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固鎮縣毛鉭廠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 (中)歷史考生注意:1.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全冊。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指出,某文明有三大獨有的標志:塔廟、滾印和楔形文字。由這三個標志可以研究A.尼羅河流域的王朝更替 B.蘇美爾文明的社會萬象C.亞述帝國的興起與衰亡 D.古印度豐富的宗教文化2.阿拉伯帝國建立后,派人到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古籍,把大量古希臘羅馬文獻翻譯成阿拉伯文。這些著作后來轉譯成拉丁文后傳入中世紀的歐洲,使歐洲人重新讀到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阿拉伯人的翻譯活動A.為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提供了文化支持 B.直接導致了歐洲近代科學技術的興起C.源于阿拉伯帝國對拜占庭文化的征服 D.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與融合3.以下為中古時期兩個國家的疆域示意圖。與下列兩圖所示疆域對應的A、B國家分別是A.拜占庭帝國、德里蘇丹國 B.拜占庭帝國、笈多帝國C.奧斯曼帝國、德里蘇丹國 D.奧斯曼帝國、笈多帝國4.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指出,美洲的發現和經由好望角抵達印度的航線開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兩件事。其重要的意義是A.推動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 B.使非洲成為世界商業中心C.促進了美洲工業化的進程 D.增加了西歐國家的勞動力5.有學者認為,歐洲某場運動“沖擊和滌蕩著被動、冷漠、消極和墨守成規的情緒”,使“優雅代替了唐突,熱情取代了冷漠,高貴替換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總之,亮麗的生命取代了憂郁的生命”。這場運動A.推動形成近代民族國家 B.突破教會對人性的禁錮C.基本摧毀歐洲封建王權 D.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6.馬克思指出:“不列顛工業像吸血鬼一樣,只有靠吮吸人血-并且是吮吸兒童的血-才能生存。”這表明,馬克思意在A.揭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 B.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C.促進各國工人階級走向聯合 D.加強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建設7.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日本有識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進行改革,史稱“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的三大政策是A.擴張軍力、宣揚聲威、脫亞入歐 B.重視農本、發展工商、改善民生C.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 D.發展科學、重訂律例、睦鄰友好8.有學者將近代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概括為三種類型,如下表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別是指地區 類型 該學者的主要判斷理由甲 起落型 成果豐碩,但無力擺脫“前門驅虎,后門入狼”的厄運,大起大落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會形態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長期徘徊不前丙 螺旋型 19世紀中葉、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過一浪A.亞洲、拉美、非洲 B.非洲、亞洲、拉美C.拉美、亞洲、非洲 D.拉美、非洲、亞洲9.20世紀初期,法國人高呼“應將阿爾薩斯與洛林還給法蘭西,即必須收復失地”;德國士兵說“如果戰爭能讓祖國更加純潔,清理掉外來因素,那么一切傷亡都是值得的”;意大利政治家聲稱要把意大利文明傳播到全世界。這些現象A.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B.說明歐洲領土爭端日益加劇C.反映出法德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D.體現出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10.二戰結束前后,召開了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但是卻唯獨用“雅爾塔”來命名戰后的國際體系,這表明,相比之下,雅爾塔會議的內容更為重要,對戰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導意義。該體系A.違背了世界人民實現和平的愿望 B.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C.確立了美國世界格局的主導地位 D.體現了蘇中美英法五大國的意志11.美國外交家喬治·凱南指出:“蘇維埃俄國現存制度同我們的傳統體制是永遠對立的,兩者之間不可能存在中間道路或妥協,除非美蘇之間用一條經濟封鎖線隔開”,“美國必須預備從事長期斗爭,美國與蘇聯的目標和哲學無法調和。”其意在A.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B.展示美國的政治影響力C.擴張美國國家利益 D.開展全面遏制蘇聯策略12.為了解決蘇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嚴重弊端,從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到戈爾巴喬夫都進行了改革,他們改革的共同點是A.打破個人崇拜 B.進行軍備競賽C.鼓勵民族自決 D.調整經濟結構13.相關研究指出:1945-1949年,民族獨立浪潮在亞洲興起,90%以上的亞洲地區建立了獨立的民族國家;1950-1959年,這一浪潮從亞洲向北非延伸;1960-1975年,非洲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主戰場。這反映了A.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B.亞非會議影響深遠C.帝國主義順應潮流 D.拉美國家尚未覺醒1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加坡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沙特阿拉伯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取得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力量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B.抓住西方國家產業調整的機會C.利用豐富勞動力資源吸引外資 D.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15.1989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自由歐洲電臺”是擁有聽眾最多的西方電臺。其宗旨是“傳播國際以及東歐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介紹西方社會的生活及價值觀念等來建立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由此可知,東歐劇變A.根本原因是實力對比發生變化 B.受到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C.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重大挫折 D.源于政府喪失意識形態的控制16.漫畫中,美國總統特朗普正操控著名為“美國優先”的起重機將“地球”高高吊起、大肆破壞。該漫畫意在說明美國A.整體實力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總和 B.背上了沉重的全球生態保護包袱C.希望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 D.已經放棄與傳統盟友國家的協作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蘇聯的改革探索之所以沒有明顯效果,一個原因是,當時蘇聯理論界形成一個基本共識:社會主義一定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一定是市場經濟。因此,他們把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律、價格、利潤等一概視為“資本主義經濟范疇”加以排斥。由此,原有經濟體制機制的弊端并未得到充分認識并加以革除。而從總體上說,蘇共領導層普遍存在保守求安的心理,整個社會彌漫著惰性氣息,改革越來越趨于保守,甚至逐步陷入停滯和倒退。