅一般是指西藏和平解放或土地改革,排除D項。51.【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勝利,解放軍解放南京,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敗退臺灣,由于國民黨統治腐敗、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才會出現大多數人留在了大陸,故選A項;研究院院士不一定是民主黨派,排除B項;國民黨敗退臺灣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排除C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與“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間不符,排除D項。52.【答案】C【解析】據“1947年”“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了土地政策,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 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故選C項;“均田免賦”是明末李自成起義時打出的口號,排除A項;減租減息政策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與之匹配的是農民交租交息,目的是團結各個階級一起抗日,排除B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78年后開始實行的土地政策,排除D項。53.【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斗爭蔣介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國共內戰,“《攆走美國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援助國民黨,“《民主聯軍戰歌》”結合所學知識,解放戰爭時期,“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翻身五更》”結合所學知識,反映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綜上所述,題干歌曲最可能流行于1946年—1949年的解放戰爭時期,故選D項;“1924年—1927年”是國共第一次合作,與“《斗爭蔣介石》”不符,排除A項;“東北民主聯軍”是1946年改名的,“1927年—1936年”期間沒有“東北民主聯軍”,排除B項;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國、美國共同對抗法西斯的侵略,排除C項。54.【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46年6月至10月”“膠濟路阻擊戰”結合所學知識,1946年6月蔣介石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膠濟路阻擊戰即發生在此時間段內,此次阻擊戰意在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故選A項;孟良崮戰役發生在1947年5月,排除B項;1947年夏,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C項;1948年11月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發起平津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殲敵52萬余人,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D項。55.【答案】A【解析】據材料“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及所學可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A正確;“百萬雄獅過大江”描述的是渡江戰役的歷史信息,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標志著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大陸統治的覆滅,排除B;“關門打狗鎖錦州”描述的是遼沈戰役的相關信息,排除C;1947年,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相繼發動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役,三戰三捷,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排除D。56.【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1949年4月27日”“人民解放軍進城”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渡江戰役時間是1949年4月20日至1949年6月2日,材料中涉及的時間正是渡江戰役的時間,報紙反映了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蘇州的史實,故選B項;從材料中反應不出農民參軍的信息,排除A項;圖示只是對蘇州的解放,看不出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排除C項;社會主義改造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排除D項。57.【答案】C【解析】據“1946年9月”,“中國共產黨……為制訂一部總的土地法做前期準備?!笨芍?,在1946年,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依據的法律是《中國土地法大綱》,故選C項;《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文件,排除A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后頒布的,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1954年頒布的,排除D項。58.【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經過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故選A項;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軍隊整編是在1937年,排除B項;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排除C項;重慶談判時期沒有建立聯合政府,排除D項。59.【答案】D【解析】解放戰爭期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選D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排除A項;工農紅軍勝利會師指的是1928年的井岡山會師、1936年的紅軍三大主力成功會師,排除B項;重慶談判是在1945年,排除C項。60.【答案】D【解析】提取題干關鍵信息“百萬雄師過大江”,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詩句中的"大江"即是長江,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起強渡長江戰役,最終占領了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此戰役即渡江戰役,故選D項;淞滬會戰是1937年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排除A項;百團大戰發生于1940年,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性戰役,排除B項;淮海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排除C項。61.【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可以看出,該戰役是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因此該戰役使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故選C項;該戰役的戰場并非位于東北,故不符合“解放東北全境”的描述,解放東北全境的是遼沈戰役,排除A項;該戰役并非發生在華北地區,“華北全境基本解放”與題干不符,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戰役,排除B項;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的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排除D項。62.【答案】D【解析】題干中的詩句出自毛澤東寫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反映的是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情形,故選D項;遼沈戰役解放的是東北全境,排除A項;平津戰役解放的是華北全境,排除B項;淮海戰役解放的是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排除C項。63.【答案】D【解析】據“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遼沈戰役屬于解放戰爭期間的戰役,故選D項;汀泗橋戰役發生于北伐戰爭期間,排除A項;平型關大捷發生于抗日戰爭期間,排除B項;百團大戰發生于抗日戰爭期間,排除C項。64.【答案】A【解析】根據詩中的“鐘山”、“過大江”等關鍵詞可知,該事件是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盎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表達了解放南京的重要意義和激動人心的情感,A選項正確;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揭開戰略反攻序幕的事件,與該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選項;百團大戰是指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對華北日軍主動發起的大規模戰役,與該詩沒有關系,排除C選項;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上海、淞滬一帶與日軍進行的一系列戰斗,與該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選項。65.【答案】D【解析】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突破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故選D項;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主力進行戰略決戰,先后發起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地區,淮海戰役解放長江以北中下游地區,平津戰役解放華北地區,其均與渡江戰役不符,排除A項、B項、C項。66.【答案】A【解析】1948年9月——1948年11月,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解放軍解放東北全境,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故選A項;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了解放,為渡江戰役奠定了基礎,排除B項;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排除C項;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戰役,排除D項。67.【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可知,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也因為中國人民的無私支援,所以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國人民推翻獨裁專制的蔣家王朝的勝利,故選A項;從材料中的“木帆船、漁船”可知,當時的老百姓是用落后的木帆船、漁船運送我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當時我方的武器并不先進,經濟實力也不強,但是軍民萬眾一心,此等力量無人可擋,排除B、C兩項;材料并沒有提及國際聲援,且真正的勝利永遠需要在戰場上取得,需要百萬雄師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而不是依靠國際聲援,排除D項。6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這一規定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讓農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堅決維護者,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土地法大綱》維護了農民的利益,未體現國民黨統治陷于孤立的狀態,排除A項;1947年還處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解放戰爭即將進入奪取全國勝利階段是1948年秋,排除D項。69.【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9月打響了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故選A項;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排除B項;平津戰役基本解放了華北全境,排除C項;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不屬于三大戰役,排除D項。70.【答案】B【解析】提取材料關鍵信息“1948年11月”“長江以北局面大定”,結合所學知識,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得以解放,也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故選B項;遼沈戰役發生于1948年9月至11月,主要在東北地區,排除A項;平津戰役發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以北平、天津、張家口等為主要作戰地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得以解放,排除C項;渡江戰役發生在1949年4月,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排除D項。71.【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假戲真做,制造空氣”,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告投降前后,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目的是爭取準備內戰的時間,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故選C項;蔣介石第一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時,日本侵略者已經基本戰敗,第二次、第三次邀請是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在1937年9月,排除B項;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報告中提出建立聯合政府,并努力為中國人民爭取光明的前途,但蔣介石一直想把人民帶入黑暗的前途,排除D項。72.【答案】C【解析】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際,毛澤東應邀赴重慶,與蔣介石就中國未來進行談判,史稱“重新談判”。經過談判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重慶談判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故選C項;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周恩來赴西安調停,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也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與題干“1945年”“毛澤東”不符,排除A項;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勝利,與題干“毛澤東先生來了”無關,排除B項;1949年,北平城守軍總司令傅作義接受解放軍改編,北平和平解放,與題干“1945年”不符,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73.