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一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課標分析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變脈絡;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根據課標內容,本課重點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基本脈絡,本課難點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與產生原因。教學立意本課主題為“追求穩定的社會秩序”,源于課標、教材和一些學術名家的論述。教材文本多次提及大一統王朝基本上都有制度上的創新,而這是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條線索,從夏商時代開始,一直到清朝前期,政治制度的創新,往往最后都會回歸到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這不僅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手段,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大方向。關于教學立意的內容,限于篇幅,不再贅述。教學過程導入出示如下材料導語:在正式上課前,考一考大家的歷史常識,夏朝的建立者是誰(預設:禹),禹的兒子啟開啟了家天下,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關于啟的即位,古書有不同的記載,但不可否認,啟之后,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襲制的政治局面形成,那么,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發展方向是世襲制嗎?世襲制能不能帶來社會的穩定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開啟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一、“家天下”的領導核心出示材料材料:夏、商、周三代的王權,可以用我國早期文獻中的兩句話概括,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摘編自謝保成著《官制史話》師:講述先秦以前的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演變。材料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與宗法權緊密結合的王權受到一次次的沖擊。先是大國爭霸,周天子大權旁落;進而是卿大夫執國政,諸侯國內亂不已。最后,天子、諸侯、卿大夫的寶塔式政治結構,大宗、小宗交錯編織成的宗族關系網統統被打破。——摘編自謝保成著《官制史話》講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轉型。師:以都江堰為例,讓學生懂得從經濟的角度分析這一時期政治轉型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法家思想最受歡迎,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為韓非子,而韓非子受秦始皇的賞識,法家思想也在秦國的崛起過程中得到了發揚和應用。出示材料師:講述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出示材料(學生活動)“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唐之于漢,也是一大變動”,“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摘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任務1:根據材料和課文內容,簡述從秦朝到清朝最高統治者權力的變化及其原因。師:讓學生課文內容和材料,對歷史問題做相應的解答,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二、“公天下”的流動事權出示材料在中國封建社會,每位專制君主雖然都力求“乾綱獨攬”,“事皆親決”,但實際上他無法、也不可能真正實現一人“獨治”天下,必須“設官分職,體統相維,品式具備”。于是,在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一個權力分配的問題。——摘編自李渡《中國歷代中樞權力機構沿革論略》師:講述先秦時期權力的分配和秦朝以后權力的分配(既貴族政治和官僚政治),指出專制集權的一個缺陷(無法在所有政治領域管理一切事物)。出示材料“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師:講述秦朝時期的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郡縣制、三省六部制),幫助學生理解官僚政治與貴族政治的區別。出示材料(學生活動)政治學家薩孟武先生說:“吾國中央官制,秦漢以后,無時不在變化之中,而其變化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為國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權傍(旁)落,懼大臣竊命,欲收其權為己有,常用近臣以壓制大臣。歷時既久,近臣便奪取了大臣的職權,因之大臣乃退處于備員的地位,而近臣卻漸次變為大臣。近臣一旦演變為大臣,天子又欲剝奪其權,而更信任其他近臣。這樣,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而吾國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摘編自李渡《中國歷代中樞權力機構沿革論略》任務2:根據材料和課文,簡述從秦朝至明朝宰相制度的變遷與影響。師: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相關的解答,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三省制形成于魏晉南北朝,確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朝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待中和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摘編自趙士祥《對唐朝三省六部制結構與特點的探討》出示材料材料1:三省制形成于魏晉南北朝,確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朝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待中和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摘編自趙士祥《對唐朝三省六部制結構與特點的探討》材料2:秦代以降,皇權專制主義越來越走向強化,從漢到宋是皇權逐漸壓倒相權的時代。北宋時候,皇權已經高度專制,明代以后則皇帝自兼丞相,合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為一,于是皇權專制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師:給學生重點梳理唐朝和宋朝的宰相制度。出示材料廷議與廷推在明朝作為一種獨特的制度,是中央各部門的平等議事制度,廷議廷推彌補了明朝缺乏中樞機構協調的缺陷。“朝廷有大政及推舉文武大臣,必下廷議”,舉凡立君立儲、建都、郊祀、宗廟、典禮、宗藩、民政、漕運、邊事等皆在可議之列。廷推形式與廷議大體相同,但議題專為人事。——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奏折制度產生于康熙時期。......雍正帝推行輪班奏事制度,促使各地官員盡職盡責,使百官的違法違紀行為能及時傳達。乾隆時期,奏折制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乾隆帝還規定了奏事處人員定期更換制度,以防范任職時間過長可能帶來的弊端。——摘編自傅禮白《康雍乾時期的奏折制度》師:給學生梳理明朝廢除宰相之后,政治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彌補方法,重在闡明君主專制的加強與官僚集團日益依附于封建皇權。出示材料師:通過表格,給學生梳理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出示材料(學生活動)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從此,魏晉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機構變成了州、郡、縣三級……機構重疊,人員膨脹,所謂“十羊九牧”,十分不便。——摘編自寧可《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代以后的兩千年,中央集權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強化,行政區劃本來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區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轉變為中央官員的施政分區,中央集權制此時也達到巔峰狀態,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現。——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任務3:簡述從魏晉南北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及其影響。師:讓學生根據材料和課文內容,對任務3進行相應的歷史解釋,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出示材料師:給學生梳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與發展(重在突出中央集權的強化)出示材料元朝行省創立了一種以中央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并將行省權力規范在大而不專模式內。行省雖然在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統屬中發揮統攝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權方面,又表現得無甚作為。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交參任用,重要政務“事從公議”。行御史臺與廉訪使司所構成的地方監察網絡,構成了防范行省擅權坐大的特殊機制。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師:向學生闡明為什么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化(中央集權與地方行政效率兩個維度分析)出示材料在邊疆,清朝施行與內地不同的行政區劃制度,由中央設轄區,委派重臣,如在黑龍江及在外蒙古設烏里雅蘇臺、在西藏、西寧設辦事大臣轄區,蒙古則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連同內地18省,全國共為26個政區,為中國現代省的政區劃分奠定了基礎。清代省以下的各級行政區劃單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轄府和直隸州,府下領散州和縣。——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師:給學生闡明清代政治制度的獨特性,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為什么中國的版圖在清朝前期的時候奠定。(政治制度的角度講解內容)三、經濟基礎與政治發展道路出示材料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一整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這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歷經數千年,各項制度既互為關聯,又不斷發展,呈現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體系化的特點。以商周的分封制為開端,古代中國先后建立郡縣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實行井田制、貢賦制、均田制、一條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經濟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軍制、猛安謀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軍事制度。——摘編自李國強《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厚歷史底蘊》師:通過材料,講授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體及其原因。出示如下思維導圖,歸納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