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安華僑中學、石獅八中、泉州外國語學校、泉州市城東中學2025年春季期末四校聯考試卷高二年歷史科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新石器時代晚期,牛梁河文化墓葬遺址出土的有隨葬鐲環類佩飾、隨葬鐲環與動物形玉及復雜造型玉佩三類且呈現不同組合方式,并與墓葬形制、規模及位置形成一定的對應關系。這說明牛梁河文化時期()A.禮器制度逐漸形成 B.開始出現等級分化C.國家權力趨于集中 D.階級社會發展迅速2.《韓非子·說林上》載有一則故事:“魯人身善織屨(鞋),妻善織縞(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勸他,越人“跣(光腳)行”“被發”,“子必窮矣”。該故事反映出這一時期()A.華夏認同觀念加強 B.法家反對民眾遷徙C.工商食官制度松動 D.南方地區尚未開發3.秦郡的劃分,基本上是以山川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轄區范圍與自然地理區域頗為吻合。這反映了表現 示例每個秦郡大體即是按照一個地理單元來劃分 漢中郡的范圍與漢中盆地大體相當南陽郡的轄區也即相當于南陽盆地如果自然區域的范圍比較大,就分設為兩郡 云中與九原兩郡共同管轄河套沖積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統轄四川盆地每郡大多以一個肥沃的盆地或平原為核心,然后推廣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郡、上黨、太原、河東、代郡、雁門等郡都是屬于這種情況A.地理環境決定行政區的劃分 B.政治統一消解地方割據威脅C.耕地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D.犬牙交錯的劃界原則被改變4.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材料 結論《漢書·諸侯王表》曰:“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 A.解決了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江蘇睢寧出土漢代二牛抬杠式犁耕圖 B.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漢武帝“輪臺詔書”要求駐西域軍隊屯墾戍邊 C.有利于促進西部邊疆的開發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孔子和弟子的畫像 D.儒學的世俗化趨勢加強東晉時期,以太湖流域和浙東寧紹平原為中心的三吳地區成為江南最繁榮的地方。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地出現了許多新興富豪。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余姚縣,僅縣南就有“豪族數百家,子弟縱橫,遞相庇蔭”。這些“江南土豪”得以興起的經濟因素是A.三吳地區坐擁優越的自然條件 B.北民南遷使江南經濟得到開發C.均田制推動土地獲得合理利用 D.東晉政權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6.唐太宗曾提出“今李家據國,李老在前;若釋家治化,則釋門居上”,但也言明“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據此可知,唐朝A.盛行三教合一的思潮 B.重視宗教的實用功能C.完成復興儒學的任務 D.缺乏統一的治國理念7.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載,浙江人蔣生行商至漢陽,看中了縉紳馬少卿的女兒。蔣生本來以為“經商之人,不習儒業,只恐有玷門風”,怕婚事不成。馬少卿卻認為“江浙名邦,原非異地,經商亦是善業,不是賤流”,遂許婚。這雖是文學描述,但從中可見明中后期()A.綱常禮教束縛被打破 B.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解體C.市民階層的分化加劇 D.重農抑商觀念受到沖擊8.表2是1843-1893年國內城市化率。出現表中數據所示狀況的重要因素是()表2地區 1843年 1893年城市化率長江下游 7.4% 10.6%嶺南地區 7.0% 8.7%東南沿海 5.8% 6.4%長江上游 4.1% 4.7%A.列強的侵略造成國家主權喪失 B.學習西方逐漸成主流社會思潮C.晚清的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D.清政府開埠通商舉辦洋務運動9.抗戰時期,“前涼”政權(兩晉時期據有河西地區)受到史學界關注。陳寅恪撰寫《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表彰自中原遷入河西的諸儒為保存傳統文化作出貢獻。身居北平的陳垣給學生講授《開元釋教錄》,贊揚前涼政權奉晉朝正朔,堅守氣節。二陳對前涼政權的稱許體現()A.歷史闡釋的不斷更新 B.學者深厚的家國情懷C.統一戰線的重要意義 D.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10.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時,全國有公私立的保育機構643個,收托兒童31794人。1951年各種類型的保育機構已有18940處(包括托兒所、幼兒園、保育院、幼稚園等),收容兒童共578988人,尤以農忙托兒所和工礦托兒所發展最快。保育機構的快速發展()A.有利于國家建設戰略的實施 B.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C.有利于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 D.推進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11.下圖為古羅馬圖拉真浴場的平面圖。圖中洗浴區位于中央,而其周圍的房間曾被用于會議廳、演講廳以及收藏希臘拉丁卷軸的圖書館,市民在這里可以閱讀,也可以聽演講、參加討論等。這反映出古羅馬A.公共設施建設助推文化發展 B.成為后世西方城市建設典范C.城市管道系統發展趨于完備 D.公共衛生意識獲得普遍提升12.