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6課 戊戌變法結構圖解核心問題 了解戊戌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了解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事夯基礎 新知預習 01西方制度馬關條約康有為公車上書時務報國聞報天演論1898戊戌變法冗官冗員工礦企業京師大學堂思想解放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啟蒙破重難 素養解讀 02歷史解釋 結合史實理解戊戌變法的性質(異問同答 多角度認識戊戌變法的影響)1.思想解放運動:維新派通過創辦報刊、開辦學堂、翻譯著作等方式宣傳變法思想,使民眾逐步了解了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2.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從維新派的要求上看,他們在政治上主張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這些要求符合歷史發展趨勢。3.愛國救亡運動:從時代背景上看,維新運動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的情況下開始的,所以救亡圖存是變法的直接目的。精評價 課堂檢測 03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康有為與公車上書1.有學者認為:“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政府失敗而宣告結束。于是,(中國)近代化的新陳代謝過程驟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現在( )A.開始引入西方工業文明 B.開始制度變革的嘗試C.大力倡導“實業救國” D.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B2.(2025河源模擬)“三月二十一日,電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啟超)鼓動各省……公車,上折拒和議……時以士氣可用,乃合十八省舉人于松筠庵會議……以一晝二夜草萬言書,請拒和、遷都、變法……”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 )A.顯示了反抗侵略的決心 B.開啟了中國現代化探索C.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D.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C知識點二 維新運動的開展新考法 一材多設問 在中國近代史上,報刊是宣傳新思想、傳播新文化、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據此,閱讀下面相關史料,完成3~4題。維新運動期間各地重要報刊 《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國聞報》目的:“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3.據此可知,這一時期報刊主要宣傳( )A.師夷長技 B.自強求富C.民主科學 D.變法圖強4.上述報刊的宣傳產生的作用是( )A.推動了維新思想的傳播B.促進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C.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D.開啟了學習西方科學的思潮DA知識點三 百日維新5.(2025珠海期末)“大批丟了烏紗帽的官員嫉妒仇視變法……一些對變法主張不滿的大臣,更是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充滿仇恨。他們聚集在一起,成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重要支持力量。”材料說明戊戌變法( )A.觸犯頑固派的利益 B.改革措施不得民心C.推動人民思想解放 D.消除清廷內部矛盾A6.(2025廣州期末)有學者認為,戊戌變法開啟了“革新之機”,此前雖有改革,但只是小修小補,戊戌變法固然一事無成,卻有破冰之勢,此后再來改革,阻力自然小很多了。由此可知,戊戌變法( )A.促進了思想啟蒙 B.推動了工業化C.打擊了西方列強 D.推動了經濟發展A7.近代一位外國人這樣評價戊戌變法:“如果認為維新是要從頂端而不是從基礎上開始的話,在這一張變法的清單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條條都很健全,條條都打中一個顯著的弊端,并且條條都是可以付諸實施的;但是這種以上諭變法的整套結構就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他認為戊戌變法的缺陷在于( )A.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 B.變法的力量不夠強大C.缺乏充分的思想動員 D.變法的措施貪大求全A8.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維新派對中華民族的愚昧落后深為憂慮,卻不為民愚而悲觀失望。在他們看來,中國之所以人才乏絕,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盡也”。為培養人才,百日維新期間創辦的新式學堂是( )A.京師同文館 B.京師大學堂C.福州船政學堂 D.南洋公學(1896年建)B綜合探究9.新課標 教學提示 面對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人民奮起抗爭,前仆后繼。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尋求民族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材料二 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自此開展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政治改良,中國近代文教事業的各門類興起……開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關尤重。——袁行霈《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李鴻章認為中國在什么方面落后于西方以及“中國欲自強”的措施是什么。(4分)答案:①方面:軍事。(2分)②措施:學習西方先進器物(或學習西方技術)。(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全方位的政治改良”是什么歷史事件,并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①歷史事件:戊戌變法。(2分)②作用:促進了思想啟蒙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對近代教育和報刊事業的發展也產生長遠影響;促進了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深刻影響。