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教學課題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通過分析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理解生產力發展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2)時空觀念:通過識讀戰國形勢圖和相關史料,明確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其歷史演變,增強時空觀念。 (3)史料實證:通過研讀商鞅變法的史料,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學會論從史出。 (4)歷史解釋:通過討論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理解改革對國家強盛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其歷史意義,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愛國情懷。重難點 (1)商鞅變法的內容與影響:學生需理解商鞅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并能夠辯證分析其對秦國及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培養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2)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與影響:通過分析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方式及其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復雜影響,學生需學會從史料中提取信息并辯證看待歷史事件,提升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的能力。 (3)都江堰的工程理念與歷史意義:學生需理解都江堰的設計原理及其對農業、社會發展的長期影響,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家國情懷和時空觀念。教學方式與策略 觀察比較法、史料研讀法、小組討論法、情境體驗法教學活動設計 一、導入 觀看視頻:《中國通史 —— 戰國七雄》 教師活動:播放《中國通史 —— 戰國七雄》的視頻片段,帶領學生進入戰國時期的歷史背景。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思考這一時期的戰爭和社會變革。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初步了解戰國時期的背景。 引用材料: 材料:“萬乘之國七…… 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 劉向《戰國策》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并提問:隨著頻繁的戰爭,戰國時期的社會發生了怎樣的巨變? 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問題。(生:戰爭頻繁,社會動蕩,各國紛紛進行改革。) 設計意圖:通過文獻材料引發學生思考,引入本節課的主題。 二、戰國七雄 1. 戰國的由來 任務一:閱讀教材導言、注釋,“戰國” 這一名稱是怎么得來的?起止時間是什么年代? 教師活動: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相關部分,尋找答案。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記錄答案。(生: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記載了戰國歷史,“戰國” 因此書而得名。起止時間為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了解 “戰國” 名稱的由來和時間范圍。 2. 戰國的變化 任務二:對比《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思考:從春秋到戰國時期發生了哪些變化? 教師活動:展示《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總結變化。(生:諸侯國數量減少,出現了戰國七雄;戰爭規模更大,頻次更高。) 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對比,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理解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變化。 3. 戰國的開始 任務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分別是指什么事件?從政治斗爭性質來看,反映了哪一新興階級奪取政權? 教師活動:講解 “三家分晉” 和 “田氏代齊” 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討論其性質。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回答。(生:“三家分晉” 指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晉國;“田氏代齊” 指齊國被田氏奪取政權。這反映了地主階級奪取政權。)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事件,讓學生理解戰國時期新興階級的地位和作用。 4. 著名戰役(跨學科:歷史 + 語文) 任務四:列舉三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并與對應成語故事連線。 教師活動:展示戰役名稱和成語故事,引導學生連線。 學生活動:完成連線題,講述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的歷史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成語故事,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記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商鞅變法 1. 各國變法 任務一:戰國的另一重要歷史現象就是各國厲行變法,各國為什么要變法? 教師活動: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各國變法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總結原因。(生:諸侯國統治者為了富國強兵,推行變法以鞏固統治。) 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理解變法的時代背景和原因。 2. 商鞅變法的內容 任務二:閱讀教材內容,完成填空,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商鞅變法每條內容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教師活動:出示表格,指導學生完成填空。 學生活動:填寫表格,討論每條內容的作用。 領域內容作用政治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特權等加強中央對地方管理,有利于新興地主掌權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等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經濟發展軍事獎勵軍功,授予爵位有利新興地主參政,壯大軍事力量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梳理,幫助學生系統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作用。 3. 商鞅變法的影響 任務三:研讀史料,概括商鞅變法對秦國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教師活動:出示史料,引導學生研讀。 材料一:經過商鞅的艱苦努力,新法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材料二:長平之戰,坑趙卒四十萬。 材料三:“六王畢,四海一?!?學生活動:研讀史料,概括影響。(生:商鞅變法使秦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分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理解商鞅變法的重大影響。 4. 商鞅變法遵循的原則 任務四: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在變法中所遵循的是什么原則?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材料二:商鞅立木取信 學生活動:分析材料,歸納原則。(生:公平無私、嚴格執法;取信于民。)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讓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成功原因和執政原則。 5. 商鞅變法的啟示 任務五: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你認為這說明了什么?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學生活動:討論并發表見解。(生:變法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反對,但只要順應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成功。)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改革的復雜性和歷史發展規律。 四、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1. 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任務一:觀察圖片,閱讀教材,簡述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教師活動: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閱讀教材。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閱讀教材,總結表現。(生:農業技術進步,手工業發展迅速,商業日益發達。)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教材,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2. 都江堰 任務二:觀察圖片地圖,閱讀教材,完成有關都江堰的基本信息。 教師活動:展示都江堰的圖片和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和閱讀教材。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閱讀教材,完成信息。(生:都江堰建于公元前 256 年,主持者李冰,功效是防洪、灌溉、水運。)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地圖,幫助學生了解都江堰的建設和功能。 3. 都江堰的影響 任務三:觀察地圖,閱讀材料,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影響?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 材料:(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 “天府” 也。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總結影響。(生:都江堰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保障了農業灌溉,促進了成都平原的農業豐收。)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都江堰的重要作用。 五、課堂小結 教師活動: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和商鞅變法的重要性。 具體內容:回顧戰國七雄的形成、各國變法的原因、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及其影響,以及都江堰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學生活動:回憶本節課內容,整理筆記。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深對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和商鞅變法的理解。課后作業 (1)結合所學,分析商鞅變法對我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并撰寫一篇短文概述你的觀點。 (2)查閱資料,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具體運作原理,繪制一張都江堰水利系統的簡圖,并簡述其對成都平原農業發展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