克呂尼修道院的手抄本《圣經》用拉丁文謄寫,強調“塵世是贖罪之路”;12世紀中巴黎大學的課程以神學為核心,但允許學生辯論“亞里士多德邏輯能否詮釋上帝意志”等話題。而《列那狐的故事》則以動物寓言諷刺教士的貪婪,市民抄本中常見“上帝歸上帝,銅幣歸銅幣”之類的俚語。這種文化張力()A.反映古典文化斷裂 B.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以市民文化為主導 D.孕育了近代思想的萌芽13.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曾這樣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歷史充滿了魔幻的色彩。這種魔幻現實色彩是黑奴從他們的非洲老家帶來的,但也是瑞典的、荷蘭的、英國的海盜們帶來的。在加勒比地區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種截然不同的事物。這在世界其他地區是見不到的。”馬爾克斯意在強調近現代拉美文化()A.具有多元性和獨特性 B.已丟失印第安文化元素C.移植了殖民者的風俗 D.促進了不同種族的交融14.人類學家麥克法蘭提出,18世紀前的英國,人口膨脹,密集群居導致大量疾病傳播;從18世紀中葉起,許多疾病減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認為這應歸功于英國人飲茶習慣的形成;飲茶還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來釀酒的問題。這體現了()A.東方文化對釀造工業的破壞 B.茶葉推動了人口的迅速增長C.中醫中藥導致了醫療的革命 D.文化習俗影響著社會的發展15.20世紀40年代,肯尼亞內羅畢大學的歷史課程以《大不列顛帝國擴張史》《英屬殖民地治理典范》為核心教材。1958年,該校首次開設“東非古代文明”選修課,引入當地口述史與考古發現作為教學材料;1963年肯尼亞獨立后,該校迅速將“肯尼亞民族解放運動史”設為必修課,并建立以本土學者為主導的歷史研究中心。這一轉變反映出()A.高等教育體系的現代化轉型趨勢 B.后殖民時代文化重構的政治訴求C.全球史視野下的教育革新 D.區域一體化中的文化整合16.根據聯合國的資料,2005年世界移民的總數達到1.91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與此同時,移民接納國對吸引技術移民更加重視,共有30個國家推出了引進高端技術人才的政策。這可用于說明( )A.聯合國主導人才的有序流動 B.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C.移民文化認同感的普遍增強 D.國際性移民策略的創新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共52分。第17題8分,第18題6分,第19題24分,第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研究中國古史,最為糾紛之問題。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在中國古代已注意此事······至于近世,乃知孔安國本《尚書》之偽,《紀年》之不可信,而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惟在今日始得為之。-王國維《古史新證》根據材料,指出王國維提出的歷史研究方法。并根據材料及結合所學知識,以商朝歷史研究為例,說明運用該研究方法的具體步驟。(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措施,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方式。它事關“國之大政”,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但漕運本身也存在許多弊端,元明清時期漕運“河海之爭”所折射出的困境就是其中之一。-據譚其驤《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與元代漕運路線的不同,并說明原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自漢代始,中國海上貿易不斷發展,但宋元及之前的商船只能以承載奢侈品為主,直至明清時期,古老而著名的絲、瓷、茶等才成為大宗民生商品。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西方人開始大規模進入東方,中西方海上貿易的地位逐漸提高。而在與周邊國家的傳統貿易中,明前期居重要地位的朝貢貿易,明中期之后地位大大降低。此外,明清政府秉承歷代的輕商政策,加上國內外時勢的影響,對民間私人的海上貿易施加了各種限制,最嚴格時曾實行“一口通商”,但中國商品出口量仍遠超進口量,取得了重商主義者所追求的結果-白銀等貴金屬大量流入。-摘編自劉軍《明清時期海上貿易商品研究(1368-1840)》材料二表31784-1846年英國出口貿易及百分比統計表(單位:萬英鎊)項目年份 總額 紡織品(%) 其他制成品(%) 糧食和原料(%)1784-1786 1269.0 580.0(45.8) 485.8(38.3) 203.2 (15.9)1794-1796 2177.0 1089.9(50.1) 814.4(37.4) 272.7(12.5)1814-1816 4447.4 3023.7(68.0) 778.3(17.5) 645.5(14.5)1824-1826 3529.8 2584.2(73.2) 677.7(19.2) 267.9(7.6)1844-1846 5842.0 4051.2(69.3) 1092.2(18.7) 698.6(12.0)-摘編自王文豐《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對外貿易與貿易政策》材料三為促進對外貿易,英國政府不斷調整政策,使對外貿易的年增長率從1750-1780年期間的1.1%上升到1831-1861年間的4.5%。1846年廢除《谷物法》后,其自由貿易的步伐大大加快。1850年,英國工業消費品和工業生產資料占出口商品中85%以上,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占據了21%。-據余建華《世界市場和科技革命:經濟騰飛的兩個巨輪》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明清時期海上貿易的變化并說明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84-1846年英國出口貿易的特點并簡析其影響。