【答案】(1)事件: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2)階段: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自衛反擊;戰略進攻;戰略決戰(3)政治:通過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共產黨爭取到了廣泛的政治支持經濟;解放區土地改革后,翻身農民踴躍支持解放戰爭【解析】(1)事件:據材料“大事年表”中 “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并結合所學知識,這一行動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迫使國民黨軍隊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事件是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2)階段:據材料 “1945年8月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 和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協決議”可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戰后初期通過談判爭取和平的努力,可得出該階段名稱是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據材料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至 “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打退敵人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可知這一階段解放軍以防御為主,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可得出這一階段名稱是自衛反擊;據材料“1947年夏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和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后,解放軍轉入外線作戰,將戰爭引向國統區,可得出這一階段是戰略進攻;據材料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 和所學可知,三大戰役標志著解放軍與國民黨主力展開決戰,基本消滅其有生力量,為全國勝利奠定基礎,可得出這一階段是戰略決戰。(3)政治原因:據材料“1945年8月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和“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協決議”可得出,中國共產黨通過和平談判與民主協商,揭露國民黨獨裁意圖,爭取了民眾和民主黨派的政治支持;經濟原因:據材料“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解放區土地改革”可得出,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使農民獲得土地,激發了農民參軍、支前的積極性,為戰爭提供人力物力保障。74.【答案】(1)A: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或解放戰爭的開展,1分);B:羅斯福新政(1分)(2)主題示例:改革對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2分)(主題詞涉及“改革”均可酌情給分)表格內容一空1分,共6分 事件 背景 影響中國 洋務運動 內憂外患(太平天國打擊清政府統治,列強入侵第二次鴉片戰爭) 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變法 民族危機嚴重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近代化進程世界 彼得一世改革 俄國封閉落后,與西歐差距越來越大 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明治維新 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富國強兵,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農奴制改革 國內農奴制阻礙經濟發展;農奴暴動頻繁;內外交困 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解析】(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A處填寫的內容是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的背景,可回答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或解放戰爭的開展。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并席卷全球,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了應對危機,羅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經濟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故B處是羅斯福新政。(2)第一小問主題,據材料表格第一欄可以發現都是中外歷史改革,第三欄的影響都是積極影響,推動了經濟發展和歷史進步,因此共同的主題是改革對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第二小問史實,結合中、外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可知,符合該主題的史實中國的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洋務運動的背景是內憂外患(太平天國打擊清政府統治,列強入侵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是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變法的背景是民族危機嚴重,影響是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近代化進程。符合該主題的史實外國的有彼得一世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等,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是俄國封閉落后,與西歐差距越來越大,影響是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明治維新的背景是日本面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影響是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富國強兵,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是國內農奴制阻礙經濟發展;農奴暴動頻繁;內外交困,影響是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75.【答案】(1)表現:領導五四運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2)原因: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能夠指引愛國青年尋找光明。(3)認識:青年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表現:根據材料一“五四運動中部分愛國青年的主要活動”中的“鄧中夏,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干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可知,愛國青年領導五四運動;根據材料一“王盡美,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毛澤東,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周恩來,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可知,愛國青年在五四運動中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2)原因:根據材料二“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可得出,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是: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能夠指引愛國青年尋找光明。(3)認識:根據材料三“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年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邊疆開發和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76.【答案】(1)勝利原因:材料一: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成功實行了土地改革;材料二:國民黨失敗的農村政策導致了農民的反對;材料三:解放區人民支持共產黨,國統區老百姓不支持國民黨;材料四:中國共產黨在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加強政治宣傳攻勢,使國民黨將領和官員斗志喪失,人心渙散。(2)認為材料一更有價值:韓丁在當時當地親自觀察解放區土改后說的話是接近歷史真實的,他是歷史的親歷者。認為材料三更有價值:當時流行的民謠代表了廣大老百姓對現實的普遍心聲,是歷史真實的反映。【解析】(1)原因:據材料一“于全國幾億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來說”“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可知,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其得到農民的擁護和支持;據材料二“沉重而頻繁征收的苛捐雜稅、腐敗”等可知,國民黨失敗的農村政策引發農民的反對;據材料三民謠“最后一碗米飯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制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可知,解放區人民支持共產黨;據材料三民謠“想老蔣,盼老蔣,老蔣來了米面漲。”可知,國統區老百姓不支持國民黨;據材料四“或準備逃亡避禍”“或準備靠攏投降”“或傳播共黨‘和談’煙幕”可知,中國共產黨在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加強政治宣傳攻勢,使國民黨將領和官員斗志喪失,人心渙散。(2)本題屬于開放題,要抓住史料的價值分析即可。選擇材料一更有價值,可從其親身經歷著手,如韓丁在當時當地親自觀察解放區土改后說的話是接近歷史真實的,他是歷史的親歷者。選擇材料三更有價值,可從民謠內容著手,如當時流行的民謠代表了廣大老百姓對現實的普遍心聲,是歷史真實的反映。77.【答案】(1)作品一:體裁:詞;特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有詞牌名等。作品二:體裁:小說;歷史價值: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統一的強烈愿望;在當時社會廣泛流傳,深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解放戰爭】一、選擇題1.(2025·廣州中考·12)以下照片發表于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晉察冀畫報》,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 ?。?br/>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B.北伐戰爭時期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解讀圖片,從“實現耕者有其田”可以判斷這張照片最有可能拍攝于解放戰爭時期,因為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實行土改,目的就是“實現耕者有其田”,故選D項;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但因空想色彩而未能付諸實施,且當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成立,排除A項;北伐戰爭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打倒列強除軍閥,并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主要任務是抗日日寇侵略,且此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排除C項。2.(2025·威海中考·11)山東省沂源縣滕生傳是華東野戰軍的支前民工,下圖是他參加某次戰役獲得的二等功勞證,頒發日期為“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十九日”。據此,他參加的是( ?。?br/>A.百團大戰 B.孟良崮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C【解析】據材料“華東野戰軍”“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并結合所學可知,民國38年是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故選C項;百團大戰時間是1940年開始,時間不符,排除A項;孟良崮戰役是1947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渡江戰役是1949年4月,與材料1月時間不符,排除D項。3.(2025·山東泰安中考·7)《重慶日報》報道:“而今,又一座全新、莊嚴的‘風雨同舟’主題雕塑在重慶和大家見面。雕塑以20世紀40年代重慶‘特園’的史實為背景,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與各民主黨派領袖、知名人士等聚會重慶,共商國是的情景”。材料中提到的“聚會重慶,共商國是”指的是( )A.西安事變 B.重慶談判 C.中共七大 D.古田會議【答案】B【解析】材料中聚會重慶共商國是指的是重慶談判,1945年抗戰勝利后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期間在特園等地廣泛會見民主黨派領袖商討和平建國,符合材料20世紀40年代重慶背景及人物活動,故選B項;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西安,是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兵諫事件,地點和參與人物均與重慶聚會無關,排除A項;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開,是中國共產黨內部會議,未涉及民主黨派人士參與,排除C項;古田會議1929年在福建古田舉行,是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的軍事會議,時間地點及議題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4.(2025·齊齊哈爾中考·17)“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與該詩句相關的軍事行動是( ?。?br/>A.四渡赤水 B.渡過金沙江C.千里躍進大別山 D.占領南京【答案】D【解析】詩句中“鐘山”指南京紫金山,“大江”指長江,“百萬雄師過大江”描述1949年4月解放軍渡江戰役占領南京的史實,故選D項;四渡赤水是紅軍長征中重要戰役,主要為擺脫敵人圍追堵截,并非“百萬雄師過大江”,排除A項;渡過金沙江使紅軍跳出敵人包圍圈,和詩句內容所指軍事行動不同,排除B項;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未涉及“百萬雄師過大江”及“鐘山”相關,排除C項。5.(2025·廣西中考·9)音樂記錄了時代的聲音。以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流行于各地區的歌謠,這些歌謠集中反映了( ?。?br/>歌謠名稱 歌詞節選《我隨紅軍鬧革命》 前山下雨后山那個晴噢,盼來了紅軍共產黨,一桿大旗空哎中飄噢,我隨那個紅軍鬧革命《擁軍花鼓》 正月里來是新春,趕上了豬羊出呀了門,豬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解放區的天》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A.解放軍戰士不畏犧牲的精神 B.大生產運動蓬勃發展C.人民群眾對革命事業的支持 D.民族意識的初步覺醒【答案】C【解析】從《我隨紅軍鬧革命》的“我隨那個紅軍鬧革命”可見群眾親身參與革命,《擁軍花鼓》的“送給那英勇的八呀路軍”體現物資支援軍隊,《解放區的天》的“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和“民主政府愛人民”展示對革命政權的擁護,這些歌詞集中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群眾積極支持革命事業,故選C項;解放軍戰士不畏犧牲的精神在材料中無對應描述,歌詞聚焦群眾行為而非戰士表現,排除A項;大生產運動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活動,但歌詞僅提送物資未涉及生產發展,排除B項;民族意識初步覺醒于甲午戰爭之后,與1919年開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6.(2025·天津中考·12)1946年8月,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一論斷針對的是( ?。?br/>A.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B.國民黨反動派“圍剿”根據地C.日本帝國主義大肆侵略華北 D.國民黨軍瘋狂進攻解放區【答案】D【解析】1946年8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瘋狂進攻解放區,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提出該論斷以鼓舞軍民士氣,揭露國民黨外強中干本質,故針對此情況,故選D項;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發生在19世紀末如1898年,與1946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國民黨圍剿根據地主要發生在1930—1934年如五次反圍剿,與1946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日本侵略華北主要在1937年抗戰爆發后至1945年,1946年日本已投降,時間不符,排除C項。7.(2025·山西中考·8)小夏同學繪制了如下單元知識結構圖,據此判斷他學習的單元主題是( )A.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B.近代化的探索C.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D.