-李燕《蘇聯解體不能歸因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材料二 1981-1990年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變化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經濟改革最終陷于停滯的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逐年下降導致的后果。(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亞非拉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獨立,成為新的民族國家,它們努力在美蘇兩極格局中保持中立,發起成立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等團結互助組織,逐漸成為一支重要的國際力量,推動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隨著冷戰結束,兩極格局宣告終結,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但隨著國際力量的消長變化,世界多極化趨勢愈加清晰。歐盟、俄羅斯和中國等多個力量不斷增強,成為全球事務的重要參與者,東盟等區域合作組織的興起和發展,在國際舞臺上影響力快速提升,推動了多極化的進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世界多極化加速演進,特別是近年來“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發展趨向。-劉卿《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材料二數百年來,少數國家或國家集團憑借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優勢,或利用國際舊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壟斷國際事務,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大行其道。冷戰結束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貿易繁榮、投資便利、人員流動、技術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帶動了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逐漸形成,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版圖。-張宇燕、徐秀軍《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結束以來國際格局演變的總體趨勢。(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經濟全球化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版圖。(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20世紀上半葉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事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 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9年 巴黎和會召開1920-1940年 印度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1-1922年 華盛頓會議召開1928-1933年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1929年 經濟大危機爆發1933年 希特勒在德國上臺;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聯合國成立1947年 印巴分治;杜魯門主義出臺1949年 北約成立-摘編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從上述大事年表中提取三則相關聯的信息,自擬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清晰)固鎮縣毛鉭廠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A B A C D A B C D A D B 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1)原因:固守僵化的理論教條,排斥現代經濟要素,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領導層缺乏銳意改革的魄力,惰性蔓延。(10分)(2)后果: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社會矛盾激化,民族分離主義興起,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也不復存在。(10分)18.(1)兩極對峙變為多極化趨勢;從霸權主導轉向國際協調。(8分)(2)經濟全球化催生了多個發展中心,經濟增長引擎和產業結構鏈條發生了顯著的地理空間轉移,打破了少數國家的經濟壟斷,推動了“支配-從屬”結構向多節點互聯的網狀結構轉變。(12分)19.示例一信息提取:印度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印度獨立。(1分)觀點:世界大戰推動了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分)論述:19世紀末,亞洲的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獨立的拉丁美洲國家實際也成為依附于歐美國家的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代表性的運動有:中國在國共合作下開展的北伐戰爭、印尼反對荷蘭殖民者的民族大起義、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運動,等等,這些民族民主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符合觀點的任意2個史實+分析,4分)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二戰后成立的聯合國推行非殖民化思想,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漲。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成為共和國,非洲大陸掀起民族獨立風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殖民體系最終瓦解。(符合觀點的任意2個史實+分析,4分)結論:兩次世界大戰為殖民地獨立創造歷史窗口。戰爭削弱殖民者鎮壓能力,參戰經歷喚醒民族意識,新國際規則終結殖民合法性,三者合力終結了“西方統治全球”的時代。(完全重復觀點不得分,升華觀點得2分)示例二信息提取: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1928-1933年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1933年羅斯福新政。(1分)觀點: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競爭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1分)論述:20世紀上半葉,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競爭成為全球政治演進的主線。競爭從理論交鋒發展為制度實踐,最終演變為兩極對抗,徹底改變了國際秩序。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人類首個社會主義政權,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符合觀點的任意2個史實十分析,4分)1928年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漸形成蘇聯模式,它在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使蘇聯迅速地實現了工業化,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1929年經濟大危機暴露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美、德分別通過國家干預(新政)和法西斯轉嫁危機應對。羅斯福新政通過調整工業生產和以工代賑等方式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開辟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20世紀上半葉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并存與競爭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符合觀點的任意2個史實十分析,4分)結論:從十月革命打破制度壟斷,到五年計劃與新政展現不同發展路徑,兩種制度的競爭既加速了殖民體系崩潰,也推動了人類對現代性的多元探索,深刻影響歷史進程。(完全重復觀點不得分,升華觀點得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