(12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類文化自起源之初便呈現多樣性。各文化之間通過人口遷徙、商業貿易、戰爭等途徑實現了接觸、交流、碰撞,在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中形成了文明進步的巨大動力,不斷地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聯系地各自發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學習、相互碰撞中攜手前行。-摘編自張耀軍《文明多樣性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自信》根據材料,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世界史知識進行論述。(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25年春季期末四校聯考高二年歷史科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C B B D C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A D B B二、非選擇題17.【答案】(8分)(1)方法:二重證據法。(2分)(2)步驟:(6分)①整理文獻:梳理《史記·殷本紀》等重要文獻中關于商朝歷史,如商朝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載;②搜集整理考古發現:搜集整理與商朝存在年代相關聯的考古發現,如殷墟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甲骨文及其甲骨文卜辭。③文獻與考古發現互相印證: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對比文獻,印證商朝的重要歷史人物(如商王武丁等)和重大事件(如祭祀活動、部族戰爭)的真實性。若文獻與考古發生矛盾(如部分商王順序不同),再結合青銅器銘文等其他證據重新考證。18.【答案】(8分)不同:元代海道運輸發達;明清以河道運輸為主。(2分)原因:京杭大運河漕運體系成熟,運輸穩定,管理有效;漕運對沿岸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強;閉關海禁政策限制了海運發展和使用;海運管理難度大。(6分,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答案】(24分)(1)變化:絲、瓷、茶等商品從奢侈品轉變為大宗民生商品;貿易的主要對象從周邊國家轉向西方國家;從開放逐漸走向封閉;白銀大量流入中國。(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原因: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新航路的開辟;朝貢貿易不計經濟效益;重農抑商政策;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倭患和西方殖民者的騷擾;商品經濟的發展。(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2)特點:出口總值總體呈增長趨勢;出口商品以紡織品等制成品為主;與經濟周期相關;國家政策支持。(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影響:1.推動工業革命深入進行;2.促進貿易自由化;3.提高英國國際地位(逐漸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4.利于世界交流與發展,客觀上推動亞非拉地區的近代化。(6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5.過于依賴紡織業等一些老工業,為英國之后的國際競爭處于弱勢埋下伏筆;6.亞非拉廣大地區日益卷入世界市場,東方逐漸從屬西方。(2分,任答其中1點即可)20.【答案】(12分)【說明】本題為開放性試題,依據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進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學生可以論述文化交流的原因,如:商業貿易/戰爭影響文化交流;也可以論述文化交流的內容或影響,如: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發展/文化交流推動世界文明發展;還可以就文化多樣性立論,如:人類文化呈現多元特征等。【答案】【示例1】論題:人口遷徙推動世界文化交流。論述:印歐人的遷徙影響了亞歐大陸農耕世界的文化發展。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創造了以“吠陀”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爾干半島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創立了邁錫尼文明和古典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新航路開辟后,大量非洲人和歐洲人來到美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亞洲各國向海外移民。人口遷徙帶來了這些地區的文化重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如形成了以歐洲文化主導的,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美洲文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在不同的文化交匯、借鑒中,形成文化認同感,如美國和新加坡等移民社會,形成了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綜上所述,人口遷徙促進了多元文化之間的接觸、碰撞、相互學習和相互吸收,促進了民族文化的重構,促進了文明的發展。【示例2】論題:戰爭沖突促進文化碰撞融合。