人民解放戰爭【答案】D【解析】據材料知識結構圖中的“重慶談判、南京解放、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勝” 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內容均圍繞人民解放戰爭展開,反映的是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與相關舉措,符合人民解放戰爭相關內容,故選D項;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涵蓋近代列強侵華、各階層多種救亡探索(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等),與題干解放戰爭內容不符,排除A項;近代化的探索包含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向西方學習求近代化的歷程,和題干解放戰爭無關,排除B項;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主要指的是1919—1931年這一階段,關鍵事件有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革命等,與題干解放戰爭時間事件均不符,排除C項。 8.(2025·四川眉山中考·6)費正清在《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寫到:“在1945—1946年的和談期間,共產黨人在贏得輿論的對比方面,已獲得成功。人們普遍相信,共產黨人是誠心誠意的。而當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數星期后單方面撕毀了幾項政協協定時,政府便在這場較量中失去了信任?!边@反映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 ?。?br/>A.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 B.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C.國民黨撕毀政協協定 D.中國共產黨贏得輿論【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和談期間誠心誠意,贏得民眾信任,而國民黨單方面撕毀協定失去信任,可見贏得民心是中國共產黨取勝關鍵,故選B項;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雖在撕毀協定中體現,但材料焦點是民心變化而非獨裁本身,排除A項;國民黨撕毀政協協定是具體事件,直接導致失信,但非共產黨勝利因素,排除C項;贏得輿論是民心向背的表現,但選項僅限輿論未涵蓋更根本的人民支持,排除D項。9.(2025·江蘇蘇州中考·11)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向全體與會同志提出了“四不兩少”的要求: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國同志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平列。這些規定( )A.標志著黨的工作重心轉向農村 B.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C.加強了中國共產黨的作風建設 D.為抗日戰爭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答案】C【解析】毛澤東在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四不兩少”要求,包括不做壽、不送禮等,旨在反對個人崇拜、提倡廉潔自律,直接加強了黨的紀律和作風建設,故選C項;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是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會議,不是轉向農村,排除A項;毛澤東思想在1945年中共七大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而非1949年,排除B項;抗日戰爭于1945年結束,1949年是解放戰爭時期,與抗日無關,排除D項。10.(2025·江蘇揚州中考·9)1947年,黨中央在一份文件中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痹撐募牵ā 。?br/>A.《中國土地法大綱》B.《對日寇的最后一戰》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答案】A【解析】《中國土地法大綱》于1947年由中國共產黨頒布,是解放戰爭時期土地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明確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與題干1947年黨中央文件內容完全一致,故選A項;《對日寇的最后一戰》是1945年毛澤東發表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進行最后打擊,內容聚焦抗日戰爭而非土地改革,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頒布,與材料1947年不符,排除C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通過,是建國初期的臨時憲法,雖涉及土地政策但時間晚于1947年且具體分配方式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11.(2025·甘肅武威嘉峪關臨夏中考·4)綜合分析下表中的史事,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歷史解釋是( ?。?br/>土地革命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到達甘肅哈達鋪,當地百姓拿出大量糧食、肉類等物資供應紅軍 1943年,在“節約獻金運動”中,甘肅農民自發捐獻余糧,僅臨夏縣一次獻糧就達5萬石 1949年8月,蘭州群眾與人民解放軍部隊晝夜搶修華家嶺公路,僅用3天打通運輸線,為突破國民黨軍隊在蘭州南山的防線,解放蘭州作出重要貢獻A.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 B.西北地區成為全民族抗戰的大后方C.人民的支持是革命勝利的保證 D.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的積極性【答案】C【解析】材料中土地革命、抗戰、解放戰爭三個時期的事件均體現群眾積極支持:1935年百姓供應紅軍物資、1943年農民捐獻余糧、1949年群眾搶修公路支援解放軍,證明人民支持是革命勝利的根本保障,故選C項;工作重心轉向農村在1927年秋收起義后已完成,材料未涉及轉移過程且事件發生在重心已在農村時期,排除A項;全民族抗戰大后方主要指西南地區如重慶,西北非主體且材料僅甘肅局部支持事例,排除B項;土地改革在1935年尚未推行,1949年事件為支前行為非土改激發,材料未體現土改作用,排除D項。12.(2025·江西中考·12)為了制定解放全中國的具體行動綱領,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目前形勢”是( ?。?br/>A.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B.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C.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 D.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答案】B【解析】1947年12月會議期間,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中指出解放戰爭已進入新階段,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標志戰略進攻開始,符合材料時間,故選B項;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1949年4月,時間不符,排除A項;國共雙方達成“雙十協定”是1945年10月10日,時間不對應,排除C項;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是1949年初三大戰役后,時間不合,排除D項。13.(2025·山東煙臺中考·13)從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繼遼沈戰役之后又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主要發生在華東和中原地區。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大大削弱了國民黨主力的戰斗力,并為渡江戰役奠定了基礎。材料中的“決定性的戰役”是指( ?。?br/>A.平型關大捷 B.臺兒莊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答案】C【解析】淮海戰役發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地點在華東和中原地區,它削弱了國民黨主力戰斗力,為渡江戰役奠定基礎,與材料描述相符,故選C項;平型關大捷是1937年9月八路軍在山西對日軍的伏擊戰,屬抗日戰爭時期,遠早于1948年且地點不符,排除A項;臺兒莊戰役發生于1938年3月至4月,是國民黨軍在山東對日軍的防御戰,也屬抗戰階段,與材料解放戰爭背景及時間不匹配,排除B項;平津戰役雖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進行,但主戰場在華北如北平天津,并非華東中原,材料明確限定該區域,排除D項。14.(2025·四川達州中考·7)毛澤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一些著名論斷,有力地指導和推動了革命事業的發展。解放戰爭初期,他提出的著名論斷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C.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D.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答案】B【解析】毛澤東在解放戰爭初期的1946年針對國民黨反動派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指出其表面強大實則虛弱,極大鼓舞了解放軍斗志,推動了革命進程,故選B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澤東1930年在土地革命時期闡述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時提出的,與解放戰爭時間不符,排除A項;“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毛澤東1942年抗日戰爭大生產運動中為克服經濟困難提出的口號,不屬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是毛澤東1927年八七會議土地革命初期強調武裝奪權的觀點,與題干解放戰爭初期不符,排除D項。15.(2025·四川南充中考·9)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沒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統一平均分配。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土地改革( ?。?br/>A.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B.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掃除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障礙 D.促進了全國糧食產量增加【答案】A【解析】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實施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極大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支前,為解放戰爭提供人力物力保障,奠定勝利基礎,故選A項;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47年時全國并未完全解放,無法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項;國家工業化建設1953年才開始,1947年改革未涉及工業化障礙清除,排除C項;材料僅提及土地分配方式,沒有關于糧食產量增加的內容,事實上當時處于戰爭時期,難以僅因土地分配就促進全國糧食產量增加,排除D項。16.(2024·江蘇鹽城中考·11) 下列毛澤東詩詞能印證“南京解放”的是( )A.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 B.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C.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D.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虎踞龍盤……天翻地覆慨而慷”兩句詩出自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反映了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史實,故選D項;“秋收時節……一聲暴動”指的是秋收起義,排除A項;“敵軍圍困……巋然不動”歌頌的是井岡山將士堅守根據地的英勇斗爭精神,排除B項;“紅軍不怕遠征難……只等閑”指的是紅軍長征,排除C項。17.(2024·山東青島中考·24)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飛抵重慶后,在機場發表談話:“目前最迫切者,為保證國內和平,實施民主政治,鞏固國內團結……希望中國一切抗日政黨及愛國志士團結起來,為上述任務而奮斗?!边@反映出毛澤東飛抵重慶的目的是( ?。?br/>A.爭取國民大革命的勝利 B.和平解決西安事變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爭取和平民主建國【答案】D【解析】根據題目“為保證國內和平……民主政治”可知,毛澤東飛抵重慶談判的目的是爭取和平民主建國,故選D項;1927年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國民大革命失敗,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A項;西安事變時間是1936年,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C項。18.(2024·山東濟南中考·16)“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的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上戰場?!边@首民謠體現了解放戰爭的( ?。?br/>A.爆發原因 B.發展進程 C.勝利原因 D.最終結果【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材料的親骨肉含淚送上戰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謠歌頌了人民捐糧、捐物、送子女戰場支援人民解放戰爭的事跡,正是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解放軍才能很快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故民謠最能說明的是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故選C項;蔣介石集團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是解放戰爭爆發原因,排除A項;解放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殲,這是解放戰爭發展進程,排除B項;解放戰爭的結果是解放全國(除臺灣地區),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北京宣告成立,標志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結束,排除D項。19.(2024·廣東廣州中考·16)1947年,鄧穎超同志參加了在西柏坡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會后,她深入河北農村搞土改蹲點,開展調查研究。下列與鄧穎超同志開展調研工作直接相關的文件是( ?。?br/>A.《中國土地法大綱》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D.《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中“1947年”“西柏坡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各個解放區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故選A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于1950年,與題干內容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1949年9月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的文件,與題干內容時間不符,排除C項;《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1984年為深化改革而通過的文件,與題干內容時間不符,排除D項。20.(2024·浙江中考·8)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兩種命運”的抉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堅定地實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誰代表著他們的利益,應該跟著誰走。劉少奇指出,這是爭取戰爭勝利最基本的一環,有決定意義的一環。這里,有決定意義的“一環”是( ?。?br/>A.中國共產黨提出民主革命綱領B.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C.