(答出兩點即可,4分)(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所對應史實的聯系。(4分)答案: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一些知識分子認識到,單憑洋務派學習西方技術已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學習西方制度,開展維新運動。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體現了中國現代化探索由淺入深,中國人對救亡圖存之路的探索不斷深入。(4分)點擊進入 課后提升與創新考法(共23張PPT)第7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結構圖解核心問題 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事,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夯基礎 新知預習 01扶清滅洋京津帝國主義盲目排外義和團運動廊坊北京聶士成辛丑條約科舉考試9.8東交民巷大沽炮臺反帝活動外務部賠款完全陷入破重難 素養解讀 02歷史聯系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比較項目 太平天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原因 鴉片戰爭后,階級矛盾激化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加劇斗爭對象 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 帝國主義性質 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 反帝愛國運動革命 綱領 《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 無綱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相同點 ①領導階級:都是農民階級 ②斗爭方式:都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③組織形式:都以宗教結社的形式發動群眾,具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④結果:都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精評價 課堂檢測 03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義和團運動1.(2025湛江階段練習)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發布上諭稱:“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執干戈以衛社稷……人人敢死,張我國威。”材料表明義和團運動( )A.得到清政府一貫支持 B.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C.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D.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質B2.義和團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路、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了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這說明了義和團運動( )A.理性愛國 B.與時俱進C.盲目排外 D.英勇抗敵C3.(2025東莞期中)1900年5月11日,《申報》發文稱:“山東義和拳匪為白蓮教之遺孽,雍正朝曾奉諭嚴禁習拳,近來又有死灰復燃之勢。為首者每以邪術愚人,謂誦咒、書符可避槍炮,是信者愈眾,專與教民為難。”由此可知( )A.義和團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B.義和團運動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C.義和團運動有蒙昧迷信的落后性D.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C知識點二 抗擊八國聯軍4.雕塑是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如圖雕塑人物出現在抗擊八國聯軍中的( )A.廊坊阻擊戰B.天津保衛戰C.圍攻西什庫教堂D.鎮守大沽炮臺B聶士成雕塑5.學史方法 比較法 下表為德國將領瓦德西鎮壓義和團運動前后寫給德國皇帝的信,信的內容變化反映了義和團運動( )C“現在實為一個千載難得之實行瓜分(中國)時機” “要把華人置諸德國官吏治理之下,實在是一種困難,對中國實行瓜分實為下策”A.徹底清除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B.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C.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D.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6.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下面照片和文獻史料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是( )美軍在天津搶劫的白銀 聯軍占領北京之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搶劫。……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極屬不少,亦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亂筆記》A.八國聯軍的野蠻掠奪B.外國侵略者首次攻陷天津C.美、日兩國趁火打劫D.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7.新課標 教學提示 1860年,列強進逼京城,咸豐皇帝帶著慈禧太后等人逃到熱河,對外宣稱是“北狩”;1900年,列強再次進犯京城,慈禧太后在慌忙中西逃,美其名曰“西狩”。那些聽著光鮮、實際很不堪的“北狩”“西狩”分別發生于( )A.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C.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D.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B知識點三 《辛丑條約》的簽訂8.清政府被迫承諾“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的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由此可見,《辛丑條約》的簽訂導致( )A.中國人民更加貧困 B.清政府軍事實力更加強大C.封建制度瓦解加速 D.