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期未考試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已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四單元、選擇性必修3。鼠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如合題目要求的。1.《禮記·中庸》記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薄墩撜Z》強調“君子和而不同”。這兩則材料最能說明中華傳統文化郵TA通過文化征服實現天下一統B.強調差異共存中的動態平衡C.要求個體必須服從集體意志D.認為自然法則優于人文倫理長2.在明清之際以及清康熙帝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日益頻繁并且受到中國政府的重視,與此同時,漢學也在西方流傳開來。這主要說明當時A.中國逐漸脫離國際潮流B.中國政府鼓勵對外開放C.漢學助推歐洲文藝復興D.中西文化在互鑒中發展數3.《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文學的代表作,包含了古代波斯、印度、埃及等多個地區的故事。它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結構,這種結構源于古代印度。材料可用來說明古代阿拉伯痢文化具有部A宗教性B.整合性C.思辨性D.創新性閣4.圖1所示為3一6世紀歐亞民族大遷徙概況。據此可推知,當時歐洲白耳燙諸部落洲匈奴諸部落大月氏諸部落非洲希匈奴諸部落遷徙路線阿拉伯海吵大月氏諸部落遷徙路線孟加拉-·日耳曼諸部落遷徙路線珊達人諸部落遷徙路線圖1【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A.民族國家基礎奠定B.世界市場開始形成C,區域文化交融發展D.歐洲逐漸實現統一5.二戰后,澳大利亞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1945年政府啟動“十傍移民計劃”,資助歐洲人移民澳洲;1973年正式廢除“白澳政策”,允許非歐洲裔移民定居;20世紀80年代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數據顯示,1971年澳大利亞亞裔人口占比不足2%,而2021年這一比例已超17%。由此可見,20世紀后期澳大利亞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A經濟復蘇對勞動力的需求B.移民政策漸進式改革C.土著居民生育率持續走高D.國際難民危機的加劇6.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定期往返于菲律賓馬尼拉與墨西哥阿卡普爾科之間,運載中國瓷器、印度棉織品、波斯地毯、日本漆器及菲律賓珍珠等商品。這些貨物在墨西哥卸載后,一部分在美洲各地銷售,另一部分遠銷至歐洲;與此同時,美洲的白銀、可可等也大量流人亞洲。這一現象反映了A.商品流動密切了洲際經濟文化聯系B.跨太平祥貿易主導了全球貿易格局C.亞洲開始成為全球商品主要輸出地D.殖民擴張助推美洲經濟地位的提升7.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非洲國家努力推廣本土語言,如尼日利亞重視豪薩語、約魯巴語和伊博語等的教育和傳播,出版本土語言書籍、報刊,開設相關本土電臺節目等。這些舉措A.致力于文化獨立與復興B.促進了非洲國家的團結C.消除了殖民文化的痕跡D.開啟了國家獨立的進程8.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將部分制造業向東南亞和中國臺灣地區轉移;美國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這一過程中,不僅出現了勞動力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地區和發達國家流動的情景,還出現了高技能人才向科技前沿國家聚集的現象。這種移民結構變化反映了A.國際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加強B.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掠奪C.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資源優化配置D.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9.二戰后,新加坡吸引了來自周邊國家和世界各地的移民。在新加坡的城市街頭,中式廟宇與英式建筑比鄰而立,馬來風格的美食攤位與印度風味餐館相映成趣。在社區,不同族群自發組織文化活動。同時,新加坡政府出臺相關法規,保護各民族的文化遺產,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這種文化景觀反映了二戰后新加坡A.文化的差異導致社會矛盾叢生B.多元文化自發與政策保護結合C.過度依賴外來文化喪失本土性D.文化發展局限于特定族群范圍【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高二歷史期末考試試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67P答案BDBCBAAC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BDCBDDBC1.B【解析】“萬物并育”“道并行”以及“和而不同”都體現了承認事物之間存在差異,同時又倡導在這種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和諧共生,即強調差異共存中的動態平衡,故選B項;“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薄熬雍投煌睆娬{的是不同事物、不同觀點之間的和諧共處,而不是通過文化征服去實現天下一統,故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個體與集體意志的關系,故排除C項;這兩則材料主要是關于人際關系、事物關系的一種理念闡述,與自然法則和人文倫理的比較無關,故排除D項。2.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活動,中國文化(漢學)在西方流傳,這一過程體現出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借鑒,故選D項;明清之際,世界國際潮流主要是資本主義發展、殖民擴張等,材料體現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并非中國脫離所謂“國際潮流”,故排除A項;明清時期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并非鼓勵對外開放,故排除B項;歐洲文藝復興主要是受古希臘羅馬文化、資本主義萌芽等因素推動,和中國漢學沒有直接的推動關系,故排除C項。3.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一千零一夜》包含古代波斯、印度、埃及等多地故事,且框架結構源于印度,這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對不同地區、不同來源的文化元素進行收集、融合和整合,形成自身代表作的過程,充分展現了整合性特點,故選B項;材料未提及任何與宗教相關的內容,如伊斯蘭教教義、宗教故事或宗教儀式等,無法體現宗教性,故排除A項;思辨性指通過邏輯推理、辯證思考探究真理,材料中沒有關于哲學思考、邏輯論證或理論思辨的內容,故排除C項;雖然“故事套故事”的框架結構有一定獨特性,但材料強調該結構源于古代印度,更側重的是對其他文化成果的吸收,而非阿拉伯文化自身的創新,故排除D項。4.C【解析】依據地圖信息和結合教材知識可知,3一6世紀游牧民族的大遷徙促進了區域文化的交融發展,故選C項;奠定歐洲民族國家形成基礎的是10世紀以來王權的強化,故排除A項;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故排除B項;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了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進入中世紀,政治上處于分裂狀態,故排除D項。5.B【解析】從1945年資助歐洲人移民,到1973年廢除“白澳政策”,允許非歐洲裔移民定居,再到20世紀80年代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逐漸放寬和多元化,這直接導致了不同種族人口的流入,使得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尤其是亞裔人口占比的大幅上升,所以移【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第十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卷.pdf 高二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