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堅定地實行耕者有其田”并結合所學可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極大調動了農民階級的生產積極性,贏得廣大農民的支持,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故選C項;中國共產黨提出民主革命綱領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是在1949年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是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成果,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21.(2024·山東淄博中考·6)下圖中的獨輪車是淮海戰役紀念館的國家一級文物,被稱為“功勞車”,是山東泗水縣擔運團民工向前線運送糧食的運輸工具。它作為實物史料可用于研究( ?。?br/>A.國民大革命的成果 B.土地革命的開展C.抗日根據地的壯大 D.解放戰爭的勝利【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獨輪車是淮海戰役紀念館的國家一級文物”并結合所學可知,淮海戰役是1946—1949年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略決戰之一,對解放戰爭的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材料中的獨輪車作為民工運送糧食的運輸工具,直接反映了人民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支持和后方物資供應狀況,是研究解放戰爭勝利的實物史料,故選D項;國民大革命發生在1924—1927年間,材料中的淮海戰役和獨輪車與解放戰爭有關,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土地革命的開展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也就是1927年到1937年,與淮海戰役無關,排除B項;抗日根據地的壯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戰役,排除C項。22.(2024·內蒙古興安盟、呼倫貝爾中考·8)“我軍這一戰略行動,恰似一把利劍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它同東北、華北、西北、華東等戰略區的反攻和進攻相配合,形成了對敵人的全國規模的巨大攻勢?!辈牧现兴f的“戰略行動”( )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解放了東北全境C.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 D.解放了華北全境【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插進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心臟”“形成了對敵人的全國規模的巨大攻勢”等描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所說的戰略行動是挺進大別山,1947 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 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A項;解放了東北全境的是遼沈戰役,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B項;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要力量的是三大戰役的勝利,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C項;解放了華北全境的是平津戰役,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D項。23.(2024·江蘇宿遷中考·9)據如圖人物信息卡,推斷人物信息卡( ?。?br/>A.百團大戰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1948年10月1日”“義縣(位于遼寧錦州)”“解放戰爭中我軍犧性的最高將領”和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因此,將領朱瑞是在遼沈戰役中犧性的,故選B項;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排除A項;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以徐州為中心的戰役,排除C項;平津戰役是1948年在華北地區發動的,地點不符,排除D項。24.(2024·山東威海中考·11)近年來,威海市初中歷史學科深入開展“紅色故事進課堂”活動,2024年活動主題是“走近身邊的革命文物”。某學習小組搜集到以下資料,其所反映的史實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文登縣姚中珉渡江戰役中獲得的特等功臣獎狀 ②昆崳縣邢序明淮海戰役中獲得的支前功勞證 ③昆??h于卿德民國35年的新四軍退伍證明書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①渡江戰役發生于1949年4月,之后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②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③民國35年是1946年。因此按時間先后排序為③②①,選擇D項符合題意。25.(2024·山東棗莊中考·13)周恩來總理曾對一次軍事行動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黃河是蔣介石的“外壕”,隴海路是他的“鐵絲網”,長江是他的“內壕”,而我們已經過了“鐵絲網”,打到他的“內壕”了。結合下圖,指出這一軍事行動是( ?。?br/>晉冀魯豫解放軍挺進中原形勢圖A.挺進大別山 B.平津戰役 C.遼沈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A【解析】據材料“隴海路是他的‘鐵絲網’,長江是他的‘內壕’”并結合地圖信息“大別山”可知,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進入國民黨統治區的腹地,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與材料信息相符,故選A項;平津戰役主要集中于北平和天津一帶,并未到達長江附近,排除B項;遼沈戰役主要發生在東北地區,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渡江戰役渡過了長江,主要目標是解放南京,與地圖信息不符,排除D項。26.(2024·山東臨沂中考·13)“淮海戰役已化作強大的精神力量融入人們的血脈中,現在,當遇到超級難啃的‘骨頭’,“打一場淮海戰役’已成百姓慣用的口頭禪?!保ㄕ浴豆饷魅請蟆?,2021年2月9日)人們慣用這句“口頭禪”的主要原因是( ?。?br/>A.淮海戰役規模大、戰斗激烈、戰果輝煌B.淮海戰役由中原、華東野戰軍共同發起C.淮海戰役的廣大作戰區域以徐州為中心D.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淮海戰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11月,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到1949年1月,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是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故選A項;中原、華東野戰軍是淮海戰役的作戰單位,不是淮海戰役的特點,排除B項;淮海戰役以徐州為中心是淮海戰役的作戰區域,不能體現淮海戰役難啃,排除C項;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只是體現了戰役的結果,不能說明戰役難啃,排除D項。27.(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13)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br/>A.青化砭戰役 B.遼沈戰役 C.平津戰役 D.淮海戰役【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中共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發動了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在平津戰役中,東北解放軍揮師入關,同華北解放軍合力進行了平津戰役,解放軍把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孤立據點,截斷敵軍南逃和西竄的通路,先后攻克張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爭取,北平國民黨軍隊在總司令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標志著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選C項;青化砭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防御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兵團在陜西省延安縣青化砭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伏擊戰,不是解放華北全境,排除A項;遼沈戰役解放的是東北全境,不是華北地區,排除B項;淮海戰役解放的是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排除D項。28.(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12)1945年,毛澤東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經過談判,國共雙方簽署的文件是( ?。?br/>A.《討袁檄文》 B.“雙十協定”C.《對日寇的最后一戰》 D.“九二共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945年,毛澤東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經過談判,國共雙方簽署的文件”并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到10月,抗戰勝利后,為了爭取和平民主,毛澤東率領中共代表團前往重慶,和國民黨進行重慶談判,最終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故選B項;《討袁檄文》是孫中山在1915年底發表,發起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目的在于維護中華民國,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在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的1945年8月9日,毛主席發表《對日寇最后一戰》,各解放區軍民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向拒不投降的日偽軍展開了全面反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九二共識”是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1992年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29.(2024·新疆中考·9)伴隨著260萬名翻身農民參軍參戰,上千萬名農民投入支援前線的行動,不僅決定戰爭最終勝利的大局,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解放戰爭”,而且從根本上瓦解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經濟基礎。材料敘述的是( )A.重慶談判的結果 B.人民解放戰爭的背景C.渡江戰役的過程 D.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伴隨著260萬名翻身農民參軍參戰”“從根本上瓦解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統治的經濟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徹底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等,使廣大農民政治上翻身做主人,經濟上分得土地,激發了農民經濟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促進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影響,故選D項;重慶談判的結果是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人民解放戰爭的背景是抗日戰爭的勝利和重慶談判,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戰爭過程中進行的土地改革的影響,排除B項;渡江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攻占南京,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材料強調的是從根本上瓦解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經濟基礎,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30.(2024·江西中考·12)基于各主要的解放區相繼連成一片,為了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人民解放軍就必須攻擊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于是發起( ?。?br/>A.湘江戰役 B.淞滬會戰 C.百團大戰 D.三大戰役【答案】D【解析】據材料“人民解放軍……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可知,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為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必須與其進行大規模兵團作戰,于是發起三大戰役,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故選D項;湘江戰役發生于長征途中,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A項;淞滬會戰是1937年進行的正面戰場的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B項;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C項。31.(2024·江蘇蘇州中考·11)如圖是畫家馮真的年畫《娃娃戲》。扮演人民解放軍和群眾的小朋友們憤怒地圍攻藏著寫有“美帝國主義”高帽和戴著蔣介石假面的兩個小朋友。這幅漫畫最可能創作于( )A.1924—1927年 B.1927—1937年 C.1931—1945年 D.1945—1949年【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6年6月底,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英勇自衛,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根據材料“扮演人民解放軍……戴著蔣介石假面的兩個小朋友”可知,這幅漫畫應出現在1945—1949年,故選D項;1924到1927年,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開展國民大革命,排除A項;1927到1937年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創建和領導的部隊是工農革命軍,后來改名為工農紅軍,不是解放軍,排除B項;1931到1945年是14年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后,根據國共兩黨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32.(2024·四川內江中考·8)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這是一次路途諸多險阻的進軍,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勝的進軍?!边@一軍事行動是( ?。?br/>A.北伐戰爭 B.紅軍長征C.百團大戰 D.千里躍進大別山【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命令”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軍事行動是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D項;北伐戰爭從1926年開始,主要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反對帝國主義為目標,是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運動的高潮,排除A項;紅軍長征從1934—1936,是紅軍進行的一次戰略轉移,發生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項;1940年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彭德懷指揮的敵后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排除C項。33.(2024·山東菏澤中考·11)毛澤東說:“我們的解放戰爭,主要是靠這一億六千萬人民打勝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這說明土地改革( ?。?br/>A.激發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B.使農村階級關系發生根本變化C.