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如皋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綜合練習(一)高一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5題,每小題2分,共7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要求的。1. 中古時期,封建領主一般都把城市土地以或租或賣的形式轉給城市市民,市民可以自由處理自己的財產。市民們擁有的這種自由租賃權,與莊園租地不同,不但課租較低,也不連帶有人身依附關系,而且還可以由承租者自由地轉讓,甚至不需通過地產主人的同意。這一狀況( )A. 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B. 加劇了西歐的分裂割據局面C. 推動了城市自治進程 D. 促進了自由競爭理論的傳播2. 下圖1982-2010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及增長率反映了A. 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B. 城鄉一體化的實現C.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D. 人口數量持續增長3. 1948年11月3日,民主黨派人士向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議,中共中央予以書面答復,具體情況如表。從中可以看出( )序號 民主黨派人士建議 中共中央書面答復1 增加“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 同意2 將“平津教授”可改為“全國教授” 同意 但仍應以平津教授為主要3 將“南洋華僑民主黨派人士”可改為“海外華僑民主黨派人士” 同意 但仍應以南洋為主4 將無黨派民主人士單列 一、單位 同意5 變更建國程序 同意A. 中國式協商民主制度的雛形出現 B. 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取得了勝利C. 中共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鞏固發展 D. 民主黨派意見均被中共認可并采納4.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將人民以空前規模組織起來,建立起各級工會、農民協會、青年團、學聯、婦聯、街道居民委員會等,隨時動員民眾協助國家完成各項工作。這表明( )A. 新生政權群眾基礎廣泛 B.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C民族民主革命徹底勝利 D. 基層民主制度得以實現5. 下圖是創作于1950年的漫畫。該作品主要反映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現在貨幣總穩牢,人民幣的信用高,黃金美鈔都打倒,投機匿跡人人笑。A. 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B. 人民政府贏得民眾的信任C. 金屬貨幣遲出中國市場 D. 社會主義革命已基本完成6. 下圖所示為蘇州市簽發的一份女性選民的選民證。這張選民證直接見證了()A. 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B.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確立 D. 婦女成為了民主建設的主力7. 周恩來總理在某次國際會議上強調:“(我們)本著反對殖民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主 旨把會議開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達成協議的爭論;會議應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最主要的。”這次會議( )A. 踐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 迎來中國同西方國家建交熱潮 D. 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8. 如表是新中國農業發展的部分數據。這反映出1950年代 1978年機耕面積 1958年,351萬公頃,占耕地面積3.3% 406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41%機電灌溉面積 1952年,占耕地面積1.6% 占耕地面積55.4%農村小型水電站 1958年,98個水電站,農村用電0.5億度 82387個水電站,農村用電量253.1億度A. 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成就突出 B. 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C. 農業經濟結構實現了協調發展 D. 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生產力進步9. 如圖是王文彬始于1957年創作的油畫《夯歌》,該作品A. 深受蘇聯文化的影響 B. 表現人民勞動的熱情C. 符合現代主義的審美 D. 凸顯女性地位的提高10. 1958年,曾任公社書記的李丙炎說:“那時吹牛皮,我覺得是政治需要,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看不起我們,我們就得自己給自己壯膽,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于是就放心地放起高產“衛星'來。”據此可知,李丙炎認為“大放衛星”A. 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B. 得到了人民群眾廣泛支持C. 有其特殊的歷史現實背景 D. 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1. 下圖為1959年彩色連環畫《人民公社多么好》的一頁,該頁中的注解寫道:“哨子 響,大家進食堂,飯菜香噴噴,吃飯不要錢。”這說明人民公社()A. 使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B. 建設農村的探索存在艱難曲折C. 成功實現了向共產主義過渡 D. 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2.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來越多的國營工廠技術人員在工作日選擇在工廠里喝茶、看報,到了周末便卷著圖紙跑出城到鄉鎮企業里兼職,成為“星期天工程師”。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 )A. 鄉鎮企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 B. 國營企業技術創新充滿活力C.