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的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銣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記載,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為爭取權利,多次發動撤離運動,迫使貴族讓步。公元前450郵年左右,羅馬頒布《十二銅表法》。這說明羅馬共和國時期長A平民斗爭推動法律的發展B.法律維護了貴族特權 C.平民力量強大可左右政局D.貴族與平民矛盾消除2.1140年,威尼斯頒布的城市憲章規定,市民有權選舉市政官來管理公共事務,商人行會可自數主制定貿易規則,教會法庭對城市商業糾紛無審判權。與此同時,城市設立“商業法庭”來處羸理跨國貿易爭端。這反映出當時威尼斯A借助自治構建新型社會秩序B.市民階層主導社會發展方向的C.運用法律制度約束商業行為D.通過對外擴張積累商業資本3.摩亨佐·達羅遺址是古代印度哈拉帕文明城市遺址,該城市分為衛城和下城兩部分。衛城有城墻和塔樓,下城是居民區,街道平直、整齊,街道由燒磚砌成,城市有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這可說明達羅遺址時期的印度A.社會組織達到一定水平B.開始出現社會階層分化C,窯爐煉制技術比較成熟D.已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4,16世紀末17世紀初,荷蘭人開辟了從北海繞過丹麥最北端,穿過松得海峽,進人波羅的海的蕎航路。最終,他們成功地排擠了漢薩同盟的貿易勢力。取而代之的是,荷蘭人以鯡魚貿易帶動鹽的貿易,并以此為基礎推動了整個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這說明【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A.荷蘭成為歐洲商業發展的主導力量B.漢薩同盟因傳統航路受阻逐漸衰落C.遠洋探險活動受到民眾的廣泛關注D.荷蘭借助新航路獲得商業競爭優勢5.17一18世紀,盧梭高舉自由與平等這兩面鮮艷的旗幟,對現存的封建專制極權展開猛烈抨擊,盧梭“不斷避免向現存政權作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協(馬克思語)”。據此可知,盧梭A.支持溫和改良封建制度B.堅守激進反封建的立場C.主張建立君主立憲政體D.倡導三權分立政治體制6.三權分立的理念在美國憲法的設計中得到了體現,憲法明確規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個獨立的政府分支,它們彼此制衡。由此可知,美國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原則主要是為了A.保持各州之間的平衡B.保護聯邦政府的最高權力1C.防止權力的過分集中D.促進政府機構之間的合作7.18世紀中期,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機,這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為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創造了條件。這表明蒸汽機的改良A推動了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B.阻滯滯了城市化發展進程C.開啟了人類的工業文明時代D.促進了科學理論的發展8.1824年,英國與荷蘭簽訂《英荷條約》,以馬六甲海峽為界,劃分雙方實力范圍,海峽以南的東印度群島(今印尼)屬于荷蘭;海峽以北的馬來半島、檳榔嶼、馬六甲(以上今均屬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屬于英國。該協議的簽訂A.消解了英荷兩國的殖民競爭矛盾B.表明東南亞被列強瓜分完畢1C,推動了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擴張D.促使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9.1884年2月,英國與葡萄牙簽署協議,英國承認葡萄牙對剛果河河口的主權,并約定由兩國共同控制剛果河的航運權。這一協議引發了其他列強的強烈譴責。為此,列強在柏林召開國際會議,一致通過了對非洲領土的“有效占領”的原則。由此可推知,當時A.非洲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B.英國與葡萄牙結盟主導世界C.帝國主義侵略方式發生轉變D.歐洲殖民重心轉向非洲內陸【高一歷史第2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