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答案】A【解析】據材料“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可知,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共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土地改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這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故選A項;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使農村階級關系發生根本變化,但材料強調其對解放戰爭的影響,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無關,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后,1950—1952年進行的土地改革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排除D項。34.(2024·云南中考·15)1947年6月30日夜,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12萬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這一軍事行動( )A.標志著全面內戰的爆發 B.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C.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 D.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D項;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的是1946年國民黨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排除A項;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事件是1949年南京的解放,排除B項;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的事件是1949年平津戰役的勝利,排除C項。35.(2024·四川達州中考·7)1947年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黨中央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采取躍進的樣式,一舉插進敵人的戰略縱深地區。這一軍事行動揭開了人民解放軍_____的序幕( ?。?br/>A.戰略防御 B.戰略相持 C.戰略進攻 D.戰略決戰【答案】C【解析】提取題干關鍵信息“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結合所學知識,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直逼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故選C項;1946年至1947年3月,人民解放戰爭處于戰略防御階段,排除A項;人民解放戰爭過程中,與國民黨并未發生戰略相持階段,排除B項;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排除D項。36.(2024·四川達州中考·6)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我市某校組織八年級學生參觀達州市博物館,如果你是該博物館的講解員,下列篇章你將按照怎樣的順序為學生講解( ?。?br/>①“抗日烽火” ②“蘇區壯歌” ③“辛亥革命” ④“黎明前夜” ⑤“星星之火”A.③①⑤④② B.③⑤②①④ C.②⑤①④③ D.②①④③⑤【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③“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的時間最早;⑤“星星之火”是指農村革命根據地時期,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這是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②“蘇區壯歌”是指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之后的革命運動;①“抗日烽火”反映的是抗日戰爭的史實,抗日戰爭時間是1931年至1945年;④“黎明前夜”是指解放戰爭時期,時間在抗日戰爭結束后,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直至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前,故按時間排序為③⑤②①④。選擇B項符合題意。37.(2024·江蘇連云港中考·8)1945年8月29日,重慶《大公報》向世人報道:“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薄懊珴蓶|先生來了”( ?。?br/>A.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 B.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C.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 D.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答案】B【解析】據材料“1945年8月29日”“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情懷,故選B項;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說法錯誤,第三次國共合作現在仍未出現,排除A項;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說法錯誤,當時解放戰爭尚未開始,美國并未侵略中國,排除C項;1945年解放戰爭尚未開始,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38.(2024·吉林長春中考·17)毛澤東曾說:“延安是我們的,我們在這里開了窯洞,種了小米。”但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卻主動撤離延安,這一行動反映了我軍( ?。?br/>A.軍事指揮策略靈活 B.拉開戰略進攻序幕C.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D.取得戰略決戰勝利【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在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主動撤離延安反映了我軍軍事指揮策略靈活,故選A項;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戰略進攻序幕,排除B項;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1947年抗日戰爭已經勝利結束,配合正面戰場作戰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1949年三大戰役取得戰略決戰勝利,與題目1947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39.(2024·甘肅蘭州中考·14)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共商和平大計。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國的軍用飛機空運大量國民黨軍隊搶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這反映出蔣介石的真實意圖是( ?。?br/>A.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B.攘外必先安內C.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D.假和平真內戰【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因此蔣介石在邀請毛澤東談判的同時又借用美國的軍用飛機空運大量國民黨軍隊搶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這體現了其意圖是假和平真內戰,故選D項;1945年8月日本已經宣布投降,且重慶談判與抗日無關,排除A項;攘外必先安內是蔣介石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提出的,與1945年進行的重慶談判無關,排除B項;當時日本已經宣布投降,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無從體現,且重慶談判與此無關,排除C項。40.(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11)下表是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情況簡表。據此可知,三大戰役( )時間 戰役 結果1948年9—11月 遼沈戰役 解放東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戰役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 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A.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C.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D.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答案】C【解析】據表格信息可知,三大戰役解放了中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故選C項;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A項;1947年初解放區軍民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排除B項;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排除D項。41.(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15)1947年夏,人民解放軍按照戰略部署,攻擊國民黨兵力薄弱部分,從中央突破,像一把利劍插入敵人胸膛,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該軍事行動是( ?。?br/>A.千里躍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答案】A【解析】據材料“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并結合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A項;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屬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進行的三大戰役,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C項、D項。42.(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14)某老師在講課時,描述了“毛澤東爭取和平的驚人膽魄”“國民黨設下鴻門宴的處心積慮”“談判桌前與硝煙中的雙重較量”等內容??梢耘袛嗬蠋熤v的是( ?。?br/>A.武昌起義 B.北伐戰爭 C.重慶談判 D.北平和平解放【答案】C【解析】據材料“毛澤東爭取和平的驚人膽魄”可知,材料信息與毛澤東、與國民黨談判相關,據此可判斷其為重慶談判,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接連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舉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決定接受邀請,爭取和平民主新局面。 8 月底,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乘專機抵達重慶。重慶談判歷時43天,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故選C項;武昌起義發生于1911年,其與毛澤東無關,排除A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其屬于武裝斗爭,并不屬于談判,排除B項;北平和平解放并非“國民黨設下鴻門宴”,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43.(2024·湖南中考·7)1945年8月,毛澤東離開延安前說:“由于有我們的力量,全國的人心,蔣介石自己的困難,外國的干預四個條件,這次去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的。”據此判斷,毛澤東此行的目的地是( ?。?br/>A.重慶 B.南京 C.西安 D.廣州【答案】A【解析】據材料“1945年8月”“毛澤東……蔣介石自己的困難”并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與材料信息相符,故選A項;1945年8月重慶還是首都,蔣介石尚未遷回南京,排除B項;1936年西安發生西安事變,毛澤東并未離開延安趕赴西安,排除C項;1945年毛澤東并未進入廣州,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44.(2024·山東煙臺中考·13)這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歷時四個月零十九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這三大戰役( ?。?br/>A.粉碎了國民黨重點進攻 B.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C.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答案】C【解析】據材料“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進行的戰役是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故選C項;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后被一一粉碎,排除A項;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B項;1949年渡江戰役后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排除D項。45.(2023·江蘇無錫中考·14)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發動的某戰役以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并舉的方法取得了完全勝利,使北平這個文化古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場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解放戰爭時期”“使北平這個文化古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 年初,北平國民黨守軍總司令傅作義在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因此這場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平津戰役,故選C項;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與北平無關,排除A項;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與北平無關,排除B項;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與北平無關,排除D項。46.(2023·山東青島中考·24)此次戰役,在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的不懈猛攻下,攻克了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該戰役是( ?。?br/>A.百團大戰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等指揮下,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殲滅大量敵軍,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故選C項;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役,不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排除A項;遼沈戰役解放的是東北全境,與徐州無關,排除B項;平津戰役解放了華北地區,與徐州無關,排除D項。47.(2023·江蘇鎮江中考·10)毛澤東說:“歷史走到今天,總算出現一次和平民主的機會,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機會。重慶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這表明他赴重慶談判是為了( ?。?br/>A.爭取國內和平民主 B.實現全民族共同抗日C.達成國共第二次合作 D.商討成立人民政權【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總算出現一次和平民主的機會,我們不能放棄這個機會……”,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為了爭取國內和平民主,減輕人民的苦難,故選A項;根據所學可知,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了全民族共同抗日,與題干信息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表明國共達成第二次合作,排除C項;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籌備建立新中國,商討成立人民政權,排除D項。48.(2023·江西中考·12)1947年6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轉戰魯西南,一個多月后,大軍分三路進軍直插敵人戰略縱深。