論述:亞歷山大東征開創了希臘化時代,希臘哲學、藝術和科學在亞歷山大的征服地區得以傳播和吸收,這對希臘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擴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為后來的羅馬帝國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羅馬共和國時期,通過一系列對外戰爭,版圖進一步擴大,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變為內湖。在這一過程中,羅馬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建筑風格、文化習俗等傳播到被征服地區,推動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客觀上也擴大了羅馬文明的影響范圍,促進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與融合。13世紀,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率領蒙古大軍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在亞歐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蒙古西征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空前的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19世紀初,拿破侖發動了史無前例的與歐洲反法同盟的戰爭,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龐大帝國,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但是,拿破侖戰爭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傳播到廣大歐洲地區,使這些地區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民主、獨立、自由、法治思想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綜上所述,戰爭給人類造成深重災難、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破壞的同時,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展。【示例3】論題:商業貿易活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論述:古代時期,絲綢之路連接東西方文明,中國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傳入西方,推動歐洲知識傳播與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天文歷法傳入中國,促進科技發展。阿拉伯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經濟繁榮,阿拉伯人善于經商。阿拉伯商人從事地垮歐亞非三洲的陸上和海上貿易。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工業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國際貿易的過程伴隨文化的傳播。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等地區,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英國的“下午茶”。中國服飾特色融入到18世紀法國的服裝設計中。全球貿易網絡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綜上所述,伴隨著商貿活動,不同地區的文化傳播和交流進一步增強,商貿活動成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主要途徑之一。【示例4】論題:古代世界文明具有多樣性,并在交流中不斷獲得新發展。論述:世界不同地區由于受自然地理、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文明成果。公元前3100年左右,在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埃及初步實現統一。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創作出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發明了莎草紙,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在建筑藝術方面也有極大的成就,他們給統治者修建豪華的陵墓金字塔,這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埃及文明。在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印第安人有自己的神靈崇拜,建造了金字塔廟宇,發明了自己的歷法,創造出20進制,還會使用圖畫文字,這些構成了美洲文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古代帝國的建立,不同地區的文明得到交流,文明區域不斷擴展。綜上,世界各地文明雖然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吸收和借鑒,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和新發展。評分說明:論題3分(只寫論題,沒有闡述不給分;沒有緊扣材料的論題,不給分);闡述7分(必須持論有據,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達清晰;沒有論題,有闡述,酌情給分。論證6分,邏輯1分);結論2分(圍繞論題、闡述進行提升,才可得2分;照抄論題,只給1分)(“示例”只作評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