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期末教學質量檢測
七年級歷史
(時間:80分鐘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本大題有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符合題意要求的正確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涂在答題卷中。)
1.有史學家認為,從秦漢起,官僚體制就是中國制度的核心問題,而這個核心問題又可以分成兩個大的子問題,一是官僚的選拔問題,二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隋唐時期統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  )
A.租庸調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2.由于邊境不寧,隋朝經常屯兵數萬以備邊,軍隊的供給僅靠屯田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永濟渠接收中原和江淮地區糧餉供給。這主要體現了大運河的(  )
A.功能變化 B.軍事作用 C.開鑿條件 D.經濟價值
3.《唐六典》記載:蘇州有六十坊市,揚州城有常樂坊、臨灣坊、東市等,敦煌出土的文字也證明唐代敦煌也有坊市。這說明唐朝(  )
A.坊市設置較為普遍 B.商業規模逐漸擴大
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商業時空突破限制
4.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據此可知他強調(  )
A.深入鉆研醫術 B.生命重要價值
C.倡導學習儒學 D.重視醫德修養
5.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因此經常親自考核縣令,有一年他主持對縣令的考試,結果有45個縣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職。這表明他(  )
A.縮小官吏選拔范圍 B.樹立皇帝絕對權威
C.重視官員治理能力 D.設置多層監察機構
6.如表是“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相關信息,以下不屬于這一時期突出特點的是(  )
A.經濟發展 B.政權并立 C.更替頻繁 D.走向統一
7.1013年,宋真宗下令在全國推廣常平倉制度。常平倉的功能有所拓展,在繼續發揮調節糧價作用的同時,還被用于災荒救濟等社會福利方面。宋真宗此舉根本目的為(  )
A.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B.提高中央政府的威望
C.穩定全國市場的物價 D.維護封建秩序的穩定
8.宋朝時,“士常出于農民之秀者,后世之所謂耕讀傳家,統治階級不斷自農村中來”,如政治改革家王禹偁“世為農家,本人是一個‘磨家兒’”。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實行(  )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實施獎勵軍功制度
C.實行重文輕武政策 D.采取科舉取士制度
9.趙匡胤當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以下舉措中與“收其精兵”相符的是(  )
A.設置樞密院 B.設立通判 C.設置轉運使 D.設立市舶司
10.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如圖所示貨幣樣式,其使用反映了(  )
A.圓形方孔錢的廣泛流行 B.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
C.商業貿易出現新的發展 D.各民族政權交流互鑒
11.“使中央權力下移了一個層次,地方機構上升一級,大大靠近中央。它的兩重身份使上下緊密結合,渾然一體,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這段材料評價的制度誕生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2.從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到辛棄疾的“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縈繞在詩詞作者心中超越時空的主題是(  )
A.大好河山 B.文學形式 C.家國情懷 D.個人榮辱
13.“如果沒有中國的這個發明,就不會有世界近代發達的航海事業,就不會有哥倫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各國間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材料意在說明指南針的(  )
A.誕生背景 B.發明過程 C.傳播方向 D.對外影響
14.明朝弘治時,徽州人多努力讀書和耕田,不愿離開故土;萬歷時,“今邑之人眾幾于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見,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地矛盾加劇 B.徽州的經濟蕭條
C.重農政策的影響 D.農作物畝產降低
15.《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一書中寫道:“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與該論述相關的清朝史實是(  )
A.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
B.設駐藏大臣監督西藏政務
C.設安西都護府管理西域
D.在東北地區設遼陽行省
二、辨析改錯題(每題2分,共10分。請把答案寫在答題卷上。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
16.(1)唐肅宗在位末年,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
【 】改正:
(2)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北宋向金稱臣,并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
【 】改正:
(3)元朝建立初期,為了便利南糧北運,忽必烈令人開鑿會通河與通濟渠。
【 】改正:
(4)為徹底打敗倭寇,岳飛招募浙江的彪悍壯丁,教習擊刺之法更新火器兵械。
【 】改正:
(5)明末清初社會動蕩,顧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請把答案寫在答題卷上。)
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編自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摘編自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
材料三:
——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1)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圖2、圖3中文物所記錄的文字名稱,思考如何從出土文物中獲取信息。(5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五代到宋代書目種類數量變化的趨勢,并說明宋代圖書事業興盛的原因。(6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類圖書的新特點并思考由此帶來的影響。(4分)
18.(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引入的占城稻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外來農作物品種。在唐末傳入我國后,經宋朝政府的大力推廣,兼之自身的優良品性,逐步發展為長江流域居主體地位的糧食作物,并相繼演化出眾多優良的新品種。占城稻的出現,變革了長江流域的耕作制度,傳統的單季復種制漸為稻麥復種制和雙季稻所替代,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起到了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
——摘編自谷躍東《試論宋代占城稻在我國的推廣與影響》
材料二:在宋代,復種技術得到推廣,江南種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兩種,種植和收獲的時間不同。南宋時,冬麥和晚稻兩熟制得到大面積推廣。復種是農業史上的重大變革,使耕地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
——摘編自統編版七年級下冊《中國歷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占城稻的原產地并歸納其引入中國后產生的影響。(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宋代時期農業發展的表現。(6分)
(3)綜合上述材料,請歸納推動宋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談談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5分)
四、活動與探究(15分。請把答案寫在答題卷上。)
19.(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歷代農民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總結,積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識。物候知識與氣象、天象緊密聯系,可被用于把握農時以達到增產目的,如“黃鶯兒鳴叫”就是采桑活動時宜的標志。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物候學。
——摘編自陰法魯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
(1)根據材料一,簡述物候知識的價值,結合所學知識,寫出中國古代一項延續至今的歷法名稱。(6分)
材料二:
注: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
注: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
——摘編自愛德華 謝弗《撒馬爾罕的金桃》等
(2)根據材料二,概括圖4、圖5所體現出的古代手工業品的特點。(4分)
(3)根據材料一、二,提煉一個主題并試著簡析勞動實踐、科學技術或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5分)2024-2025學年度(下)期末教學質量檢測
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
1-5:BBADC 6-10:ADCAD 11-15:CCDAB
16、(1)×,將“唐肅宗”改為“唐玄宗”。
(2)×。北宋改為南宋。
(3)×;改正:“通濟渠”改為“通惠河”。
(4)×;改正:將“岳飛”改為“戚繼光”。
(5)√
17、(1)圖4文字是金文(銘文),圖5是甲骨文。從出土文物獲取信息:通過文物上的文字內容、圖案、制作工藝等,結合考古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運用碳十四測年等技術確定年代,分析其反映的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
(2)趨勢:五代到宋代書目種類數量大幅增長。原因:重文輕武政策,文化教育繁榮;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等)進步,利于書籍傳播;社會經濟發展,市民文化需求增長;科舉制度完善,促進文化傳承與書籍編撰。
(3)新特點:總結傳統科技成果(如《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出現中外科技交流成果(如《幾何原本》合譯)。影響:傳承弘揚傳統科技,推動國內科技發展與應用;促進中外科技交流,為世界科技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一定程度上利于近代科學知識在中國傳播,但受時代局限,未引發近代科學革命。
18、(1)越南。變革了長江流域的耕作制度,傳統的單季復種制漸為稻麥復種制和雙季稻所替代,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起到了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
(2)復種技術得到推廣,使耕地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
(3)占城稻的傳入;統治者的重視;安定的社會環境;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等。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經濟發展等。
19、(1)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研究古代氣象知識的重要依據;推動氣象學、天象學的發展;推動物候學的產生。夏歷。
(2)造型美觀;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引領風尚;日益走向大眾等。
(3)勞動是人類文明與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勞動實踐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将乐县| 肃北| 元阳县| 三江| 芒康县| 呼图壁县| 凤凰县| 山东省| 乐清市| 固始县| 威远县| 义马市| 巴彦县| 长寿区| 耒阳市| 镇坪县| 兴安县| 茌平县| 揭西县| 山东| 浮山县| 班玛县| 甘泉县| 英山县| 万荣县| 西林县| 黄冈市| 东辽县| 富川| 德庆县| 襄城县| 镇赉县| 蕉岭县| 习水县| 马山县| 庄浪县| 尉氏县| 柞水县| 惠州市|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