這一軍事行動( ?。?br/>A.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B.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C.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D.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答案】C【解析】據“1947年6月”“劉鄧大軍”可知,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選C項;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解放區軍民英勇奮戰,至1947年2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排除A項;彭德懷率領的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排除B項;1948年11月,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統一指揮下,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在碾莊、雙堆集和陳官莊殲滅了大量敵軍。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排除D項。49.(2023·廣東深圳中考·13)彭德懷在挺進大別山時說:“我們吸引的敵人越多,其他戰區的兄弟部隊和包圍圈就更加順利?!边@體現了( ?。?br/>A.振奮抗日信心 B.消滅國軍主力 C.牽制敵軍部隊 D.進攻長江以南【答案】C【解析】據“挺進大別山”“兄弟部隊和包圍圈就更加順利”可知,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可以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區域,這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給解放戰爭期間的其他戰區緩解了壓力,故選C項;挺進大別山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A項;三大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排除B項;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的是淮海戰役,排除D項。50.(2023·江蘇宿遷中考·9)鄭振鐸曾談到:“自從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開始會談以后,我們哪一天不在探問著會談進行的情形,不在關心著會談進行得順利與否?!边@種關切代表了廣大民眾( ?。?br/>A.和平建設國家的強烈渴望 B.對國民黨腐敗統治的不滿C.踴躍參軍參戰的熱切期盼 D.獲得徹底翻身解放的喜悅【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45年,為實現國內和平,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受到人民的廣泛關注,這體現出廣大民眾和平建設國家的強烈渴望,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人民對重慶談判的關注,不能體現對國民黨腐敗統治的不滿,排除B項:踴躍參軍參戰的熱切期盼主要表現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獲得徹底翻身解放的喜悅一般是指西藏和平解放或土地改革,排除D項。51.(2023·山東濰坊中考·14)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這表明( ?。?br/>A.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 B.民主黨派擁護新政權C.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 D.社會主義是人心所向【答案】A【解析】依據題干“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勝利,解放軍解放南京,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敗退臺灣,由于國民黨統治腐敗、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才會出現大多數人留在了大陸,故選A項;研究院院士不一定是民主黨派,排除B項;國民黨敗退臺灣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排除C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與“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間不符,排除D項。52.(2023·吉林長春中考·16)1947年,中共中央決定,將農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鄉或村為單位進行平均分配。這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是( )A.均田免賦 B.減租減息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案】C【解析】據“1947年”“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了土地政策,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 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故選C項;“均田免賦”是明末李自成起義時打出的口號,排除A項;減租減息政策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與之匹配的是農民交租交息,目的是團結各個階級一起抗日,排除B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1978年后開始實行的土地政策,排除D項。53.(2023·山東菏澤中考·12)東北地區曾涌現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爭蔣介石》、《攆走美國狼》、《民主聯軍戰歌》、《翻身五更》等。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br/>A.1924年—1927年 B.1927年—1936年C.1937年—1945年 D.1946年—1949年【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斗爭蔣介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國共內戰,“《攆走美國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援助國民黨,“《民主聯軍戰歌》”結合所學知識,解放戰爭時期,“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翻身五更》”結合所學知識,反映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綜上所述,題干歌曲最可能流行于1946年—1949年的解放戰爭時期,故選D項;“1924年—1927年”是國共第一次合作,與“《斗爭蔣介石》”不符,排除A項;“東北民主聯軍”是1946年改名的,“1927年—1936年”期間沒有“東北民主聯軍”,排除B項;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戰爭時期,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國、美國共同對抗法西斯的侵略,排除C項。54.(2023·山東煙臺中考·10)1946年6月至10月,膠東我軍主力部隊奮起自衛還擊,發起膠濟路阻擊戰。阻擊戰歷時3個多月,共殲敵1萬余人。材料中的“自衛還擊”( ?。?br/>A.意在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B.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戰役C.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D.有利于華北全境的解放【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1946年6月至10月”“膠濟路阻擊戰”結合所學知識,1946年6月蔣介石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膠濟路阻擊戰即發生在此時間段內,此次阻擊戰意在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故選A項;孟良崮戰役發生在1947年5月,排除B項;1947年夏,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排除C項;1948年11月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發起平津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殲敵52萬余人,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D項。55.(2023·湖南衡陽中考·10)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過:“蔣介石兩個拳頭指蔣發動的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边@里說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br/>A.千里挺進大別山 B.百萬雄獅過大江C.關門打狗鎖錦州 D.蘑菇戰術勝陜北【答案】A【解析】據材料“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及所學可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直搗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威脅南京和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A正確;“百萬雄獅過大江”描述的是渡江戰役的歷史信息,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標志著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大陸統治的覆滅,排除B;“關門打狗鎖錦州”描述的是遼沈戰役的相關信息,排除C;1947年,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相繼發動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役,三戰三捷,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排除D。56.(2023·江蘇蘇州中考·12)下圖是1949年4月27日民盟蘇州支部印發的《光明報·號外》(部分)據此可知( ?。?br/>A.解放區完成土改農民踴躍參軍 B.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蘇州C.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 D.江南地區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1949年4月27日”“人民解放軍進城”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渡江戰役時間是1949年4月20日至1949年6月2日,材料中涉及的時間正是渡江戰役的時間,報紙反映了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蘇州的史實,故選B項;從材料中反應不出農民參軍的信息,排除A項;圖示只是對蘇州的解放,看不出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排除C項;社會主義改造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排除D項。57.(2023·江蘇揚州中考·7)有學者在1946年9月寫到:中國共產黨正在試驗用不同方法將土地返還給耕者,為制訂一部總的土地法做前期準備。這部土地法是( )A.《天朝田畝制度》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國土地法大綱》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答案】C【解析】據“1946年9月”,“中國共產黨……為制訂一部總的土地法做前期準備?!笨芍?946年,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依據的法律是《中國土地法大綱》,故選C項;《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文件,排除A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后頒布的,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1954年頒布的,排除D項。58.(2023·山東東營中考·14)1945年8月,毛澤東應蔣介石邀請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經過談判,國共雙方( ?。?br/>A.簽訂了“雙十協定” B.進行了軍隊整編C.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 D.建立了聯合政府【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經過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故選A項;中國共產黨進行了軍隊整編是在1937年,排除B項;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排除C項;重慶談判時期沒有建立聯合政府,排除D項。59.(2023·廣西中考·10)自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公布到1948年底,在解放區約有1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這有利于( ?。?br/>A.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B.工農紅軍勝利會師C.重慶談判順利進行 D.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答案】D【解析】解放戰爭期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選D項;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排除A項;工農紅軍勝利會師指的是1928年的井岡山會師、1936年的紅軍三大主力成功會師,排除B項;重慶談判是在1945年,排除C項。60.(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10)毛澤東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中寫道“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該詩句再現的軍事行動是( )A.淞滬會戰 B.百團大戰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D【解析】提取題干關鍵信息“百萬雄師過大江”,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詩句中的"大江"即是長江,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起強渡長江戰役,最終占領了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此戰役即渡江戰役,故選D項;淞滬會戰是1937年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排除A項;百團大戰發生于1940年,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性戰役,排除B項;淮海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排除C項。61.(2023·湖南株洲中考·10)下圖所示戰役的作用是( ?。?br/>A.解放東北全境B.華北全境基本解放C.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D.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可以看出,該戰役是渡江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因此該戰役使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故選C項;該戰役的戰場并非位于東北,故不符合“解放東北全境”的描述,解放東北全境的是遼沈戰役,排除A項;該戰役并非發生在華北地區,“華北全境基本解放”與題干不符,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戰役,排除B項;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的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排除D項。62.(2023·四川巴中中考·7)“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痹撛姺从车氖牵ā 。?br/>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C.淮海戰役 D.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答案】D【解析】題干中的詩句出自毛澤東寫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反映的是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情形,故選D項;遼沈戰役解放的是東北全境,排除A項;平津戰役解放的是華北全境,排除B項;淮海戰役解放的是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排除C項。63.