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D9.(2025深圳模擬)據時人記述:“為賠洋款,山西一省共捐二百余萬金,凡出捐輸金者,皆賞給實職官階。現在因捐輸而得官職者紛紛,上至道臺、知府,下至知縣、教官雜職,皆因捐輸而得。”據此可知,《辛丑條約》的簽訂( )A.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B.造成了地方勢力壯大C.加劇了清政府吏治腐敗D.瓦解了科舉選官制度C10.“對于列強來說,駐兵中國的意義并不在于數量,而是在于權利。在這種權利下,東交民巷的大炮注視和監督著紫禁城,象征著條約制度的權威和中國的國將不國……”各國在東交民巷駐軍意在( )A.更好影響和控制清政府B.方便與清政府建立外交關系C.掀起全面瓜分中國狂潮D.把中國變為列強完全殖民地A綜合探究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①俄國記者揚契維茨基在《八國聯軍目擊記》中記述的1900年6月2日夜天津火車站的場面:“每一次齊射之后,我們都聽到了刺耳的號叫聲,只見紅燈掉落了,潰散了,熄滅了。但是團民們仍然揮舞著大刀長矛,高喊‘義和拳!紅燈照!’向車站前進。”材料二 歷史學家張海鵬說:“近代中國沉淪的谷底,是從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開始的,一直到1920年。”②《神鞭》:創作于1984年的一部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在八國聯軍入侵時加入義和團的故事③日本正金銀行舊址:位于北京東交民巷,《辛丑條約》簽訂后,日本在其使館南側興建北京支行大樓(1)從材料一中選出研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可信度較高的兩則史料(寫出序號),并闡明理由。(6分)答案:序號:①③。(2分)理由:《八國聯軍目擊記》是當時經歷這一事件的人記錄的資料,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較高。小說《神鞭》是作者對歷史事實的再加工,不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不高,史學研究價值不高。日本正金銀行舊址屬于實物史料,屬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較高。(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辛丑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沉淪到谷底的開始”的理解。(4分)答案:《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恥辱。從此,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4分)點擊進入 課后提升與創新考法(共25張PPT)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結構圖解核心問題 了解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夯基礎 新知預習 01李鴻章奕 先進技術自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求富輪船招商局京師同文館洋槍隊北洋艦隊海軍衙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琉球阿古柏俄國左宗棠左宗棠伊犁新疆行省福建水師劉銘傳鎮南關大捷臺灣行省破重難 素養解讀 02歷史解釋 理解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異問同答 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現代化)1.概念闡釋現代化:也叫“資本主義化”或“近代化”,其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商品化,以及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對近代中國而言,現代化就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國家新出路的過程。2.表現表現 角度經濟上 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中國經濟向現代化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思想上 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沖擊了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的權威地位軍事上 建立新式海陸軍,開啟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歷程教育上 創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派遣留學生,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精評價 課堂檢測 03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洋務運動1.魯迅回顧歷史時說:“中國太難改變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鞭子,使中國一些開明的地主階級開始了“自強”“求富”的運動。該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A.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B.“師夷之長技以制夷”C.開辟資本主義道路 D.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A2.(2025汕頭期末)曾紀澤說:“辦洋務的難處,在于外國人的不講道理,中國人的不明時勢,只有徐圖自強,才能扭轉形勢。”下列屬于洋務派“徐圖自強”的是創辦( )A.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B.京師同文館C.輪船招商局 D.漢陽鐵廠A3.(2025茂名期中)在洋務運動第二階段中,雖然國防工業仍然是主要的著眼點,但也有更多的關注投向了發展一些追求利潤的企業。下列各項中屬于“追求利潤的企業”的是( )A.安慶內軍械所 B.江南機器制造總局C.福州船政局 D.輪船招商局D4.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下面是某同學整理的部分歷史學習筆記。由此可知,他學習的主題是( )A.外交機構的變革B.清政府制度的變革C.海洋防衛的加強D.新式海陸軍的建立D·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到19世紀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軍初步建成·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5.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開張之初只有3艘輪船,后來發展到30多艘,其經營的國內外運輸業務,不但打破了外國輪船公司在中國的壟斷地位,還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輪船公司。