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浮市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二歷史參考答案1.B2.C3.A4.D5.B6.A7.C8.C9.D10.D11.D12.B13.A14.B15.A16.C17.(1)異同:相同點:都服務于皇權;都是中央行政制度:職責都有分工,官員共同處理政務。(4分,答出兩點即可)不同點: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權力較大,三省六部制下相權被分割;三公九卿中部分設置為皇室服務色彩更濃,三省六部制政務處理更側重國家事務;三公九卿制政務處理程序相對簡單,三省六部制政務處理規范化、程序化更強。(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啟示:權力需要合理分工與制約,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制度建設要注重規范化、程序化,提高行政效能:政治制度應隨時代發展不斷調整優化:要平衡好國家治理與服務民眾的關系。(4分,答出兩點即可)》18.(1)主要特征:土地政策寬松;租佃關系契約化;政府強化產權管理。(4分,答出兩點即可)(2)新變化:永佃制普及,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田底權與田面權)分離:賦役改革深化,推行“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丁稅并入田賦。(每點2分,2點1分,若考生僅答出“永佃制普及,推行一條鞭法、推丁入畝”這些表層變化的只給一半的分)歷史影響:積極影響: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地矛盾:推動了農業生產商品化(答“促進了商品經濟”可酌情給分):賦役簡化減輕了農民的人身依附。(4分,答出兩點即可)消極影響:土地兼并仍嚴重:官僚地主逃稅加劇了財政壓力。(2分,答出一點即可)19.(1)表現:生活方式與流行文化的傳播:傳統與地域文化的反向輸出:價值觀與思想的相互影響。(4分,答出兩點即可)(2)原因:戰爭推動人員流動;技術媒介的革新拓寬文化傳播路徑;西方經濟優勢下的文化輸出:青年群體對現代文化的認同:異質文化的吸引力:全球化背景下的趨同與沖突。(8分,答出四點即可)20.示例一論題:近代世界貿易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與中國社會轉型。(2分)閘述:19世紀中葉,英國借工業革命優勢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市場,建立起中西貿易通道,引發雙向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革。中國生絲、茶葉因英國市場需求而大量出口,刺激了中國沿海商品經濟發展。英國紡織機器、鐵路技術傳入中國,洋務派引入機器創辦近代企業,鐵路修建改變交通與時空觀念,推動中國工業化與社會生活近代化。通商口岸成為文化碰撞的前沿。旗袍在上海等地改良,融合西式剪裁,形成中西合璧風格,象征服飾文化轉型;西餐文化在沿海流行,咖啡屋等新業態出現,改變部分市民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西方啟蒙思【高二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云浮市2024一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二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前四單元、選擇性必修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北荊門屈家嶺文化遺址(距今約5300一4600年)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紡輪,其形狀規整,色彩鮮艷,制作工藝精湛。這些彩陶紡輪不僅是實用的紡織工具,而且上面有各種精美的紋飾,如漩渦紋、方格紋等。這反映了A.紡織技術的高度發達B.審美觀念與實用結合C.彩陶藝術的成熟完備D.社會分工的細致明確2.表1所示為戰國時期部分手工業發展的相關記載。這些記載反映了戰國時期表1記載內容出處齊地“織作冰織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屐天下”《漢書·地理志》秦國有“左采鐵”“右采鐵”等專門管理治鐵的官職,其青銅劍采用考古發現與《秦律》記載復合金屬工藝,刃部堅韌、鋒利楚國漆器工藝發達,其彩繪漆器色彩艷麗,紋飾精美,遠銷各地湖南、湖北等地戰國楚墓出土文物A.各國手工業發展水平趨于一致B.官營手工業主導地位開始確立C.手工業地域特色與專業化發展D.民間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3.《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漢書》稱:“使蒙恬將數十萬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這些史料表明秦代邊疆治理A.以郡縣制強化軍事控制B.初步構建基層治理體系C.忽視邊疆地區經濟開發D.導致民族矛盾不斷微化【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4.據記載,6世紀絲織技術傳入東羅馬帝國后,絲織業在帝國境內發展迅速,但東羅馬帝國初期生產的絲綢在質量上遠不及中國,且在染色技術、圖案設計等方面長期模仿中國風格。直到11世紀,東羅馬絲綢才逐漸形成以幾何紋樣、宗教題材為主的獨特風格,并通過地中海貿易銷往歐洲各地。中國絲織技術的傳入A.直接推動東羅馬帝國實現技術超越B.使地中海地區成為絲綢生產中心C.引發東羅馬手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D.促進技術傳播與文化創新的融合5.唐朝時期,歐陽詢的楷書嚴謹工整、法度森嚴,被視為學習書法的典范:懷素的狂草筆走龍蛇、飄逸奔放,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個性。當時眾多文人墨客以研習書法為雅好,甚至出現了以書法會友、相互切磋的文化活動。朝廷選拔官員也常以書法才能為標準,書法作品在宮廷與民間廣泛流傳。據此可知,當時A.書法藝術主導文化發展走向B.書法審美呈現多元并存格局C.官方文化政策決定藝術風格D.文人階層壟斷書法藝術領域6.《宋史·職官志》記載,“樞密院掌兵籍、虎符”“學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今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另載,樞密院長官雖曰學兵,亦未嘗專典兵柄,發兵之權,悉歸三衙。由此可見,宋代設樞密院意在A.分割宰相權力以加強皇權B.調和相權與皇權的激烈沖突C.開創軍政分離的行政體制D.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7.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以竇娥含冤被殺、六月飛雪的悲劇,揭露了官吏貪腐、百姓蒙冤的社會現實:馬致遠的《漢宮秋》借漢元帝告別王昭君的故事,抒發了對民族矛盾的感慨。這些元曲作品表明,元代A.市民文學趨向世俗化娛樂化B.科舉廢除阻斷文人仕途出路C.社會矛盾推動文學主旨深化D.民族交融促進文化風格轉型8.明代都察院除監察中央及地方官員外,還負責提督各道、考察百官,并與刑部、大理寺共同審理重大案件,形成“三法司”聯合辦案制度。這說明明代A.監察權超越司法權B.中央集權高度強化C.監察體系功能復合D.司法審判程序完善9.17世紀末至18世紀,法國傳教士李明在《中國近事報道(1687一1692)》中詳細介紹了北京故宮的建筑布局與裝飾藝術,英國建筑師威廉·錢伯斯據此設計出帶有中式飛檐的邱園“中國塔”。這可以用來說明A.建筑技術的創新性B.藝術審美的趨同性C.東學西漸的必然性D.文化交流的橋梁性【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云浮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高中教學質量檢測 歷史.pdf 廣東省云浮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高中教學質量檢測 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