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D.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影響外溢13. 上世紀80年代,著名學者費孝通曾多次來常州調研,他發現發展鄉鎮企業并沒有導致農業和農村的衰敗,反而“又促進了農業的繁榮和發展,走上現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的圈地運動。這主要是因為()A. 鄉鎮企業面向農村市場 B. 長三角地區最早對外開放C. 經濟體制改革卓有成效 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建立14. 1991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刊發長篇評論,著重論述只有把生產力搞上去,才能在和平演變的挑戰中巋然不動。文章明確提出蘇聯的“紅旗落地”,并非在于“衛星上天”,社會主義國家唯有經受住新科技革命的挑戰,紅旗才能舉下去,才能更高飄揚。這一評論( )A. 回應了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 B. 未能認識到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原因C. 貫徹落實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 D. 意在為擴大改革開放掃除思想障礙15. 1980年,我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僅有7.2平方米,2007年達到28平方米。特別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后的10年間,我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這反映出( )A. 體制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B. 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實C. 城市發展改善居民生活 D.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16. 1981年春,山東省在企業中率先試行經濟責任制改革,主要內容是通過承包劃分國家同企業之間、企業同職工之間的責權利關系,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當時這一改革旨在( )A. 調動工農的生產積極性 B. 根本調整國民經濟結構C. 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 D.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7. 如圖為1978—2010年我國三大產業產值比重的統計情況(單位:%)。對圖中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A. 社會主義現代化已經基本實現 B. 工業化永遠是經濟增長主動力C. 產業結構調整順應了世界潮流 D. 我國農業生產總量持續地走低18. 下表是1978~2018年社會流行語的演變概況,這一演變歷程反映了時間 媒介 社會流行語1978-1993 官方媒體占據主導地位 萬元戶、一國兩制、女排精神、包產到戶1994-1998 媒體市場化發展 炒股、抗洪精神、下崗再就業、一國兩制1999-2018 QQ、微信、抖音等自媒體涌現 網紅、反腐、電商、工匠精神、女排精神A.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B. 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堅守與創新C. 大眾傳媒主導社會經濟的發展 D.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19. 特定時代詞語語匯中的“高頻詞”,表征著歷史的延續與變遷。下表為中國共產黨某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中出現的部分高頻詞的次數統計。此次大會確立的奮斗目標是()A. 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B. 首次提出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C. 停止階級斗爭為綱,實行改革開放D.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20. 近年來,中國在伊朗、敘利亞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積極探索解決辦法。中國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推動和倡議“一帶一路”建設,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這表明我國( )A. 重視睦鄰友好外交 B. 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建設者C.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 D. 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21. 新中國外交服飾經歷了站起來:以“中山裝”為標志,到富起來:以“西裝”為標志,再到強起來:在遵循國際規范的基礎上,吸收世界服飾文化精華,并強化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新中裝”為標志的過程。這一變化()A. 根源于思想發展的決定作用 B. 彰顯了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C. 體現了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 D. 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場的變化22. 下列是漢謨拉比給拉爾薩地區總督的詔令內容。這反映了漢謨拉比統治時期( )將三名宮廷門吏押解到王宮。 如果調查的行賄案情況屬實,將贓款、贓物、受賄者及知情人證押送到王宮。 將八名未到任者解送到巴比倫城。(其中一名是隊長,一名宮廷侍者,一名占卜者)A. 君主加強國家治理 B. 吏治整頓取得顯著成效C.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 中樞權力機構不斷完善23. 下列所示的古代帝國都( )A. 短暫統治歐亞非三大洲 B. 促進東西方聯系和交流C. 有發達的農業灌溉系統 D. 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行省24. 如圖反映出( )A. 巴比倫的榮光 B. 波斯力量的崛起 C. 希臘化的世界 D. 奧斯曼帝國興盛25. 下圖為公元8世紀的形勢圖。該圖主要反映了( )A. 亞非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B. 