這段材料說明洋務運動( )A.啟動了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進程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的入侵C.使中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D.引進培養了一批企業管理和科技人才B6.“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創新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材料旨在強調洋務運動( )A.主要學習西方的思想與文化B.未能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C.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D.沒有發動人民的廣泛參與C知識點二 美、日侵略臺灣7.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1874年,日本出兵進攻臺灣,之后又在英、美等國“調停”下,向清政府勒索白銀50萬兩作為從臺灣撤兵的條件。此事件( )A.表明日本意圖割占臺灣B.說明東南海疆危機解除C.激起美、英兩國強烈不滿D.標志清廷失去對臺管轄A知識點三 收復新疆8.身處晚清的他,從維護王朝統治出發,尋求“富國強兵”之道,主張學習西方,在中國興辦近代工業;主張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復新疆,建議設立新疆行省。此人是( )A.曾國藩 B.李鴻章C.左宗棠 D.林則徐C知識點四 中法戰爭9.(2025廣州期中)馮子材“以帕裹首,赤足草鞋,持矛大呼”,這一舉動大大激勵了愛國將士,他們紛紛奮勇向前與敵人展開白刃搏斗,將中路法軍擊退。材料描述的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琉球事件C.雅克薩之戰 D.鎮南關大捷D10.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中法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并取得勝利的戰爭,但勝利卻轉眼之間被清政府葬送,雙方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這導致( )A.中國內地城市被迫開放B.法國勢力侵入西南地區C.美、日趁機聯合侵略臺灣D.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B11.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1885年,清軍在臺灣擊退法軍;同年,清政府在臺灣正式建省。據此推斷,建立臺灣省的目的是( )A.發展中外貿易B.應對邊疆危機C.鎮壓地方武裝叛亂D.促進邊疆經濟開發B綜合探究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費留學生踏上美國的土地。耶魯大學校長波特致清廷的親筆信中稱:“貴國派遣的青年學生……各門學科都有極佳的成績……他們的道德也無不優美高尚……是以為貴國增光。他們雖然年少,卻都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關系祖國的榮譽,因此謹言慎行。”——劉真《留學教育——中國留學教育史料第一冊》材料二 1881年6月8日,總理衙門上奏稱留美幼童“外洋之長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澆風早經習染,已大失該局(駐美留學事務局)之初心……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當年8月,120名留美幼童絕大多數被迫中斷學業回國。——潘向明《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材料三 《紐約時報》1881年7月23日社論稱:“中國不可能只從我們這里引進知識、科學和工業資源模式而不引進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則,他們將什么也得不到。”——錢鋼、胡勁草《大清留美幼童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波特校長贊賞中國留學生的理由。(不得照抄材料)(4分)答案:①成績優異;②道德高尚;③維護國家尊嚴。(答出兩點即可,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派幼童留美的“初心”,并分析清政府將留美幼童中斷學業強行召回的原因。(6分)答案:①初心:赴美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學成回國效力于清政府,維護清政府的統治。(2分)②原因:擔心留美幼童接受美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文化,這違背了清政府的初衷,甚至威脅其統治。(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利用相關史實分析該社論的合理性。(2分)答案:只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拒絕先進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不可能使中國實現富強,洋務運動的失敗已經證明這一點。(2分)(共24張PPT)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結構圖解核心問題 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夯基礎 新知預習 0118941895左寶貴鄧世昌林永升旅順大屠殺丁汝昌北洋艦隊臺灣全島重慶工廠開設資本輸出大大加深2勢力范圍門戶開放均等貿易機會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初步發展實業救國輕工業沿海沿江破重難 素養解讀 02唯物史觀 理解甲午中日戰爭影響的兩面性1.消極:《馬關條約》的簽訂,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積極:帶來中國人民群體意義的民族意識覺醒,救亡圖存成為當時最緊迫的要求。康有為等人倡導變法維新,張謇提出“實業救國”,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探索的發展。精評價 課堂檢測 03基礎達標知識點一 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的簽訂1.“從前中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現在竟被東方小國打敗了,而且敗得那樣慘。”這場“敗得那樣慘”的戰爭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D2.(2025茂名期中)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某同學準備制作一期題為《近代中國民族英雄》的墻報,并設置了相關欄目。