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質量監測歷 史考試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的或是符合題意的選項。每小題3分,共48分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屬于人民,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由此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A.保障了基本人權 B.屬于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起臨時憲法作用 D.是新中國第一部法律文獻2.“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與這首戰歌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黃海海戰 B.抗美援朝 C.臺海危機 D.越南戰爭3.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為此,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其基本任務是( )A.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B.大力發展農工商業C.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D.發展教育培養人才4.20世紀50年代,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這里的“社會變革”是指( )A.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B.地主土地所有制變成了農民土地所有制C.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D.資本主義經濟變為社會主義經濟一部分5.如表是1960~1965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指數表,導致表1中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1960~1965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指數一覽表年份(年)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國民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 99.7 72.7 94.4 110.2 118.3 117.0(注:本表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統計報告。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上年=100)A.改革開放的實施 B.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C.小農經濟的制約 D.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6.“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失,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農業、工業、科學技術等方面在艱難中仍然取得重要進展。下列成就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C.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D.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面7.“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其中,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重要會議是(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C.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D.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8.“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針對這種弊端,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 )A.發展鄉鎮企業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增強企業活力D.實行生產資料多種所有制9.深圳從一片灘涂到高樓林立,從邊陲小鎮到現代化國際創新型城市,它的快速發展得力于經濟特區的設置。經濟特區的特殊之處在于( )A.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B.實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制度C.實行特殊的社會制度和治理模式D.享有行政管理權和獨立的司法權10.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探索中,逐漸形成的一些科學理論指導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其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是( )A.毛澤東思想 B.鄧小平理論C.“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學發展觀11.“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句歌詞表達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我國實行的民族政策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共同繁榮 C.民族團結 D.民族區域自治12.澳門回歸以來,本地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519億澳門元增長至2023年的3795億澳門元,人均收入躋身全球前列。澳門的發展證明了( )A.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B.“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C.對外開放的英明決策D.獨立自主外交方針的正確1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武器裝備不斷向現代化邁進。下列圖組表明( )A.我國軍事實力領先世界B.我國國防建設取得巨大成就C.我國航空技術世界一流D.我國已實現國防建設現代化14.“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這些原則”指建國初期我國政府提出的(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獨立自主原則C.“求同存異”原則 D.不結盟的原則15.如圖拍攝于1971年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時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的喬冠華坐在聯合國大會議廳座位上仰頭大笑,這是中國人豪邁的笑,也是讓全世界震撼的笑。這是因為( )A.新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國際會議B.中國同蘇聯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D.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16.核物理學家鄧稼先和許多科學家同心協力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經過數百次的實驗,發現了能夠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這體現出科學家的精神品質是( )A.熱愛祖國、勇于開拓 B.忘我工作、顧全大局C.艱苦樸素、廉潔奉公 D.勤儉節約、樂于助人二、非選擇題(第17題25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5分,共52分)17.(25分)巴蜀大地蘊含著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人文底蘊,四川農村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四川土改歷時一年半經歷三個時期,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就全省來講,貧農的土地由0.5畝增加到1.60畝,地主的土地由人均14.59畝下降為1.47畝,3600萬無地和少地的貧雇農,共分得5400多萬畝土地,在減租退押中,從地主手中奪回押金折合大米約150萬噸,每戶農民平均分得159公斤。……為解放后四川地區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摘編自段雯《建國初期的四川土地改革》(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建國初期四川土地改革的依據及內容,并分析其意義。(6分)材料三材料四:1978年至1986年9年間,廣漢實現了社會總產值、國民總收入、工農業總產值、鄉鎮企業總產值、縣鄉兩級工業固定資產、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財政總收入、人均社會總產值、農村人均純收入、城鄉儲蓄余額等十項經濟指標翻番的成就。——摘編自李成剛《包產到組:1976年的廣漢“破繭”》鄧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會見南斯拉夫朋友時說:我們的改革和開放首先是從經濟方面開始的,首先又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改革見效非常快,這是我們原先沒有預料到的。當然,開始的時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贊成改革。有兩個省帶頭,一個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一個是安徽省,那時候是萬里同志主持。我們就是根據這兩個省的經驗,制定了關于改革的方針政策。——摘編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2)根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四川廣漢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及內容,并分析其意義。(10分)(3)結合四川地區的改革,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5分)18.(12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不同地方的人們之間的通信主要靠信件傳遞。那時一封信要走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才能到達。21世紀的中國,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和互聯網與千里之外的親友聯系,方便快捷。——摘編自統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9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繪制我國社會生活變遷方面的思維導圖。(至少包含三個方面)(6分)(2)任選其中一個變遷方面,指出其變遷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因。(6分)19.(15分)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前赴后繼、英勇不屈的奮斗,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迎來了嶄新的人民共和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天出現了第一次的中國人民的統一。人民自己成了中國土地上的主人,而反動派在中國的統治就從此永遠不可挽回地被推翻了。中國人民所消滅的敵人既然是由美國政府所武裝,那么就可以完全確定:中國人民不但對國內敵人取得了勝利,同時也對國外敵人即美國的帝國主義干涉者取得了勝利。——摘編自周恩來《為鞏固和發展人民的勝利而奮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7分)材料二: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秘書處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議案269件,已收到代表建議8000余件;截止3月5日20時,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共收到提案5890件。政府工作報告起草過程中,廣大網民提出200多萬條意見建議;政協會議開通“我和政協大會說句話”網民留言欄目……——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凝心聚力開新局——2025年全國兩會巡禮》(2)一年一度的“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的大事。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會”的具體名稱,并分別談談你對“兩會”的認識。(8分)八年級質量監測歷史參考答案1-5:CBACD 6-10:CBCAB 11-16:DBBAC A17、(1)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意義:使四川農民獲得土地等生產資料,翻身得解放;解放農村生產力,為四川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進步奠基;鞏固新生人民政權。(2)原因:人民公社體制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為解決農業發展困境,探索新生產經營模式。內容:試行“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超產獎勵”責任制(類似包產到組等形式)。意義: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廣漢經濟發展;為全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經驗,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推廣;成為農村改革發源地之一,助力全國改革開放進程。(3)認識:改革要立足實際,解決現實問題;改革能解放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進步;要勇于創新、敢于探索,從基層實踐中汲取經驗;改革需持續推進、完善,適應時代發展。18、(1)社會生活變遷①服飾:灰藍制服→個性化時裝②出行:步行、自行車→汽車、飛機③通訊:固定電話→手機、互聯網(2)通信方式;從信件的緩慢傳遞到如今手機和互聯網的快捷聯系;經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有更多資金投入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社會需求:社會發展使人們對信息傳遞的速度、范圍要求提高,推動通信方式不斷改進。19、(1)國內意義:結束了中國長期以來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2)“兩會”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認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人大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他們提出議案和建議,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訴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擁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等,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于核心地位,對國家重大事務進行決策和監督。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認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政協委員通過提案等方式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廣泛凝聚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為國家發展建言獻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docx 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