(2023·吉林中考·5)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符合這一主題的戰役( )A.汀泗橋戰役 B.平型關大捷 C.百團大戰 D.遼沈戰役【答案】D【解析】據“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推翻了國民黨在大陸的反動統治,遼沈戰役屬于解放戰爭期間的戰役,故選D項;汀泗橋戰役發生于北伐戰爭期間,排除A項;平型關大捷發生于抗日戰爭期間,排除B項;百團大戰發生于抗日戰爭期間,排除C項。64.(2023·湖南張家界中考·11)“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痹撛姺从车臍v史事件是( ?。?br/>A.南京解放 B.挺進大別山 C.百團大戰 D.淞滬會戰【答案】A【解析】根據詩中的“鐘山”、“過大江”等關鍵詞可知,該事件是渡江戰役,解放南京。“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表達了解放南京的重要意義和激動人心的情感,A選項正確;挺進大別山是解放戰爭揭開戰略反攻序幕的事件,與該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選項;百團大戰是指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對華北日軍主動發起的大規模戰役,與該詩沒有關系,排除C選項;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上海、淞滬一帶與日軍進行的一系列戰斗,與該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選項。65.(2023·黑龍江龍東中考·9)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此戰役是( ?。?br/>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D【解析】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突破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故選D項;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主力進行戰略決戰,先后發起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地區,淮海戰役解放長江以北中下游地區,平津戰役解放華北地區,其均與渡江戰役不符,排除A項、B項、C項。66.(2023·黑龍江綏化中考·14)在人民解放戰爭中,解放東北全境的戰役是( ?。?br/>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上甘嶺戰役【答案】A【解析】1948年9月——1948年11月,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解放軍解放東北全境,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故選A項;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了解放,為渡江戰役奠定了基礎,排除B項;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排除C項;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戰役,排除D項。67.(2023·重慶(A卷)中考·6)(1949年)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在長江岸邊,木帆船、漁船是百姓賴以為生的生產資料、命根子,但他們紛紛支援渡江戰役。這充分說明解放戰爭的勝利是( )A.人民戰爭的勝利 B.先進武器的勝利C.經濟實力的勝利 D.國際聲援的勝利【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可知,解放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也因為中國人民的無私支援,所以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國人民推翻獨裁專制的蔣家王朝的勝利,故選A項;從材料中的“木帆船、漁船”可知,當時的老百姓是用落后的木帆船、漁船運送我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當時我方的武器并不先進,經濟實力也不強,但是軍民萬眾一心,此等力量無人可擋,排除B、C兩項;材料并沒有提及國際聲援,且真正的勝利永遠需要在戰場上取得,需要百萬雄師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而不是依靠國際聲援,排除D項。68.(2023·新疆中考·10)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這讓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進一步認識到( )A.國民黨統治陷于孤立的狀態B.中國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堅決維護者C.中國即將進入和平建設時期D.解放戰爭即將進入奪取全國勝利階段【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這一規定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讓農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堅決維護者,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國土地法大綱》維護了農民的利益,未體現國民黨統治陷于孤立的狀態,排除A項;1947年還處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解放戰爭即將進入奪取全國勝利階段是1948年秋,排除D項。69.(2023·湖南懷化中考·8)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其中解放東北全境的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9月打響了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首先攻占遼寧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隨后,攻占長春、沈陽,解放東北全境,故選A項;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排除B項;平津戰役基本解放了華北全境,排除C項;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不屬于三大戰役,排除D項。70.(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7)1948年11月16日,毛澤東致電總前委:“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此戰”為( ?。?br/>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B【解析】提取材料關鍵信息“1948年11月”“長江以北局面大定”,結合所學知識,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以北廣大地區得以解放,也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故選B項;遼沈戰役發生于1948年9月至11月,主要在東北地區,排除A項;平津戰役發生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以北平、天津、張家口等為主要作戰地區,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地區得以解放,排除C項;渡江戰役發生在1949年4月,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排除D項。71.(2023·四川涼山中考·4)國民黨《中央日報》總主筆陶希圣說:“我們明知共產黨不會來渝談判,我們要假戲真做,制造空氣。”由此可見,1945年8月,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目的是( )A.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 B.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 D.討論建立聯合政府【答案】C【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假戲真做,制造空氣”,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告投降前后,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目的是爭取準備內戰的時間,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故選C項;蔣介石第一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時,日本侵略者已經基本戰敗,第二次、第三次邀請是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后,排除A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在1937年9月,排除B項;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報告中提出建立聯合政府,并努力為中國人民爭取光明的前途,但蔣介石一直想把人民帶入黑暗的前途,排除D項。72.(2023·四川達州中考·6)1945年,《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毫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大喜事”是( ?。?br/>A.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B.抗日戰爭勝利C.重慶談判 D.北平和平解放【答案】C【解析】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際,毛澤東應邀赴重慶,與蔣介石就中國未來進行談判,史稱“重新談判”。經過談判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重慶談判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故選C項;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周恩來赴西安調停,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也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與題干“1945年”“毛澤東”不符,排除A項;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勝利,與題干“毛澤東先生來了”無關,排除B項;1949年,北平城守軍總司令傅作義接受解放軍改編,北平和平解放,與題干“1945年”不符,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73.(2025·江蘇蘇州中考·26)根據下列大事年表,完成下列任務。時間 事件1945年8月 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1946年1月 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協決議1946年6月 國民黨軍隊進政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1946年6月—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打退敵人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夏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10月 《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解放區土地改革1948年9月—1949年1月 三大戰役1949年4月 渡江戰役,解放南京(1)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人民解放軍揭開戰略進攻序幕的事件。(1分)(2)據材料將人民解放戰爭分成若干階段,寫出每個階段名稱。(3分)(3)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2分)【答案】(1)事件: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2)階段: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自衛反擊;戰略進攻;戰略決戰(3)政治:通過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中國共產黨爭取到了廣泛的政治支持經濟;解放區土地改革后,翻身農民踴躍支持解放戰爭【解析】(1)事件:據材料“大事年表”中 “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并結合所學知識,這一行動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迫使國民黨軍隊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事件是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2)階段:據材料 “1945年8月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 和 “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協決議”可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戰后初期通過談判爭取和平的努力,可得出該階段名稱是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據材料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至 “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打退敵人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可知這一階段解放軍以防御為主,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可得出這一階段名稱是自衛反擊;據材料“1947年夏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和所學可知,1947年夏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后,解放軍轉入外線作戰,將戰爭引向國統區,可得出這一階段是戰略進攻;據材料 “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 和所學可知,三大戰役標志著解放軍與國民黨主力展開決戰,基本消滅其有生力量,為全國勝利奠定基礎,可得出這一階段是戰略決戰。(3)政治原因:據材料“1945年8月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和“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通過政協決議”可得出,中國共產黨通過和平談判與民主協商,揭露國民黨獨裁意圖,爭取了民眾和民主黨派的政治支持;經濟原因:據材料“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解放區土地改革”可得出,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剝削,使農民獲得土地,激發了農民參軍、支前的積極性,為戰爭提供人力物力保障。74.(2023·四川攀枝花·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事件 背景 影響南京臨時政府改革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華民國成立 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習俗的轉變解放區土地改革 A 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蘇俄“新經濟政策” 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 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B 經濟大危機 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1)請完成材料表格中A.B兩處的內容。(2分)(2)從材料中提取一個共同的主題(2分),結合中、外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分別舉例符合該主題的史實,完成下列表格內容。(6分,不得重復材料已列史實) 事件 背景 影響中國 世界 【答案】(1)A: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或解放戰爭的開展,1分);B:羅斯福新政(1分)(2)主題示例:改革對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2分)(主題詞涉及“改革”均可酌情給分)表格內容一空1分,共6分 事件 背景 影響中國 洋務運動 內憂外患(太平天國打擊清政府統治,列強入侵第二次鴉片戰爭) 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變法 民族危機嚴重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近代化進程世界 彼得一世改革 俄國封閉落后,與西歐差距越來越大 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明治維新 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富國強兵,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農奴制改革 國內農奴制阻礙經濟發展;農奴暴動頻繁;內外交困 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解析】(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A處填寫的內容是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的背景,可回答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或解放戰爭的開展。