希臘化時代教育的發展C. 阿拉伯帝國對文化的重視 D.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強26. 下列選項中,史實與史論相符合的是( )史實 史論A 《漢謨拉比法典》的許多條文涉及土地的轉讓、繼承、出賣和租賃。 漢謨拉比時期土地私有制較為盛行B 亞歷山大竭力推行馬其頓人與東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導馬其頓人與東方女子婚。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場掠奪性戰爭C 12世紀末,源賴朝建立鎵倉幕府,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 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D 《大憲章》規定未經教、俗貴族開會同意,國王不得向直接封臣征派補助金。 英國君主立憲制得到確立A. A B. B C. C D. D27. “基督教的理想是擴張的凝結劑,使各種各樣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東方來的達·伽馬還是到西方去的哥倫布,都是把宗教目標和現實目標糅合在一起,無法區分。”這段話表明新航路開辟中A. 宗教狂熱成為探險家精神動力 B. 教皇發揮了遠洋探險的組織作用C. 傳播基督教是探險家的根本目的 D. 教會蛻變成殖民侵略機構28. 有學者指出,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著是荷蘭和英格蘭,依靠在地球儀上畫線來宣示擁有該地主權的做法,持續了好幾個世紀。該“做法”( )A. 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的孤立狀態 B. 不利于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C. 表明地圖學日益成為殖民工具 D. 緩解了殖民霸主之間的矛盾29. 如圖早期英屬北美殖民地農作物分布圖。據此可推知,當時北美( )A. 物種交流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 B. 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C. 自然地理環境制約農作物種植 D. 普遍建立了種植新作物的農場30. 1497年,英王享利七世頒發給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許權,準許他將新發現的地區打造成英國的殖民地。亨利七世還派遣“馬修”號載著卡伯特及英,法兩國的船員向西航行,使北突紐芬蘭島得以被發現。這說明( )A. 歐美之間的新航路由此開辟 B. 國家力量推動航海事業發展C. 私人商業活動受到嚴格限制 D. 歐洲國家間航海競爭激烈31. 1505年,葡萄牙向印度洋貿易的商人和船主出售通行證,需申明船只運載人員和貨物,所有船只必須停靠在葡萄牙指定港,并向葡萄牙納商業稅。葡萄牙國王下達諭旨:“對于在印度洋水城中所發現的無葡萄牙通行證者判處死刑并沒收其船只和財產。”葡萄牙的貿易政策( )A. 加深巴西的殖民化程度 B. 有利于壟斷印度洋貿易C. 推動工業制品在亞太地區傾銷 D. 保障了馬尼拉大帆船航線暢通32. “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是16-19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與本土之間進行的商貿活動。西班牙人先用掠奪的白銀從菲律賓收購中國商船運來的絲綢、瓷器和其他中國產品,再用大帆船橫渡太平洋,運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將其中一部分貨物換取當地的黃金、白銀,其余貨物再連同黃金、白銀一起運往歐洲。據此可知,當時()A. 該貿易促進了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 B. 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C. 新航路開辟助推了全球性商業貿易 D. 三角貿易的路線與內容發生了變化33. 17世紀初期,為了解決出航艦隊的資金問題,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向公眾發行了一種特別的憑證——股票,持有者擁有一部分公司的所有權和利潤的分享權。到了1669年時,該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20000名員工和10000名雇傭兵軍隊。這反映出( )A. 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 B. 世界貿易中心發生轉移C. 荷蘭崛起為軍事帝國 D. 商業資本主義擴張性34.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黃金來源地是新格拉納達。到1600年,從這里出口了400多萬盎司的黃金。新格拉納達的黃金產量逐步上升,到18世紀,其產量約為16世紀產量的三倍。這些黃金的流入直接導致西班牙A. 國力增強,確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資本積累,引發本國工業革命C. 貿易發達,成為世界市場中心 D. 物價上漲,沖擊封建生產關系35. 如圖是不同時期威尼斯每年從亞歷山大里亞(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進口香料數量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 商業危機的爆發 B. 傳統商路被斷絕C. 美洲被發現開發 D. 商業革命的發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題,滿分30分,其中第36題15分,第37題15分。3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3年,在國民經濟恢復的前提下,中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一化三改”的總路線,確定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標志著中國進入大規模的工業化時期。“一五”期間,我國以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為核心全面啟動工業化進程,建立了飛機、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等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這一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9.3%,全體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提高4.5%。其中輕工業和重工業年均增速分別為12.9%和25.4%。