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北宋的政治【教學目標】①知道北宋建立及統一的相關史實。(時空觀念、唯物史觀)②知道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能辯證分析崇文抑武方針。(史料實證、唯物史觀)③知道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影響,感受士大夫救國家于危難中的決心和情懷。(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教學難點:辯證分析崇文抑武,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大動蕩大分裂的時代,它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大概半個多世紀,隨后就進入到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宋朝。我們今天這節課將開啟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叫做遼宋夏金元。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民族關系有所發展,第二個是社會變化。我們接下來簡單梳理一下唐末以來的歷史發展情況。唐玄宗統治后期爆發安史之亂,造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末又爆發了黃巢起義,最后唐朝于907年被朱溫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到五代十國階段,但五代十國的君主都是武力奪取政權,政權更迭的速度很快。最后后周的將軍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了北宋。我們今天就來看看趙匡胤是如何建立北宋政權的?又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環節三:新課教學目標導學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閱讀教材P44,補充北宋建立及統一的相關史實。(1)建立時間:960年(2)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3)都城:開封(東京、汴京)(4)典故: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北宋的統一:戰略方針:“先南后北”意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目標導學二:中央集權的加強背景:藩鎮太重,君弱臣強(地方權力大,中央勢弱)“外重內輕”。(閱讀宋太祖與宰相趙普之間的對話,回答下列問題)1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權更替頻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趙普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措施:1.軍事上:收其精兵-收回兵權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②控制軍隊的調動,統調分離→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兵不識將,將不專兵2.政治上:稍奪其權在中央:分化事權,分割宰相的權力在地方: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 ②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散知州權利3.經濟上:制其錢谷設置轉運使,限制地方財權4.文化上:崇文抑武的方針結合材料思考:崇文抑武的方針政策給宋朝帶來了什么影響?材料一:材料二:從王朝內部來說,橫亙兩宋三百多年始終沒有一股政治勢力膨脹到足以威脅趙宋皇位的鞏固。——《淺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材料三: 北宋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年代 收入(單位:貫) 支出(單位:貫)真宗(1021年) 15085萬余 12677萬余仁宗(1049年) 12625萬余 “所出無余”英宗(1065年) 11613萬余 13186萬余材料四:本朝鑒于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熹《朱子語類》1.有利于整個國家社會文化素質的提高。所以在宋朝出現了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2.崇文抑武的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讓宋朝地方上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叛亂,從而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發展。3.文臣統兵,也大大減弱了軍隊戰斗力。所以在宋朝出現了冗官、冗費和冗兵的情況。(三)目標導學三:王安石變法背景:北宋面臨內憂外患,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階級矛盾尖銳;范仲淹“慶歷新政”失敗。王安石變法的概況:目的: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時間、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涉及領域:經濟、軍事和教育領域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王安石變法的內容:(1).概況(2).內容:(3)結果: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被全部廢除。(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充滿曲折艱辛,要有堅定信念;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勇于創新,符合國情和社會發展情況;要切實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等 。3.北宋的政治特點: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分化事權內外相制板書設計: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 →強化中央集權(軍事、政治、經濟)北宋的政治 中央集權的加強▕▕ →崇文抑武方針(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王安石變法 (目的、措施、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