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并席卷全球,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了應對危機,羅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實施新政,采用國家干預經濟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故B處是羅斯福新政。(2)第一小問主題,據材料表格第一欄可以發現都是中外歷史改革,第三欄的影響都是積極影響,推動了經濟發展和歷史進步,因此共同的主題是改革對社會進步有促進作用。第二小問史實,結合中、外近現代史相關知識可知,符合該主題的史實中國的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洋務運動的背景是內憂外患(太平天國打擊清政府統治,列強入侵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是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變法的背景是民族危機嚴重,影響是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促進近代化進程。符合該主題的史實外國的有彼得一世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等,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是俄國封閉落后,與西歐差距越來越大,影響是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明治維新的背景是日本面臨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影響是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富國強兵,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是國內農奴制阻礙經濟發展;農奴暴動頻繁;內外交困,影響是推動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75.(2023·山東濰坊中考·27)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五四運動中部分愛國青年的主要活動姓名 年齡 城市 主要活動鄧中夏 25 北京 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千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王盡美 21 濟南 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毛澤東 26 長沙 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周恩來 21 天津 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黨史》(1)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的主要表現。(6分)材料二詩人何其芳描述:“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毖影渤蔀楫敃r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它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摘編自《為什么數萬青年奔赴延安》(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6分)材料三1956年,胡耀邦在總結全國青年工作時說:“去冬今春,全國就有7000萬農村青年參加了積肥運動,積肥8000多億斤。在同一時期,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在基本建設里有了7500個青年突擊隊,他們常常超過一般任務定額,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倍?!?br/>——摘編自《百年黨史大事記》(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當時“青年工作”的認識。(6分)【答案】(1)表現:領導五四運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2)原因: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能夠指引愛國青年尋找光明。(3)認識:青年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表現:根據材料一“五四運動中部分愛國青年的主要活動”中的“鄧中夏,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干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可知,愛國青年領導五四運動;根據材料一“王盡美,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毛澤東,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周恩來,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可知,愛國青年在五四運動中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2)原因:根據材料二“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可得出,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是: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能夠指引愛國青年尋找光明。(3)認識:根據材料三“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年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邊疆開發和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76.(2023·湖北鄂州中考·17)從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到新中國成立,時隔僅有三年零三個月。如此之快的轉變,無論是共產黨、國民黨,還是國際社會,都沒有預料到。材料一1947年在晉冀魯豫解放區華北大學任教的美國人韓丁,在觀察了土改后的農村社會后說:“中國革命創造了一整套新的詞匯,其中一個重要的詞就是“翻身”?!瓕τ谌珖鴰變|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來說,這意味著站起來,打碎地主的枷鎖,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但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馕吨M入一個新世界?!?br/>材料二美國學者易勞逸在分析了國共兩黨的農村政策后講:“國民黨在農村的失敗——當局無能力保證農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極大地削弱了農民對政府的尊敬。這就意味著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頻繁征收的苛捐雜稅、腐敗、絕大部分官員所顯示出來的傾向地主階級反對佃農的偏見,所有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權威和主張合法行動的傳統的社會價值。結果,農民們不是非難,就是躲避征稅和征兵官員?!?br/>材料三解放戰爭期間流行于解放區的民謠:“最后一碗米飯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制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抗戰勝利以后流行于國統區的民謠:“盼中央,望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想老蔣,盼老蔣,老蔣來了米面漲?!?br/>——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謝春濤《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材料四“今天是中華民國誕生三十八年紀念日,又是元旦,我們住在首都南京,已臨著兵火的邊緣?!曹姵娛峦{外,更擴大其心戰與傳統之攻勢。一般喪失斗志的將領及寡廉鮮恥的官僚政客,或準備逃亡避禍,或準備靠攏投降,或傳播共黨“和談”煙幕?!?br/>——蔣經國(1)據以上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歷史價值。對于分析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同學認為材料一更有價值,有同學認為材料三更有價值。你認為這兩則材料中,哪一則材料更有價值呢?試加以說明。【答案】(1)勝利原因:材料一: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成功實行了土地改革;材料二:國民黨失敗的農村政策導致了農民的反對;材料三:解放區人民支持共產黨,國統區老百姓不支持國民黨;材料四:中國共產黨在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加強政治宣傳攻勢,使國民黨將領和官員斗志喪失,人心渙散。(2)認為材料一更有價值:韓丁在當時當地親自觀察解放區土改后說的話是接近歷史真實的,他是歷史的親歷者。認為材料三更有價值:當時流行的民謠代表了廣大老百姓對現實的普遍心聲,是歷史真實的反映。【解析】(1)原因:據材料一“于全國幾億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來說”“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可知,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其得到農民的擁護和支持;據材料二“沉重而頻繁征收的苛捐雜稅、腐敗”等可知,國民黨失敗的農村政策引發農民的反對;據材料三民謠“最后一碗米飯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制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可知,解放區人民支持共產黨;據材料三民謠“想老蔣,盼老蔣,老蔣來了米面漲?!笨芍?,國統區老百姓不支持國民黨;據材料四“或準備逃亡避禍”“或準備靠攏投降”“或傳播共黨‘和談’煙幕”可知,中國共產黨在取得軍事優勢的同時,加強政治宣傳攻勢,使國民黨將領和官員斗志喪失,人心渙散。(2)本題屬于開放題,要抓住史料的價值分析即可。選擇材料一更有價值,可從其親身經歷著手,如韓丁在當時當地親自觀察解放區土改后說的話是接近歷史真實的,他是歷史的親歷者。選擇材料三更有價值,可從民謠內容著手,如當時流行的民謠代表了廣大老百姓對現實的普遍心聲,是歷史真實的反映。77.(2023·山西中考·16)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從歷史傳承中來,從革命奮斗中來,從開拓建設中來。下面是九年級同學以“樹立文化自信”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展板,請你完成展板中的問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展板一 【閱讀文學典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1)一組同學閱讀文學典籍后,制作了下面的讀書卡。請按照要求完成空白處內容的填寫。作品一 《清平樂·村居》作 者 辛棄疾(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體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風貌:反映了家人相親,共同勞動的田園生活風貌。作品二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節選)作 者 羅貫中(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br/>孔明笑曰:“愿聞將軍之志?!?br/>體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點:章回體;情節生動;大眾化。歷史價值:___________________展板二 【釋讀文物圖片——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圖一1931年革命根據地農民獲得的土地分配證 圖二 淮海戰役時支前民工使用的擔架 圖三1950年“抗美援朝號”履帶拖拉機 圖四 王進喜日記(2)二組同學展示了左邊一組文物圖片,它們分別為研究哪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史料?寫出你從中感悟到的紅色文化內涵。【答案】(1)作品一:體裁:詞;特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有詞牌名等。作品二:體裁:小說;歷史價值: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統一的強烈愿望;在當時社會廣泛流傳,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促進小說創作的繁榮;對以后的小說、戲劇等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等。(2)圖一: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圖二: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圖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鞏固時期;圖四: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實事求是,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等。【解析】(1)作品一、特點:根據材料“辛棄疾(宋)”“《清平樂·村居》”和作品內容,結合所學可知《清平樂·村居》是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因此這體裁是詞,判斷是詞最關鍵的要素是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有詞牌名等。 作品二:根據材料“《三國演義》”“羅貫中(明)”“章回體;情節生動;大眾化?!苯Y合所學可知,《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并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因此體裁是小說;歷史價值:可從小說中反映的具體信息、受歡迎程度、對小說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如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統一的強烈愿望;在當時社會廣泛流傳,深受廣大民眾喜愛;促進小說創作的繁榮;對以后的小說、戲劇等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等。(2)圖一:根據材料“1931年革命根據地農民獲得的土地分配證”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的史實,可以用于研究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屬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圖二:根據材料“淮海戰役”結合所學可知,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因此屬于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圖三:根據材料“抗美援朝”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對政權的鞏固,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鞏固時期;圖四:根據材料“王進喜”結合所學可知,“鐵人”王進喜是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艱苦奮斗的代表,屬于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 內涵:從上述事件所表現的愛國、奉獻、奮斗精神著手,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實事求是,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堅持一切依靠人民;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等。(內涵類、精神類題目屬于啟示,該類題目言之有理皆可,但要注意要昂揚向上)78.(2023·吉林中考·18)近代以來,中國人為民族崛起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7分)【推翻舊世界——爭取民族獨立】素材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四周刻有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南易起義、抗日游擊戰、勝利渡長江、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等為主題的浮雕。(1)分別寫出浮雕中由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領導的事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 解析:解放戰爭(含解析)學生版.docx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 解析:解放戰爭(含解析)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