一五計劃開啟了我國從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轉變的歷史篇章。1958-1978年,得益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黨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在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下,這期間我國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軍工產業、石油、化工和電子工業等也都獲得較快的發展。中國工業布局也因“三線建設”得到了調整,新的工業基地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30年來,中國成為世界上除美國和蘇聯之外第三個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國家,為改革開放后工業化快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摘編自莫蘭瓊《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歷程及經驗》(1)根據材料,概括“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1958-1978年間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3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拉伯帝國建立后,地中海東部、南部和西部海岸,紅海和波斯灣的整個海岸以及阿拉伯海的北部沿海地區,全部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12世紀末13世紀初,中國的羅盤傳到阿拉伯,從此阿拉伯人的航海更得到迅速的發展。可以說,在中古時代,橫跨印度洋的海上貿易主要由阿拉伯人掌握。他們成為歐、亞、非中古貿易的主要中介商,在推進世界經濟交流,文化發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先進的亞洲的許多發明創造,如有名的中國火藥、羅盤、印刷術,印度的數字,可能都是由阿拉伯人通過海上傳向世界各地的。——摘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上冊材料二 隨著哥倫布遠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這些遠離歐洲人的水域到16世紀成了歐洲人從事殖民和貿易活動的舞臺。中國和歐洲是新的世界貿易的兩個終端,由這個時代兩條最主要的商業航線連接著。繞好望角而來的葡萄牙人在16世紀初到達中國,西方國家與中國貿易多經好望角跨越印度洋從西而來。經南美跨越太平洋而來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開通了太平洋絲綢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來往于墨西哥與菲律賓馬尼拉之間。西班牙從美洲掠奪到大銀,用來交換中國豐富的商品,絲綢、瓷器、茶葉等源源不斷地流入西方。太平洋絲綢之路的貿易利潤驚人,但卻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自由貿易的世界大潮的沖擊下,以壟斷為特色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地位急劇下降。——摘編自張順洪等《明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歸納中古時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貿易中的地位?分析這一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的商業活動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了什么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班牙控制太平洋絲綢之路的有利條件。(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格局的演變。 2024—2025學年度江蘇省如皋中學高一下學期期末綜合練習歷史試題含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35 題,每小題 2 分,共 70 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C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D 20.【答案】C 21.【答案】B 22.【答案】A 23.【答案】B 24.【答案】C 25.【答案】C 26.【答案】A 27.【答案】A 28.【答案】C 29.【答案】A 30.【答案】B 31.【答案】B 32.【答案】C 33.【答案】D 34.【答案】D 35.【答案】D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2 題,滿分 30 分,其中第 36 題 15 分,第 37 題 15 分。 36.(1)表現: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較快;全體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提高;輕工業和重工業年均增速較快,初步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 原因:新中國的成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為一五計劃奠定了政治基礎;土地改革等促進經濟恢復,為一五計劃奠定了經濟基礎;抗美援朝的勝利為一五計劃創造了安定的國際環境;黨的正確方針政策;蘇聯的援助。 (2)成就:“兩彈一星” 為代表的國防軍工產業、石油、化工和電子工業等獲得較快的發展。中國工業布局更為合理,新的工業基地逐步形成;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37.(1)地位:中古時代的阿拉伯人壟斷了印度洋貿易。 原因:阿拉伯帝國疆域遼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國指南針傳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航海技術提高。 作用: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促進西歐文化發展。 (2)有利條件:率先開辟到美洲的新航路;墨西哥和菲律賓都是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獲得了大量白銀;先進的造船航海技術;政府支持。 (3)演變:地區性貿易發展為世界性貿易;歐洲開始主導貿易格局;阿拉伯人喪失傳統的貿易優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