其中左寶貴、鄧世昌、丁汝昌可歸入的欄目是( )A.禁毒先驅 B.農民領袖C.甲午英烈 D.變法志士C3.《紐約時報》報道:“這次戰役中北洋海軍的結局如下:‘致遠號’‘經遠號’沉沒,‘超勇號’和‘揚威號’擱淺起火后退出戰斗,后被日本人銷毀。”此戰役是( )A.豐島海戰 B.平壤戰役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C4.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美國紐約《世界報》記者克里爾曼在《日軍大屠殺》中寫道:“這是日本文明的最大污點,日本人在這一事件中重回到了野蠻。”“這一事件”是指( )A.日本趁朝鮮發生東學道起義出兵朝鮮B.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C.日軍占領旅順連續進行了四天大屠殺D.日本聯合艦隊與北洋艦隊在黃海海面交戰C5.(2025廣州期末)對比同類歷史事件有助于探尋歷史的規律。對比下列歷史現象,能夠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A.中國被迫開始現代化探索B.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方式出現轉變C.列強侵略范圍深入到內地D.清政府已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B現象一:《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開放五處通商口岸現象二:《馬關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6.新教材 變化點應用 “1895年清政府割讓臺灣后……臺灣軍民與日軍進行了大小100余次戰斗,抗擊日本3個近代化師團和1支海軍艦隊,先后打死打傷日軍3.2萬多人。”材料描述的是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的( )A.原因 B.目的 C.經過 D.影響C知識點二 列強瓜分中國狂潮7.(2025揭陽階段練習)1895年的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了大清帝國真正的無能。”這里所說的“無能”造成的直接影響是(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列強組成八國聯軍,大規模侵華C.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D.引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中國的狂潮D8.《時局圖》是近代愛國人士謝纘泰所繪,生動形象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對《時局圖》描繪的歷史現象,解讀準確的是( )A.中國民族危機加劇B.有識之士開始受到刺痛C.中國徹底淪為殖民地D.日本獨霸中國局面的形成A9.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照會,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的國家是( )A.法國 B.日本C.美國 D.德國C知識點三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0.新課標 概括主題 某文章推出了一期紀念專題,包括“狀元實業家張謇小傳”“大生紗廠的興衰”“福新面粉公司的崛起”等內容。據此判斷,這一期的專題最有可能是( )A.救亡圖存思潮的興起B.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C.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D.近代政治的發展變化B11.(2025汕頭期末)“但以中國國勢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實業界中,稍盡心力,冀得溝通商、學兩界,借立中國真實自強之基礎。”據此可知,張謇主張( )A.啟發民智 B.自強求富C.實業救國 D.科教興國C12.下圖為1890—1935年華商棉紡織廠的數量。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業( )A.企業資本規模小 B.產業部門單一C.棉紡織技術落后 D.區域分布不均D綜合探究13.甲午之役,民族之痛。對此,史學家陳旭麓說:“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旅順陷后,海軍提督丁汝昌褫(chǐ,剝奪)職,仍統海軍駐威海,兵艦既弱,坐守而已……日艦二十五艘環威海口外。海軍方新敗,并匿不出。……日軍踞炮臺,以臺之巨炮俯擊澳內兵艦……海軍水手并登岸,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乞生路,劉公島中大擾。諸洋員請姑許乞降,以安眾心,汝昌不可。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仰藥死。諸將推洋員托汝昌之名,作降書。日軍受降。材料二 當中國盛時,日本不敢與抗。咸豐庚申中英之戰,敗釁,英、法、俄、美并為有約之國,日本不得與……是役(甲午戰爭)后,日人資中國賠款以興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義歸遼,責報殊奢,而中國復乖于應付,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楊松等《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1)根據材料一,歸納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主觀原因。(4分)答案:①北洋艦隊避戰不出;②部分將士貪生怕死;③洋員鼓動投降。(答出兩點即可,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所造成的危害。(6分)答案:①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加劇;②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③促進了日本的發展,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6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陳旭麓“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這一論斷加以說明。(2分)答案:甲午中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客觀上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的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2025-2026學年歷史統編版八年級上冊.pptx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2025-2026學年歷史統編版八年級上冊.pptx 第6課 戊戌變法.pptx 第7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